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别匆匆欲去迟,送归因忆别来时。平安有信因君寄,窃禄无能报母慈。
话别匆匆欲去迟,送归因忆别来时。平安有信因君寄,窃禄无能报母慈。
风雨十年多旧约,云霄万里更深期。寄声为问王夫子,何日相逢慰所思。
风雨十年多旧约,云霄万里更深期。寄声为问王夫子,何日相逢慰所思。

sònghuīnánguīyīnjiǎnwángyòngxiānshēng--qiūjùn

huàbiécōngcōngchísòngguīyīnbiéláishípíngānyǒuxìnyīnjūnqiènéngbào

fēngshíniánduōjiùyuēyúnxiāowàngèngshēnshēngwèiwènwángzixiāngféngwèisuǒ

丘浚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2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魏文侯¹与虞(yú)²³猎。是乐,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乐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¹⁰,岂¹¹可不一会¹²期哉¹³?”乃¹⁴往,身¹⁵自罢¹⁶之。魏于是乎始强。
译文:魏文侯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下起雨来。魏文侯正要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现在很高兴,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于是魏文侯便前往,亲自取消了约定。魏国从此之后就强盛起来。
注释:¹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²虞人:掌管山泽的官。³期:约定,约会。⁴是:这。⁵雨:下雨。 名词活用动词。⁶将:将要,准备。⁷焉:哪里。⁸之:到……去。⁹期:约好。¹⁰乐:感到快乐。¹¹岂:副词。表示反问。可以解释为“难道”、“怎么”。¹²会:赶赴。¹³哉:语气助词,啊。¹⁴乃:便。¹⁵身:亲自。¹⁶罢:停止,取消。
1、《魏文侯书》是后人编撰的以记载魏文侯生平事迹为主,兼及当时社会风情的史书。
2、一个在平时生活中始终信守诺言的人,永远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魏文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与他言必行,行必果的优秀品质有关。
3、本文讲述了魏文侯不因客观因素为由守信赴约的事,它告诫世人:做人要守信用。文章虽短小精悍,但人物情状呼之欲出,“天雨”两字作环境烘托,更见人物精神。

yuēshī

wèiwénhóushū xiānqín 

    wèiwénhóurénliè shì yǐnjiǔ tiān wénhóujiāngchū zuǒyòuyuē  jīnyǐnjiǔ tiānyòu gōngjiāngyānzhī  wénhóuyuē  rénliè suī huìzāi  nǎiwǎng shēnzhī wèishìshǐqiáng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zhàn)¹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²,赖有高楼百尺³。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译文: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织着斜风细雨。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的心中纷乱如麻,千丝万缕的愁思如织。我平生就喜欢登高临远眺望四雨,幸亏现在高楼百尺。放眼望去,千山万壑尽现于点点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满怀情意。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追忆怀念以往的荣辱兴衰,一切都已经杳无影迹了。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¹湛湛:深远的样子。²空四海:望尽了五湖四海。³高楼百尺:指爱国志士登临之所。⁴白发书生:指词人自己。⁵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少年自负凌云笔¹。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²。把破帽、年年拈(niān)³。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cén)。鸿北去,日西匿(nì)
译文: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如果对着菊花而不饮酒,恐怕菊花也会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见鸿雁向北飞去,一轮昏黄的斜阳渐渐向西边沉了下去。
注释:¹凌云笔:谓笔端纵横,气势干云。²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³拈出:搬出来。⁴岑寂:高而静。岑音此仁反。⁵匿:隐藏。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乱愁如织”点出全篇主旨。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泪水滂沱。“白发”四句直抒“老眼”登览之所感。“神州泪”说明词人是为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而极度伤心洒泪。“神州”二字曾在词人词中反复出现,说明恢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则有更深寄托。词人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但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表达出词人对国事和民生的极端关注。全词写景寓情,叙事感怀,以议论为主,借题发挥,感慨苍凉。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国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唐宋诗词选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0:第385页
2、 程帆.《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6:第326页

xīnláng ·jiǔ

liúzhuāng sòngdài 

zhànzhànchángkōnghēi gèngkān xiéfēng luànchóuzhī lǎoyǎnpíngshēngkōnghǎi làiyǒugāolóubǎichǐ kànhàodàng qiānqiū báishūshēngshénzhōulèi jìnliáng xiàngniúshān zhuīwǎngshì  
shàoniánlíngyún dàoérjīn chūnhuáluòjìn mǎnhuái怀xiāo chánghènshìrénxīnshào àishuōnáncháokuáng mào niánniánniānchū ruòduìhuánghuājiǔ huánghuā xiàoréncén hóng鸿běi 西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
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
译文:天如果不降霜雪,四季常青的松树可能还不如一棵小草。
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地若¹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译文:地上如果没有高山大河,就没有人看中平坦的道路。
注释:¹若:如果。
一日天无风,四溟波尽息。
一日天无风,四溟(míng)¹波尽息。
译文:一天不吹风,四海之内的波澜就会全部平息。
注释:¹四溟:四海。
人心风不吹,波浪高百尺。
人心风不吹,波浪高百尺。
译文:人的内心就算没有风吹过,也会有百尺高的波浪澎湃。
沧波放愁地,游棹轻回。风叶乱点行杯。惊秋客枕酒醒后,登临尘眼重开。蛮烟荡无霁,飐天香花木,海气楼台。冰夷漫舞,唤痴龙、直视蓬莱。
沧波¹放愁地,游棹(zhào)²轻回。风叶乱点行杯³。惊秋客枕酒醒后,登临尘眼重开。蛮烟荡无霁,飐(zhǎn)天香花木,海气楼台。冰夷漫舞,唤痴龙、直视蓬莱¹⁰
译文:我在沧海上漂流,想要遣放愁怀,小船却于此徘徊不进。暂且驻足传杯痛饮,谁想风中黄叶乱飞。这一番秋凉,把我惊得酒醒,登临举目一望,被尘世所掩之眼为之大开。在列强硝烟的笼罩下,这灰霾的天空总是不能放晴,只有奇花异草的香气四处弥漫,随风飘过海市蜃楼般的洋楼。海神在狂舞,它要唤醒痴龙,看看这蓬莱仙岛。
注释:香港秋眺怀公度: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朱祖谋自礼部侍郎出任广东学政,次年春抵广东,春晚曾到嘉应州(今梅县),和当时放归在家、憔悴不已的黄宪(字公度)相聚,写下《烛影摇红》《摸鱼子》两词。甲辰(1904)秋因事舟经香港,又写此词寄黄。夜飞鹊,又名《夜飞鹊慢》,双调一百零六字,宋周邦彦首填此调。¹沧波:指香港附近海面。²游棹:游船。³行杯:传杯饮酒。⁴蛮烟: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这里指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烟雾迷茫,遮蔽了晴空。⁵飐:风吹物动。⁶天香:这里指奇异的香气。⁷海气楼台:原指海上空气折射所形成的海市蜃楼。《史记·天官书》曰:“海旁蜃气像楼台。”这里指英人在香港所建造型奇异的不同于中国的楼房。⁸冰夷:即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这里暗指嚣张的帝国主义列强。⁹痴龙:据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记载,传说洛终有大穴,有人误坠穴中,见有大羊,取髯下珠而食之。出而问张华。华谓羊为痴龙。这里以痴龙谓中国。¹⁰蓬莱:海上三仙山之一,喻指被割让的香港。
多少红桑如拱,筹笔问何年,真割珠厓。不信秋江睡稳,掣鲸身手,终古徘徊。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风鹤唳,惊笳夜引,百折涛来。
多少红桑如拱¹,筹笔问何年,真割珠厓²。不信秋江睡稳,掣鲸身手,终古徘徊³。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风鹤唳,惊笳夜引,百折涛来。
译文:海滨有多少红桑已达合抱之粗,签约割让香港已经有多少年?在这多事之秋,不信你这巨龙会始终沉睡在秋江里,空有牵控鲸鱼的身手,却难以施展。落日下大旗黯淡无光,映照着无数山岗上被劫火焚烧后余下的灰烬。秋风又起,送来了阵阵鹤唳之声,夜笳频吹惊破了沉沉的夜色,只见怒涛百折,汹涌而来。
注释:¹红桑如拱:据晋王嘉《拾遗记》载,西海滨有桑树,红叶紫葚,一万年一结果,食之可长生。拱,树木历经久年,树干有两手合抱之粗。筹笔:今四川广元北八十里有筹笔驿,相传诸葛亮出师常运筹于此。²珠崖:今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愿遂弃珠崖,专用恤东之忧……从之,珠崖由是罢。”这里指清政府丧权辱国,签约割地。³不信秋江睡稳三句:意谓像黄公度这样有着出色外交才干的维新志士,不该赋闲在家,得不到重用。秋江睡稳,杜甫《秋兴八首》其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⁴掣鲸,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四:“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⁴大旗落日:语本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⁵劫墨成灰:《三辅黄图》载:武帝初,穿昆明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朔曰:“西域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后以劫灰喻战乱。

  作者是晚清宗法吴文英词的大师。吴词以密丽和潜气内转见称,密丽即所谓“七宝楼台”,潜气内转与“密”有相互关系,体现在转折处除领字外,很少依仗虚词。这首词即具备这种特点,内容进步,与艺术技巧相结合,是朱词中有代表性的名作。

  香港,是清朝于鸦片战争失败后,与英国订下不平等条约,割让给英的。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人统治此岛到作者写此词时,已经历了六十三个年头。而在写此词前四年即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作者亲历八国联军之祸。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又蒙上新的耻辱。这时经过香港,新愁旧恨,纷至沓来,作者悲愤之情,不难想象。黄公度是戊戌变法的直接参与者,一生好多次经过香港有诗。变法失败,放废家居,救国壮志,无从施展。作者在词中写对他的怀念之情,是建筑在爱国精神的共同基础之上的,它构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上阕开头,写沧海横流,浩荡无际,作者游棹经此,满想一解胸头愁闷。秋风飘来落叶,历乱地飞满行客杯觞。这是愁中的动态,下面转到酒后,是暗中转笔。客枕上惊到一番凉意,把酒意吹醒,起来登临船的高处,摩挲倦眼,再周览香港景色一下。这里点明了“倚船晚眺”。“蛮烟”以下转到开眼时见到的香港总貌。“蛮”,旧称南方少数民族,这里即以指英。岛烟如雾,摩荡半空,迷漫得把晴空都遮掩了。“飐”是飘动的样子,单字凝炼入画。“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唐人宋之问《灵隐寺》诗句,这里泛指一切花木。岛上大部分是外国人所建的高楼大厦,矗立云霄。词句用了《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的话,以蛟蜃暗斥英人,省了许多笔墨。这是旧体诗词用典的妙处,不同于掉书袋。从海旁的蜃气,转出下面的“冰夷漫舞”,也是暗转,不用虚字。“冰夷”,即冯夷,海神名。“漫”,义为胡乱。“漫舞”即乱舞,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张牙舞爪。“龙”指中国,清朝的国旗是黄龙旗。“痴龙”犹云睡狮。“蓬莱”是海中仙山,近指香港,扩大一些,包括海外各地,南中国海各岛,原是中国领土,当时大部被人所侵占了。这样的眼前风物,怎能不激起爱国人士作风雨的鸡鸣,去唤醒酣卧的睡狮,正视现实,从香港一个缩影中认清整个的国势呢?如此一结,惊心动魄,笔力崭绝。

  下阕从香港写到公度。换头从上阕的“蓬莱”过渡到“红桑”。“海上红桑花已开”是唐人曹唐《小游仙诗》语,暗用沧海变桑田的故事。“沧桑”是人们用惯了的熟典,写成“红桑如拱”,便觉耳目一新,形象鲜明,不觉得是用典了。“拱”,两手围抱。《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那是说历年久了,墓木长大到可以用两手合抱。这里说“红桑如拱”,是指香港割给英人,为时已久。“多少”二字,又隐含着自香港割让以来,中国割让给外国侵略者的地方,如台湾割给日本,广州湾给法国为租借地,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等都是。“筹笔”,用诸葛亮筹笔驿事。挥笔筹画国家大事,特别是办外交,是公度当行出色的才干。但现在却在“问何年,真割珠崖”,是何等令人痛心。“珠崖”,今海南岛。割珠崖,借用西汉贾捐之议弃珠崖一事,指清朝割地。一个“真”字,声泪俱下。作者对公度有无穷的期待,不信他会稳睡秋江,永远沉埋家乡,徘徊不出,不被国家起用。“秋江睡稳”用杜甫《秋兴》“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语,指家居。“掣鲸身手”用杜甫《戏为六绝句》“未掣鲸鱼碧海中”语,“鲸”与上面海蜃、冰夷,都指外国人。“掣鲸身手”是说公度有制服外敌的本领。“终古”,用屈原《离骚》“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意。“徘徊”,意为踌躇不前。公度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后,蛰居乡里办教育。二十六年(1900)曾一度应两广总督李鸿章邀至广州,李欲委以设巡警、开矿产之事,公度因事无可为,辞归。这是“徘徊”的具体内容。“大旗”以下,又急转到“香港晚眺”。“大旗落日”,用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语,指清国的黄龙旗已日薄西山。“劫墨”,即劫灰,用曹毗《志怪》所载昆明池底留有大地大劫时灰墨的故事,写祖国河山黯淡无光。两句雄伟中出现阴沉。下面再层层深入,更浓化这一词境,用“又”字领起。“西风鹤唳”,用《晋书》卷七十九《谢玄传》:苻坚军“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这里形容帝国主义国家危害中国的可惊形势。“惊笳”句由“晚眺”写到夜。“引”,犹云吹起。“百折涛来”,写海上惊涛,千重百折,拍打船头的场景,沉郁盘屈,悲壮凝炼。用此结住全首,更显得奇情壮采,有辟易万夫之概。

  朱祖谋词,像这一类,是能以辛弃疾的骨力运用吴文英的藻采的。在吴文英词中,也有《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等篇,于密丽中见遒劲。朱氏继承了它而又有发展,时代精神更与吴文英词不同了。依声附影者流,以涂抹辞藻为学吴学朱,不特不知朱,并不知吴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tuó)¹。退食(shí)²自公,委(wēi)(yí)³委蛇。
译文: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注释: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cù促),即细密。²食: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³委蛇:音义并¹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革¹,素丝五緎(yù)²。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译文: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注释:¹革:裘里。²緎:缝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之缝¹,素丝五总(zǒng)²。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注释:¹缝:皮裘;一说缝合之处。²总: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赞美说

  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主要有毛齐鲁韩四家,其中毛诗的解释来自《毛诗正义》,而齐鲁韩三家诗几乎都已亡佚。 现依据王先谦之说,取其书《诗三家义集疏》中认定的齐鲁韩三家诗说观点。在《羔羊》篇中,“羔羊”、“素丝”、“退食”、“委蛇”四词是该诗的关键词,其中“羔羊”是主旨的代表,故理解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应先从后三词开始,再分析“羔羊”所代表的主旨。

  “素丝”。在《诗三家义集疏》的资料中,齐氏认为“素丝”指“君子朝服”;韩氏则认为素喻絜白,丝喻屈柔;注鲁诗的谷永注“素”为“行絜”,王逸注为“皎洁之行”;毛氏注为“白也”。《诗三家义集疏》总结为:“薛以性言,谓其心之精白,谷王以行言, 美其行之洁清也。‘丝喻屈柔’者,屈柔以行言,立德尚刚而处事贵忍,故屈柔亦为美德。 ”; 可见,齐氏是从“素丝”作为社会服装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确定身份地位为大臣,而其余诸家则抓住其本身“白”与“柔”之特性,认为“素丝”是用来赞美大臣之高洁、谦忍。

  “退食”。 王先谦先生梳理齐鲁韩三家诗注,认为“‘退食自公’者,自公朝退而就食,非谓退归私家。 永疏‘私门不开’,正释‘公’之义。卿大夫入朝治事,公膳于朝,不遑家食,故私门为之不开也。 ”; 而《毛诗正义》中先列郑玄笺,云退食意谓减膳。再引孔颖达正义释“减膳”之意:“减膳食者,大夫常膳日特豚,朔月少牢,今为节俭减之也。 ”后引王肃、孙毓“减膳”论“减膳”为合理合制之举。故从身份属性上来讲,两种解释都将对象定义为朝堂之臣,非宦官等类属。 从特征属性来看,则知此人尊制守法,依朝廷之律,依传统之令,非标新立异或先斩后奏之人,可谓是遵从、执行制度法令的模范,是朝廷形象的代言。

  “委蛇”。 毛氏注曰:“委蛇,行可从迹也。 ”又言:“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迹而效之。 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 ”郑玄笺云:“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 韩氏注为:“逶迤,公正貌。 ”; 二者看似不同,实则互补。 恰如陈启源所云:“毛‘委蛇’传以为‘行可迹踪’,韩‘逶迤’训作‘公正貌’,两意义正相成,为其公正无私,故举动光明,始终如一,可从迹仿效,即毛序所谓正直也。 ”; 可知所美大臣之言行,首先是公正无私的,非弄权之人。 其次,该人言行有迹可循,则可使人仿迹模仿,谓其人有影响力,是值得他人对其进行赞美乃至宣扬的。

  “羔羊”为此诗篇之题,也是该诗主旨的代表,因而应以“羔羊”为核心来分析该诗主旨。 《毛诗正义》:“《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后注:“《鹊巢》之君,积行累功,以致此《羔羊》之化,在位卿大夫竞相切化,皆如此《羔羊》之人。 ” 《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辅政扶德,以合万国。 ”韩说曰:“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絜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据此可知,该诗的主旨是赞美有德行之君子, 不同在与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赞美召南大夫,而当时其他的学者认为是美召公, 毛氏则只说 “在位卿大夫”。实际上,召公于周朝亦是在朝之臣,故综合来看,可将《羔羊》一诗的主旨定为赞美有德之大臣。

  讽刺说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有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非常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

参考资料:
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94-98.
2、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3-89
3、 李知默.诗经《羔羊》篇与东汉的循吏.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8 期

gāoyáng

míng xiānqín 

gāoyángzhī tuó tuì退shígōng wēiwēi 
gāoyángzhī  wēiwēi gōngtuì退shí 
gāoyángzhīféng zōng wēiwēi tuì退shí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