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阙楼台拥,琪园竹树齐。
绛阙楼台拥,琪园竹树齐。
飘裳鸲鹆舞,激管鹧鸪啼。
飘裳鸲鹆舞,激管鹧鸪啼。
自会春长在,那知日易西。
自会春长在,那知日易西。
依稀化人国,解使穆王迷。
依稀化人国,解使穆王迷。

tánggōngxíngshǒu--yǒuzhēn

jiàngquēlóutáiyōngyuánzhúshù

piāoshangguǎnzhè

huìchūnzhǎngzàizhī西

huàrénguójiě使shǐwáng

徐有贞

徐有贞

徐有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号天全,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因谋划英宗复位,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诬告杀害于谦、王文等,独揽大权。因与石亨、曹吉祥相恶,出任广东参政。后为石亨等诬陷,诏徙金齿(今云南保山)为民。亨败,得放归。成化初,复官无望,遂浪迹山水间。书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劲不凡,撰有《武功集》。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¹,忆前欢。曾把梨花²,寂寞泪阑(lán)³。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译文:初春细细微微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在酒樽前刚想畅饮,却回忆起以前的欢乐时光。那时寂寞无欢,只有手拈梨花,任泪水流淌过如花的脸际。还记得南浦分别时的情景:芳草萋萋,云烟漠漠,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那一刻,柔肠寸断,泪眼模糊、无语独看高高的青山。
注释:¹尊前:在酒樽之前。²梨花:梨树的花,代表着唯美纯净的爱情,但是也有谐音“离别”的意思。³阑干:眼眶。⁴南浦:情人别离地点的代称。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昨宵结得梦夤(yín)¹,水云间,悄无言。争(zhēng)²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qīn)(chóu)³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译文:想起昨夜梦中,与伊人喜结重聚之缘,心思缱绻间竟悄然无语。梦中欢情正如水云渺渺,怎奈突然醒来,愁情恨意仍在。回思梦中幽欢,面对眼前寒衾,展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嗟呀、哀叹,全然无济于事,于是发出了凄凉绝望的哀鸣:“天易见,见伊难!”
注释:¹夤缘:连络,绵延。²争奈:怎奈;无奈。³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⁴伊:彼,他,她。

  这首词写失恋的悲愁,充满作者心灵深处的凄厉哀鸣。朱淑真在少女时期曾有过一段自由婚恋的幸福,可是后来由父母主婚,强嫁一俗吏,志趣难合,遂愤然离去。这棒打鸳鸯散的忧伤,这琼枝错插、忍遭摧损的隐痛,萦盘郁结于心,使她在恨、愁、悲、病、酒五字生涯中凄然以终,她的《断肠诗》、《断肠词》真实地铭刻着她心灵上的伤痕。这首《江城子》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作。虽然题作《赏春》,但只不过说明愁恨是因其所触发而已。时当春日,词人独对孤樽,或许欲以解闷而已。不想这“斜风细雨”、这料峭“春寒”,却勾起了她对许多“前欢”往事的回顾。这“前欢”,应当是少女时期与恋人聚会的欢乐,是花前月下的欢歌,还是兰闺之中的私语,词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了。她只记下了欢会后的寂寞凄凉和送伊远行的惨别情景。“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情人离去寂寞无欢,只有手把梨花,泪水横流而已。这里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二句诗意,用这种啼泪愁容的形象描写烘托了悲哀之情。聚会之后的暂别尚难为怀,又要送君远行,情何以堪。“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写送别,自屈原《河伯》之“送美人兮南浦”及江淹《别赋》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后,“南浦”一词便成为情人别离地点的代称了。这里再配以“芳草断烟”的凄迷之景,以衬茫茫悲情,充满浓郁的感伤色彩。因为不忍眼睁睁看着恋人远离,于是含泪无语、呆看青山而已。这当中该包含着很多难言的苦痛。

  回忆了从前的欢会与离别,过片又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梦魂之中,水云之间,与伊人喜结丝萝(夤缘,当据《广韵》释为连也),绸缪纤绻,悄然无语。梦中欢情,正如水云渺渺,倏忽即逝,一觉醒来,“愁恨又依然”如故。回思梦中幽欢,面对眼前寒衾,展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嗟呀、哀叹,全然无济于事,于是从那饱受创伤的心灵深处发出了绝望的哀鸣:“天易见,见伊难!”词在绝然痛语中戛然作结,尤如凄厉的旋律达到高潮时而弦绝声止,虽然曲终韵歇,但那哀痛的余音却经久不息地震荡在人们的灵府空间。

  这首词从春景凄寒起笔,转入“忆前欢”时却反接以闺中的寂寞和送别的感伤;过片以后折入梦境的回顾和思索,最后回到现实,以痛绝之语作结,由此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与温婉蕴藉的《谒金门》相比,显然又另是一种格调了。

jiāngchéngzi··shǎngchūn--zhūshūzhēn

xiéfēngzuòchūnhánduìzūnqiánqiánhuāncénghuālèilángànfāngcǎoduànyānnánbiélèikànqīngshān

zuóxiāojiémèngyínyuánshuǐyúnjiānqiāoyánzhēngnàixǐngláichóuhènyòuránzhǎnzhuǎnqīnchóukōngàonǎotiānjiànjiànnán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别来半岁音书¹绝,一寸离肠²千万结³。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译文:分别半年你我音书断绝,短短的一寸离肠也郁结着万千愁情。相见很难,分别却很容易,转眼又到了千楼繁华似雪的时节。
注释:¹书:《全唐诗》作“信”。²离肠:犹离情。³结:谓离愁郁结。⁴玉楼:即闺楼。⁵花似雪:梨花如雪一样白。指暮春时节。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暗相思,无处说,惆(chóu)(chàng)¹夜来烟月²。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³(yuè)
译文:暗暗相思,无处诉说,抑郁所带来的心绪直到月夜远照,空中一片烟云暮笼。伤心的眼泪不停流淌,打湿红色衣袖。
注释: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²烟月:指月色朦胧。³红袖:妇女红色的衣袖。⁴黦:黑黄色。此指红袖上斑斑点点的泪痕。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韦庄“留蜀后思君之辞”,跟他的另一首《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的命意相同。而韵文学专家羊春秋认为,这首词乃别后相思之词,不必过于求深。把爱情词都连到君国上面来,是难免穿凿附会之讥的。

  此词上片写远行人离肠百结的相思之情。“别来”一句写别离时间半年而书信全无,故尤思念。“一寸”句写思念而痛苦的情状,“一寸”何其小,“千万”何其多,“思念”这一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通过千万结的寸寸离肠,表现得具体可感了。“难相见,易相别”一句,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李句舒缓,韦词急促,读来如倾如诉。“又是”句,以景触情,倍增伤怀。

  下片从对面写来,写居者在春光里,无日无夜不在思念远人。“暗相思,无处说”,似直而纤,含义有三:一是相思无地方可以诉说;二是本不想说,但闷在心中更难受,还是说出来,说出来又无人理会,则更增相思;三是这种相思是用语言表达不了的。“无处说”将相思、烦恼、零乱的心情和盘托出。“惆怅”三句,由现实到回忆,再又回到现实,凄苦之情自见。

  这首词直接倾吐真情,毫无掩饰。语虽浅直,而情实郁结。

yīngtiāncháng ·biéláibànsuìyīnshūjué

wéizhuāng tángdài 

biéláibànsuìyīnshūjué cùnchángqiānwànjié nánxiāngjiàn xiāngbié yòushìlóuhuāxuě 
ànxiāng chùshuō chóuchàngláiyānyuè xiǎngshíqíngqiè lèizhānhóngxiūyuè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雨在¹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译文: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
注释:¹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山深失小寺,湖¹²得孤亭(tíng)
译文: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
注释:¹湖:指丰湖,在惠州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边。²尽:尽头。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春着¹湖烟腻(nì),晴摇野水光。
译文: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摇荡不已。
注释:¹着:着落。这里指春天来到。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草青仍¹过雨,山紫更斜阳。
译文: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
注释:¹仍:又,还。

  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烟腻”,紧承组诗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春天来了,湖上缭绕着一层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句末的“腻”字固然是刻意锤炼,表现了春日南方卑湿之地的烟雨迷蒙,“着”字也同样是着意经营。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

  次句“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摇”字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透出诗人的一份愉悦感。诗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摇动。

  “草青仍过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气的变幻。草色青绿,一片春意,而时停时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过了一阵。经过雨的清洗,草色显得更青了。

  “山紫更斜阳”,傍晚时分,烟霭凝聚,山色显得青紫,紫由返照而来,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与此参证。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用斜阳作衬托,增加了色彩的变化。

  这四句诗,每句如一幅独立的图画,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图。诗人巧妙地把实景湖、水、草、山与季节、天气、时间结合在一起,主体与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谐。在具体写景时,不是就景写景,而是尽力通过客观景物与感觉相结合来描述,烟雾湿腻,水光闪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浓厚,山中的景观与诗人浏览时的情趣一起展现,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想象。

  诗全首用对,工稳自然。前两句,使用动词“着”与“摇”字,使景物与节令、天气关联,让无情的景物带有主动的情感。后两句使用“仍”、“更”两个副词,作进一层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对实词的锤炼也同样令人瞩目。首句的“腻”字,写出南方春天雨后,日光照耀下烟雾迷濛的情况,给人以化不开的黏腻潮湿的感觉。末句的“紫”字也很见观察得细致。傍晚时烟气凝聚,远山在斜阳照射下,呈现出青紫色,这一形象,与唐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几乎相同。

  色彩和谐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不仅在后两句用了“青”、“紫”两个颜色字,前两句的“湖烟”、“野水”也隐含色彩。这样,既有大块的颜色,又有小块的颜色,层次分明,深浅相间,与诗所写的春、晴、暮三点丝丝入扣,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

  这两首诗,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变幻的天气和绿野紫山。“暮归”是所写景物的贯串线索。两首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两首诗均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因此,尽管各个画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与联系,但这些图景给读者总的感受是统一的。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岭南春归时烟腻水摇、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此的喜悦之情。这种以刻画实境为主、一句一景、似离实合的写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绝句中可以遇到。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6-728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chánguīshūsuǒjiànèrshǒu

tánggēng sòngdài 

zàishíshíhēi chūnguīchùchùqīng 
shānshēnshīxiǎo jìntíng 

chūnzháoyān qíngyáoshuǐguāng 
cǎoqīngréngguò shāngèngxiéyáng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jiǒng)¹(sháo)²早,晴川柳满堤³
译文: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柳长满堤。
注释:¹迥野:指旷远的原野。²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³柳满堤:一作“映柳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拂尘¹生嫩绿,披雪见柔荑(tí)²
译文: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注释:¹拂尘:掸除尘埃。²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碧玉牙¹犹短,黄金缕²未齐。
译文:碧玉似的柳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柳丝尚未长齐。
注释:¹牙:指柳树的嫩芽。²缕:指柳丝。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腰肢弄寒吹¹,眉意入春闺(guī)²
译文:冷风吹来杨柳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注释:¹寒吹:冷风。²春闺:女子的闺房。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预恐狂夫¹折,迎牵逸客²迷。
译文:恐怕狂妄之人胡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注释:¹狂夫:无知妄为的人。²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新莺(yīng)¹将出谷²,应借一枝栖³
译文: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注释:¹新莺:初春的啼莺。²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³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¹怨遥夜²,竟夕起相思。
译文: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注释:¹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²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灭烛(zhú)怜光满¹,披衣觉露滋(zī)²
译文: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注释:¹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怜:爱。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²滋:湿润。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盈(yíng)¹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到梦乡觅取佳期。
注释:¹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0 .

wàngyuèhuái怀yuǎn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hǎishàngshēngmíngyuè tiāngòngshí 
qíngrényuànyáo jìngxiāng 
mièzhúliánguāngmǎn jué 
kānyíngshǒuzèng huánqǐnmèng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