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留云墨,濂溪有似人。园林当胜夕,尊俎集贤宾。
云谷留云墨,濂溪有似人。园林当胜夕,尊俎集贤宾。
天籁飞来远,冰轮洗出新。乾坤清气满,何处有嚣尘。
天籁飞来远,冰轮洗出新。乾坤清气满,何处有嚣尘。

huánguóquánmíngxíngtíngyuēhuánzhōngjiùzhūzisuǒshūfēngyuèbiānbiǎnzhīshīshǒu--lánrén

yúnliúyúnliányǒushìrényuánlíndāngshèngzūnxiánbīn

tiānlàifēiláiyuǎnbīnglúnchūxīngānkūnqīngmǎnchùyǒuxiāochén

蓝仁

蓝仁

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崇安将村里(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蓝仁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 4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送君灞(bà)陵亭¹,灞水流浩浩²
译文: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注释:¹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²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译文: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càn)¹南登之古道。
译文: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注释:¹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古道连绵走西京¹,紫阙(què)²落日浮云生。
译文: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注释:¹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²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lí)¹愁绝不忍听。
译文: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注释:¹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一作“黄鹂”。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时代著名诗人。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有收尾两句,但却始终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也绵长而深厚。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表现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别友人而又欲留住友人的那种感情相似。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叠,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等等。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读者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像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表面上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读者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像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07-308页
上篇
上篇
译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注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liáo)、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便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乡 同:向)
译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乡 同:向)
中篇
译文: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注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中篇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译文: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译文: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译文: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译文: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下篇
译文: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注释: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译文: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安定他的军士人民,等待敌人困乏而退军,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下篇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译文: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译文: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从语言的角度看,所谓气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还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很盛。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使文章气盛增加的因素之一,是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气盛为特点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说理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就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这许多东西,自然觉得文章饱满充沛,读起来思路自然而然跟着作者的笔锋走,那当然会显得气“盛”了;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你不由自主地会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他不中断,你就不能中断,他不节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的缘故。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还有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事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反衬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自信太强,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3段开头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都没有。可是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之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就够了。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必要的,也是学写作的人应予注意的。(或许此文作者的版本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位于第三段初。)

  第3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还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和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愈写愈神气。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这就像给皮球或车轮打气,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两下,自然球胎或轮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来,改从陈涉方面写起,却又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写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说得相当扼要的。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好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总结:《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译文: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清朝饮醴(lǐ)(quán)¹,日夕栖(qī)山冈。
译文: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注释:¹醴泉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译文: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适逢商风¹起,羽翼自摧藏。
译文: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的羽翼自然的收藏起来。
注释:¹商风:秋风。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译文: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但恨处非位,怆(chuàng)(liàng)¹使心伤。
译文: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注释:¹怆悢: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朝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朝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朝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

yǒng怀huáishíèrshǒu··shíjiǔ--ruǎn

línzhōngyǒuniǎoyánshìfènghuáng

qīngcháoyǐnquánshāngāng

gāomíngchèjiǔzhōuyánjǐngwànghuāng

shìféngshāngfēngcuīcáng

kūnlún西shíhuíxiáng

dànhènchùfēiwèichuàngliàng使shǐxīnshāng

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
悲时俗之迫阨¹兮,愿轻举而远游。
译文:有感世俗扼杀人的自由,真想飞翔起来远处周游。
注释:¹迫阨:困阻灾难。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而上浮?
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讬乘¹而上浮?
译文:性质微薄又没有依靠,以什么为寄托乘着它上浮?
注释:¹焉讬乘:以什么作为寄托、乘载的工具。
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
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
译文:周围是污浊黑暗的气氛,独自苦闷向谁去倾诉?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¹营而至曙。
译文:漫长的黑夜里不能安眠,守着一缕孤魂直至破曙。
注释:¹营:孤独之貌。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译文:联想天地的无穷无尽,哀叹人生的坎坷苦辛。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译文:过去的事我没能赶上,未来的事我难以知闻。
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¹而乖怀²
译文:徘徊不定思绪遥远,惆怅失意心气不顺。
注释:¹怊惝怳:惆怅失意。²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
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
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
译文:神志恍惚如水波激荡,心中愁苦而悲哀愈增。
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
神倏忽¹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
译文:忽然间魂灵飞散不返,只留下枯槁的肉体身形。
注释:¹儵忽:同“倏忽”,一会儿。
内惟省以操端兮,求正气之所由。
内惟省以操端¹兮,求正气之所由。
译文:自我反省以坚持操守,寻求天地正气从何而生。
注释:¹操端:端正操守。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译文:清虚宁静中自有愉悦,淡泊无为悠然自得是真。
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闻赤松¹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译文:听说赤松子清高绝俗,愿继承遗风学其行事。
注释:¹赤松:赤松子,古之仙人,传说神农时为雨师。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
贵真人之休德¹兮,美往世之登仙;
译文:看重养真之人的美德,羡慕古人能升仙超越生死。
注释:¹休德:美德。
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与化去¹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
译文:形体虽然物化消失不见,名声却显耀而长存后世。
注释:¹化去:指仙去。
奇傅说之讬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
奇傅说¹之讬辰星兮,羡韩众²之得一。
译文:傅说骑星升天多么神奇,韩众服药成仙令人羡慕不已。
注释:¹傅说:殷高宗武丁的宰相,传说他死后,精魂乘星上天。²韩众:即韩终,春秋齐人,为王采药,王不肯服,于是他自己服下成仙。
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
形穆穆以浸¹远兮,离人群而遁逸。
译文:身形肃穆地渐渐远去,离开人群而超迈高逸。
注释:¹浸:渐。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
因气变而遂曾¹举兮,忽神奔而鬼怪。
译文:循着气的变化层层高飞,把鬼神也惊得奔走诧异。
注释:¹曾:同“层”。
时仿佛以遥见兮,精晈晈以往来。
时仿佛以遥见兮,精晈晈以往来。
译文:朦胧中似乎远远可见,神灵光芒闪烁往来任意。
超氛埃而淑邮兮,终不反其故都。
超氛埃而淑尤¹兮,终不反其故都。
译文:超越尘埃修善超过先祖,再也不会返回故国乡里。
注释:¹淑尤:王逸《楚辞章句》:“淑,善也;尤,过也;言行道修善过先祖也。”
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
免众患而不惧兮,世莫知其所如¹
译文:摆脱众多患难无所畏惧,世人都不知他们的踪迹。
注释:¹如:往。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¹²而西征。
译文:担心岁月流逝季节交替,辉煌的太阳也已向西下行。
注释:¹耀灵:太阳。²晔:光耀。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译文:薄薄的秋霜下降大地,可怜那芳草最先凋零。
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聊仿佯¹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译文:姑且漫步游荡逍遥一番,长久地一年年事业无成。
注释:¹仿佯:同“彷徉”,即彷徨、徜徉。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舒情。
译文:谁能与我赏玩残留的芳草?早晨对着清风放松心情。
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
高阳¹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²
译文:高阳帝的时代十分遥远,我怎么效法他高洁的品行?
注释:¹高阳:高阳氏之帝,即颛顼。²程:效法。
重曰:
重曰:
译文:再说道: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春秋忽其不淹¹兮,奚久留此故居。
译文:春去秋来光阴不停留,何必久久地留在故乡?
注释:¹淹:滞留。
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轩辕¹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²而娱戏。
译文:轩辕黄帝既然不能高攀,我将跟着王子乔嬉娱游赏。
注释:¹轩辕: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²王乔:即王子乔,传说中得道成仙者,据说他是周灵王之子,故以王子为称,也叫王子晋。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餐六气¹而饮沆瀣²兮,漱正阳³而含朝霞。
译文:吞食六精之气而啜饮清露,漱着正阳之气含着朝霞之光。
注释:¹六气:据道家之说,世上有天地四时六种精气,修炼者服食之即能成仙。²沆瀣:露水。³正阳:六气中夏时之气。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
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
译文:保持精神心灵清明澄澈,将精气吸入将浊气扫荡。
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
顺凯风¹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
译文:跟随和畅的南风出游,休息在南方神鸟的巢穴之旁。
注释:¹凯风:南风。
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
译文:见了王子乔就在那儿留宿。询一元之气纯和之德之详。
曰“道可受兮,不可传;
曰“道可受兮,不可传;
译文:王子乔说:“道可以从内心感受,不可以口耳相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
其小无内¹兮,其大无垠。
译文:说它小则无处不可容纳,说它大则大到无边无沿。
注释:¹内:同“纳”,容纳。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毋滑¹而魂兮,彼将自然;
译文:不搅乱你的神魂,它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注释:¹滑:紊乱。
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壹气孔¹神兮,于中夜存。
译文:这一元之气非常神奇,半夜寂静之时方才可感。
注释:¹孔:很。
虚以待之存,无为之先;
虚以待之存,无为之先;
译文:要以虚静之心来对待它,不要万事只想着自己占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庶类¹以成兮,此德之门。”
译文:各类东西都是这样生成,这就是得道的门槛。”
注释:¹庶类:众类万物。
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
闻至贵而遂徂兮,忽乎吾将行。
译文:听罢至理名言便想远去,忽然间我就出发前行。
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
仍羽人¹于丹丘²,留不死之旧乡。
译文:随着飞仙升到丹丘仙境,在神仙的不死之乡息停。
注释:¹羽人:羽化升天的仙人。²丹丘:仙境之地。
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朝濯发于汤谷¹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译文:早晨在汤谷洗洗头发,傍晚让九阳晒干我的全身。
注释:¹汤谷:同“旸谷”,日出之处。九阳:古时传说,旸谷有扶桑树,上有一个太阳,下有九个太阳,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一天。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译文:吮吸飞泉的美液,怀抱良玉的精英。
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
玉色頩¹以脕颜²兮,精醇粹而始壮。
译文:洁白的脸庞光泽滋润,体魄健壮精力充盈。
注释:¹頩:貌美。²脕颜:滋润颜面。
质销铄以汋约兮,神要眇以淫放。
质销铄以汋约¹兮,神要眇以淫放²
译文:形体消瘦才能见出柔美,神气幽远自然摆脱拘谨。
注释:¹汋约:同“绰约”,柔美。²淫放:指洒脱不受拘束。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译文:赞赏南方炎热气候的功德,美丽的桂树冬天也吐芳馨。
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译文:山林萧条没有野兽,原野苍茫不见人影。
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译文:三魂六魄飘上彩霞,覆盖浮云向上飞升。
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阖而望予。
命天阍¹其开关兮,排阊阖²而望予。
译文:命令天宫的看门人开门,他推开大门朝我把眼瞪。
注释:¹天阍:天宫的看门人。²阊阖:天门。
召丰隆使先导兮,问太微之所居。
召丰隆¹使先导兮,问太微²之所居。
译文:召来雷神丰隆命他做向导,探问太微宫位置的远近。
注释:¹丰隆:雷神,一说云神。²太微:天帝的南宫。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¹而观清都²
译文:积集九重阳气进入帝宫,探访旬始星参观清都天庭。
注释:¹旬始:星宿名。²清都:天宫之名。
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
朝发轫¹于太仪²兮,夕始临乎于微闾³
译文:早上从太仪殿驾车出发,傍晚到达医巫闾山边。
注释:¹发轫:发车。²太仪:天上的太仪殿。³微闾:医巫闾山,古人认为神仙所居。
屯余车之万乘兮,纷容与而并驰。
屯余车之万乘兮,纷容与而并驰。
译文:万辆马车屯聚一起,浩浩荡荡齐驰飞前。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译文:驾车的八条龙蜿蜒游动,车上的云旗逶迤首尾相连。
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
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
译文:竖起插着旄头的霓虹之旗,五色斑斓纷杂照耀明艳。
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
¹偃蹇²以低昂兮,骖连蜷³以骄骜。
译文:驾车的马匹宛转起伏不定,两边的马匹曲蹄奔驰矫健。
注释:¹服:中间两匹驾车的马。²偃蹇:宛转之貌。³连蜷:指马身马蹄弯曲之状。
骑胶葛以杂乱兮,斑漫衍而方行。
骑胶葛¹以杂乱兮,斑²漫衍³而方行。
译文:车马交错纵横杂乱,队列绵绵不绝并行不偏。
注释:¹胶葛:纠葛,交错杂乱。²斑:同“班”,队列。³曼衍:绵绵不绝。
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乎句芒。
撰余辔而正策兮,吾将过乎句芒¹
译文:抓紧我的缰绳放正马鞭,我将拜见东方木神一面。
注释:¹句芒:东方木神之名。
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
历太皓¹以右转兮,前飞廉²以启路。
译文:经过了东帝太皞再向右转,让风伯飞廉在前开路打探。
注释:¹太皓:同“太皞”,东方上帝之名。²飞廉:风伯之名。
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
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
译文:灿烂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放光,就在天地之上横越飞迁。
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译文:风伯为我作队伍的先驱,扫荡尘埃迎来清凉一片。
凤凰翼其承旂兮,遇蓐收乎西皇。
凤凰翼其承旂¹兮,遇蓐收²乎西皇³
译文:凤凰张彩翼支承云旗,在西帝那儿与金神蓐收遇见。
注释:¹旂:画龙系铜铃的旗。²蓐收:金神之名,为西方上帝少昊之子。³西皇:即少昊。
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
揽慧星以为旍¹兮,举斗柄以为麾。
译文:摘下彗星充当小旗摇曳,举起北斗之柄作大旗舒卷。
注释:¹旍:旗帜。
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叛陆离其上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译文:五色缤纷斑斓上下浮泛,在云海惊涛中漫游流连。
时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
时暧曃¹其曭莽²兮,召玄武³而奔属。
译文:时已昏暗四周朦朦胧胧,召来北方玄武七星奔走串联。
注释:¹暧曃:昏暗不明。²曭莽:幽暗迷濛。³玄武: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为龟蛇合体之象。
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译文:让文昌六星在后掌管随从,挑选众神和我并驾向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¹而高厉。
译文:路程迢迢多么漫长,按鞭缓缓地驰向高天。
注释:¹弭节:按节缓行。
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译文:雨师相伴随侍在左方,雷公保驾扈从在右边。
欲度世以忘归兮,意姿睢以抯挢。
欲度世以忘归兮,意姿睢以抯挢¹
译文:要超越世俗忘却归去,意态欣然自得腾飞翩翩。
注释:¹抯挢:飞升。
内欣欣而自美兮,聊媮娱以淫乐。
内欣欣而自美兮,聊媮¹娱以淫乐。
译文:内心欣悦自感美好,聊以自娱求得快乐安恬。
注释:¹婾:同“偷”。
涉青云以汎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
涉青云以汎滥游兮,忽临睨¹夫旧乡。
译文:跨青云漫游四面八方,忽然俯瞰到故乡的田原。
注释:¹睨:斜视。
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
译文:仆人们怀念啊我心中悲痛,马匹也回顾不进充满眷恋。
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
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
译文:想念故乡的父老兄弟,不禁长叹一声擦拭泪眼。
汜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
汜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¹
译文:从容泛游而逍遥远去,暂且抑制情感自解自宽。
注释:¹自弭:自我宽解,自我安慰。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
指炎神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¹
译文:指着南方火神径直驰去,我要去南方的胜地九嶷山。
注释:¹南疑:南方的九嶷山。
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瀁而自浮。
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瀁¹而自浮。
译文:观览世外之地的茫昧幽暗,仿佛在大海中独自浮行。
注释:¹罔瀁:犹云汪洋。
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祝融¹戒而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²
译文:火神祝融劝我调转车头,又告诉青鸾神鸟将宓妃远迎。
注释:¹祝融:火神之名。²宓妃:伏羲氏之女,洛水女神。
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张咸池¹奏承云兮,二女²御九韶³歌。
译文:张设“咸池”之乐演奏“承云”之曲,娥皇女英二女唱出“九韶”歌声。
注释:¹《咸池》、《承云》:都是黄帝所作的乐曲名。²二女: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她们是尧帝的女儿。³《九韶》:舜帝命咸黑所作的乐曲。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¹舞冯夷²
译文:让湘水之神也来鼓瑟,令海神与河伯合舞助兴。
注释:¹海若:海神。²冯夷:河神河伯。
玄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虯而逶蛇。
玄螭虫象¹并出进兮,形蟉虯²而逶蛇。
译文:无角黑龙与水怪一起出没,体形屈曲宛转延伸。
注释:¹虫象:水怪。²蟉虯:屈曲盘绕貌。
雌蜺便娟以增挠兮,鸾鸟轩翥而翔飞。
雌蜺便娟¹以增挠²兮,鸾鸟轩翥³而翔飞。
译文:彩虹轻盈优美层层环绕,青鸾神鸟在高处翱翔不停。
注释:¹便娟:轻盈美好貌。²增挠:层绕。增,通“层”;挠,通“绕”。³轩翥:高飞。
音乐博衍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
音乐博衍¹无终极兮,焉乃逝以徘徊。
译文:音乐旋律舒展没有终止,我于是远去徘徊巡行。
注释:¹博衍:舒展绵延。
舒并节以驰骛兮,逴绝垠乎寒门。
舒并节以驰骛兮,逴¹绝垠²乎寒门。
译文:放下马鞭让车队尽情奔驰,到天边走向北极的寒门。
注释:¹逴:远。²绝垠:指天边。²寒门:北极之山。
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
轶迅风于清源¹兮,从颛顼²乎增冰。
译文:乘着疾风抵达八风之府清源,追随北帝颛顼在厚厚冰层。
注释:¹清源:传说中八风之府。²颛顼:北方上帝之名。
历玄冥以邪径兮,乘间维以反顾。
历玄冥¹以邪径兮,乘间维以反顾。
译文:通过北方水神的曲径,在天地两维之间回望一阵。
注释:¹玄冥:北方水神。
召黔赢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召黔赢¹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译文:召呼造化之神前来见面,为我先行把道路铺平。
注释:¹黔瀛:“瀛”一作“羸”,即黔雷,造化之神。
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
经营四方兮,周流六漠。
译文:已经历过四面荒凉之地,也遨游了八方广漠之境。
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
上至列缺¹兮,降望大壑。
译文:向上到达闪电之至高,向下俯瞰大壑之至深。
注释:¹列缺:闪电。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下峥嵘¹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译文:下界茫茫似没有大地,上方空空似没有高天。
注释:¹峥嵘:此谓深远之貌。
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视倏忽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译文:匆匆忙忙什么也看不见,恍恍惚惚什么也听不清。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¹而为邻。
译文:超越无为清静的境界,我和天地元气结伴为邻。
注释:¹泰初:天地万物的元气。

  全诗按思想感情的脉络,可以分成九段。

  第一段是总起,交代远游的原因。基调是开头两句:“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到哪里远游呢?“托乘而上浮”,去的是天上,是人们所崇仰的神仙世界。

  第二段写远游者的心境,反覆吟咏“心愁凄而增悲”、“求正气之所由”,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悲愤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到四方远游的宁静环境,和诗人关怀现实的热烈内心,形成一对矛盾,从而引导下文诗人情绪的多变反覆。

  第三段提出一系列的仙人:赤松子、傅说、韩众等,作为追慕的对象,“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不过,诗人内心仍然隐隐作痛:他忘却不了故乡,忘却不了世俗社会。难道得道升天、腾云驾雾,就可以躲避小人们的迫害吗?诗人无法回答。诗人的怀疑,实际上是自己对远游复杂的心理表述。

  第四段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世俗社会,想到善良忠诚而遭朝廷迫害的情形,感到高阳帝时代清明的政治不会再出现,只好认真规划自己远游的行程了。第四段与第三段在内涵上相对。第三段写上天游玩却怀念人间,第四段写人间受苦就向往上天遨游。天上人间,始终成为诗人心灵的两极,时左时右,使情绪澜翻不已。

  第五段是对三、四段情绪的决断。一开头有“重曰”二字,先重重地下断语:“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世俗社会不能再留恋了,还是去飞天遨游吧!向南、向南,先向南方游览。诗人决断去远游,又定下方向,至此,才是远游从思想落实到行动。那么,诗人向谁请教远游的道理呢?第一位远游导师,便是王子乔。定了信念,请教仙人,远游便确定无疑了。

  第六段是仙人王子乔的话。诗人把仙人的话,用富有节奏的文字记录下来,实质上是通过王子乔的话,表达自己对远游的体会:既然现世已无有道贤君,那么,上天悟道就是成仙立德了。古人说,人生三项不朽的事业是立德、立言、立功,立德是最重要的。既然在人间不能再立德,成仙修行便是最佳道路了。王子乔的话,诗人的领悟,都集中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一点上,可见诗人仍未忘情于世:人间的道德规范永远深烙在他心中。

  第七段写诗人远游的第一站:上天宫参观。上天之前,诗人吸取天之精气,神旺体健,然后乘云上天,进入天宫之门,游览清都等天帝的宫殿。古时说天帝宫殿在天的中央,诗人升天后先到天中央,作为出发的基点,可见在他心灵深处,仍然有一个天帝,那是人间君王在天界的投影。隐约之间,人们感到屈原离开楚国都城远游,心中时刻忘不了人间的君王。

  第八段,写诗人远游的第二站:游览天上的东方与西方。先是游东方。诗人出游的队伍不是三两什役,而是一大队龙神卫护,八龙驾车,风伯、雨师、雷公做侍卫,真是威风八面、气势威严。拜会过东方太皓天帝和西方金神蓐收之后,诗人有点飘飘然了,享受到得道成仙的乐趣。但是,从高空下视。瞥见故乡,心中不禁隐隐作痛。该怎么办呢?决定再向南游,希望找到舜帝一诉衷肠。这一段写出游队伍的庞大神奇,既有大胆热烈的想像,又有丰富具体的铺陈,使出游的行列成为神仙世界的展览,渲染出成仙得道的快乐气氛。

  第九段是全诗的结束,又可分两个层决。第一层写游览南方和北方,拜会南方之神祝融和北方之神颛顼,都深受教益。游南方北方的描写,比游东方西方简单一些,因为同样一支队伍,不必重复描述。只是突出了南方的鸾迎宓妃、湘灵鼓瑟,以及北方的冰积寒冷。第二层概括游览东西南北四方天空大地,感悟到人间应该有一个新的世界,那便是超越儒家的教化,使人与天地元气相一致,天、地、人和谐共处。这样,即使不离开人间远游,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了。

  《远游》一诗,写的是想像中的天上远游,表达的是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怪异之物,先后有太皓、西皇、颛顼等四方上帝。有雷神丰隆、木神句芒、风神飞廉、金神蓐收、火神祝融、洛神宓妃、湘水之神湘灵、海神海若、河神冯夷、水神玄冥、造化之神黔瀛等各类正神,有玄武星、文昌星等星官,有赤松子、傅说、韩众、王乔等仙人,有八龙、凤凰、鸾鸟、玄螭、虫象等神话动物,有汤谷、阊阖、太微、旬始、清都、太仪、微闾、寒门、清源等神话地名,迷离惝怳,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摇。这正是战国时代民间传说与原始宗教交叉的产物,反映出楚文化富于想像的特色,显示了诗人吸取民间文艺素材进行诗歌创作的艺术视野,和操纵开合运用自如的创作能力。这位伟大的诗人的诗歌为人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素材,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依据。

yuǎnyóu--yuán

bēishízhīèyuànqīngéryuǎnyóu

zhìfēibáoéryīnyāntuōchéngérshàng

zāoshěnzhuóérhuìjiéshuí

gěnggěngérmèihúnyíngyíngérzhìshǔ

wéitiānzhīqióngāirénshēngzhīzhǎngqín

wǎngzhěláizhěwén

éryáochāochǎnghuǎngérguāi怀huái

huāngérliúdàngxīnchóuérzēngbēi

shénshūérfǎnxínggǎoérliú

nèiwéishěngcāoduānqiúzhèngzhīsuǒyóu

jìngtiándànwèiér

wénchìsōngzhīqīngchényuànchéngfēng

guìzhēnrénzhīxiūměiwǎngshìzhīdēngxiān

huàérjiànmíngshēngzheéryán

shuōzhītuōchénxīngxiànhánzhòngzhī

xíngjìnyuǎnrénqúnérdùn

yīnbiànérsuìcéngshénbēnérguǐguài

shí仿fǎngyáojiànjīngjiǎojiǎowǎnglái

chāofēnāiérshūyóuzhōngfǎndōu

miǎnzhònghuànérshìzhīsuǒ

kǒngtiānshízhīdài耀yàolíngér西zhēng

wēishuāngjiàngérxiàlúndàofāngcǎozhīxiānlíng

liáo仿fǎngyángérxiāoyáoyǒngniánérchéng

shuíwánfāngzhǎngxiàngfēngérshūqíng

gāoyángmiǎoyuǎnjiāngyānsuǒchéng

zhòngyuē

chūnqiūyānjiǔliú

xuānyuánpānyuánjiāngcóngwángqiáoér

cānliùéryǐnhàngxièshùzhèngyángérháncháoxiá

bǎoshénmíngzhīqīngchéngjīngérhuìchú

shùnkǎifēngcóngyóuzhìnáncháoér

jiànwángziér宿zhīshěnzhī

yuēdàoshòuchuán

xiǎonèiyín

huáérhúnjiāngrán

kǒngshénzhōngcún

dàizhīcúnwèizhīxiān

shùlèichéngzhīmén

wénzhìguìérsuìjiāngxíng

réngréndānqiūliúzhījiùxiāng

cháozhuótāngshēnjiǔyáng

fēiquánzhīwēi怀huáiwǎnyǎnzhīhuáyīng

pīngwànyánjīngchúncuìérshǐzhuàng

zhìxiāoshuòzhuóyuēshényàomiǎoyínfàng

jiānánzhōuzhīyánguìshùzhīdōngróng

shānxiāotiáoérshòurén

zàiyíngérdēngxiáyǎnyúnérshàngzhēng

mìngtiānhūnkāiguānpáichāngérwàng

zhàofēnglóng使shǐxiāndǎowèntàiwēizhīsuǒ

zhòngyánggōngzàoxúnshǐérguānqīngdōu

cháorèntàishǐlínwēi

túnchēzhīwànchéngfēnróngérbìngchí

jiàlóngzhīwǎnwǎnzàiyúnzhīwēishé

jiànxiónghóngzhīcǎimáoérxuàn耀yào

yǎnjiǎnángcānliánquánjiāoào

jiāoluànbānmànyǎnérfāngxíng

zhuànpèiérzhèngjiāngguòmáng

tàihàoyòuzhuǎnqiánfēilián

yánggǎogǎowèiguānglíngtiānjìng

fēngwèixiānfēnāiérqīngliáng

fènghuángchéngshōu西huáng

lǎnhuìxīngwèijīngdòubǐngwèihuī

pànshàngxiàyóujīngzhīliú

shíàidàitǎngmǎngzhàoxuánérbēnshǔ

hòuwénchāng使shǐzhǎngxíngxuǎnshǔzhòngshénbìng

mànmànxiūyuǎnjiéérgāo

zuǒshī使shǐjìngshìyòuléigōngwèiwèi

shìwàngguī姿suīzhājiǎo

nèixīnxīnérměiliáotōuyín

shèqīngyúnfànlànyóulínjiùxiāng

怀huáixīnbēibiānérxíng

jiùxiǎngxiàngzhǎngtàiéryǎn

róngérxiáliáozhìér

zhǐyánshénérzhíchíjiāngwǎngnán

lǎnfāngwàizhīhuāngpèiwǎngyàngér

zhùróngjièérténggàoluánniǎoyíngfēi

zhāngxiánchízòuchéngyúnèrjiǔsháo

使shǐxiānglínglìnghǎiruòféng

xuánchīchóngxiàngbìngchūjìnxíngliúqiúérwēishé

便biànjuānzēngnáoluánniǎoxuānzhùérxiángfēi

yīnyǎnzhōngyānnǎishìpáihuái

shūbìngjiéchíchuōjuéyínhánmén

xùnfēngqīngyuáncóngzhuānzēngbīng

xuánmíngxiéjìngchéngjiānwéifǎn

zhàoqiányíngérjiànzhīwèixiānpíng

jīngyíngfāngzhōuliúliù

shàngzhìlièquējiàngwàng

xiàzhēngróngérshàngliáokuòértiān

shìshūérjiàntīngchǎnghuǎngérwén

chāowèizhìqīngtàichūérwèilín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金炉¹犹暖麝(shè)²残。惜香³更把宝钗(chāi)翻。重闻处,余熏(xūn)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译文: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注释:¹金炉:金属铸的香炉。²麝煤:即麝墨。³惜香:珍惜麝香、供香。⁴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⁵重闻:再嗅。⁶余熏:余留的香味。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背人¹偷盖²小蓬山³。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yīn)(yūn)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译文: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注释:¹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²偷盖:暗暗地盖上。³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⁴沈水:即沉水、沉香木。⁵然:“燃”的本字。⁶氤氲:弥漫的浓烈的香气。⁷嫌怕:厌弃而害怕。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上片,写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第一句用了主谓语忆旧。忆当年,每天祝福的烧香的“金炉”暖气犹存,伴读时的“麝煤”已是所剩无几了。第二句用递进句忆旧。忆当年,君“借香”希望香气长留身边。更为可贵的是,用“宝钗”将那残余未尽的香翻动,让它全部燃烧完毕。最后四句用叙述的语言写现实。“重闻”那个地方,“余熏”还存在。“这一番气味”远远超过了从前的烧香祝福。整个上片饱含着浓烈香气,以象征着苏轼与王弗昔日幸福绵绵。

  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第一、二句写感情上的隐私:“背人偷盖”着小蓬山式的香炉,再把沉香木加进去,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这是为了什么,最后几句,从两层意思上作了回答:一是“且图得,氤氲久”;二是“为情深,嫌怕断头烟”。尽管“嫌怕断头烟”是陈旧习俗,但反映了苏轼对妻子王弗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

  全词,从表面上来看是咏一个妇女焚香,羞怯的希望香气溜得更长久,以象征幸福绵绵。实则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就香炉焚香、今昔对比之景来怀念王弗。“背人偷盖小蓬山”,这一举动,虽极微小,但典型地刻画了苏轼的虔诚专一爱情。“嫌怕断头烟”,不免含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一个侧面更加强化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8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