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小荷钱,莲底藕丝萦抱。忆当年、琼箫缭绕。妆台帘捲,看秾桃夭好。
青小荷钱,莲底藕丝萦抱。忆当年、琼箫缭绕。妆台帘捲,看秾桃夭好。
有谁怜、杜鹃啼老。
有谁怜、杜鹃啼老。
掩尽重门,只恐春风吹到。对朝云、西楼半绕。愁怀如许,料天还知道。
掩尽重门,只恐春风吹到。对朝云、西楼半绕。愁怀如许,料天还知道。
碧窗月、旧时曾照。
碧窗月、旧时曾照。

fēngzhōngliǔgǎnjiù--shěnxiū

qīngxiǎoqiánliánǒuyíngbàodāngniánqióngxiāoliáoràozhuāngtáiliánjuǎnkànnóngtáoyāohǎo

yǒushuíliánjuānlǎo

yǎnjǐnzhòngménzhǐkǒngchūnfēngchuīdàoduìcháoyún西lóubànràochóu怀huáiliàotiānháizhīdào

chuāngyuèjiùshícéngzhào

沈宜修

沈宜修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 1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xié)¹(xiáo)²(miǎn)³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译文:洛阳地处全国的中央,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注释:¹挟:拥有。²崤: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³渑: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¹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xiè),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译文: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注释:¹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译文: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译文: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洞庭西望楚江分¹,水尽南天不见云。
译文: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注释:¹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日落长沙¹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²
译文: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注释:¹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²湘君:湘水之神。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南湖¹秋水夜无烟,耐可²乘流直上天。
译文: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注释:¹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²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¹就洞庭赊(shē)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注释:¹且:姑且。就,一作“问”。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洛阳才子¹(zhé)湘川²,元礼³同舟月下仙。
译文: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注释:¹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²湘川:指湘江一带。³元礼:东汉李膺的字。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¹
译文: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注释:¹西天:指长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¹飞。
译文: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注释:¹鸿:鸿鹄,即天鹅。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醉客满船歌白苎(zhù)¹,不知霜露入秋衣。
译文: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注释:¹白苎:歌曲名。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帝子¹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译文: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注释:¹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¹画出是君山²
译文: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注释:¹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²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5-326

péishūxíngshìlángzhōngshūjiǎshèrénzhìyóudòngtíngshǒu

bái tángdài 

dòngtíng西wàngchǔjiāngfēn shuǐjìnnántiānjiànyún 
luòchángshāqiūyuǎn zhīchùdiàoxiāngjūn 

nánqiūshuǐyān nàichéngliúzhíshàngtiān 
qiějiùdòngtíngshēyuè jiāngchuánmǎijiǔbáiyúnbiān 

luòyángcáizhéxiāngchuān yuántóngzhōuyuèxiàxiān 
chángānháixiào zhīchùshì西tiān 

dòngtíng西qiūyuèhuī xiāoxiāngjiāngběizǎohóng鸿fēi 
zuìmǎnchuánbáizhù zhīshuāngqiū 

xiāoxiānghuán kōngqiūcǎodòngtíngjiān 
dànsǎomíngkāijìng dānqīnghuàchūshìjūnshān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¹终日行,游子²久不至。
译文:天上浮云终日飞来飘去,远游的故人为何久久不至。
注释:¹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²游子:此指李白。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译文:夜晚我总是频频梦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谊。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告归¹常局促²,苦道来不易。
译文:分别时你总是神色匆匆,还总说相见多不容易。
注释:¹告归:辞别。²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江湖多风波,舟楫(jí)恐失坠。
译文: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出门搔(sāo)白首¹,若负平生志。
译文: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注释:¹搔首:大概是李白不如意时的习惯举动。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冠盖¹满京华,斯人²独憔悴。
译文: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才华盖世的你却容颜憔悴。
注释:¹冠盖:指代达官。冠:官帽。²盖:车上的篷盖。²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孰云¹网恢恢²,将老身反累。
译文: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注释:¹孰云:谁说。²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此诗紧接前诗,前四句写三夜频梦李白。开篇以比兴领起: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说浮云可见,而游子 (李白) 却不可见。古诗十九首》 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由此引出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说明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与前诗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样,这里是从诗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两人的友情深挚。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 以下六句,写梦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 每当辞别之时,李白总是局促不安,不愿离去,并且再三苦苦诉说: “来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风波险恶,我真怕沉船坠水呢!”他出门离去,总是搔着头上的白发,仿佛是为辜负平生壮志而怅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写不愿“告归”,依依不舍的神态;第三四句是李白 “恐失坠” 的内心独白,写他忧路险、伤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写他“出门”时的动作,展现他壮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见,声可闻,情可触,李白枯槁惨淡之状,历历在目,令人潸然泪下!

  “冠盖” 以下六句,是写梦醒后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长安城里,到处是高冠华盖的达官权贵,惟有李白这样一个大诗人“独憔悴”,困顿不堪,无路可走;甚至在年已五十九岁的 “将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连自由也失掉了! 这哪里有“天网恢恢”之事?鲜明的对比,深情的斥责,表现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诗才尽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惨,“身后” 寂寞无知,又有何用呢!诗人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饱含着自己坎坷零落的无限心事。

  此诗与前诗相呼应。前诗以 “死别” 发端,此诗以 “身后” 作结,浑然一体。前诗写初梦,此诗写频梦; 前诗写疑幻疑真,此诗写形象清晰; 前诗重在对李白当时处境的关注,此诗则表对他生平遭遇的同情; 前诗忧惧之情独为李白而发,此诗不平之意兼含诗人的感慨。同为梦李白,题材相同而表现不一,足见诗人高超的诗艺,同时又表达了人间之至真至诚之至情。

参考资料:
1、 赵庆培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8-500

mèngbáièrshǒu ·èr

 tángdài 

yúnzhōngxíng yóujiǔzhì 
sānpínmèngjūn qíngqīnjiànjūn 
gàoguīcháng dàolái 
jiāngduōfēng zhōukǒngshīzhuì 
chūménsāobáishǒu ruòpíngshēngzhì 
guāngàimǎnjīnghuá rénqiáocuì 
shúyúnwǎnghuīhuī jiānglǎoshēnfǎnlèi 
qiānqiūwànsuìmíng shēnhòushì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¹
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
注释:¹野人家:野外村民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冷落竹篱(lí)茅舍。富贵玉堂琼(qióng)(xiè)。两地不同栽。一般¹开。
译文: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注释:¹一般:一样,同样。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竹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zhāojūnyuàn··méihuā--zhèng

dàoshìhuāláichūnwèidàoshìxuěláixiāngzhúwàizhīxiérénjiā

lěngluòzhúmáoshěguìtángqióngxièliǎngtóngzāibānkāi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¹;临水之观²,宜³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¹⁰空旷幽绝,蕲(qí)¹¹,顷刻之玩¹²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¹³
译文: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好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注释: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本文原题《观月记》。¹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²观:观赏。³宜:适宜,应当。⁴去:距离。⁵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⁶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⁷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⁸诚:果真。⁹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以”:于。¹⁰之:去。¹¹蕲:通“祈”,求。¹²玩:欣赏。¹³“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¹过洞庭²,天无纤(xiān)³,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¹⁰,与月相夺¹¹;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¹²,体寒目眩(xuàn)¹³,阆(làng)¹⁴、瑶台¹⁵、广寒之宫¹⁶,虽未尝身¹⁷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¹⁸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¹⁹为备²⁰。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我大约在8月15日去看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¹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²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³天无纤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⁴沙:指金沙堆。⁵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⁶当……之中:处在……之间。⁷“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⁸尽却:全部褪去。却,退。⁹童隶:书童仆役。¹⁰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¹¹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¹²激射:喷射。¹³目眩:眼花。¹⁴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¹⁵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¹⁶广寒宫:即月宫。¹⁷身:亲自。¹⁸如是而止:如此而已。¹⁹于是:在这里。²⁰备:齐全,完备。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文章题虽为《观月记》,但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较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在写景之中也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抒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自有感发作用。

参考资料:
1、 董选辉编.语文精品诵读 上 八年级.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2、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318-319

guānyuè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yuèmíngzhōngqiū guān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shèng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 wǎngzhī rényuǎnzhěyòushèng ránzhōngqiūduōyuè chéngguōgōngshì ānjiēlínshuǐ gàiyǒuzhī ruòyuǎnrén kōngkuàngyōujuézhī chéngyǒuhàozhīshì ānnéngxíngérzhīkōngkuàngyōujué  qǐngzhīwánzāi jīnzhīyóujīnshāduī shìměizhě 

    gàiyuèzhīwàngguòdòngtíng tiānxiānyún yuèbáizhòu shādāngdòngtíngqīngcǎozhīzhōng gāoshírèn huánzhīshuǐ jìnzhěyóushùbǎi chuánxià jìnquètóngérdēngyān shāzhīzhènghuáng yuèxiāngduó shuǐpán shājīn guāngcǎishè hánxuàn làngfēng yáotái guǎng广hánzhīgōng suīwèichángshēnzhì dāngshìérzhǐěr gài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éryuǎnrén shìwéibèi shūwéijīnshāduīguān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