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蘼芜曲,无心赋锦鞋。怜香留故枕,祝梦掩空斋。
为感蘼芜曲,无心赋锦鞋。怜香留故枕,祝梦掩空斋。
酒畔红酥手,缨边翠羽钗。暂堪同一醉,幽恨几时排。
酒畔红酥手,缨边翠羽钗。暂堪同一醉,幽恨几时排。

yǒurénzhāo--wángyànhóng

wèigǎnxīnjǐnxiéliánxiāngliúzhěnzhùmèngyǎnkōngzhāi

jiǔpànhóngshǒuyīngbiāncuìchāizànkāntóngzuìyōuhènshípái

王彦泓

王彦泓

镇江府金坛人,字次回。以岁贡为松江府华亭县训导,卒于官。博学好古,喜作艳体小诗,格调似韩偓。词不多作,而善改昔人词,有加毫颊上之致。有《疑雨集》。 ▶ 6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点疏雅誊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西楼下,何处玉骢骄?
几点疏雅誊(téng)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¹。西楼下,何处玉骢(cōng)²骄?
注释:¹琼箫:乐器。²玉骢:马的美称。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香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zhuàn)¹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²
注释:¹篆香:指盘香或香的烟缕。²红桥:与上句“青溪”相对映。
此词对景抒情,委婉含蓄。上片写雨眷柳条,江南草绿,十年旧约,玉骢何处?令人梦魂萦绕。下片写酒醒今宵,月上画屏,如潮心事,波翻浪回。“青溪水,流得到红桥。”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全词抒情细腻,景物美,意境亦美。

xiǎozhòngshān··diǎnshūténgliǔtiáo--zhāngjǐng

diǎnshūténgliǔtiáojiāngnányāncǎo绿mèngtiáotiáoshíniánjiùyuēduànqióngxiāo西lóuxiàchùcōngjiāo

jiǔxǐngyòujīnxiāohuàpíngcányuèshàngzhuànxiāngxiāopíngjiāngxīnshìhuícháoqīngshuǐliúdàohóngqiáo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今年春浅腊侵年¹,冰雪破春妍(yán)²。东风³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qīn)易暖,钟鼓渐清圆
译文:今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还很寒冷,美丽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盖着。不光春天来得迟,它托东风带来的消息也被人们疏忽了,只在柳树、花朵上显露出了些许春意。不过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毕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盖着有些热了,就连那报时的钟鼓声也清脆圆润起来。
注释:¹春浅腊侵年: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春浅,春天来得早。腊侵年,因上年有闰月,下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²春妍:妍丽春光。³东风:春风。⁴衾:厚被。⁵清圆:声音清亮圆润。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朝来初日半衔(xián)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¹,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cóng)²,疏慵(yōng)³自放,惟爱日高眠。
译文:早上起来太阳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远处的楼阁笼罩在淡淡的雾气之中。春天已到,人们开始计划着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了。我因为生病没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懒散的躺着,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注释:¹寻芳计:踏青游览的计划。²少悰:少乐趣。³疏慵:疏懒;懒散。

  此词抓住“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理感受,描写词人初春病愈后既喜悦又疏慵的心绪。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二句,写春寒犹重,而用腊侵、雪破表述,起笔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使“有信”也“无人见”,春天只“柳际花边”露了此“微意”。这既表现了这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此处“微意”和“柳际花边”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暧”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悦耳。“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亦与此词意合。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下片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只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即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此处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臆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这曲折的波澜,实际上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对“少悰”,“爱眠”应“衰病”,“日高眠”合“寻芳计”,这样上文逢春情绪到此处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对此,此词表现得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笔一下之“景”,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优,“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初春”“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作者的个性、襟怀和心绪。

参考资料:
1、 赵俊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丛花·初春病起》赏析,《中学生读写(考试)》, 2007年

cónghuā··chūchūnbìng--shì

jīnniánchūnqiǎnqīnniánbīngxuěchūnyándōngfēngyǒuxìnrénjiànwēiliǔhuābiānhánzòngzhǎngqīnnuǎnzhōngjiànqīngyuán

cháoláichūbànxiánshānlóudànshūyānyóurén便biànzuòxúnfāngxiǎotáoxìngyīngzhēngxiānshuāibìngshǎocóngshūyōngfàngwéiàigāomián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¹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jiāo)²
译文:烈日当空好似烈火在炙烤,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
注释:¹赤日:红日;烈日。²枯焦:干枯。多用以形容旱天中的植物。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译文:农夫心中急得犹如汤煮,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赤日炎炎似火烧》是《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冈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所吟唱的诗作。

  该诗的一、二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是从天空写到地上。天上烈日当头,骄阳如火;地上稻禾枯焦,土地干裂。大旱之年,酷热难耐,庄稼被烤晒得枯焦了,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又将热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四句“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农夫百姓写到公子王孙。旱情如虎,眼望着田里的稻禾枯死,一年收成无望,心如汤煮油煎一般,这是农夫心理的真实写照。那些公子王孙们,既不会在田间劳作,也不会推车挑担在路上行走,居然也热得受不了,不住地摇起扇子。这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渲染天气的炎热,为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人口渴思饮作铺垫,终于落入吴用所设计的圈套。三、四句描写了农夫与公子王孙这两个对立阶级的完全不同的心理和形态,预示着北宋王朝阶级矛盾正在日益激化。官逼民反,英雄好汉们终于聚义梁山,“替天行道”。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28页
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衫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甚处一声羌笛。九凝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沉消息。
雾敛(liǎn)澄江¹,烟消蓝光碧。彤霞²衬遥天,掩映断续,半空残月。孤村望处人寂寞,闻钓叟(sǒu)³、甚处一声羌笛。九嶷(yí)(pàn)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感行客。翻思故国,恨因循阻隔。路久沉消息。
译文:澄澈的江面上雾气收敛,烟气消散,江水泛出蓝绿色的光彩。红色的云霞仿佛为遥远的苍穹披上了一层华服,时断时续地显现在视野之中。孤单的村落,人影寥落,耳边传来老翁垂钓的声音,一阵羌笛声不知从何处飘来。九嶷山边才下了一阵雨,斑竹上的斑痕变得更加鲜红。过路行人无不为此所感动。幡然间想起了故乡,只恨拖延阻隔。在路上的时间长了,获悉的消息也渐渐少了。
注释:¹澄江:清澈的江水。²彤霞:红色的云霞。³钓叟:钓翁;渔翁。⁴九嶷山:山名,在湖南宁远县。⁵翻思:翻然思念。⁶路久:在路上的时间长了。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出,芙蓉渡头,鸳鸯难侧。干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迢紫陌。翠蛾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伤魂魄。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
正老松枯柏情如织。闻野猿啼,愁听得。见钓舟初出,芙蓉渡头,鸳鸯滩侧。干¹名利禄终无益。念岁岁间阻,迢(tiáo)²紫陌。翠蛾(é)娇艳,从别后经今,花开柳拆³伤魂魄。利名牵役。又争忍、把光景抛掷(zhì)
译文:凝望着老松枯柏,心中情丝如织。听见野猿的叫声,滋生出无限愁绪。钓鱼的小船出现了,在荷花渡口,鸳鸯滩畔。追逐功成名就、财富荣华,归根究底未能带来多少益处。年年有阻隔,道路遥远。佳人娇艳美丽,从分别后一直到今天,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魂魄暗自神伤。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怎能忍心舍弃这美好的风景呢。
注释:¹干:求取。²迢迢:遥远的样子。³柳拆:柳树发芽。拆,同“坼”,裂开。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晴髻(jì)¹离离²,太行山势如蝌蚪。稗(bài)³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译文:晴日丘峦历历在目,就像美人的发髻。远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蚪。稗花开满田中,像浓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双调,41字,仄韵。驿:驿站。¹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发髻。髻:本指妇女的发式,此处比喻山峰。²离离:分明可见的样子。³稗:一种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⁴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积如凝霜一寸。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赵魏燕韩¹,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míng)²驿口,黄叶中原走。
译文:昔日赵魏燕韩古国,往事历历在目,令人不堪回首。悲风凄厉地吼着,中原大地枯枝败叶到处飞舞。
注释:¹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国家。此指作者曾经游历的地方。²临洺:县名,在今河北省永年县西。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是一首纪游怀古词。“临洺驿”在今河北省永年县,离邯郸市很近,是“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燕赵之地。上阕写登览所见。首二句当是傍晚斜日下远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峰峦攒聚。峰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这是凝视的感觉。当视线扫射呈散点横延时只觉山势起伏蜿蜒,游移如蝌蚪。几句粗笔点画,境界阔大而苍凉。动静相合,以动写静。词一起首就出气势,正好向怀古之情过渡。“稗花”二句是近看,视线下沉。稗花指杂草,望中犹若一层厚霜铺在地面。“盈亩”,意思是一片片有广度感;“一寸”是泛言厚度。田野本应是庄稼物,而今却是“稗花”一片,秋色原应呈绚烂状,可现在灰白迷蒙眼帘映入的是如此单调的色彩。这是写眼前景,但此景呈现的是萧瑟悲凉之感,同时勾出的也是心中情远山雄峙,绵延成势,乃自然之景,山河依然,并不随沧桑剧变而减其势;田亩破败稗花遍地是社会之貌,山河易主,一切都没有从战乱中苏复。

  下阕写登临怀古,只用二句略透心绪。“堪回首”三字,当作反诘语气读,即不堪回首。细味又并非历史岁月的不堪回首而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令人觉得不堪回首。两句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怀。“悲风吼”三句则紧扣北地霜风,因其风向南故云“黄叶中原走”。这“吼”既是西风怒吼,更是词人心里的悲吼。作者把千头万绪、百折千绕的郁闷、慨叹、愤怨、怅惘、困惑、迷茫等等全都裹进了这一“吼”中。结句“黄叶中原走”所构成的境界更是呈现出大地茫茫、寥阔迷离、一切都在黄叶乱舞随风旋走的色调中。这是景色,也是心态。词人的怀古,似已通感于自然一时“狂飙为我从天落”,令结拍极具神韵。

  从全词来看,上阕全着墨于写现实之景,下阕首句写过去之景,结句写现实之景,一古一今。以过去来映衬现实,加强了词的苍凉深沉感,体现了陈维崧词的豪放特色。全词以写景为主,但抒情渗透于写景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抒情性。词中未提到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也没有明言任何具体的历史鉴戒。内容相当含混,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55
2、 钱钟联等撰.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513

diǎnjiàngchún··宿línmíng驿--chénwéisōng

qíngtàixíngshānshìdǒubàihuāyíngcùnshuānghòu

zhàowèiyànhánkānhuíshǒubēifēnghǒulínmíng驿kǒuhuángzhōngyuánz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