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春光将过半,凄凄犹似旧冬天。依稀记得江南景,小扇轻衫戏水边。
九十春光将过半,凄凄犹似旧冬天。依稀记得江南景,小扇轻衫戏水边。

chūnhán--qiūjùn

jiǔshíchūnguāngjiāngguòbànyóushìjiùdōngtiānjiāngnánjǐngxiǎoshànqīngshānshuǐbiān

丘浚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2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潮落江¹平未有²风,扁(piān)³共济与君同。
译文: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注释:¹江:指钱塘江。²未有:没有。³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⁴济:渡。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时时引领¹望天末²,何处青山是越中³
译文: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注释:¹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²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³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1-102

zhèjiāngwènzhōuzhōngré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cháoluòjiāngpīngwèiyǒufēng piānzhōugòngjūntóng 
shíshíyǐnlǐngwàngtiān chùqīngshānshìyuèzhōng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雪云常不开¹,千峰万岭雪崔(cuī)(wéi)²
译文: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注释:¹开:消散。²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北风夜卷赤亭口¹,一夜天山雪更厚。
译文: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注释:¹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能兼汉月¹照银山²,复逐胡风过铁关³
译文: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注释:¹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²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³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¹城边鸟飞绝,轮台²路上马蹄滑。
译文: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注释:¹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²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ǎn)(ǎi)¹寒氛²万里凝,阑干³阴崖千丈冰。
译文: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注释:¹晻霭:昏暗的样子。²寒氛:寒冷的云气。³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⁴阴崖:背阴的山崖。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将军狐裘(qiú)¹卧不暖,都护²宝刀冻欲断。
译文: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注释:¹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²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¹归京师。
译文: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注释:¹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译文: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3-324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到蒙蒙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一夕,山水大出,漂(piāo)室庐¹,塞(sāi)溪而下。人骑木乘²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³。道士具大舟,躬蓑(suō),立水浒(hǔ),督水者绳以俟¹⁰,见人至¹¹¹²投木、索¹³引之¹⁴,所存活者甚众。平旦¹⁵,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¹⁶,必速救之。”舟者¹⁷应言¹⁸往,以¹⁹木接上之。乃²⁰虎也。始²¹到蒙蒙然²²坐而舐(shì)²³其毛,比及岸²⁴,则瞠(chēng)²⁵目视道士,跃而²⁶(jué)²⁷之仆地。舟人奔救²⁸,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译文:一天傍晚,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着房屋,水充满了整个山溪,顺着溪水向下流去。人们骑着树木登上屋顶,大声求救人的声音接连不断。(有一个)道士准备了一艘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着)绳索等候在岸边。(如果)有人漂下来,便立即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所以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在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拉上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有点迷迷糊糊,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抓倒在地。乘船的人一齐涌上去救,道士虽然没有被咬死,却受了重伤。
注释:道士:从事道教活动的人。¹漂室庐:使房屋漂起来;意为大水冲走了房屋。庐:房舍。²乘:登上。³号呼求救者相连也:大声呼喊企求救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⁴具:准备,备有。⁵躬蓑笠:亲自穿上蓑衣戴着竹笠。⁶立:站立。⁷水浒:水边。⁸督:指挥,督促。⁹善:擅长。¹⁰俟:等候。¹¹至:到达。¹²即:就。¹³索:细绳子。¹⁴引之:拉落水的人。引:拉。¹⁵平旦:天亮。¹⁶是亦有生:这也是有生命的。是,代词,这。¹⁷舟者:船夫。¹⁸应言:用话答应。¹⁹以:用。²⁰乃:原来是。²¹始:开头,起初。²²蒙蒙然:昏昏沉沉的样子。²³舐:舔。²⁴比及岸:等到了岸上。比:等到。及:到达。²⁵瞠:瞪眼直视。²⁶而:连接词。²⁷攫:抓。²⁸奔救:跑去救援。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西京¹乱无象²,豺虎³方遘(gòu)
译文:长安乱的不成样子,李傕、郭汜等人大肆作乱。
注释:¹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²无象:无章法,无体统。³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⁴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复弃中国¹去,委身²适荆蛮³。(委身 一作:远身)
译文:于是我前往荆州,寻找新的容身之地。
注释:¹中国:中原地区。²委身:置身。³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¹
译文:送行时亲戚对我很是悲伤,朋友们依依不舍追攀着车辕给我送别。
注释:¹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译文:走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译文: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译文: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¹
译文:“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我们母子如何能都被保全?”
注释:¹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译文: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些话。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南登霸(bà)¹²,回首望长安,
译文: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遥望着长安。
注释:¹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²岸:高坡、高冈。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悟彼下泉¹人,喟(kuì)²伤心肝。
译文:领悟了《下泉》的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¹《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²喟然:伤心的样子。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鲍鹏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第179页
2、 穆克宏.《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āishīsānshǒu ·

wángcàn liǎnghàn 

西jīngluànxiàng cháifānggòuhuàn 
zhōngguó wěishēnshìjīngmán  (wěishēnzuò yuǎnshēn )
qīnduìbēi péngyǒuxiāngzhuīpān 
chūménsuǒjiàn báipíngyuán 
yǒurén bàocǎojiān 
wénháoshēng huīhuán 
wèizhīshēnchù néngliǎngxiāngwán 
zhī rěntīngyán 
nándēnglíngàn huíshǒuwàngchángān 
xiàquánrén kuìránshāngxīngān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燕忙莺懒(lǎn)芳残,正堤(dī)上柳花¹飘坠(zhuì)。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²。闲趁游丝³,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bàng)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译文:燕儿忙忙,莺儿懒獭,繁花芳残。柳堤上,杨花飘飘坠落,轻轻舒展,曼舞婆婆,在绿色的林木中点画渲染,使人忆起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的诗篇。杨花她悠闲地趁着春日的游丝,悄悄地进入了深深的庭院。此时正是日长门闭,依傍着珠帘四散。缓缓地想飘入闺房,却又一如先前,被风儿扶起。
注释:¹柳花:柳絮。²全无才思:指没有争奇斗艳之心,任性乱飞。³游丝:柳条随风舞动,像游动的丝线。⁴依前:依旧。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香毬 一作:香球)
兰帐¹玉人²睡觉,怪春衣雪沾琼(qióng)³,绣床渐满,香毬(qiú)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ān)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美丽的玉帐里少妇正在入睡,杨花沾满了少妇的春衣,像飞雪一般地沾附,像琼玉一般轻缀。美丽的绣床上也很快就沾满了无数的香球,才圆了,很快又破碎。少妇无法入睡,不时有蜂儿,身上沾着花粉在飞,池水里,有鱼儿戏水欢会。望望那夫婿游荡的长满柳树的章台路,路杳杳,无消息,不禁涌出了热泪。
注释:¹兰帐:燕香的帷帐。²玉人:美人。³雪沾琼缀:落满了柳絮。雪、琼,均指白色的柳花。⁴绣床:绣花床。⁵鱼吞池水:鱼儿在水中打闹。⁶章台路杳: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得用心玩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26-528
2、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94

shuǐlóngyín ·yànmángyīnglǎnfāngcán

zhāngjié sòngdài 

yànmángyīnglǎnfāngcán zhèngshàng liǔhuāpiāozhuì qīngfēiluàn diǎnhuàqīnglín quáncái xiánchènyóu jìnglínshēnyuàn chángmén bàngzhūliánsànmàn chuíchuíxià qiánbèi fēng 
lánzhàngrénshuìjiào guàichūn xuězhānqióngzhuì xiùchuángxuánmǎn xiāngqiúshù cáiyuánquèsuì shíjiànfēngér yǎngzhānqīngfěn tūnchíshuǐ wàngzhāngtáiyǎo jīnānyóudàng yǒuyíngyínglèi  (xiāngqiúzuò xiāngqiú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