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薄轻阴拾翠天。细腰柔似柳飞绵。吹箫闲向画屏前。
淡薄轻阴拾翠天。细腰柔似柳飞绵。吹箫闲向画屏前。
诗句半缘芳草断,鸟啼多为杏花残。夜寒红露湿鞦韆。
诗句半缘芳草断,鸟啼多为杏花残。夜寒红露湿鞦韆。

huànshāchūnguī--shěnxiū

dànbáoqīngyīnshícuìtiānyāoróushìliǔfēimiánchuīxiāoxiánxiànghuàpíngqián

shībànyuánfāngcǎoduànniǎoduōwèixìnghuācánhánhóng湿shīqiūqiān

沈宜修

沈宜修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 1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晚日暄温¹稍霁(jì)²,晚风豪横³大相欺。
译文:夕阳的热力刚稍稍减退,粗暴蛮横的晚风便大肆吹来。
注释:¹暄温:晚日的热力。²霁威:语出《汉书·魏相传》:“为霁威严。”指怒气消逝,此指晚日的热力消散。³豪横:粗暴蛮横。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¹一霜谁不知。
译文:无非一夜放寒,何须如此愤怒?明日一早降霜有谁不知道。
注释:¹来早:明天早晨。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

  该诗写晚风趁日落减威之际肆虐,“做寒傲冷”,凶暴欺人,诗人却正气凛然,嗤之以鼻“来早一霜谁不知”——你声嘶力竭地狂吼的结果,无非明日早晨降霜有谁不知道。这点小手段早已领教,世人都知。首句写晚日热力减弱,渐衰渐微,与次句晚风施展淫威互为转折与呼应,三四句则又一曲折,嘲笑晚风的一番造作,无非换来“来早一霜”而已,何必那样的豪横相欺。

  结尾“谁不知”三字内涵丰富,一笔三意:一者金人明里“议和修好”,暗里亡宋之心不死,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二者作者对迎接金使这一使命心知肚明,该行早有思想准备,泰然处之,绝不有辱使命;三者,向南宋朝廷报警,且不无讽其以降求和、逆来顺受之意。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1172-1173页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qínghòuzhìwàngtíngxiàchíshàngsuìqiánmíngqiándōnggāngshàngguīèrshǒu ·

shì sòngdài 

guòpíng shēngmǎnlín 
hǎitángzhēnmèng méichángxīn 
zhǔzhàngxiántiāocài qiūqiānjiànrén 
yīnqínsháoyào diàn殿chūn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人生归有道¹,衣食固²其端³
译文: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注释:庚(gēng)戌(xū)岁:指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¹有道:有常理。²固:本、原。³端:始、首。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shú)¹²都不营³,而以求自安
译文: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
注释:¹孰:何。²是:此,指衣食。³营:经营。⁴以:凭。⁵自安:自得安乐。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开春¹理常业²,岁功³可观。
译文: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注释:¹开春:春天开始;进入春天。²常业:日常事务,这里指农耕。³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⁴聊:勉强。聊可观:勉强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禾 一作:耒 )
晨出肆(sì)微勤¹,日入²负禾³还。
译文: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
注释:¹肆微勤:微施勤劳。肆:操作。²日入:日落。³禾:指稻子。一作“耒(lěi)”:耒耜,即农具。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山中饶(ráo)¹霜露²,风气³亦先寒
译文: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注释:¹饶:多。²霜露: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³风气:气候。⁴先寒:早寒,冷得早。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田家岂不苦?弗¹获辞此难²
译文: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注释:¹弗:不。²此难:这种艰难,指耕作。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四体¹诚乃疲,庶(shù)²无异患³
译文: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
注释:¹四体:四肢。²庶:庶几、大体上。³异患:想不到的祸患。⁴干:犯。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guàn)(zhuó)¹息檐下,斗酒散襟(jīn)²
译文: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注释:¹盥濯:洗涤。²襟颜:胸襟和面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遥遥沮(jǔ)(nì)¹心,千载乃相关²
译文: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
注释:¹沮溺:即长沮、桀溺,孔子遇到的“耦而耕”的隐者。借指避世隐士。²乃相关:乃相符合。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但愿长如此¹,躬耕²非所叹。
译文: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注释:¹长如此:长期这样。²躬耕:亲身从事农业生产。

  此诗开篇直接展开议论,明确表现诗人的观点:人生就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根本上,要想求得自身的安定,首先就要参加劳动,惨淡经营,才得以生存。“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衣食的来源,本是农业生产。“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认为人生应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在诗人看来,若为了获得衣食所资之俸禄,而失去独立自由之人格,他就宁肯弃官归田躬耕自资。全诗首四句之深刻意蕴,在于此。这几句诗,语言简练平易,道理平凡而朴素,超越“获稻”的具体事情,而直写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与总结。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言语似乎很平淡,但体味起来,其中蕴涵着真实、淳厚的欣慰之情。“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微勤”是谦辞,其实是十分勤苦。“日入”,借用了《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语意,加深了诗意蕴藏的深度。因为那两句之下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写出眼前收稻之时节,便曲曲道出稼穑之艰难。山中气候冷得早些,霜露已多。九月中,正是霜降时节。四十六岁的诗人,已感到了岁月的不饶人。以上四句,下笔若不经意,其实是写出了春种秋收、一年的辛苦。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稼穑愈是艰难辛苦,愈见诗人躬耕意志之深沉坚定。诗人对于稼穑,感到义不容辞。这不仅是因为深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而且也是由于深知“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魏晋以降,时代黑暗,士人生命没有保障。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何晏,司马昭杀嵇康,以及陆机、陆云之惨遭杀害,皆是著例。当时柄政者刘裕,比起曹操、司马,更加残忍。所谓异患,首先即指这种旦夕莫测的横祸。再退一步说,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质性自然”的诗人看来,也是一种异患。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农村劳动生活过来的人对这幅情景都是亲切、熟悉的。诗人是在为自由的生活、为劳动的成果而开心。“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诗人不仅是一位农民,还是一位为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士人。他像一位农民那样站在自家屋檐下把酒开怀,可是他的心灵却飞越千载,尚友古人。长沮、桀溺之心意是说:“天下人都说天下是黑暗的,没有人可以改变黑暗的现状,又怎么能像归隐之人一样去归隐山林。”诗人自言与长沮、桀溺之心遥遥会合,意即在此。所以结笔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但愿长久地过这种生活,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纵然躬耕辛苦,也无所怨尤。诗人的意志,真可谓坚如金石。诗人的心灵,经过深沉的省思,终归于圆融宁静。

  此诗夹叙夹议,透过收稻之叙说,发舒躬耕之情怀。此诗的意义在于,诗人经过劳动的体验和深沉的省思,所产生的新思想。这就是:农业生产乃是衣食之源,士人尽管应以道为终极关怀,但是对于农业生产仍然义不容辞。尤其处在一个自己所无法改变的乱世,只有弃官归田躬耕自资,才能保全人格独立自由,由此,沮溺之心有其真实意义。而且,躬耕纵然辛苦,可是,乐亦自在其中。这份喜乐,是体验到自由与劳动之价值的双重喜乐。陶渊明的这些思想见识, 晚周之后的文化史和诗歌史上乃是稀有的和新异的。诗中所耀动的思想光彩,对人生意义的坚实体认,正是此诗极可宝贵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47-549

gēngsuìjiǔyuèzhōng西tiánhuòzǎodào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rénshēngguīyǒudào shíduān 
shúshìdōuyíng érqiúān 
kāichūncháng suìgōngliáoguān 
chénchūwēiqín huán  (zuò lěi )
shānzhōngráoshuāng fēngxiānhán 
tiánjiā huònán 
chéngnǎi shùhuàngān 
guànzhuóyánxià dǒujiǔsànjīnyán 
yáoyáoxīn qiānzǎinǎixiāngguān 
dànyuàncháng gōnggēngfēisuótàn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寂寞流苏¹冷绣茵²,倚屏山枕³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译文:绣花垫褥寂寞地放在帐子里,已经冰冷,只有倚着屏风的枕头仍带着芳香的气味。小小的庭院里,花朵上的露珠就像哭泣时流下的泪水,连景物也带着浓浓的春意。
注释:¹流苏:帐上的垂须,此借代为帐子。²绣茵:绣花垫褥。³山枕:指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⁴惹香尘:这里是带着芳香的气味之意。香尘,香雾。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刘阮(ruǎn)¹信非²仙洞客,嫦娥³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译文:刘晨和惹肇确实不是仙洞里住着的人,而嫦娥终究是月宫中的仙子。这一生,我恐怕无法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
注释:¹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²信非:确实不是。信,诚然。³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⁴东邻:借代为美女之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大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又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

huànshā··liúlěngxiùyīn--yánxuǎn

liúlěngxiùyīnpíngshānzhěnxiāngchénxiǎotínghuānóngchūn

liúruǎnxìnfēixiāndòngchángézhōngshìyuèzhōngrénshēng访fǎngdōnglín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¹
译文: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儿分隔两地很久很都无法见面。
注释:¹隔绝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¹
译文:今年夏天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注释:¹得西走: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译文: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朝廷愍(mǐn)生还,亲故¹伤老丑。
译文: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憔悴老丑。
注释:¹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涕泪受拾遗¹,流离主恩厚;
译文: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注释:¹涕泪受拾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柴门¹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译文: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注释:¹“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寄书问三川¹,不知家在否。
译文: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还在。
注释:¹三川:县名,在鄜州。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比闻¹同罹(lí)²,杀戮(lù)到鸡狗。
译文:听说家乡一带也遭遇了祸患,疯狂杀戮连鸡狗都不留。
注释:¹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²罹祸:即遭难。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yǒu)
译文:山中的茅屋早已破败残漏,谁还能在家中留守?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摧颓¹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译文: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还未腐烂。
注释:¹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译文: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qīn)(cén)¹猛虎²场,郁结³回我首
译文: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连连摇头叹气。
注释:¹嵚岑:山高峻貌。²猛虎:喻贼寇的残暴。³郁结:心上的疙瘩。⁴回我首:摇头叹气。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译文:自从寄出去书信后,至今已经有十个月了。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译文: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dān)¹
译文:国家命运刚要从衰微中复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注释:¹耽酒:即嗜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¹
译文:想到日后欢聚的时候,恐怕我已经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注释:¹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了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沦陷的长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肃宗。杜甫潜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时草木繁茂,可以隐蔽间道潜行的诗人,故说“脱身得西走”。与妻子儿女隔绝已久,但一有脱身机会,并不是先去探寻家室,而是投奔凤翔的唐肃宗,正见出先国后家是诗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段,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描写得极朴质、真切、生动、细致。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麻鞋,破旧的衣袖露出两个胳臂肘,完全是间道逃奔途中的狼狈形象,可以想见麻鞋上还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处处留下荆棘的痕迹。这样不加任何整饰地去拜见唐肃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也透露出在非常时期君臣朝仪的草率不拘。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即用极朴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来呈现,收到的是极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时情景。细节传神,朴俗传真,正是这两句诗的魅力,也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共同的艺术取向。正因为狼狈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因此朝廷上下悯其幸得生还,而亲朋故旧则伤其形容憔悴,皇帝也为其忠诚所感动,亲授拾遗之职,诗人则深感在颠沛流离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泪交零。这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上下,亲朋故旧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样不加掩饰,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尽致。

  这六句乍看与忧念家室的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实则正是由于诗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国家仍在危难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诗人无法开口要求告假探视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于君国与忧念家室的内心矛盾,这才引出下面两段千回百转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书问三川”句至“心中郁结摇头”句),抒写对家室存亡未卜的忧念和悲慨。因未忍开口告假,故有“寄书问三川”之举,但由于久与家人隔绝,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还在不在三川。这两句是一层。“比闻”以下,因新近听到传言说,那一带的百姓因遭战祸,惨遭叛军杀戮,已经到了鸡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难逃此劫难。

  “山中”四句,便是对家室罹祸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风的茅屋里,此刻还能有谁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许都已惨遭杀戮,在摧折衰败的苍松之根,尸骨狼藉,地虽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体贴入微而又沉痛彻骨。诗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异乡土地的寒冷。但毕竟“杀戮到鸡狗”的景象只是出之传闻,因此诗人意中仍有所犹疑,“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二句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杀戮到鸡狗”的情况下,很少有几个人能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团聚,这虽是对情况的泛测,却也透露出诗人意中或存此想。虽然比全家尽遭劫难似乎好一点,但同样是家室残破的悲剧。这又是一层。

  叛军的杀戮使京城周边的大片地区成了险恶的猛虎肆虐的场所,诗人心情郁结,难以解释,只能频频回首了。从“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尽室岂相偶”,意凡三层,有转进,有曲折,充分表现出在音讯隔绝、只凭传闻的情况下诗人对家室存亡情况的种种预测与想象,语极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凉。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书问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与家人隔绝后音讯不通的情况,转出“反畏消息来”的心理和“恐作穷独叟”的深悲。在叛军肆行杀戮的战乱背景下,十个月来音讯不通,未接家书,诗人的心理便从长期的盼家书转为害怕有关家人消息的到来,生怕传来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难的噩耗。因为长期得不到家书的客观事实很可能预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间。这种不祥的预感随着时间的进程愈积愈强烈,愈执着,最后便由“切盼”演变为“反畏”。

  处于对立两极的心理这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却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心理描写,确实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则将诗人“反畏消息来”时那种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盘托出。“汉运初中兴”,国运初显转机,这是值得庆幸和欣然的,但个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只能借酒遣闷,沉思默想将来庆祝胜利欢会之时,诗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了。国家的中兴,将来的欢会,反而更衬托出了个人悲剧的命运。

  本首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虽主要是对家室存亡的忧怀,但由于处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的大背景下,这种家室之忧就和国家危难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内心情感的抒写,也是时代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上[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81-884.

shùhuái怀

 tángdài 

niántóngguān juéjiǔ 
jīnxiàcǎozhǎng tuōshēn西zǒu 
xiéjiàntiān xiùliǎngzhǒu 
cháotíngmǐnshēnghuán qīnshānglǎochǒu 
lèishòushí liúzhǔēnhòu 
cháiménsuī wèirěnkáikǒu 
shūwènsānchuān zhījiāzàifǒu 
wéntónghuò shādàogǒu 
shānzhōnglòumáo shuíyǒu 
cuītuícāngsōnggēn lěngwèixiǔ 
rénquánxìngmìng jìnshìxiāngǒu 
qīncénměngcháng jiéhuíshǒu 
fēngshū jīnshíyuèhòu 
fǎnwèixiāolái cùnxīnyǒu 
hànyùnchūzhōngxīng shēngpínglǎodānjiǔ 
chénhuānhuìchù kǒngzuòqióngs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