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高入海偶先还,掉尾扬鬐戏碧澜。野老久思羹一啜,病躯无力掣长竿。
琴高入海偶先还,掉尾扬鬐戏碧澜。野老久思羹一啜,病躯无力掣长竿。

shíchéngliúèr--lánrén

qíngāohǎiǒuxiānháidiàowěiyánglánlǎojiǔgēngchuàibìngchèzhǎng竿gān

蓝仁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 4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guān)¹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²而说(yuè)³,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译文: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管国君之冠的近侍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是谁给我盖的衣服?”近侍回答说:“是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韩昭侯)并非不厌恶寒冷,而是认为臣下违反职责的危害比寒冷更大。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shēn)¹彼南山²,维³之。畇(yún)原隰(xí),曾孙之。我疆¹⁰我理¹¹,南东¹²其亩。
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注释:¹信:即“伸”,延伸。²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³维:是。⁴禹:大禹。⁵甸:治理。⁶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畇:平整田地。⁷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⁸曾孙:后代子孙。⁹田:垦治田地。¹⁰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¹¹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¹²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上天¹同云²。雨(yù)³(fēn),益之以霡(mài)(mù)。既优既渥(wò),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译文:冬日的阴云密布天曾,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曾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注释:¹上天:冬季的天空。²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³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⁴雰雰:纷纷。⁵益:加上。⁶霢霂:小雨。⁷优:充足。⁸渥:湿润。⁹沾:沾湿。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疆埸(yì)¹翼翼²,黍稷彧(yù)³。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bì)我尸宾,寿考万年。
译文: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注释:¹埸:田界。²翼翼:整齐貌。³彧彧:同“郁郁”,茂盛貌。⁴穑:收获庄稼。⁵畀:给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中田有庐¹,疆埸有瓜。是剥是菹(zū)²,献之皇祖³。曾孙寿考,受天之祜(hù)
译文: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曾天的赐福。
注释: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²菹:腌菜。³皇祖:先祖之美称。⁴祜:福。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祭以清酒¹,从以骍(xīng)²³,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liáo)
译文:祭坛曾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注释:¹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²骍:赤黄色(栗色)的牲畜。³牡:雄性兽,此指公牛。⁴鸾刀:带铃的刀。⁵膋:脂膏,此指牛油。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是烝(zhēng)¹是享²,苾(bì)³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注释:¹烝:冬祭。²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³苾:浓香。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6-460

shēn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shēnnánshān wéidiànzhī yúnyúnyuán zēngsūntiánzhī jiāng nándōng 

shàngtiāntóngyún xuěfēnfēn zhīmài yōu zhān shēngbǎi 

jiāng shǔ zēngsūnzhī wéijiǔshí shībīn shòu寿kǎowànnián 

zhōngtiányǒu jiāngyǒuguā shìshì xiànzhīhuáng zēngsūnshòu寿kǎo shòutiānzhī 

qīngjiǔ cóngxīng xiǎngkǎo zhíluándāo máo xuèliáo 

shìzhēngshìxiǎng fēnfēn shìkǒngmíng xiānshìhuáng bàojiè wànshòu寿jiāng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吴头楚尾¹,一棹(zhào)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²
译文: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便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
注释:¹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²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huàn)游吾倦矣¹,玉人²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³,得且住,为佳耳。
译文: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注释:¹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²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³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该词从所表现的情调来看,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旧的厌倦之情。而对宦旧的厌倦,又是出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颇想在一个地方与美色亲近盘桓而留连不归。此词抒情,有词人一定的真实情感在内,如对情欲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官场往来的厌烦,但从总体上看,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因为此时的词人,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当更激发词人奋身为国的决心。可此词却写得如此颓丧,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的真实思想。

  上片写旅途中所见,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南归也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几十年间作者频繁的调动职务,抗金恢复的壮志一直不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来主旨,这分明是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此时又遇到了一位美女,这位美人不仅邀词人共饮,而且还留词人多住几日,要词人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顺便解除旅途疲劳,这使词人归隐的想法更加强烈。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宦旧吾倦矣”的感情。这首词所体现的归隐之意,还不同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那种归隐的心情,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shuāngtiānxiǎojiǎo··xìng--xīn

tóuchǔwěizhàorénqiānxiūshuōjiùchóuxīnhènzhǎngtíngshùjīn

huànyóujuànrénliúzuìmíngwànhuāhánshíqiězhùwèijiāěr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敲碎离愁¹,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²,倚(yǐ)楼人独³。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译文:仿佛要把我满怀的离愁敲碎似的,纱窗外,阵阵清风把翠竹摇得簌簌作响。自从他走了之后,悠扬的玉箫声也从此听不到了。我倚在高楼上苦苦思念着,有多么孤独冷清!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处飞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够开怀。举头望去.远处的群山一片碧绿——眼看夏天就要来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拿起他寄来的信,从头再读一遍。
注释:¹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²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³倚楼人独:独自一人倚偻。⁴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⁵三月暮:晚春时节的景象。⁶千山绿:春花落去后一片翠绿,指夏天将到来。⁷一纸寄来书:寄来的一封书信。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相思字,空盈(yíng)幅;相思意,何时足¹?滴罗襟(jīn)²点点,泪珠盈掬(jū)³。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ài)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lán)干曲
译文:倾诉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满了信纸。可是相思之情,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哎,是什么东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满把的泪水啊!但愿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于让他迷失道路。讨厌的是簇簇垂杨,却老是遮断我眺望的视线。最凄苦的时刻,就是月亮在苍茫的暮色中升起来时,我还倚着栏杆守候着、守候着,却不知守候什么。
注释:¹“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写满相思的话,也是徒然。盈幅,满篇。²罗襟:指丝绸衣襟。³盈掬:满把。形容眼泪很多。⁴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⁵垂杨:即垂柳。⁶碍:遮避。⁷离人:伤离的人。女子自谓。⁸立尽月黄昏:意思是从清晨立到日没月出。⁹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这首词从语气看像是出于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设想中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上阕“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写昼长天暖之时,闺房内外,十分寂静,甚至只有窗前轻风吹动翠竹的声音,才会惊动闺中的人,中断她的凝思,敲碎她的离愁。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闷。“敲碎”既体现了静中之动,又以动衬静:“离”字点出了词中之情。

  这两句景情结合,以景为主,虽是开头,但在全词中却写得最细腻。“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所爱之人去了,自己孤独无伴,只好常常倚楼遥望,由于无人欣赏,所以也就无心去吹箫了。“人去”、“人独”,是“倚楼”、“吹箫”的原因。第一个“人”字是对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个“人”字是主人公本人。“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的风景,又点出了时令。“千山绿”虽然可爱,但“三月暮”却又意味着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于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有“满眼不堪”之感。这表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上面写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这两句写的是一个特殊的细节。主人公不断地把情人寄来的信,从头细读,这进一步表现她的孤独无聊,也开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这是通过行动来写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阕写景写事,没有直接抒情。下阕“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情:情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说明他没有忘记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没有机会向情人倾吐相思、取得补偿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读来信之外,还设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小珠般的点点眼泪,轻轻地、不断地滴在罗衣上,不但染衣,而且几乎“盈掬”。这两句再以事写情,体现了身份、性格特点,最可看出主人公是个女性。“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又接着以景补充抒情。“芳草”句,意本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对比辛词《摸鱼儿》“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或本作“无归路”,意同),则此说“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够回来和归程并不艰难的意思:“垂杨”句,指暮春杨柳长得浓密,却碍人眼界,使人不能远望。二句分写两边,而意自关联。因上句有盼望游人能归意,故倚楼望其或即翩然来归;但“垂杨只碍离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情色彩,怪垂杨别的作用不起,“只”起碍人望远的作用。两句将楼头思妇的细微感情,曲曲传出。

  “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最后归结,仍从事中写情。第一句从早到晚,第二句呼应上阕的“倚楼”。垂杨遮眼,尽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处,但是仍然站在楼上阑杆旁边,直到黄昏月亮出来。因此用“最苦”两上字来充分地修饰,不仅详尽地表达了这两句,而且是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男儿一片气¹,何必五车书²
译文:男儿要有英雄气概,不必天天在家读书。
注释:告八:名字事迹不详。告当为姓,与郜同。告八,排行第八。¹一片气:一股勇气。²五车书:是说书读得很多。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好勇方过我¹,多才便起予(yú)²
译文:在勇武方面,你的确胜过了我,而在多方面的才艺上,你对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注释:¹好勇方过我:用《论语》典故,赞扬告八勇力过人。²多才便起予:用《论语》典故,夸奖告八有才而且能对自己有所启发。起予:启发我。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运筹(chóu)¹勇入幕(mù)²,养拙(zhuō)³就闲居。
译文:你勇前往军队,展现你的才能与能力,而我则无事在家里等待着适合的机缘。
注释:¹运筹:指谋划。²幕:指军中帐幕。这句是说告八勇入军幕中参预机密。³养拙:即守拙,指退隐不佳。此句是讲孟浩然自己。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正待功名遂¹,从君继两疏(shū)²
译文:等你我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功名之后,我希望能够向你学习,一同追随古人的智慧,回归山林。
注释:¹遂:成功。²两疏:指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

  孟浩然“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读了许多书,以求仕途显达,有益于社会。可是“欲济无舟楫”,仕途上屡受挫折,使他陷入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痛苦中。

  第一联“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描绘出一幅男儿要有英雄气、不必天天在家读书的景致,在武与文的对照中,明确揭示出全篇主旨,把诗人“儒冠误身”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开闸那样突然迸发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表现了诗人才大难为用的愤慨心情。这种思想,是由于唐代社会积蕴着浓郁的“英雄”气氛,投笔从戎显然不是诗人的一时激奋之举,而是边塞诗人英雄意识和功名情结长期孕育而产生的结果。

  第二联借用《论语》典故,运用概括描写,以旷达的情怀称颂晚辈好勇多才,笔调轻松,感情真挚而又得体。从所用典故来看,告八当为诗人的晚辈。诗人用此诗勉励年轻人从军报国,极具壮逸之气,讴歌建功立业的英雄理想,具有极强的震撼力量。诗人笔下的主人公,心中充盈着豪荡侠情和肝胆意气。有志男儿凭此足以立功边陲。诗人对豪勇意气的赞美之情,正是盛唐人心绪的真实流露。

  第三联承接前面的才气对照,再写两人的不同遭遇。一个“运筹勇入幕”,一个“养拙就闲居”,在鲜明的对照中,表达出对告八的鼓励和羡慕,流露出自己不得不隐居的苦情。这对当时人们在儒术之外,还重侠尚武的社会思潮作出了很好的揭示。

  末联写诗人借用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的典故,以功成身退互勉,在消积中蕴含着积极和奋发,在隐逸中充满了幻想和期望,又告诫告八必须像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一样,知进知退,切莫贪恋禄位。功成名就之后又双双归卧田园的典故,以抒发诗人对告八必能恃才建功且会功德圆满的信心。这种热切期盼和信心,同样从一个侧面辉映出典型的盛唐面影。

  此诗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虽失意但无苦语,送友人而不见别绪,风格俊爽,颇有韵致。此诗奇句写告八,偶句写自己,句句对照,写得颇有特色。诗中处处闪现着男儿的豪情志节,充溢着一股不同于多婉约情调之宋词的阳刚之气。一方面写告八从军,鼓励他上进;一方面写自己,想求功名后身退。诗中处处照顾到两者的相互关系。最后,以功成身退的“两疏”互勉。写得既真挚而又得体。诗人借送别告八从军,抒发了自己“魏阙心常在修,希求立功成名”的思想,发出了书多无用,功成便退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唐]王维,孟浩然著.王维孟浩然诗精选精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71-172
2、 刘逸生.孟浩然韦应物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04月第1版:66-67

sònggàocóngjūn--mènghàorán

nánérpiànchēshū

hǎoyǒngfāngguòduōcái便biàn

yùnchóujiāngyǎngzhuōjiùxián

zhèngdàigōngmíngsuìcóngjūnliǎngs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