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¹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²。单于³怖骇(hài),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qǐ)来享。移师东指,闽(mǐn)越相诛;右¹⁰¹¹(pān)(yú)¹²,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bó)¹³之长,常效¹⁴贡职¹⁵,不敢怠(dài)(duò),延颈举踵(zhǒng),喁(yóng)喁然¹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¹⁷。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¹⁸往宾¹⁹之,发²⁰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²¹²²²³,卫使者不然²⁴,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sù)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²⁵或亡逃自贼杀²⁶,亦非人臣之节也。
译文:告知巴郡、蜀郡太守:周边少数民族不顺从朝廷搞对立,却没有受到军事打击已经很长时间了,还时常侵犯边境,使官吏劳苦。当今皇上登位,体恤安慰天下百姓,团结稳定中原内地,然后发动并派出军队到北方征讨匈奴。匈奴王恐惧,拱手屈服,下跪求和。康居等西方属国,即使需要中介语言翻译才能沟通,也请求来朝廷庆贺,毕恭毕敬地跪拜进献贡礼。于是转移军队东征,致使闽越王被弟弟杀掉;又乘势向右攻下南越,南越王派太子来朝廷作人质。南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君长不断效力进贡,不敢懈怠,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人人仰慕倾心,竞相争先归顺,都想被使唤;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很严重,不能亲自来朝拜。不顺从的已被讨伐,然而表现好的还没奖赏,所以派中郎将唐蒙去礼节性访问西南各少数民族君长。在巴郡、蜀郡征招士兵各五百名,只是去搬运作为礼品的财物和保卫使者以防意外,并没有军事行动和投入战斗的忧患。现在听说他却启用了军事法则,使青年惊惧,老人忧虑;州县又擅自派人去转运粮食和缴纳物。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旨意。另一方面,应征的人有的逃跑,有的自杀,这表明他们缺乏作普通百姓的品德。
注释:喻:《汉书》作“谕”。¹辑安:和安,使……和安。²北征匈奴:据《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年(武帝元朔四年)春,以卫青为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六七百里,围左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次年春,卫青再出定襄数百里。其夏,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同时使博望侯张骞及李广出右北平击左贤王。此后又多次出击,匈奴远遁,“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³单于:匈奴的君王。⁴交臂:古人表示听命服从的手势。略如后人拱手。⁵受事:臣服。⁶康居:古西域国名。⁷重译:经中介语辗转翻译。⁸稽首:最恭敬隆重的跪拜礼,叩头至地,为九拜之首。⁹来享:来献,来进贡。¹⁰右:往右,向右。汉军东伐闽越,后至南越番禺,故言右。¹¹吊:抚谕,攻取。¹²番禺:在今广州市。¹³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居今四川宜宾附近市县及滇东北一带。¹⁴效:效力。¹⁵贡职:履行进贡的义务。¹⁶喁喁然:众人向慕的样子。¹⁷自致:亲自致意。¹⁸中郎将:指唐蒙。公元前年(建元六年),唐蒙上书言通夜郎事,许之,拜为中郎将,使往通夜郎。¹⁹宾:以宾位礼侍,是委婉说平定。²⁰发:征招,招募。²¹奉:通“捧”,搬运。²²币:珠玉、黄金、刀布(货币)。²³帛:丝织品。²⁴不然:谓不测之事。²⁵当行者,正被征用的人。²⁶自贼杀:自杀,残害杀戮自己。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夫边郡之士,闻烽¹举燧(suì)²(fán)³,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guī)之爵(jué),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¹⁰诛,身死无名,谥(shì)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¹¹,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¹²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译文:边境地方的人,一听说烽火燃起,就都拿上弓箭骑马奔赴,或扛着武器跑来,汗水不断线淌流,还唯恐落后。他们顶着刀口,冒着飞箭,义无反顾,还主动献计献策,计策也神速见效,人人心怀愤怒,如报个人仇恨。难道他们喜欢死讨厌生,不是中国籍的人,与巴蜀的人不同一个皇上吗?是他们考虑得深远,因而乐意尽老百姓的义务。因此有人立了功,得到封官职、授爵位的凭证,生前当公侯,住豪宅,死后留美名扬后世,传封地给儿孙。他们做事很忠实敬业,然后才能当官享受安乐,名声永远流传,功勋显著,永不磨灭。因此贤人君子肝脑涂原野,膏血润野草也不逃避。现在干点儿搬运礼品到南方的差事,就自杀或逃跑被杀,人死了又无好名声,被称为最蠢的人,还影响到父母也受羞耻,被天下人嘲笑。人的胸怀见识相差岂不是太远了吗?然而这不只是应征人的罪过,父兄教育没有率先垂范,子弟遵循教导就不会严谨,就缺少好品德和耻辱感;而且当地社会风气也不纯朴诚实,那些人被处罚、杀头,不也是应该的吗?
注释:¹烽:烽烟。²燧:烽火。³燔:燃。⁴旋踵:转身,喻时间短。句谓计策很快见效。⁵编列之民:编入户籍之民。⁶剖符:帝王分封诸侯,分剖符节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以为凭信。⁷析珪:与上互文,以玉作信物。⁸通侯:爵位名。原称彻侯,避武帝讳改。⁹东第:甲第,豪宅。¹⁰抵:至,当。¹¹相越:相去。¹²行者:被征用的人。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¹三老孝悌(tì)²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³,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xí)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译文:当今皇上忧虑使者唐蒙和郡县官吏像上述那样,担心不成器的愚民又是如此,所以派亲信使者把征招士兵的事明确告诉百姓,顺便用自杀逃跑是对朝廷不忠的罪名来斥责他们,用没教育好的过失来责怪乡村小吏。现在正值农忙时期,不想轻易召集人众,给农民添麻烦,已经亲自会见附近县的人,还担心远处高山深谷的人不能普遍知晓。这檄文一到,赶紧下发各县,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心意,希望不要疏忽。
注释:¹让:责。²三老孝悌:汉时乡村小吏。³田时:农忙季节。⁴重:以……为重,重视,不轻易做。⁵道:民族杂居的县。

  《喻巴蜀檄》载《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四,《艺文类聚》卷五八。檄是用于声讨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是斥责巴蜀吏民的“罪”“过”的。文章为稳定人心,先用对外征讨的声威和虽被征招而无隐患来震动和安抚人心,为皇帝本意辩解,并分析唐蒙和地方官吏的责任;再树边民为榜样,以当官享乐传名来规范和开导百姓,并在对比中寻过责怪巴蜀吏民;最后说明作意,要求及时传达。总之,维护皇帝,斥责官吏,开导百姓,扬威以慑之,示安以慰之,示范以规之,示利以导之,寻过以责之。纵横辩说,思维产密;策略周祥,全盘平衡;运用权术,有利有节,入情入理,语言晓畅,说服力强。

  从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喻巴蜀檄》为文其实非常为难,因为作者司马相如的使命比较麻烦。唐蒙略通西南夷乃是奉命,并且是司马相如本人所赞成的,引起巴蜀震动后,皇帝却要谴责唐蒙,并告知巴蜀百姓,唐蒙的做法并非皇帝本意。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必须顾及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面的意图,而又不能违背朝廷通西南夷的大政方针。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此刻并非无谓,指摘巴蜀本地凭“愚民”是唯一解开这个三重连环套的钥匙,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至少可以比“外地人”让巴蜀本地“愚民”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刘熙载《艺概》说:“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虚行危。”就《喻巴蜀檄》一文来说,“虚”即不在于“巴蜀民大惊恐”的事实如何,而在于如何认识;“危”即在于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各有道理需要平衡,如何阐述其中的轻重缓急确实非常为难。

  从《喻巴蜀檄》的内容来看,指责唐蒙并非重点,宣传皇帝的本意也非重点,而指摘“巴、蜀行者”有“不忠死亡之罪”才成为重点,连带指摘这些“行者”的“父兄”以及专管教训百姓的官员有“不教诲之过”。杨升庵云“得告喻体裁,以大义令使者与蜀民两分其责”,“两分”说还未深入其内在逻辑,应当说此文是以指摘“蜀民”为主。

  文章开头阐述朝廷在“边境”治理上的巨大成就和唐蒙奉使西南的必要性,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朝廷和唐蒙此次行动的正义所在,为后文指责巴蜀“行者”和巴蜀“愚民”建立一个坚实的道义基础。接着说明这次行动本“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略叙事实:“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摧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其中“惊惧、忧患”,即将抚慰巴蜀人士之意带出,却又明白将唐蒙加以指责,但仅此一笔带过,就转到总结此次出使的原意:申明“皆非陛下之意也”。行文至此,似乎出使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仅如此,“略通夜郎西僰”的任务就难于继续进行了,既然“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所以,唐蒙又无可厚非,指责”巴蜀民大惊恐“就势所必然,并称扬“夫边郡之士”与之相对:“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夫边郡之士”“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他们是“贤人君子”,而这些“自贼杀,或亡逃抵诛”的“行者”及其“父兄”乃“寡廉鲜耻”,“为天下笑”,有“不忠死亡之罪”“教诲之过”,措辞极为严厉。然后再次重申“陛下”之德为“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阐明自己的任务为“遗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最后要求巴蜀各级官员务必传达给“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使咸知陛下之意”。以“通西南夷”为根本、为标准,在这个前提下阐述评论各方意见功过,这应当是司马相如完成使命唯一的途径,也是《喻巴蜀檄》必然的结构方式。

  全文五百六十余字,严正精悍、周详晓畅,深得文体之要,完全合乎《文心雕龙》对檄文的所下的定义:“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凡檄之大体,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指摘“巴蜀愚民”的语气极为严厉,命令太守传檄,语气也十分果决,都是为了檄文“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的目的。为了达到“曒然明白”的效果,全文未用一个典故,语词和其它几篇比较也不甚考究,如设问对答结构、联边字等皆未使用,应当是考虑”远所溪谷山泽之民””遍闻”的需要,即“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为了达到“气盛而辞断”的效果,司马相如使用了大量的骈偶、铺陈、押韵的辞赋方法。骈偶方面,文中仅完全对偶语句就达二百八十余字,大致占全文一半字数;铺陈方面,在“边境”“边郡之士”两个关节处铺陈共计二百七十余字,约占全文一半篇幅;押韵方面,文中大部分句子押韵,押韵密度和《子虚上林赋》等散体赋押韵密度相差不远。骈偶、铺陈、押韵成为这篇文章主要的修辞手段。明代张溥说司马相如“抑其文,皆赋流也”,即主要体现在骈偶、铺陈、押韵这三方面,也是其文章华丽的根源所在。

  作为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篇成篇檄文,《喻巴蜀檄》具有檄文的基本特点,又保持着司马相如文章整饰华丽的一贯风格,在写作技巧上对后世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
1、 熊伟业.《喻巴蜀檄》文体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7-6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告知巴郡、蜀郡太守:周边少数民族不顺从朝廷搞对立,却没有受到军事打击已经很长时间了,还时常侵犯边境,使官吏劳苦。当今皇上登位,体恤安慰天下百姓,团结稳定中原内地,然后发动并派出军队到北方征讨匈奴。匈奴王恐惧,拱手屈服,下跪求和。康居等西方属国,即使需要中介语言翻译才能沟通,也请求来朝廷庆贺,毕恭毕敬地跪拜进献贡礼。于是转移军队东征,致使闽越王被弟弟杀掉;又乘势向右攻下南越,南越王派太子来朝廷作人质。南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君长不断效力进贡,不敢懈怠,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人人仰慕倾心,竞相争先归顺,都想被使唤;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很严重,不能亲自来朝拜。不顺从的已被讨伐,然而表现好的还没奖赏,所以派中郎将唐蒙去礼节性访问西南各少数民族君长。在巴郡、蜀郡征招士兵各五百名,只是去搬运作为礼品的财物和保卫使者以防意外,并没有军事行动和投入战斗的忧患。现在听说他却启用了军事法则,使青年惊惧,老人忧虑;州县又擅自派人去转运粮食和缴纳物。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旨意。另一方面,应征的人有的逃跑,有的自杀,这表明他们缺乏作普通百姓的品德。

边境地方的人,一听说烽火燃起,就都拿上弓箭骑马奔赴,或扛着武器跑来,汗水不断线淌流,还唯恐落后。他们顶着刀口,冒着飞箭,义无反顾,还主动献计献策,计策也神速见效,人人心怀愤怒,如报个人仇恨。难道他们喜欢死讨厌生,不是中国籍的人,与巴蜀的人不同一个皇上吗?是他们考虑得深远,因而乐意尽老百姓的义务。因此有人立了功,得到封官职、授爵位的凭证,生前当公侯,住豪宅,死后留美名扬后世,传封地给儿孙。他们做事很忠实敬业,然后才能当官享受安乐,名声永远流传,功勋显著,永不磨灭。因此贤人君子肝脑涂原野,膏血润野草也不逃避。现在干点儿搬运礼品到南方的差事,就自杀或逃跑被杀,人死了又无好名声,被称为最蠢的人,还影响到父母也受羞耻,被天下人嘲笑。人的胸怀见识相差岂不是太远了吗?然而这不只是应征人的罪过,父兄教育没有率先垂范,子弟遵循教导就不会严谨,就缺少好品德和耻辱感;而且当地社会风气也不纯朴诚实,那些人被处罚、杀头,不也是应该的吗?

当今皇上忧虑使者唐蒙和郡县官吏像上述那样,担心不成器的愚民又是如此,所以派亲信使者把征招士兵的事明确告诉百姓,顺便用自杀逃跑是对朝廷不忠的罪名来斥责他们,用没教育好的过失来责怪乡村小吏。现在正值农忙时期,不想轻易召集人众,给农民添麻烦,已经亲自会见附近县的人,还担心远处高山深谷的人不能普遍知晓。这檄文一到,赶紧下发各县,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心意,希望不要疏忽。

注释

喻:《汉书》作“谕”。

辑安:和安,使……和安。

北征匈奴:据《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年(武帝元朔四年)春,以卫青为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六七百里,围左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次年春,卫青再出定襄数百里。其夏,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同时使博望侯张骞及李广出右北平击左贤王。此后又多次出击,匈奴远遁,“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

单于:匈奴的君王。

交臂:古人表示听命服从的手势。略如后人拱手。

受事:臣服。

康居:古西域国名。

重译:经中介语辗转翻译。

稽首:最恭敬隆重的跪拜礼,叩头至地,为九拜之首。

来享:来献,来进贡。

右:往右,向右。汉军东伐闽越,后至南越番禺,故言右。

吊:抚谕,攻取。

番禺:在今广州市。

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居今四川宜宾附近市县及滇东北一带。

效:效力。

贡职:履行进贡的义务。

喁喁然:众人向慕的样子。

自致:亲自致意。

中郎将:指唐蒙。公元前年(建元六年),唐蒙上书言通夜郎事,许之,拜为中郎将,使往通夜郎。

宾:以宾位礼侍,是委婉说平定。

发:征招,招募。

奉:通“捧”,搬运。

币:珠玉、黄金、刀布(货币)。

帛:丝织品。

不然:谓不测之事。

当行者,正被征用的人。

自贼杀:自杀,残害杀戮自己。

烽:烽烟。

燧:烽火。

燔:燃。

旋踵:转身,喻时间短。句谓计策很快见效。

编列之民:编入户籍之民。

剖符:帝王分封诸侯,分剖符节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以为凭信。

析珪:与上互文,以玉作信物。

通侯:爵位名。原称彻侯,避武帝讳改。

东第:甲第,豪宅。

抵:至,当。

相越:相去。

行者:被征用的人。

让:责。

三老孝悌:汉时乡村小吏。

田时:农忙季节。

重:以……为重,重视,不轻易做。

道:民族杂居的县。

参考资料:
1、 兴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平文史资料·第5辑·茂陵诗词选》.陕西:茂陵博物馆,1987:40
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北京:长江出版社,2008:263-264
创作背景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如了写作《喻巴蜀檄》的直接原因:“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书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如了“西南夷”在战国、秦及汉初与“内地”的关系,唐蒙开通夜郎、西僰等的由来等等。《史记》的《平津侯主父列传》《平准书》、《汉书》的《是帝纪》《司马相如传》《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汉纪》、《资治通鉴》等也记如其基本史实。在唐蒙“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柯江”的过程中,征发财物很多,巴蜀士兵役夫蜀苦死亡众多,有逃亡甚至自杀者,唐蒙诛杀其首领,引起巴蜀百姓惊恐和不满。于是汉是帝派在朝廷为“郎”官的巴蜀当地人司马相如为使节谴书唐蒙,告诉巴蜀百姓唐蒙蜀苦巴蜀不是皇帝的本意,以此安抚巴蜀百姓。《喻巴蜀檄》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一篇檄文,当作于汉是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夏季。

  《喻巴蜀檄》创作时间距离汉是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今山西朔州)之围伏击匈奴主力失败陆陆两年。马邑之战,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汉朝为了打通西南夷与长沙、豫章(今南昌)的联系,使陆路、水运畅通无阻,必须保证蜀地的社会秩序不发生大的动荡。而中郎将唐蒙大规模征发巴蜀吏卒,各郡陆路、水路大兴徭役,以严厉的法令名义诛杀当地教团组织头领,因此汉是帝派司马相如发布《喻巴蜀檄》,晓谕巴蜀父老。这是为了集中精力反击匈奴入侵,以避免南部动乱分散精力,影响反击匈奴的基本国策。

  汉是帝派遣司马相如发布《喻巴蜀檄》,意在借助司马相如在蜀地的影响。司马相如以何职务发布《喻巴蜀檄》,史书没有记如,当和第二次出使巴蜀的隆重威风不同,这次可能没有特别升官,只以原职出使,或者就是《西南夷列传》所说的“郎中将”。这次被任命,主要是因为他的“蜀人”身份,文章出众倒在其次。此行的使命相对简单,只限于宣传皇帝的仁德以及这次征发兵役的意义,安抚巴蜀人心。出使所到范围,只在成都附近:“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颜师古注:“近县之人,使者以自见而口谕之矣,故为檄文驰以示远所也。”即是说司马相如亲自在郡治附近的县进行这些工作,远处的县就传发檄文给巴、蜀两郡太守,由两郡太守转发给县、道官员,再宣传给全体百姓。虽然巴、蜀连称,但司马相如亲自到达的地方应该是在蜀郡郡治成都及其附近地区,《喻巴蜀檄》也同时写在成都或其附近。

参考资料:
1、 熊伟业.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丛考[J].许昌学院学报,2008(3):71-73
2、 王德华.事昭而理辨 气盛而辞断——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解读[J].古典文学知识,2013(5):110-118
3、 樊荣.《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的“论”“说”特征及其理论价值[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43-46
赏析

  《喻巴蜀檄》载《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四,《艺文类聚》卷五八。檄是用于声讨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是斥责巴蜀吏民的“罪”“过”的。文章为稳定人心,先用对外征讨的声威和虽被征招而无隐患来震动和安抚人心,为皇帝本意辩解,并分析唐蒙和地方官吏的责任;再树边民为榜样,以当官享乐传名来规范和开导百姓,并在对比中寻过责怪巴蜀吏民;最后说明作意,要求及时传达。总之,维护皇帝,斥责官吏,开导百姓,扬威以慑之,示安以慰之,示范以规之,示利以导之,寻过以责之。纵横辩说,思维产密;策略周祥,全盘平衡;运用权术,有利有节,入情入理,语言晓畅,说服力强。

  从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喻巴蜀檄》为文其实非常为难,因为作者司马相如的使命比较麻烦。唐蒙略通西南夷乃是奉命,并且是司马相如本人所赞成的,引起巴蜀震动后,皇帝却要谴责唐蒙,并告知巴蜀百姓,唐蒙的做法并非皇帝本意。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必须顾及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面的意图,而又不能违背朝廷通西南夷的大政方针。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此刻并非无谓,指摘巴蜀本地凭“愚民”是唯一解开这个三重连环套的钥匙,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至少可以比“外地人”让巴蜀本地“愚民”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刘熙载《艺概》说:“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虚行危。”就《喻巴蜀檄》一文来说,“虚”即不在于“巴蜀民大惊恐”的事实如何,而在于如何认识;“危”即在于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各有道理需要平衡,如何阐述其中的轻重缓急确实非常为难。

  从《喻巴蜀檄》的内容来看,指责唐蒙并非重点,宣传皇帝的本意也非重点,而指摘“巴、蜀行者”有“不忠死亡之罪”才成为重点,连带指摘这些“行者”的“父兄”以及专管教训百姓的官员有“不教诲之过”。杨升庵云“得告喻体裁,以大义令使者与蜀民两分其责”,“两分”说还未深入其内在逻辑,应当说此文是以指摘“蜀民”为主。

  文章开头阐述朝廷在“边境”治理上的巨大成就和唐蒙奉使西南的必要性,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朝廷和唐蒙此次行动的正义所在,为后文指责巴蜀“行者”和巴蜀“愚民”建立一个坚实的道义基础。接着说明这次行动本“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略叙事实:“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摧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其中“惊惧、忧患”,即将抚慰巴蜀人士之意带出,却又明白将唐蒙加以指责,但仅此一笔带过,就转到总结此次出使的原意:申明“皆非陛下之意也”。行文至此,似乎出使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仅如此,“略通夜郎西僰”的任务就难于继续进行了,既然“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所以,唐蒙又无可厚非,指责”巴蜀民大惊恐“就势所必然,并称扬“夫边郡之士”与之相对:“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夫边郡之士”“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他们是“贤人君子”,而这些“自贼杀,或亡逃抵诛”的“行者”及其“父兄”乃“寡廉鲜耻”,“为天下笑”,有“不忠死亡之罪”“教诲之过”,措辞极为严厉。然后再次重申“陛下”之德为“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阐明自己的任务为“遗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最后要求巴蜀各级官员务必传达给“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使咸知陛下之意”。以“通西南夷”为根本、为标准,在这个前提下阐述评论各方意见功过,这应当是司马相如完成使命唯一的途径,也是《喻巴蜀檄》必然的结构方式。

  全文五百六十余字,严正精悍、周详晓畅,深得文体之要,完全合乎《文心雕龙》对檄文的所下的定义:“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凡檄之大体,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指摘“巴蜀愚民”的语气极为严厉,命令太守传檄,语气也十分果决,都是为了檄文“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的目的。为了达到“曒然明白”的效果,全文未用一个典故,语词和其它几篇比较也不甚考究,如设问对答结构、联边字等皆未使用,应当是考虑”远所溪谷山泽之民””遍闻”的需要,即“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为了达到“气盛而辞断”的效果,司马相如使用了大量的骈偶、铺陈、押韵的辞赋方法。骈偶方面,文中仅完全对偶语句就达二百八十余字,大致占全文一半字数;铺陈方面,在“边境”“边郡之士”两个关节处铺陈共计二百七十余字,约占全文一半篇幅;押韵方面,文中大部分句子押韵,押韵密度和《子虚上林赋》等散体赋押韵密度相差不远。骈偶、铺陈、押韵成为这篇文章主要的修辞手段。明代张溥说司马相如“抑其文,皆赋流也”,即主要体现在骈偶、铺陈、押韵这三方面,也是其文章华丽的根源所在。

  作为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篇成篇檄文,《喻巴蜀檄》具有檄文的基本特点,又保持着司马相如文章整饰华丽的一贯风格,在写作技巧上对后世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
1、 熊伟业.《喻巴蜀檄》文体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7-62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 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底一声莺,花上半钩斜月。月落乌啼何处,点飞英如雪。
花底一声莺(yīng),花上半钩斜月。月落乌啼何处,点飞英¹如雪。
译文:花丛下面夜莺一声鸣唱,花丛上面斜挂着如钩般弯弯的半个月亮。要问月下那鸟儿在何处啼叫?看,前方花枝颤动落英如同雪花飘飘。
注释:¹飞英:飞舞在空中的落花。
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惊动小亭红雨,舞双双金蝶。
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¹。惊动小亭红雨,舞双双金蝶(dié)
译文:东风吹来已把去年的愁绪一扫而光,催动着丁香花蕾朵朵绽放。金色的蝴蝶双双飞舞在小亭旁,惊动了花儿的安静,红花似雨洒落在地上。
注释:¹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意指东风吹散了丁香花满腹的愁闷,如今它可以尽情绽放了。
这首咏春词写出了从月落乌啼到天明之后一段时间春色之美。上片写天明之前花鸟的萌动。这时候曙色朦胧,但报晓的黄莺已经在花底发出了第一声啼叫。月落乌啼之处,晓风阵阵,飞英如雪,以花儿凋谢开放为标志,自然界旧的在不断离去,新的纷至沓来,新的一天开始了。下片写白天的浩荡春景,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前二句写东风劲吹,吹尽了冬天的寒冷,也为人们吹尽了去年的哀愁;它吹绽了丁香花蕾,像是为花儿解开了郁结的愁思。结尾二句写双双金蝴蝶翩翩飞舞,惊动园中小亭那儿落红如雨,尤显出春之热闹。全片描写精工细致,富有图画之美。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黄金榜¹上,偶失龙头²望。明代³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暂不(zì)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¹⁰
译文:在黄金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皇帝的题名。圣明的时代失去了如我一般的贤能之士,未来又会走向何处?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注释:鹤冲天:词牌名。柳永大作,调见柳永《乐章集》。双调八十四字,仄韵格。另有词牌《喜迁莺》、《风光好》的别名也叫鹤冲天,“黄金榜上”词注“正宫”。¹黄金榜:指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²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³明代:圣明的时代。一作“千古”。⁴遗贤: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⁵如何向:向何处。⁶风云: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⁷暂不:怎不。⁸恣:放纵,随心所欲。⁹得丧:得失。¹⁰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烟花¹巷陌²,依约丹青屏障³。幸有意中人,堪(kān)寻访。且恁(nèn)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xiǎng)。忍把浮名¹⁰,换了浅斟(zhēn)低唱!
译文: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注释:¹烟花:指妓女。²巷陌:指街巷。³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⁴堪:能,可以。⁵恁:如此。⁶偎红倚翠:指狎妓。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⁷平生:一生。⁸饷: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⁹忍:忍心,狠心。¹⁰浮名:指功名。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暂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暂的一种方式。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374-375页 .

chōngtiān ·huángjīnbǎngshàng

liǔyǒng sòngdài 

huángjīnbǎngshàng ǒushīlóngtóuwàng míngdàizànxián xiàng wèisuìfēngyúnbiàn便 zhēngkuángdàng lùnsàng cáirén shìbáiqīngxiàng 
yānhuāxiàng yuēdānqīngpíngzhàng xìngyǒuzhōngrén kānxúnfǎng访 qiěnènwēihóngcuì fēngliúshì píngshēngchàng qīngchūndōuxiǎng rěnmíng huànleqiǎnzhēnchàng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译文: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¹秋。
译文: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注释:¹虚过:虚度。

zhōngqiū

kōng tángdài 

xiányínqiūjǐngwài wànshìjuéyōuyōu 
ruòyuè niánguòqiū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zūn)¹清酒²斗十千³,玉盘珍羞万钱。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注释:¹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²清酒:清醇的美酒。³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⁴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⁵直:通“值”,价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杯投箸(zhù)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译文: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注释:¹箸:筷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译文: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碧¹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译文: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注释:¹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¹
译文: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注释: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¹会有时,直挂云帆²济沧海。
译文: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注释: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²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译文: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白雉 一作:白狗)
羞逐长安社¹中儿,赤鸡白雉²赌梨栗(lì)。。(白雉 一作:白狗)
译文: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注释:¹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²白雉:一作“白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弹剑¹作歌奏苦声,曳(yè)(jū)²王门不称情。
译文: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
注释:¹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²曳裾: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jiǎ)¹
译文: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
注释:¹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wěi),拥篲(huì)¹折节²无嫌猜。
译文: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注释:¹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²折节:一作“折腰”。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译文: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昭王白骨萦(yíng)¹(màn)²,谁人更扫黄金台?
译文: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注释:¹萦:回旋缠绕。²蔓草:是一种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归去来¹
译文: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注释:¹归去来:指隐居。语出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有耳莫洗颍(yǐng)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jué)¹
译文: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采薇而食。
注释:¹首阳蕨:《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误以为一。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含光混世贵无名¹,何用孤高比云月?
译文: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注释:¹含光混世贵无名:此句言不露锋芒,随世俯仰之意。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yǔn)¹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
注释:¹殒身:亡身,死亡。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子胥(xū)¹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译文: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
注释:¹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陆机雄才岂自保¹?李斯税(tuō)(jià)苦不早²
译文: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被杀时,才想到急流勇退,可惜为时已晚。
注释:¹陆机雄才岂自保:《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因宦人诬陷而被杀害于军中,临终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²李斯税驾苦不早:李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后被杀。税驾:税,通“捝”、“脱”。 指解下驾车的马,停车,有休息或归宿之意。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华亭鹤唳(lì)¹(jù)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译文: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注释:¹鹤唳:鹤鸣。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君不见吴中张翰(hàn)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¹
译文: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注释:¹秋风忽忆江东行:这句写张翰。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译文: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直,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直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直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直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直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直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此时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其三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71-75
2、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第1525页
3、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8-231

xíngnánsānshǒu

bái tángdài 

jīnzūnqīngjiǔdǒushíqiān pánzhēnxiūzhíwànqián 
tíngbēitóuzhùnéngshí jiànxīnmángrán 
huángbīngchuān jiāngdēngtàixíngxuěmǎnshān 
xiánláichuídiàoshàng chéngzhōumèngbiān 
xíngnán xíngnán duō jīnānzài 
chángfēnglànghuìyǒushí zhíguàyúnfāncānghǎi 

dàoqīngtiān chū 
xiūzhúchángānshèzhōngér chìbáizhì  (báizhìzuò báigǒu )
tánjiànzuòzòushēng wángménchēngqíng 
huáiyīnshìjǐngxiàohánxìn hàncháogōngqīngjiǎshēng 
jūnjiànshíyànjiāzhòngguōwěi yōnghuìzhéjiéxiáncāi 
xīnyuègǎnēnfēn shūgānpōudǎnxiàoyīngcái 
zhāowángbáiyíngmàncǎo shuíréngèngsǎohuángjīntái 
xíngnán guīlái 

yǒuěryǐngchuānshuǐ yǒukǒushíshǒuyángjué 
hánguānghùnshìguìmíng yònggāoyúnyuè 
guānxiánrén gōngchéngtuì退jiēyǔnshēn 
jiāngshàng yuánzhōngtóuxiāngshuǐbīn 
xióngcáibǎo tuōjiàzǎo 
huátíngwén shàngcàicāngyīngdào 
jūnjiànzhōngzhānghànchēngshēng qiūfēngjiāngdōngxíng 
qiěyuèshēngqiánbēijiǔ shēnhòuqiānzǎimíng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西蜀樱(yīng)桃也自红¹,野人²相赠满筠(yún)³
译文: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注释:朱樱:红樱桃。¹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²野人:指平民百姓。³筠笼:竹篮。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数回细写¹²仍破,万颗匀圆³讶许同
译文: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注释:¹细写:轻轻倾倒。²愁:恐怕,担心。³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⁴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忆昨赐沾¹门下省²,退朝擎(qíng)出大明宫³
译文: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注释:¹沾:接受恩泽。²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³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金盘玉箸(zhù)¹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²
译文: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注释:¹玉箸:华丽的筷子。²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满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满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满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rénsòngzhūyīng--

西shǔyīngtáohóngrénxiāngzèngmǎnyúnlóng

shùhuíxiěchóuréngwànyúnyuántóng

zuózhānménxiàshěng退tuìcháoqíngchūmínggōng

jīnpánzhùxiāochángxīnrènzhuǎnp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