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轮春复春,屈伸何必问苍旻。今年得意看花者,多是前年失意人。
岁月如轮春复春,屈伸何必问苍旻。今年得意看花者,多是前年失意人。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之为学¹,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lòu)²而难成。久处一方³,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yù),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shù)¹⁰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xiàn)¹¹之贤,终无济¹²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yì)¹³,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¹⁴之好学也。”夫以¹⁵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¹⁶乎?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注释:¹为学:做学问。²孤陋:片面、浅陋。³方:地方。⁴觉:自觉。⁵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⁶资:盘缠。⁷犹当:还应当。⁸审问:详细考究。审:详细。⁹稽:探究,考察。¹⁰庶几:差不多。¹¹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¹²济:有利。¹³邑:地方。¹⁴丘:孔丘,即孔子。¹⁵以:动词,和“如”“若”相同。¹⁶勉:勤勉,努力。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yǒurénshū jiéxuǎn 

yán míngdài 

    rénzhīwéixué jìntuì退 xuéyǒu lòuérnánchéng jiǔchǔfāng rǎnérjué xìngérzàiqióngzhī chēzhī yóudāngxuéshěnwèn rén qiúshìfēizhīsuǒzài shùshízhīliù ruòchū yòushū shìmiànqiángzhīshì suīyǒugāo yuánxiànzhīxián zhōngtiānxià yuē  shíshìzhī yǒuzhōngxìnqiūzhěyān qiūzhīhàoxué  kǒngzhīshèng yóuhàoxué jīnrénmiǎn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黄华水帘¹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²
译文:黄华山的瀑布可称天下一绝,我最初听人讲述闻自雪溪翁。
注释:黄华山:即隆虑山,又称林虑山,在河南林县西北二十五里。¹水帘:即瀑布,位于黄华山北岩。²雪溪翁:指王庭箱,字子端,号雪溪,世宗大定年间进士,官供奉翰休,曾卜居于彰德(治所在安阳),辖林县等地,买田于林虑,读书于黄华山寺,自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
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
丹霞翠壁高欢¹宫,银河下濯(zhuó)青芙蓉²
译文:红霞辉映着插天峰下高欢宫,飞瀑荡涤山石如青艳的芙蓉。
注释:¹高欢:南北朝北齐神武帝,他曾在黄华山插天峰筑避暑宫。²芙蓉:即荷花,古人诗中常借喻山峰,西岳华山最高峰亦名莲花峰。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mó)¹难为功。
译文:昨天清晨也偶然走进黄华山,更觉难以摹写这造化的奇境。
注释:¹摹写:照着样子写字或绘画,此指照着景物写诗,亦即写诗描写、黄华爆布。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译文:当时的节气已到了三月早春,树木赤条条的没有春的面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译文:汹涌的瀑布声从绝壑处湍急而来,溅起的雾气仿佛夹杂着凛凛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¹一洗平生胸。
译文:瞬间那高悬千丈的瀑布尽收眼底,把平生的沉郁忧闷一下清洗干净。
注释:¹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快。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雷公¹怒激散飞雹,日脚²倒射垂长虹。
译文:轰鸣飞溅的水流如雷公怒击飞雹,云隙间阳光倒射形成垂挂的彩虹。
注释:¹雷公: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神,左手持鼓,右手执推,击鼓则雷鸣。²日脚:指太阳从云朵缝隙间射下的光线。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lí)¹百斛(hú)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译文:如百斛骊龙吐珠似的水一下泻出,翻卷着海底宝藏使龙王愁苦在胸。
注释:¹骊珠:传说出自深渊中骊龙下巴下面的一种贵重的珍珠。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¹融结谁为雄?
译文:水珠轻莹明澈时分时合互不相碍,变幻融凝有谁能胜过此雄奇之景。
注释:¹变见:交化,显现的意思。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译文:回来后思绪仍被那里景色所激动,梦里似看到晨月落后春山尽空灵。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¹不得穷²
译文:手中虽然拄着仙人的九节苍藤杖,每恨看不尽奇绝胜景而心中耿耿。
注释:¹胜景:优美的景物。²穷:穷尽,看尽。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¹红。
译文:只盼携壶再来这黄华水帘岩下住,道人已约定山樱烂漫时节再重逢。
注释:¹山樱:山樱桃,我国北方山地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春天开花,花小而红。

  本诗是一首比较单纯的写景纪游诗。全诗共二十四句,可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昔日的耳闻。首句是总评价,点出黄华胜景在瀑布一水。水帘是诗人初游黄华的重点,也是该诗描绘的中心。“天下绝”三字一锤定音,给瀑布以极高的赞誉,颇有与“桂林山水甲天下”争雄之概。次句点出上句的由来。“天下绝”的评赞出自王庭药这位熟谙黄华为当代名人之口,更增强了其权威性和说服力,引人必欲一睹黄华丰彩而后快。诗人下文并未马上去写瀑布,却又盘马弯弓,借雪溪翁的话回溯到古代:“丹霞翠壁高欢宫”,此句以这件史事来说明,云霞流丹、峰峦耸翠的黄华风光为世人瞩目钟爱,是由来已久了,而人工的楼台宫殿画栋珠帘又为山川增色添辉,使之愈益引人。“银河下灌青芙蓉”,使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李白的写景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元好问诗则将山水合在一句,不仅言简意赅,而且使瀑布之壮观、山川之秀美交相辉映,札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水光山色令人陶醉神往。第一部分写出昔日耳闻的黄华水帘之美,表现出内心向往之情,为下文的游山描写做了铺垫。

  第五句至第二十句是第二部分。这部分正面描写初游黄华观赏水帘的情景。这是全诗的中心和最精采部分。“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二句承上而来,如果说,第一分的四句表述了“久闻大名,倾慕已久”之意,那么,这两句则是抒写“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之慨。上句流露出终偿夙愿、喜出望外之感,下句进一步赞叹黄华水帘实景胜似耳闻,其美难以言传,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这两句先以虚笔总述初游的观感,从当初、他人和传闻转到昨朝、自己和目睹。尽管诗人慨叹摹写之难,但他在下文却是很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帘水帘图”。“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这两句勾勒出大的背景环境,突出了中州地区春色姗姗来迟的特征,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景象迥异。诗人歌咏黄华水帘的美景之前,却突出黄华三月份尚无春容的特征,写出这似乎缺乏诗意的句子,其用意有深一层理解和体会:首先,就写景而言,是“喧主夺宾”之法,诗人是有意摈弃山青木秀、燕舞莺歌的繁华热闹背景,以便更加突出所要描绘的水帘。前人诗中用类似手法者不乏其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诗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与李、柳之作可谓异曲同卫,而且又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共次,就抒情而言,是“欲扬先抑”之笔:正当山无春色,环境萧条,心情难免寂寞无聊之时,忽然发现了那充满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的瀑布,才更加令人欣岑和振奋,产生一种久渴逢甘、雪中送炭之感。总之,在大笔勾勒黄华水帘的背景环境时,这种“喧主夺宾”和“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颇具匠心,值得仔细体会玩味。第九句至第十二句进行直接描写,分别从听觉、触觉、视觉和内心感受不同角度刻画瀑布。“湍声隆氨转绝壑,雪气察凛随阴风”。写黄华瀑布,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先感其寒,颇有“先声夺人”的气势。这隆隆巨响,这凛凛寒威,恰似戏剧演出中,威风凛凛的大将出场之前,舞台上的紧锣密鼓,扣人心弦,引人去注目那即将亮相的主角。“悬流千丈忽当眼”写突见壮观的瀑布,给人巨大的精神震撼,诗人愕然而视的神态,如在目前;“芥蒂一洗平生胸”写大自然景色给人以积极的思想陶冶,自己不禁心旷神怡,胸怀开阔。这两句把写景与抒悄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结合紧密自然,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更深一层赞美了黄华山瀑布如友如师,催人振奋,给人启迪。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以奇幻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描绘瀑布:“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这两句真是绘声如闻,绘色如见。诗人笔下的黄华飞瀑,仿佛正在以峦壑为鼓,以湍流为号,演奏着高山流水交响乐,又仿佛正在以日脚为灯,以长空为幕,表演着精采的霓裳羽衣舞。如此描绘,可谓写照传神。“骊珠百解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两句形容水势之大,浪花之美,不但想象新奇、比喻巧妙,而且幽默诙谐,富于情趣。对黄华瀑布的直接满写,真是淋漓尽致了。于是,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句,诗人又变换了表达方式和描写角度:“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是疑问,又是感叹,更是颂赞。在雄奇的尤自然面前,深情的诗人不能无动于衷。但千言万语,仍说不尽黄华之美,真是“更觉攀写难勺功”,未尽之情,不由发为连者惊叹。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写,也就转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了。“归来心瑰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两句以余兴不消和魂牵梦萦,表现黄华山水给人印象之深,真是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第二部分游山情景的描写就在这深情绵邀的日思夜梦中结束。

  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抒写对来日重游的渴望:“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写。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句中用仙人九节杖的神话故事之典,固然是说自己穷尽胜景本有条件却未能充分利用,但同时也给黄华山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仿佛这是一座仙人出没的仙山了。‘山樱红”点出重游之日的山景将比初游时“山木赤立无春容”更加迷人。“岩下宿”表穷尽美景的决心。“携壶”一则写重游兴致之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用意。此景此情,足以引人遐思。全诗至此夏然而止,语尽而意未穷,给人留以回味和想象余地。

  全诗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描写角度多变,表达方式灵活。诗人按游前、游时、游后的时间顺序,从耳闻、目睹、内心感受,魂牵梦萦各个角度,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种方式,去表现黄华的自然风光及个人的初游观感,“构思窗渺,十步九拆,愈沂而意愈深,味愈隽”,写得既淋漓尽致,又余味无穷,给人以弧烈感染和深刻印象。诗人能如此成功地为黄华瀑布传神写照,除得力于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挚热爱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外,还受益于其广泛的阅历。“贱子贪名山,客刺已屡投。黄华挂灵台,天坛避清沟,太山神明观,二室汗漫游。胸中隐然复有此大物,便可挥斥八极隘九州。”名山大川,诗人不仅耳闻,而且目睹身诺,历览山川之美,并有所比较,故而善于抓住特征,写出个性。“眼处心生句自神”也正是诗人自己山水诗创作成功的经脸概括。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作品鉴赏资料来源:温人杰,《似海豪情夸胜景 如椽彩笔写黄华——元好问诗赏析》,《教学与管理》,1986年01期
疏枝坚瘦骨为皮,忽迸红英簇紫蕤。
疏枝坚瘦骨为皮,忽迸¹红英²(cù)紫蕤(ruí)³
译文:纤细瘦削的花枝如同皮包骨,盛开时迸发出红花簇着紫蕊。
注释:¹迸:向外突然发出。²红英:红花。³蕤:花蕊。
娇女乍看齿生液,分明茜糁缀饧枝。
娇女乍看齿生液,分明茜糁(shēn)缀饧(xíng)枝。
译文:漂亮的女子望着它都留下了口水,这分明是茜草渣点缀在饧枝上。

jīnghuā--fānghuí

shūzhījiānshòuwèibènghóngyīngruí

jiāozhàkàn齿chǐshēngfēnmíngqiànsǎnzhuìtángzhī

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wèi)¹千亩入秦关²,淇澳(yù)青青水一湾。
注释:¹渭川、淇澳:中国古代著名的产竹基地。淇澳,本作“淇奥”。淇水弯曲处。²秦关:原指秦地关塞。此指关中地区。
两地高风来拱向,中间突兀太行山。
两地¹高风²来拱向,中间突兀(wù)³太行山。
注释:¹两地:指渭川和淇澳。²高风:高尚的风操。³突兀:高耸的。
写秦关内的渭川与(关外的)淇澳两地有着高尚风操的君子竹茁壮翠美,隔着高耸的太行山脉遥相呼应。

àoqīngqīngshuǐwān--zhèngxiè

wèichuānqiānqínguānàoqīngqīngshuǐwān

liǎnggāofēngláigǒngxiàngzhōngjiāntàixíngshān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古屋萧萧¹卧不周,弊(bì)(qiú)²起坐兴绸(chóu)(móu)
译文:山风吹入,萧萧作响,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坐起来披着破皮袄真想修补门窗。
注释:¹萧萧:形容风声。²弊裘:破败的毛皮衣服。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千山月午¹乾坤²昼,一壑(hè)³泉鸣风雨秋。
译文:午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得世界恍如白昼,山谷中的泉水淅沥作响,仿佛秋天的风雨声。
注释:¹月午:此指时至午夜。²乾坤:此指世界。³壑:山涧溪泉。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译文:很惭愧自己为尘世所累,心虽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译文:明天走在松荫路里,我肯定会惆怅的,怎么能没有诗作为留念呢。

  该篇是王安国游庐山夜宿栖贤寺感怀所作。庐山佛寺颇多,有五大丛林,栖贤寺是其中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首建,屡经兴废,遗址在今三峡涧玉渊潭北。当时诗人踯躅庐山,独宿佛寺,古屋萧索,四顾寥落,顿起遗世独立之想。这首诗就抒写了作者登览庐山的洒脱襟怀和情趣。

  首联紧扣“宿栖贤寺”,以直叙入题,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风吹入,萧萧作响,而卧寝不得周严,寒气就会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寝卧不宁,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萧萧”,而生“绸缪牖户”之想。“绸缪牖户”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意思是缠绕柴木,修补门窗。这一联切题叙事,且渲染出一种夜宿深山古寺的萧索阒静气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层峦叠嶂中,皓月当空,皎洁的清光,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寂净的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这里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方虚谷说王安国诗“佳者不可胜算,而富于风月,此诗三四壮浪而清洒”(《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这两句的独特气韵。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诗人忘却俗念,烦恼顿消,于是脱口咏出“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两句。“尘中”,犹言尘世、尘网,包括世俗社会和市井闹区。踪迹进入尘世,则会有俗务牵累、世事羁绊,着一“惭”字,表示了对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满。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会无求无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书·元德秀传》记载,元德秀“陶然遗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诗人则是虽“迹入尘中”,却能“心期物外”,而达到泊然无求的境界,显得更为通达。两句一写形迹,一写心神,结构相对,内容相反,而意义上又有递进,连贯而下,对仗中具有气韵流动之美。

  虽然“心期物外”,却也可“迹入尘中”,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感慨,因而尾联有“须惆怅”之语。庐山长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树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诗人更会惆怅不已。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此时诗人留驻片刻,他才会写诗记叙此行。这两句,“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颇有余音袅袅之致。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26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