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寒敢叹卧如弓,起傍残炉榾柮红。童子偶看门外白,谁将琼玖赈诗穷。
夜寒敢叹卧如弓,起傍残炉榾柮红。童子偶看门外白,谁将琼玖赈诗穷。

yúnsōngxuězhōngshíjué--lánrén

hángǎntàngōngbàngcánduòhóngtóngziǒukànménwàibáishuíjiāngqióngjiǔzhènshīqióng

蓝仁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 4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lài)无声¹自啸歌。
译文:稀疏的星辰和清冷的月光散逸在银河,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我独自唱歌。
注释:¹万籁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chéng)¹客愁多。
译文: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数万里,晚上心里感触在他乡乡愁多。

yuèxiāng

mínyáo wèizhī 

xīngyuèlěngyín wànlàishēngxiào 
chùguānshānjiāwàn láichéngchùchóuduō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¹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译文:在落花铺满台阶、绿叶遍布枝头的季节,杜鹃鸟声声啼叫。欢聚的时刻那样短暂,转眼就要分离了。彩凤孤单地飞舞、孤独地栖息。
注释:¹杜宇:杜鹃。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¹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译文:分别以后有多少相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重逢。这相思情怀也只有用一首情词、一首情诗来表达。
注释:¹后会:日后相会。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龙泉¹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wā)²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rán)³,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zhuó)。松上薜(bì),纷纷披披,横敷(fū)¹⁰数十寻¹¹,嫩绿可咽¹²。松根茯(fú)(líng)¹³,其大如斗,杂以黄精¹⁴前胡¹⁵及牡鞠( jū)¹⁶之苗,采之可茹(rú)¹⁷
译文:龙泉县里有很多大山,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幽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像撮箕竹筐,人们因此把它称作匡山。匡山上髯松特别多,放眼望去髯松峻峭挺拔,高耸入云霄,颜色翠绿得光可照人,就好像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枝叶交错,长得很茂盛,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像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有的大如斗,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以食用。
注释:¹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²窊:地势陷下。³髯松:大松树。髯,大。《淮南子·精神训》:“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⁴弥望:满眼。⁵新翠:初绿。⁶濯:洗涤。此指松树之绿如洗涤过一样。⁷薜萝:薜,指薜荔,亦称“木莲”,常绿藤。萝,指女萝,一种植物,一说为菟丝,一说松萝。⁸纷纷:茂盛的样子。⁹披披:枝叶交错的样子。¹⁰横敷:横布。敷,扩展。¹¹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¹²咽:吞食。¹³茯苓:别名松腴,寄生于山林松根,状如块球。¹⁴黄精:又名黄芝菟竹鹿竹救穷草野生姜。道家以为其得坤土之精,故名黄精。¹⁵前胡:叶似野菊花而细瘦,根可入药。¹⁶牡鞠:牡菊,《本草纲目·菊·集解》:“菊之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蛙黾(即蛙)。说出《周礼》。”¹⁷茹:食。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¹(ān)²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³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mǐn)数百里,嘉树(tiē)¹⁰地上如荠(jì)¹¹,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yuè)¹²¹³润空翠¹⁴,沉沉¹⁵扑人,阴飔(sī)¹⁶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¹⁷,使人翛(xiāo)¹⁸有挟(jiā)(kuàng)¹⁹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jiǒng)²⁰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²¹,令人爱玩忘倦²²,兼可琴²³可奕(yì)²⁴,可挈(qiè)²⁵²⁶(léi)²⁷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²⁸亭”。
译文: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身其间。有时水气蒸发像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像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散得无影无踪。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与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更加陡峭笔直,好像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树木长得整整齐齐,像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片翠色,繁茂得像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袭来,即使在夏日炎炎,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若干步远,地势开阔明朗,给人凉爽干净之感,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让人忘记疲劳,在这儿还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注释:¹结:构造。²庵庐:简陋的茅屋。³深渊:深水。⁴英英:云起的样子。⁵津涯:岸边峭。⁶峭刻:陡直。⁷霄汉:天际。⁸闽中:今福建省一带。⁹嘉树:材质优良的树木。¹⁰帖帖:帖伏,整齐的样子。¹¹荠:荠菜。¹²林樾:林荫。樾,树木交聚而成的树荫。¹³苍:深青色。¹⁴空翠:泛起的翠色。¹⁵沉沉:浓郁的样子。¹⁶阴飔:阴凉的风。飔,凉风。¹⁷烈火流金之候:比喻极其炎热的季节。¹⁸翛翛:象声词,犹言“萧萧”。本为羽毛凋零的样子,这里是感到寒冷的意思。¹⁹挟纩:披棉衣。纩,丝棉絮。²⁰明迥:明亮旷远。迥,远,这里是宽阔的意思。²¹献状:展现出各种姿态。²²爱玩忘倦:欣赏品味而忘了疲倦。²³琴:弹琴。²⁴奕:下棋。²⁵挈:提。²⁶尊:酒杯。²⁷罍:酒壶。²⁸环中:指超脱了世俗是非之境。《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君诗书之暇,被¹鹤氅(chǎng)²衣,支九节筇(qióng)³,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dì)髯松,如元夫巨人(gǒng)(yī)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jī),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¹⁰,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jiè)¹¹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译文: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跨越千年与古代的豪杰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亲情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注释:¹被:通“披”。²鹤氅:羽毛编织的外套。³九节筇:九节筇竹杖。筇,竹,可制杖,故杖也称为筇。⁴回睇:回眼望。⁵元夫巨人:身躯魁伟的大汉。元,高大。⁶拱揖:躬身作揖。⁷精神凝合,物我两忘:精神高度集中而与髯松合二而一,感到我即松松即我,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物,外物。⁸恍:恍忽。⁹谢公屐: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为游山特制的一种木底鞋。《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¹⁰合节:合乎音乐的节拍。¹¹唶:感叹。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¹,当闽寇(kòu)压境²,尝树旗鼓,砺戈矛³,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¹⁰耶,抑¹¹以斯人不足与¹²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¹³。夫植物之中,禀(bǐng)¹⁴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mèi)¹⁵思之:一气方伸¹⁶,根而蕴者, 荄(gāi)¹⁷而敛者,莫不振翘¹⁸舒荣¹⁹以逞²⁰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²¹而无余矣。其能凌²²岁寒而不易行改度²³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²⁴,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²⁵也,与松为伍,则嶷(yí)²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²⁷,刚贞自持²⁸,不为物议²⁹之所移夺³⁰,卒能立事功³¹而泽生民³²,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bèi)³³也。或者³⁴不知,强谓君忘世³⁵,而致疑于出处³⁶间,可不可乎?
译文:龙泉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具有救济世人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立起旗鼓,磨砺兵器,率领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做法与隐居的人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还是认为世间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最多的,是松树。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就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注释:¹负济世长才:怀抱造福社会的大才。²闽寇压境:章溢曾集乡民为义兵,当福建盗贼包围台州,攻陷龙泉时,章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闽寇,从福建来的盗寇。³树旗鼓,砺戈矛:指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砺,磨砺。⁴帅:率领。⁵捣退:打退。⁶植:树立。⁷自见:自我表现。见,通“现”。⁸将:表反诘意的副词。⁹胶扰:动乱不安。¹⁰不之狎:宾语前置,即“不狎之”,不接触他。狎,亲近。¹¹抑:表选择意的副词。¹²不足与:不值得接近。与,相与,相处。¹³窃不谓然:私下想不是这样。窃,谦词。不谓然,不以此种议论为正确。¹⁴禀:天然具有。¹⁵昧昧:深切。¹⁶一气方伸:刚刚得到舒展的时机。一气,指天地混然之气。王充《论衡·齐世》:“万物之生,俱得一气。”¹⁷荄:草根。¹⁸振翘:茂盛。¹⁹舒荣:舒展开枝叶。²⁰逞:显示。²¹黄陨:枯黄凋落。陨,坠落。²²凌:胜过。²³易行改度:改变行为态度。度,意志。²⁴自厉:自我勉励。厉,通“励”。²⁵处:兼有居处隐处义。²⁶嶷然:道德高尚貌。²⁷为时而出:顺应时势而出仕任事。²⁸刚贞自持:刚毅贞洁自守。²⁹物议:议论。³⁰移夺:放弃改变(态度志向等)。³¹立事功:建功立业。事功,事业功绩。³²泽生民:泽惠百姓。³³悖:背。³⁴或者:不定代词,有的人。³⁵忘世:忘去世事,喻指超然物外。³⁶出处:做官与隐居。出,出仕。处,家居。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濂家青萝山¹之阳²,山西老松如戟,度³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duó)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xī)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¹⁰¹¹亦迟¹²君久矣。
译文:濂家青萝山的南面,山西的老松树如同战戟一样,估计与章君所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在战火的波及下,这里山水风光都失去了以前的样子。在道路上孤寂不安地走着,总难免要感慨叹息。章君什么时候归隐,宋濂应当拿着石鼎跟随,采集黄精茯苓,在洞穴云彩间烹煮,这也是一种乐趣。不知章君能不能让我跟从呢。即使这样,匡山的神灵大概也已经等了章君很久了吧。
注释:¹青萝山:在浙江省浦江县。宋濂曾居于此。²阳:南面。³度:估计。⁴第兵:战火。⁵栖栖:心不定的样子。⁶慨然:感慨叹息。⁷兴怀:伤感。⁸石鼎:以石制成的煎烹器具。⁹洞云:洞穴云彩。¹⁰灵:神灵。¹¹其:大概。¹²迟:等待。

  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咏物寄志散文。作者从山多髯松和结庐在此的原因,写到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环中亭的历历景物。文章篇幅不长,由于紧扣了髯松这一特点,所以能把看松庵雄伟壮丽、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了令人有飘然忘返之感。

  第一段状写匡山的美景,第二段叙写章三益在匡山建造庵庐及亭,第三段交代“看松庵”的命名缘由,第四段以问答的方式为章三益明志。此文主要对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第一段写章三益在庐筐山结庐的原因,紧扣“乐松”两字。筐山髯松弥望,新翠如濯,上有为隐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萝,下有能安神和气的茯苓之属,环境特宜养生养性,蓄志律身,因而结庐其间。

  第二段写“看松庵”命名原由,全段围绕着“看松”两个字,先写庵的四周建有四亭,点明这个地方既有能生万顷烟云的深潭,又有高入云霄、视野广阔的峰峦,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荫,又有众峰环翠、宛如仙人所居的静谧之处,庵庐就是结在这高、远、清、空的环境之中;继写“看松”的乐趣,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的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在章三益的眼里,松树根深叶劲,寒暑不惊,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视不舍,以致主观精神与客体之形凝合为一,“物我两忘”;而章君行歌松间,髯松奉笙箫之音以“相娱”,则是以拟人手法点出髯松对章君之知遇。

  第三段是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三益生平实际行为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由于议论是针对“龙泉之人士”以为章三益已经“忘世”而发,显得顺理成章。

  第四段是写作者邀请章三益一同游览青萝山,表示自己也有与章君相同志趣,也愿意以松为友以自律。文末以“虽然”一词转折,以“筐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一语呼应前文,戛然结束全篇。

  松树的“正刚之气”,历来是仁人志士自厉自立的榜样。撰作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了,在这样的年纪面对着不堪的世道,他不但不嗟老叹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刚气质自厉自期,想要以此与章君共律共勉,积极的人生太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章三益与宋濂、刘基、叶琛四人同应朱元璋之召,为明初政权效力。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益与刘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职,证实了宋濂认为三益结庐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确判断。

  文中提到章君久视髯松,“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是指主体对髯松正刚之气的神会与融合,即客体特征向主体的入化。这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养志待时”的涵养过程,在某种特定境况下,它确有助于主体精神的扩充与升华。庄子所主的“物我两忘”是“无我”,是消极弃世;而这里所说是要将自己扩展成“大我”、“新我”,两者是不同的,这一点要加以区别。

参考资料:
1、 陈葛满.《宋濂诗文评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45-48
2、 李去非.《古文自学选注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9、451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zōu)孟轲(kē)母,号孟母。其舍¹近墓。孟子之少时,嬉(xī)游为墓间之事²,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³。”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gǔ)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zǔ)¹⁰,揖让进退¹¹。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suì)¹²居。及¹³孟子长,学六艺,卒(zú)¹⁴成大儒¹⁵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孟,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孟。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注释:¹舍:家。²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³处子:安顿儿子。⁴乃:于是,就。⁵市:集市。⁶嬉:游戏,玩耍。⁷贾人:商贩。⁸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⁹徙居:搬家。徙:迁移。居:家。¹⁰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¹¹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¹²遂:最后。¹³及:等到。¹⁴卒:最终,终于。¹⁵大儒:圣贤。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翠绡(xiāo)¹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译文:佳人的心事有谁能够知晓呢!与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红楼一次宴会,那是个天凉暑退、夜色沉沉的难忘之夜。竹韵荷风,多么美丽,幽僻的场所,二人初通情爱之后的再度相逢。短暂相会很快过去了,就像空中飘浮的云彩,霎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一去而不复返了。
注释:鹊桥仙:词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瓯县城,为词人任职所在之地。¹翠绡: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锦笺(jiān)¹尚湿,珠²香未歇³,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译文:泪珠滴落,湿润了精美的信笺;小楼中仍然弥漫着珠饰的香气。然住事如过眼烟云,旧情终难以续,苦苦思恋的结果呢,却不过是徒增烦恼而已。牛郎织女银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鹊桥相会,可是自己却与情人永无相见之日。
注释:¹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²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³歇:消散。

  这首词是为友人写的伤离之作,抒写作者对歌伶乐伎及其所代表的那个社会阶层不幸女性们的深切同情。全词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是说在初秋日,天凉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楼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赠给他一条碧色的丝巾,表述她内心的情意。依内容次序,三句应当逆读,词中这样安排,即使句子顿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绡”一语。翠绡是疏而轻软的碧绿色的丝巾,古代女子多以馈赠情人。翠绡传情,故夜宴亦倍添欢乐,天气也仿佛格外清爽。总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欢乐与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欢宴”二字,写场面、气氛,烘托出恋人,当时的欢乐与幸福。“欢宴”与“翠绡”句对照,说明:她在“欢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偷偷赠物传情,她爱得是那样深,那样急切,简直有点忘乎所以。这一句寥寥数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节日、时间、地点、天气到人物,无不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竹边荷外再相逢”句则是说这是暗通情愫之后的一次幽会,地点在荷塘附近的丛竹旁边。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传情,这回则可以尽情地互诉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笔峰一转,传达的情意变了。如果说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这一句则是美好的惆怅,因为在苦苦盼望之后的相会是那么匆匆逝去,就像“碧云飞去”一样,不能不令人无奈、愁苦。这两句对往昔的回忆,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缕闲愁,万种情思。

  “锦笺”二句,睹物怀人,叹惋无尽。锦笺,精致华美的信纸,是她捎来的信笺。珠,珍珠镶嵌的首饰,是“再相逢”时的赠物。二句写欢聚已逝只能面对她情意绵绵的信和尚带余香的赠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写记忆犹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启愁怀。锦笺墨迹未干,珠饰还散发着她的香气,而往事浮云,旧情难续。万种愁怀,由“空惹”一句道出。说“空惹”,或许是由于信物尚存,难成眷属;或许是由于旧情未泯,人已杳然。总之,这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爱情的悲剧。悲剧已成,“锦笺”“珠香”,于事无补:“闲愁千缕”,也是自寻烦恼罢了。但是,惹出“闲愁千缕”的,不仅是她的所赠,还有七夕这个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关的神话传说。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人七夕词,无不提到牛郎织女,感慨他们一年才一见的刻骨相思,但秦观却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新意也有深意。赵以夫此词也是更进一步地写,认为自已和情人还不如牛郎织女,他们尚能一年一见,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见却杳杳无期。

  总之,上片写欢情,下片写离恨,中间用“又还”句过渡,铺排得体,结构紧密。上下互相映衬,中心十分突出。全词笔淡而情浓,是篇较有特色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梁鉴江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936-193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