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xiē)杨林东渡头,永和¹三日荡轻舟。
译文: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
注释: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¹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故人家在桃花岸¹,直到门前溪水流。
译文: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注释:¹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

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注释

三日:古代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魏晋以后,通常以三月三日度此节。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王羲之《兰亭集序》记公元353年(永和三年)三月上巳日,会集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作者恰于三日乘舟访友,故用此典。

桃花岸: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喻李九是隐士。

赏析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他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他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2页
创作背景

  诗人在三月三日,一个新雨初停天清气爽的早晨去拜访友人,即兴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 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¹
译文:到哪儿去寻访吴道子的画?普门和开元两座寺院的墙壁。
注释:¹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开元有东塔,摩诘(jié)留手痕¹
译文:开元寺有东塔,留存着王维绘画的手迹。
注释:¹手痕:手迹,即谓开元寺的东塔上有王维的画。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吾观画品¹有,莫如二子尊。
译文:我看古往今来的画家,没有谁比得上这两位先生尊贵的品级。
注释:¹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道子实雄放¹,浩如海波翻。
译文:道子的画风实在雄奇奔放,浩浩荡荡如同海浪翻滚。
注释:¹雄放:奔放,豪放。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译文:当他下笔时灵感像疾风骤雨,画笔未到处气势已先夺人。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亭亭¹双林²间,彩晕³扶桑(tūn)
译文:在那高高的两棵娑罗树间,灿烂的朝阳从扶桑冉冉东升。
注释:¹亭亭:高高耸立。²双林:吴道子画有所画的两株娑罗树。³彩晕:五彩光华。⁴扶桑:古代神话有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有有至人¹谈寂灭²,悟者悲涕(tì)迷者手自扪³
译文:画中间有至高无上的佛祖,在讲说寂灭的教义是超脱死生。觉悟的信徒全都在悲哀哭泣,也有人手扪胸膛表示理解不深。
注释:¹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²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³手自扪:以手捶胸,这是形容听者未解寂灭之意时的状态。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蛮君¹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²
译文:天竺的众多君长和千千万鬼王,互相拥挤争听佛法,像鼋一样拼命把头伸。
注释:¹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鼋: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摩诘本诗老,佩芷(zhǐ)袭芳荪(sūn)¹
译文:摩诘本是一位可敬的老诗人,如佩香草诗风秀美芳芬。
注释:¹佩芷袭芳荪: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佩、袭,穿戴。芷、荪,香草。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¹
译文:现在观看他的壁画,也像诗品一样朴美清淳。
注释:¹清且敦:风格清秀而又浑朴。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qí)园弟子¹尽鹤骨²,心如死灰³不复温。
译文:画中的祇园弟子个个清瘦如仙鹤,内心枯寂宛若死灰不会再温。
注释:¹祇园弟子:佛徒。²鹤骨:形容佛徒的清瘦。³心如死灰: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¹
译文:门前的两丛竹子,霜雪般清劲竹节贯连着竹根。
注释:¹雪节、霜根:形容竹子内在的清劲品格,不单指其颜色。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交柯¹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译文:枝干交错,繁乱的叶子像在摇动,一一都能找到根源和经脉。
注释:¹交柯:枝叶交叉。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译文:吴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作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
注释: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摩诘得之以象外¹,有如仙翮(hé)²³笼樊(fán)
译文:摩诘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
注释:¹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实质,脱略形迹的悠远情韵。²翮:鸟翎的茎,即指鸟。³谢:离开。⁴笼樊:鸟笼。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吾观二子皆神俊¹,又于维也敛(liǎn)(rèn)²无间言³
译文: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
注释:¹神俊:精神饱满,气势飞扬。²敛衽:整理衣襟,是表示尊敬的做法。³无间言:完全同意。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

  诗的发端四句,以错落的句法,点切诗题,交待王、吴二人画迹的所在,使人了然于普门、开元二寺俱有吴画,而王维的画则在开元寺的塔中。下面“吾观”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的评断,肯定他们在画苑中并列的崇高地位。下面即分别描写二人的画象及是人所感受到的各自的艺术境界。

  “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这种对吴道子创作过程的体会,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艺术思想。后来诗人在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曾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么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若能意在笔先,成竹在胸,才能“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获得神妙境界的三昧所在,只有内具于自身,才能领会到他人获得这种成就的匠心所在。“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即所谓“画中有诗”。“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纪昀说“交柯”句“七字妙契微茫”,王文诰说这四句即“公之画法”,这里面即寓有诗人画竹的艺法。这六句的画面,都具有“清且敦”的艺术风味。

  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之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支配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中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这首杂言诗以七言为主。七言古诗是盛唐诗人的一个胜场,李白、杜甫在这一诗体上是并峙的两座高峰。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惟有韩愈能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这首诗的章法很值得注意,整首诗的内容都在发挥诗题,而起结分合,条理清晰完密。诗的开始四句总提王维、吴道子,为全诗的纲领。“吾观”二句,又在分写王、吴画前先作总评。“道子实雄放”及“摩诘本诗老”两层,依次分写王、吴画面,为全诗的腹身。最后六句以评论收束,前四句分评吴、王,末二句于一致赞赏之余又稍有高低轻重,重申总评的精神。起和结的两节诗句于整齐中有参差,虽始终将王、吴二人并提,并极灵活而极错落之致。全诗章法如诗中所说:“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原。”

  全诗的韵调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开端四句闲闲而起,似话家常,语极从容。结尾六句,因评论而有所抑扬,语气于转折间呈矫健之势,而掉尾又觉余音袅袅,悠扬无尽。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而全篇四节,波浪起伏,如曼音促节,递相转换,在大体上为七言句中适当间以五言,整体形成谐美的旋律,而气势仍自雄健。这是七言长古所必具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9-322

wángwéidàohuà

shì sòngdài 

chùfǎng访huà ménkāiyuán 
kāiyuányǒudōng jiéliúshǒuhén 
guānhuàpǐnzhōng èrzūn 
dàoshíxióngfàng hàohǎifān 
dāngxiàshǒufēngkuài suǒwèidàotūn 
tíngtíngshuānglínjiàn cǎiyūnsāngtūn 
zhōngyǒuzhìréntánmiè zhěbēizhěshǒumén 
mánjūnguǐqiānwànwàn xiāngpáijìngjìntóuyuán 
jiéběnshīlǎo pèizhǐfāngsūn 
jīnguānhuà ruòshīqīngqiědūn 
yuánjìn xīnhuīwēn 
ménqiánliǎngcóngzhú xuějiéguànshuānggēn 
jiāoluàndòngshù jiēxúnyuán 
shēngsuīmiàojué yóuhuàgōnglùn 
jiézhīxiàngwài yǒuxiānxièlóngfán 
guānèrjiēshénjùn yòuwéiliǎnrènjiànyán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好风襟袖先知。
浮云护月¹,未放满朱扉(fēi)²。鼠摇暗壁³,萤(yíng)度破窗,偷入书帏(wéi)。秋暗浓,闲伫立,庭柯(kē)影里。好风襟(jīn)袖先知。
译文:轻轻将月亮遮住,浮云似有暗怜惜明月,不让她的光辉全部洒满朱扉。暗壁、破窗,鼠摇、萤度,萤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书帏。主人公在幽寂的、静得怕人的室内再也呆不下了,只好步到中庭,悄立树阴,忽觉襟袖之间一阵好风吹来,当此深秋,独自悄立闲庭。
注释:¹浮云护月:指月亮被薄云遮盖。²朱扉:红漆的门。³鼠摇暗壁:老鼠在壁角暗处恣暗活动。⁴庭柯:庭院里的树木。
夜何其。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与前期。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梦又稀。
夜何其¹。江南路绕重山,心知漫²与前期³。奈向灯前堕(duò)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雁信绝,清宵(xiāo)梦又稀。
译文:夜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呢?伊人在江南,想去寻找呢,当初曾和她预约重逢日期,现在由于岁月推移,人事变化,恐怕已难于实现了。无奈,想到现在要是能和她再通书信的话,那虽不能见面,也可鱼来雁往,互诉相思,也是一种安慰。然而鱼沉雁杳,连做梦梦到相逢也越来越少。
注释:¹夜何其:夜深已是什么时候?²漫:枉然,徒然。指心中已不存希望。³前期:早先的期约。⁴奈:无奈。⁵萧娘:这里代指作者所爱的美人。⁶雁信绝:书信断绝。古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浮云护月,未放满朱扉。”描写秋夜景色。化用杜甫诗:“明月生长好,浮云薄渐遮。”(《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以点明秋夜。作者翻出新意,说“浮云”为了“护月”,轻轻将月亮遮住,浮云似有意怜惜明月,不让她的光辉全部洒满朱扉。这一层朦胧黯淡的景色与词中主人公怀人伤感的心情是一致的。

  “鼠摇暗壁,萤度破窗,偷入书帏。”两句对仗,上句是耳闻之声,下句是目睹之景,暗壁、破窗,一派贫居陋巷的潦倒景象。鼠摇、萤度,烘托室内寂静无人,引起词中主人公一种凄清幽独的感觉。“偷入书帏”系化用唐代诗僧齐己《萤》诗:“夜深飞入读书帏。”用一“偷”字,说明萤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书帏的。万籁寂静之夜,词人在陋室之中所闻所见,用以烘托环境之寂寞、萧索。

  “秋意浓,闲伫立,庭柯影里。”用内转之笔,点出时令,并入情。至此,词中主人公才正式露面,词中主人公在幽寂的、静得怕人的室内再也呆不下了,只好步到中庭,悄立树阴,忽觉襟袖之间一阵好风吹来,顿觉秋意已浓了。“里”字同部上声叶韵。

  “好风襟袖先知。”系套用杜牧《秋思》诗中“好风襟袖知另加一“先”字,就不只是写襟袖而且是写人对风的敏锐感觉。空间已由室内转向室外。词中主人公当此深秋,独自悄立闲庭,“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柳永《满朝欢》)怀人之念,油然而生,上片结拍,情景交融,然秋宵夜永,独立庭心,逗出怀人契机。由此引入下片。

  “夜何其。”借用《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的诗句,“犹问夜已到何时,委婉曲折道出他夜深无眠。”“其”是句尾助词。这是作者设问:夜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呢?暗示他独自悄立树阴,因怀人而夜不成寐。秋水伊人之感,也如晏几道词“梦入江南烟水路”(《蝶恋花》)一样,他所怀念的人也在山重水复的江南。

  “江南路绕重山,心知谩与前期。”第一句写景,接着入情。美成所怀念之伊人,乃在江南重叠山峦之间,旧游之地,历历在目,想去寻找呢,又担心“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晏几道《蝶恋花》);次句直抒胸臆:当时预约重逢的前期是徒然的,现在由于岁月推移,人事变化,恐怕已难于实现了。写到这里,似乎话已写尽,忽然看到恋人的旧时书信宛然在目,又触发旧情,引起新愁。

  “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旧日书辞犹在纸。”“奈”,无可奈何之意”;“堕泪”非只今夜事,前时已然,亦包括今夜。“泪”字韵押同部去声。先写“堕泪”,再补写为何“堕泪”。“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典出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唐时以萧娘为女子之泛称,如将萧郎作为男子的泛称一样,并不指固定的人,如元稹诗:“揄扬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白居易诗:“风朝舞飞燕,雨夜泣萧娘”。这首词中的“萧娘”当然是指词中主人公的恋人。旧时“萧娘”书信一行行,一字字,分明写在纸上,读来令人肠断,睹物思人,不觉伤心落泪,这就是“旧日书辞犹在纸”所引起的感情激荡。他想到现在要是能和她再通书信的话,那虽不能见面,也可鱼来雁往,互诉相思,也是一种安慰。“纸”字韵押同部上声。

  “雁信绝,清宵梦又稀。”结句低欲绝。虽想重通音问,但她“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鱼沉雁杳,已够伤心,但若能常在梦中相逢,岂不也可聊慰相思之苦?在感情上得到某种补偿,这是他最后的幻想。但偏偏连梦也很少做,真是“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晏几道《阮郎归》)他的要求逐步降低,由想见面降到只求通信,由求通信降到只求梦中想会也可以,但他的相思强度却逐步升高,直到连梦里相逢也难办到时,则最后的,最起码的希望也破灭了时,不免柔肠百结,低回欲绝,陷入了刻骨相思、彻底绝望的境地,抒情至此达到高峰,突然歇拍,余意不尽。

  这首词由写景到抒情,由室内到室外,时空结合,层层递进,感情愈趋强烈,结构谨严,曲折多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第1012页
2、 夏承焘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未知:第110页
3、 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第117页

yuánzhú··yúnyuè--zhōubāngyàn

yúnyuèwèifàngmǎnzhūfēishǔyáoànyíngchuāngtōushūwéiqiūnóngxiánzhùtíngyǐnghǎofēngjīnxiùxiānzhī

jiāngnánràozhòngshānxīnzhīmànqiánnàixiàngdēngqiánduòlèichángduànxiāoniángjiùshūyóuzàizhǐyànxìnjuéqīngxiāomèngyòu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初捻¹霜纨(wán)²生怅望³。隔叶莺(yīng)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yōng)一似(xiǎng)。双纹翠簟(diàn)铺寒浪
译文: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心生惆怅。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一人,偏又响起阵阵莺声,好似美女轻唱。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
注释:¹捻:用手指轻轻拿起。²霜纨:指洁白纨扇。³怅望:惆怅、怨恨。⁴秦娥:指年轻貌美女子。⁵慵:懒。⁶一似:即一响,短暂的时问。⁷双纹翠簟:织有成双花纹的翠簟。簟,竹制凉席。⁸寒浪:即指簟纹。竹席清凉,花纹起伏如浪,故称“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雨罢苹风¹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²新月上³。弯环正是愁眉样。
译文:夏雨初霁,掠过苹草的微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脉脉,红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珠似得看着人们。新月弯弯,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
注释:¹苹风:掠过蓣草的微风。²绿云:指蓝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乌发。此句即“新月斜贴绿云上”。³上:缓缓爬上。⁴弯环:弯弯如环之月亮。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又名《黄金缕》、《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细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帘》、《江如练》等。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缱绻的闺中女子形象。她手执洁白的纨扇,无语凝思,怅然怀想。她也许是思念远方的情人,也许是伤惋青春的易逝。此处暗用李白《折荷有赠》之“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的意境。“捻”意为用手指轻轻搓转,表现执扇时怅然无绪的情态,极为传神。“初”、“生”二字,前后关联,暗示因节序变换,令闺中人顿生新的怅望之情。

  空闺独守,本已寂寞难耐,偏又有“隔叶莺声”,撩人意绪。“似学秦娥唱”句把莺声比似学秦娥之唱。扬雄《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此言年轻貌美的女子,其歌声之美可知。以莺声之欢快,反衬人心之怅恨,命意与着笔确有含蓄蕴藉之妙。莺啼婉啭,是实处着笔;闺中索寞,则是虚处命意,运实于虚,终无一字点破。

  “午睡醒来”二句,深化闺中女郎百无聊赖的孤寂情状。她午睡醒后,好一会儿还娇困无力,那铺床上的双纹翠席,尤如平展着清凉的细浪。这两句点明睡醒,而由翠簟联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户看花。

  下片转写户外优美的自然场景:夏雨初霁,徐徐的和风吹拂着新涨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带着晶莹的雨珠,亭亭玉立,摇曳生姿。“碧涨”,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虚喻,“碧涨”是实写,前虚而后实,意脉不断,运意十分灵活。

  “脉脉”二句,更是传神入化之笔。作者赋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风韵和感情,它含情脉脉,泪珠脸,有情有思。这个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红相向”三字,似写朵朵红荷,曳相映,实写荷花带雨,向人脉脉欲语;人带泪珠,对之黯然神伤。是花是人,迷离莫辨,已达到物与人交融、浑然合一的境地。

  结拍二句,时间由午后过渡到夜晚,写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别开境界。“绿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乌发。“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乌发之下。新月弯弯,犹似愁眉。作者运用双关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写怀人之情;又避开对形象作直露的绘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状人之愁眉,通过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与境谐,气氛浓重。

  此词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设喻新巧而又隽永传神,具有独特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小晏词“词情婉丽”、“曲折深婉”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宛敏灏 等撰.《宋词鉴赏辞典 (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 第1版:第246页

diéliànhuā··chūniǎnshuāngwánshēngchàngwàng--yàndào

chūniǎnshuāngwánshēngchàngwàngyīngshēngshìxuéqínéchàngshuìxǐngláiyōngxiǎngshuāngwéncuìdiànhánlàng

píngfēngchuīzhǎngmàimàihuālèiliǎnhóngxiāngxiàngxiétiē绿yúnxīnyuèshàngwānhuánzhèngshìchóuméiyàng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qiǎng)¹欲登高²去,无人送酒来。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注释:¹强:勉强。²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¹故园菊,应傍(bàng)²战场开。
译文: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¹怜:可怜。²傍:靠近、接近。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无人送酒来”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
2、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2-613

xíngjūnjiǔchángānyuán

cénshēn tángdài 

qiǎngdēnggāo rénsòngjiǔlái 
yáoliányuán yīngbàngzhànchǎngkāi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将为穹谷¹(kān)²渊池³于郊邑(yì)之中,则必辇(niǎn)山石,沟涧壑(hè),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译文:如果打算在城邑营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须运载山石,开凿山涧沟壑,逾越险阻,耗尽人力,才可能办到。可是要想有那种天造地设的景致,则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费民力,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如今在这里出现了。
注释:¹穹谷:深谷。²嵁岩:峭壁。³渊池:深地。⁴辇:人推或拉的车,这里用如动词,用车装载的意思。⁵沟:这里用如动词,沟通,开凿的意思。⁶陵绝:超越。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永州实惟九疑¹之麓。其始度(duó)²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yì)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huí)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pā)毒卉(huì),乱杂而争植,号为秽(huì)墟。
译文: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这里测量规划的人,也曾环绕着山麓建起了城市。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这里有清泉,却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被称为荒凉的地方。
注释:¹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²度:量度,这里有勘测规划的意思。³翳:遮蔽。⁴奥草:深草。⁵涂:污泥。⁶蛇虺:一种毒蛇。⁷蟠:盘屈而伏。 ⁸葩:花。⁹卉:草。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¹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shān)²其芜³,行其涂。积之丘如,蠲(juān)之浏如。既焚既酾(shī),奇势迭(dié)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fū)舒;视其蓄,则溶漾(yū)¹⁰。怪石森然,周于四隅(yú)¹¹。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¹²(wēi)(suì),堆阜(fù)突怒。乃作栋宇¹³,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wǔ)¹⁴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lù)之崖,间厕¹⁵隐显。迩¹⁶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qiáo)¹⁷之内。
译文:韦公来到永州,过了一个月,州政大治,没有多少事情。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了荒凉。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 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卧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耸。于是在此建造厅堂,作为观赏游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无不适应地形地势,献技于堂庑之下。新堂的外边,高原和山连接,林木覆盖的山脚悬崖,穿插交错,或隐或现。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注释:¹理:治理。²芟:割除。³芜:荒草。⁴行:流通,流动。这里是疏导的意思。⁵蠲:清洁,使动用法。⁶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⁷酾:疏导。⁸蓄:指积蓄的湖水。⁹溶漾:水动荡的样子。¹⁰纡余:曲折萦绕。¹¹四隅:这里指四方。¹²窍穴:这里指山洞。逶邃曲折深远。¹³栋宇:堂屋。¹⁴庑:堂下四周的屋子。¹⁵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¹⁶迩:近。¹⁷谯门:古代建筑在门楼上用以了望的楼。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已乃延¹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²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³?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lù)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kǎi)法。
译文:新堂盖好后,使君便邀请客人前来参观,接着又设宴娱乐。有的边赞誉,边祝贺说:“看到您修建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宗元请求把这篇记文镌刻在石板上,嵌在墙里,编入书中,作为刺史的楷模法式。
注释:¹延:邀请。²择:应作“释”,舍弃。³晓:据另本,晓应作“饶”,富裕。⁴措:放置。这里是嵌置的意思。⁵编:指编入书籍。⁶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这里指州刺史。结句一作“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以为二千石楷法。”(见《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记述了韦使君修建新堂的过程和前后的深刻变化,赞颂了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富民的政策。这些过誉之词实则表现了柳宗元对如何作好一方官员的看法,寓示了在被贬谪的困苦中他仍然坚持政治改革的主张和理想,表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本文先由反面设喻,导入本题;中段重在写景,末段重在颂人。写景详明,处处为下文伏笔;颂人汩汩涛涛,层层推进,句句与上文呼应,前后浑为一体。文章立意新颖,结构严密。文中穿插赋体(骈散互见),极力铺陈,着力渲染,文如行云流水,辞采清丽,画面鲜明,语言洒脱,音韵优美,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金圣叹评论此文:“奇特在起笔,斗地作二反一落,如槎桠怪树,不是常观”。论议部分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更是难能可贵,文如其人,作者本人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文章分为三段。在第一段中,作者间接表述了对永州奇异风光的深刻印象。生长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柳宗元,认为在城郊之中很难出现那种峭壁深谷的奇异景观,如果用人工修造出来,则“疲极人力”。大概柳氏在长安见过这样的人工胜景,而深知其耗费之巨。永州的奇景,自然而成,令他感叹,“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这个起段,是全篇拓展文意的基础。段中的几个短句,如:“辇山石,沟涧壑,陵之险阻,疲极人力”,读来简洁精炼,表现出作者运用文字的工力。

  下一段,作者简略描摹出永州州治所在的自然景观:“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

  唐朝时的永州,辖地包括了现在湘、桂两省的交界地区,为零陵(约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约当今湖南祁阳、祁东)、湘源(约当今广西湘源)三个县。永州府所在地是零陵,正在九嶷山西北麓。这一带是丘陵山区,气候温和湿润,唐朝时尚是人烟稀少、荒凉冷僻的未开化地区,草石相杂,水土交融,虫兽盘桓,自然景色十分秀丽。但当时之人似乎不欣赏过份天然的去处,厌其杂乱无章,草木横生。柳氏的评价,反映了这种审美观:“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茂盛的树木中有恶木,绚丽的花草中有毒花,好坏杂居,善恶难分,实在不是一个清新洁净的去处。在这里,柳宗元的写景包含了更深的含意,暗示了他对朝政的贬斥和人生爱憎之情,是画龙点晴之笔。新来的刺史韦公对“新堂”之地的价值幸而有鉴赏力,“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从这里开始,新堂才被开发出来。韦公不仅有认识,更有行动,动员人力进行修葺,按照人的审美观改善环境,使自然景观焕然一新,悦目怡人。于是“清浊辨质,美恶异位”。尽管唐朝的改革者均罹不幸,命运多舛,但柳宗元对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怀有美好的向往和实现的愿望。所以,文中此处借“新堂”的“清浊美恶”,憧憬着改革派的政治理想。治理后的“新堂”,柳氏作了一番描写: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外。”全段的叙写,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的写景手法,先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把一处风光佳景的新意表达得恰成气象。文字短促而有力,概括了柳宗元的语言风格。

  以上两段,先是喟叹自然美的鬼斧神工,又对自然美的不合谐产生疑问,由物及世,由物及人,可见下笔之前成竹在胸,先扬而后抑,复而别开洞天,表达了柳宗元写景的真实寓意。

  最末一段,柳宗元别出机抒,从韦公身上引出联想,夹叙夹议,抒发他的善政益民的封建吏治思想:“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

  柳宗元在这里所用的反诘句,可知文章虽是写“新堂”,但不全为写“新堂”。四个反诘句的排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它突然而来又待机已久,与前面文字有着密切关联。柳氏认为韦公治理“新堂”,足以反映韦公的远大志向,所谓“视其细知其大也”,事情虽细微,却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操品之大节。“美、仁、清、廉”都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思想,柳宗元把“新堂”的景观和韦公的吏治最终联贯到这些思想上来,期望以此为“二千石楷法”。明确地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寄望。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 傅德岷.《古文观止鉴赏》:崇文书局,2010
3、 关永礼.《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yǒngzhōuwéishǐ使jūnxīntá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iāngwéiqióngkānyányuānchíjiāozhīzhōng niǎnshānshí gōujiàn língjuéxiǎn rén nǎiyǒuwéi ránérqiútiānzuòshēngzhīzhuàng xiányān rén yīn quántiān zhīsuǒnán jīnshìzài 

    yǒngzhōushíwéijiǔzhī shǐduózhě huánshānwéichéng yǒushíyān àocǎo yǒuquányān  shéhuǐzhīsuǒpán shǔzhīsuǒyóu màoshùè jiāhuì luànérzhēngzhí hàowéihuì 

    wéigōngzhīlái yuè shènshì wàng qiězhī shǐmìngshān xíng zhīqiū juānzhīliú fénshī shìdiéchū qīngzhuóbiànzhì měièwèi shìzhí qīngxiùshū shì róngyàng guàishísēnrán zhōu huòlièhuòguì huòhuò qiàoxuéwēisuì duī nǎizuòdòng wéiguānyóu fánlèi xíngshì xiàotángzhīxià wàizhīliánshāngāoyuán línzhī jiànyǐnxiǎn ěryán绿 yuǎnhùntiān xiánhuìqiáoménzhīnèi 

    nǎiyánguān yàn huòzànqiěyuē  jiàngōngzhīzuò zhīgōngzhīzhì gōngzhīyīnérshèng yīnchénghuà gōngzhīshìèérměi chúcánéryòurén gōngzhījuānzhuóérliúqīng fèitānérlián gōngzhīgāowàngyuǎn jiāérxiǎo rán shìtáng cǎoshíshuǐquánzhīshì shānyuánlínzhīguān jiāngshǐ使gōngzhīzhě shìzhī  zōngyuánqǐngzhìzhūshí cuòzhū biānwéièrqiānshíkǎ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