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女诗》是中国最早吟咏少女情态诗之一。左思以诗人的敏锐和慈父的怜爱,选取了两个女儿寻常的生活细节,写出了两个女儿幼年逗人喜爱的娇憨,同时也写出了两个女儿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顽劣,展露了幼女无邪无忌的纯真天性。
此诗采用了分总式的表现结构方式,开头简洁利落点出“娇女”主题。接着用了十四句描写小女儿纨素,中间十六句描写大女儿惠芳,诗人恰如其分的展现了两个不同年龄的幼女形象,小女儿娇憨笨拙,稚气横生;大女儿矜持爱美,稚气未脱。后半部分合纵写了她们共有的童年顽劣乐趣,同时展现了她们活泼可爱的天性,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慈父忍俊不禁的爱意和家庭生活特有的情趣。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左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左芳,小字“惠芳”,小女儿叫左媛,小字“纨素”两个女儿长的白皙靓丽。“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诗人很得意自己孩子说话的伶俐。“鬓发字广额,双耳似连璧”,额头很宽,鬓发下垂盖住前额,双耳白润,就像一双相连的美玉。诗人以父亲的慈爱,从不同角度品味女儿的可爱。“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天一亮就跑到梳妆台前玩弄化妆品,抓起眉笔乱画,把眉毛画的很不像样,就像扫把扫过一样。“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这两句写纨素笨拙地模仿大人化妆,显示出幼童爱美的娇憨。这一段清晰可见活灵活现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个跃然纸上宽额白嫩的小女孩,一大早照着镜子如猴子学人一般乱涂乱抹的笨拙憨态,叫人顿生忍俊不禁的欣然爱意。“娇语若连锁,忿速乃明忄画”。这又是一幅生动的童趣速写,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无忌任性。“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这里陈述的是小孩子没有目的随意爱好。“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这里描写了小孩子毫不掩饰的自信娇态。以上写妹妹纨素,下文是写姐姐惠芳: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姐姐惠芳长的眉目如画光彩亮丽。“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姐姐比妹妹会美且化妆淡雅,不像妹妹把个脸画的乱七八糟。但是姐姐和妹妹一样爱化妆,常常坐在窗口入神地为自己化妆,对着镜子经常忘了纺花织布的份内事情。“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汉朝的张敞做过京兆尹,他曾经为妻子画过眉,所以说“举觯拟京兆”,“立的”是在额头点上一种图案,如梅花,月牙或者一个圆点。因为小孩子化妆技术不成熟,点的位置老是不当,所以点了嫌不好,擦掉了重新点,这样描来描去就有了重复的影子了。诗人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虽说姐姐比妹妹的会打扮,但是化妆起来总归不如大人,尽管姿势摆的像京兆尹张敞画眉的样子,可画的结果还是不够完美以至留有擦不干净的重复影迹。“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在眉间脸上来来回回地描摹,动作比织布穿梭还要辛苦几倍。“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因为春秋时赵国的女乐以能歌善舞闻名,所以古人以赵舞指代歌舞。“延”伸长的意思,“延袖”就是把长长的袖子甩开,晋代人衣袖宽松,甩开袖子有些类似唱戏的水袖。这两句是说惠芳跳起舞来无拘无束自然大方,甩开袖子的翩翩姿势就像鸟儿展翅一样。“上下弦柱间,文史辄卷襞”,她随着弦乐的节奏上下舞动,常常忘记了正在诵读的文史类书,所以把书卷折起来丢在一面不管了。小孩子天性贪玩,好表现自己,喜欢歌舞,不愿专注于枯燥的文史学习。“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有时候回头瞟一眼屏风上的画,还没有看清楚,就指指点点评论起来。没有看清楚的原因,其一是小孩子不懂得仔细观察,其二是因为“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丹青:指屏风上的画。小孩子不知道欣赏屏风画面的本来意旨,看到画面陈旧模糊就随意指责。以上刻画的是姐姐惠芳。下文是姐妹俩共同的喜好与顽劣。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红葩缀紫蒂,萍实驺抵掷”,她们常常飞奔在园子里,把没有成熟的果子生摘下来,把正开的鲜花连紫色的花托一起掐下来玩。“萍实”是一种很大很贵重的果实。相传楚王渡江看到江里,有一个斗大的红色园东西飘来,随从把这东西捞上来,没有人能够认识。于是楚王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个东西叫萍实,可以剖开吃。并说萍实是一种吉祥物,只有功业大的人才能得到。”于是楚王就把萍实吃了。小孩子不知道萍实的珍贵,拿着它抛来抛去当皮球玩。“贪花风雨中,倏眒数百适”,小女孩喜欢花,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到园子里去看。就是说小孩子喜欢跑到园子里玩花,刮风下雨都无所顾忌,大人们不愿意让她们出去,但是却看不住她们,转眼的功夫她们就往园子里跑好几趟。“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她们觉得雪天新鲜,偏爱在雪地里玩耍,大人们怕她们冷,可是拦不住她们。“綦”在这里指代脚印,她们跑来跑去,雪地里踏下了重重叠叠的脚印。“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小女孩关注做饭做菜的事情,她们郑重其事的摆弄盘子,却不愿意写字,“翰墨戢函案,相与数离逖。”她们把笔墨收起来装在匣子里,放在书桌上,常常是一前一后地相跟着离开书桌老远。只要外边有敲锣打缶的声音,她们就什么也不顾地往外跑,甚至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好,拖拉就跑出去了。“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鬲”。饭食对她们有吸引力,看着锅里煮饭,她们会消停下来,对着火吹,希望食物快点熟。“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緆”,“阿”是细缯,“緆”细布,“阿緆”这里指细的丝织品或细布做成的衣服。她们喜欢拨弄吃的,使得袖子上沾满油腻,衣服被烟雾熏黑。所以“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就是说衣服的底色被油烟污染的看不出原来的底色,“碧”指水清亮,这里是干净的意思,她们的衣服脏的放在水里很难洗的干净清亮了。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小孩子任性,羞于接受大人的责备。“瞥闻当与杖,掩泪具向壁”,感觉大人要打,就用手捂着眼泪躲到墙的一边去了。
这首诗用了不少当时的口语白话,所以有些字句难以给它恰当的解释。但它确实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好诗。俩少女稚气拙朴的情态和形态,写的真切生动,展现了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蕴含着人之初生的纯净美。
此词风格豪放、气象雄浑,更复庄而不板、谐而不谑,其历史跨度,纵贯古今,对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予以概括描绘并深刻评弹,写得博大宏阔,却又似在诙谐谈笑间,隐寓着智者的卓识、仁者的义愤、勇者的信念。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毛主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约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这是写人类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残酷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此开始。“铜铁”两个字,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铜指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铁指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冶炼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铜铁炉中翻火焰”正是写的这一壮丽场景,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为问”犹请问,诗词中常用。“猜得”犹猜中,谓作出结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史学界迄无定论。关于后者,尤诸说纷纭,竟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六种之多,所以说“为问何时猜得”。这是朋友间相互讨论时的一种风趣说法。它表示的,不是轻易而是亲切。据写于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原是一个西周封建论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问为什么说“猜”?他老人家满可以回答说,我自己不就是这“猜”的行列里的一员嘛!“不过几千寒热”,是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一时作不出结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横竖不过几千年罢了。按《词律》,这里应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赵朴初同志说可能是在“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是无心的笔误”(见1978年10月号《诗刊》)。我不以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迹俱在,这句写得清清楚楚,无任何涂改迹象。下句的“开口笑”的“口”字脱漏了,但当即作了郑重的添补,未必上一句有脱文就不会觉察。这和毛主席一贯提倡鲁迅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贺新郎》一调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体。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体。这一首虽少一个字,仍自成一体,在词谱上是允许的,不必添字。第三,从艺术角度看,“不过几千寒热”,语健而气足,作“不过是”便显得不那么紧凑。因此,我以为这不是“无心的笔误”,而是有意的精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诗人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面对如此严峻的斗争,人生当然难逢开口笑了。而且还不仅仅是“难逢开口笑”;还要在人生的战场上一决生死,剑拔弩张,这是指具体的生死存亡的阶级斗争,是指革命是暴动,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自然会有牺牲,会有鲜血。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血腥与残杀,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鲜血只能不断唤起革命者的斗争,革命者面对鲜血岂能笑得出声来。
下阕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到底有几人风流人物?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竟。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东方白”一句,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吟咏此诗直到天亮,犹如李贺《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