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兵事,以¹天下莫能当²。尝³与其父奢以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以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到用兵之法,认为天下没人能比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他却把它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注释:¹以:以为,认为。²当:比得过。³尝:曾经。⁴故:原因。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史记》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¹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史记》
译文: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军法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
注释:¹更:改变,变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到用兵之法,认为天下没人能比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他却把它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军法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

注释

以:以为,认为。

当:比得过。

尝:曾经。

故:原因。

更:改变,变更。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314页
2、 何小颜选注.豪放诗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第116页
3、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221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一泓(hóng)清可沁(qìn)诗脾(pí)¹,冷暖年来只自知²
译文:一泓清澄的泉水,沁人心脾,引起无尽的诗思;年复一年,泉的冷暖,又有谁能够理解知晓?
注释:¹诗脾:等于“诗肠”,指诗思、诗兴。²只自知:用佛家语“如鱼欲水,冷暖自知”(《传灯录》),表示别人无法理解。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译文:它流呀,流呀,流入了西湖,浮载着歌舞画舫,那时候,与在山时的清澈,已不是同一面貌。

  这首题冷泉亭的绝句,是在“冷”字上做文章,发表心中的感慨。前两句赞扬泉的清澈,说清泉引起诗人们无边诗兴,写下了众多的诗句,但诗人们有谁能真正理解泉水本身的心意呢?冷暖只自知,固是从泉水的温度而言,更多的是发挥到世情的冷热上。后两句先说泉的热,即世情的热,以西湖上的歌舞繁华作代表,次以“在山时”的冷与出山的热作对比,表示惋惜。杭州西湖的繁华为东南首屈一指,王安石《杭州呈胜之》诗云:“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残霞。”柳永的《望海潮》词更是极力铺陈了杭州盛况,以致于金主亮见了有投鞭南下之志。

  林稹在这里正是有感于当时富户官僚的穷奢极侈,借言泉的冷热,对“暖风吹得游人醉”的现象表示不满,表示担忧。同时,诗又通过冷泉在山与入湖的对比,揭示处世的准则,劝勉人们要慎始慎终、洁身自好。诗沿用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意思,说冷泉一旦与西湖水同流合污,便失去了本来面目,再也无法恢复原来的清澄;同样,人一旦失足,也无法保持原来的令誉美名了。在题写山水名胜时,不忘警醒世人,把说理与写景结合,这是宋人绝句经常采用的手法。

  元韦居安《梅诗话》对这首诗很赞赏。韦居安还引了临川陈藏一的一首绝句,认为与林诗成就仿佛。陈诗云:“岩里空寒玉有声,亭前渊静镜生明。从他流入香尘去,不碍源头彻底清。”同样题冷泉亭,陈诗的意旨理趣显然无法与林诗比肩。唐白居易有首《白云泉》诗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赞叹泉水在山时的悠闲,以出山之水喻世路坎坷,用意与林稹诗差不多。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第158页

lěngquántíng

línzhěn sòngdài 

hóngqīngqìnshī lěngnuǎnniánláizhǐzhī 
liúchū西zài huítóuzàishānshí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翠幕深庭,露红晚¹、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²静,金鳞(lín)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³,供吟笔。
译文:茂密苍翠的树枝掩映着深深的庭院,院中尚有晚开的花显示出红艳艳的色彩,优闲自在地竞放着。春意盎然,亭台相映成趣,园中的亭台楼阁在一片浓荫下自成春趣。雏燕学飞,竹帘上的燕窠空荡荡的一片寂静;帘外宽阔的水池中金鱼游动的影儿转来转去。鼻中不断地涌进来满园的花香,眼前还有翠竹的倩影凑成了这无限的春趣,供我们欣赏吟唱和写诗。
注释:¹露红晚:露出红色的时间较晚。指开花的时间较往年晚。²帘额:帘幕的横额。³闲情:陶渊明作有《闲情赋》,表达对女子爱慕之情。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闲问字¹,评风月²。时载(zài)³,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g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shēng)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译文:空闲时和友人互相请教学问,又评风论月,语涉冶游之乐。又用冰雪水调制了冰酒,边饮酒边谈论。晚春夜凉也那初秋相似,即使人身上穿着葛衣,身上也会感到有一些凉飕飕的难受。虽在尘世却让车马不得靠近。频传佳酿,又有笙歌侑酒,还有仙女般的歌妓即席高唱一曲《春云回》,使池中的红莲亦为之倾倒、佩服。
注释:¹问字:这里引申作朋友之间互相请教学问的意思。²风月:即清风明月,风花雪月,泛指四时美好的景色。也用来指浮泛的诗文题材。³载酒:携带酒水。⁴葛:葛衣。⁵人境:尘世、人居住的地方。⁶醉乡:喝醉之后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境界。王绩著《醉乡记》。⁷双成:即西王母身边仙女董双成,这里借指歌妓。⁸紫云:唐时妓女名,为李愿所蓄妓。

  该词上片主要描述晚春园苑中的美丽景色,下片主要记述词人与朋友在园苑中聚会的快乐情景。全词语言清丽,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风格雅致。“闲”字是一词之骨。

  此词上片,“翠幕”两句写庭花。此言晚春天气树上绿叶浓荫密似帷幕,掩映着深深的庭院,但院中尚有晚开的花显示出红艳艳的色彩,优闲自在地竞放着。“春不断”两句,述园景。言春天的景象到此时还随处可见,园中的亭台楼阁在一片浓荫下自成春趣。“紫燕”四句,承上写园景。言园中景色优美,抬头可以仰望到雏燕学飞,所以竹帘上的燕窠空荡荡的一片寂静;低头可以俯视池鱼嬉水,在阳光下可见金鳞闪烁,使池水仿佛显得更加的宽阔;鼻中不断地涌进来满园的花香,眼前还有翠竹的倩影凑成了这无限的春趣。这些都成了词人吟诵的对象,并激发起他高涨的诗兴,不由自主地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满江红》词。上片重在描述园中晚春的景色。

  词的下片主要抒情,抒发高朋良友之间的“闲问字,评风月”的幽雅闲适之情。“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调冰雪”二韵,承上“闲情”、“吟笔”,描绘词人与文友们互相酬唱赠答,饮酒作乐的生活。这里“闲问字,评风月”是朋友们在一起闲论风景、创作等问题。《南史·褚彦回传》: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杜甫《日暮》诗:“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蠡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使徒作风花雪月之词,记儿女缠绵之事,则未免近于导淫,”梦窗这里描述的生活,类似陶渊明在《移居》中所写“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种良友过从谈论之乐。“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一韵,承“调冰雪”引发一种凉爽的感觉,就好像初秋之夜,微微的凉意袭身。“似”字,“浅”字用得极准确,“欺”字灵动,奇巧。不说衣单,而说天凉(气候)欺负葛布之衣。将自然界的天气拟人化了。“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一韵,化用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作者也幻想像陶渊明那样,在田园隐居生活中享受宁静闲适的情趣,从精神上远离官场和尘俗生活的打扰。“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一韵,承“醉乡”,词人酒醉之后进入梦乡,也和唐玄宗一样在梦中听仙女们演奏仙曲。“红莲折”表现仙乐的艺术效果,又与上片“露红”“花香”应照。

  词中也隐约透露出对世外桃源的仙境的向往心境。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是优美的景色烘托词人的闲情逸致,情景交融,韵味隽永。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sǎn)¹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²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注释:¹糁径:散乱地落满细碎杨花的小路。糁,原意为饭粒,这里引申为散落、散布。²青钱:古代的一种青铜钱,这里比喻出生的荷叶点缀在小溪上,像重叠的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笋根雉(zhì)¹无人见,沙上凫(fú)(chú)²傍母眠。
译文:一只只幼小的山鸡隐伏在竹笋根旁,没有人能看见;河岸的沙滩上,刚出生的小野鸭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
注释:¹雉子:小野鸡;一作“稚子”,指嫩笋芽。²凫雏:小野鸭。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juémànxìngjiǔshǒu ·

 tángdài 

sǎnjìngyánghuābáizhān diǎndiéqīngqián 
sǔngēnzhìrénjiàn shāshàngchúbàngmián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hú)¹,买一凫(fú)²而去。原上兔起,掷(zhì)³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pán)(shān)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fèn),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nuò)得他兔否?”
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想买一只鹘,但他从来没见过鹘,结果买了一只野鸭。他来到野外荒原,看见一只兔子从草丛中窜出,立刻抛起鸭子让它去追击,鸭子不会飞,一头栽到地上。这人提起来又扔向空中,鸭子又跌在地上。如此扔起跌下三四次,这鸭子忽然摇摇摆摆走到人的面前说起话来:“我是野鸭,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我扔来扔去,让我皮肉受苦呢?”这人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抓兔,怎么会是鸭子呢?”鸭子举起脚蹼,笑着说:“您仔细看看我这手脚,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注释:¹鹘:鸷鸟名。即隼。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²凫:野鸭。³掷:抛;投。⁴投:掉落。⁵蹒跚:腿脚不灵便的样子。⁶人语:讲人话。⁷分:工作、职责、权限等的范围。⁸搦:捏,握持,这里是“捉”的意思。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¹所作《所上人诗序》,见其称所之贤曰:“使所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²。”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注释:¹东坡: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²欧阳公:指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¹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注释:¹云岩:指苏州虎丘山,山上有云岩寺。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¹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zé)²折铛(chēng)³,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注释:¹剑池:在虎丘山上。²弊箦:破旧的竹席。³折铛:断了腿的锅。衲:僧衣。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¹。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²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³,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náo)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⁸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注释:¹相属:相连接。²太息:叹息。³骈然:两两相对的样子。⁴约:穷困。⁵迭夸:轮流夸耀。⁶交诋:相互诋毁。⁷呶呶:唠唠叨叨的样子。⁸逐逐:必须得到的样子。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¹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注释:¹风:同“讽”,讽劝。
此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三,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文章是高启给友人虚白上人的赠序。作者笔下的虚白上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他安贫乐道,具有独立的人格,对达官贵人不屑一顾,而对志同道合的友人却是招待唯恐不周。而这一切,又是放在当时士大夫世风日坏,僧风日败的社会环境中来写的,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赠给虚白上人,而且也为了“风乎人”、“省于己”,是为了针砭时弊而作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