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江濒漾夕空,萧萧枫叶挂疏红。那知三泖清秋思,偏寄芦花一寺中。
秋老江濒漾夕空,萧萧枫叶挂疏红。那知三泖清秋思,偏寄芦花一寺中。

quēèr--chén

qiūlǎojiāngbīnyàngkōngxiāoxiāofēngguàshūhóngzhīsānmǎoqīngqiūpiānhuāzhōng

陈继儒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 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斝澄醪,金盘绣羔,茱房气烈,菊芝香豪。左右进而言曰:“维芳时之令月,可藉野以登高,矧上林之伺幸,而秋光之待褒乎?”
玉斝(jiǎ)¹澄醪(láo)²,金盘绣羔,茱房³气烈,菊芝香豪。左右进而言曰:“维芳时之令月,可藉野登高,矧(shěn)上林之伺幸¹⁰,而秋光之待褒(bāo)¹¹乎?”
译文:玉杯清酒,金盘绣糕,茱萸气浓,菊花飘香。近臣进言说:“良辰美景,正可野外登高。更何况山林正等待大王游猎,而秋光也正等待大王去欣赏呢?”
注释:却:拒绝,推辞。登高: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¹玉斝:玉制的酒器。斝,商代盛行的青铜酒具,似爵而较大,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这里用以形容玉质酒杯的典雅。²澄醪:泛指清醇的美酒。醪,汁渣混合的酒,又称浊酒,也称醪糟。³茱房:亦称“茱萸房”“萸房”,茱萸花的子房,这里指代茱萸。⁴芳时:花开时节,良辰。⁵令月:吉月。⁶藉野:在野外席地而坐。⁷以:与。⁸矧:况且。⁹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这里指代可供游猎的山林。¹⁰伺幸:盼望君王驾临。¹¹待褒:等待褒扬。
余告之曰:“昔时之壮也,意如马,心如猱,情槃乐恣,欢赏忘劳,悁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轻五陵之得侣,陋三秦之选曹,量珠聘伎,纫彩维艘,被墙宇以耗帛,论邱山而委糟,年年不负登临节,岁岁何曾舍逸遨;小作花枝金剪菊,长裁罗被翠为袍。岂知萑苇乎性,岂知忘长夜之靡靡,宴安其毒,累大德于滔滔?”
余告之曰:“昔时之壮也,意如马,心如猱(náo)¹,情槃(pán)²乐恣(zì)³,欢赏忘劳,悁(juàn)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轻五陵之得侣,陋三秦之选曹,量珠聘伎,纫(rèn)彩维艘(sōu)¹⁰,被墙宇以耗帛(bó)¹¹,论邱山¹²而委糟,年年不负登临节,岁岁何曾舍逸遨(áo);小作花枝金剪菊,长裁罗被翠为袍。岂知萑(huán)¹³乎性,岂知忘长夜之靡(mǐ)¹⁴,宴安¹⁵其毒,累¹⁶大德¹⁷于滔滔?”
译文:我告诉他们说:“我年轻时候,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总是纵情欢乐,游赏忘疲。写心中感想于文章,赋风花雪月于诗篇。视五陵结伴遨游为寻常,在京城地区做官为浅陋。花费巨资聘买歌妓,使用彩绳来栓系游船,耗费丝帛装饰房屋,丢弃的酒槽堆积如山。年年参加登临节,岁岁不舍选乐游。轻剪金菊头上戴,罗长我作青。岂知人性如萑苇一样卑贱,忘记了放纵亡国的历史教训;逸乐如同毒药,使德行修养付诸东流?”
注释:¹意如马,心如猱:意谓心猿意马,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猱,兽名,猿类,身体便捷,善攀缘。²槃:同“盘”,快乐。³恣:放纵。⁴悁心志于金石:谓用心于写作。悁,耗费。一说郁结。金石,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这里泛指刻于金石之上的文字。⁵泥:迷恋,使人流连。⁶诗骚:《诗经》《楚辞》的并称。这里代指诗赋创作。⁷轻五陵之得侣:意谓以得知交遨游繁华之地为寻常之事。五陵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亦即五县: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威阳附近。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这里指代繁华的游乐场所。⁸陋三秦之选曹:意谓视在京城地区做官为浅陋。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因其地在长安一带,故后泛指京城地区。选曹,官名主铨选官吏事。⁹量珠聘伎:花费巨资聘买歌妓。量珠,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三斛买之。”后因以“量珠”为买妾的代称。¹⁰纫彩维艘:意谓使用彩绳来栓系游船,炫耀其豪华。纫,搓,捻。维,系,拴缚。¹¹被墙宇以耗帛:意谓耗费丝帛装饰房屋,这里在显示奢侈。墙宇,指房屋。论邱山而委糟:意谓丢弃的酒槽堆积如山。这里在显示纵情饮乐。委,丢弃。¹²邱山:一作“丘山”,泛指山。¹³萑苇:两种芦类植物。兼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蒹、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亦常用作谦词。¹⁴长夜之靡靡:指酗酒无度。商纣曾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后用以指放纵亡国的历史教训。¹⁵宴安:指逸乐。¹⁶累:损。¹⁷大德:生命,也指君子品德。
“今予之齿老矣,心凄焉而忉忉,怆家艰之如毁,萦离绪之郁陶。陟彼冈矣企予足,望复关兮睇予目。原有鸰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踟蹰兮泪涟洏,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於戏噫嘻!尔之告我,曾非所宜。”
“今予之齿¹老矣,心凄焉而忉(dāo)(dāo)²,怆家艰³之如毁,萦离绪之郁陶。陟(zhì)彼冈矣企予足,望复关兮睇(dì)予目。原有鸰(líng)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踟(chí)(chú)¹⁰兮泪涟(lián)(ér)¹¹,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於(wū)(hū)¹²噫嘻¹³!尔之告我,曾非所宜¹⁴。”
译文:“现在我年岁已老,内心凄凉,为父亲去世而哀伤,为兄弟离别而忧愁。登上山冈踮起脚尖,纵目远望寻找手足。鹡鸰在原相从而飞,可是我的兄弟还没有归来。天苍苍风凄凄,心中难受泪流满面。无一丝欢乐可作,有万缕悲丝缠上心头。唉!唉!你们要我做的,实在不合适。”
注释:¹齿:这里指人的年龄。²忉忉:忧思貌。³家艰:指父母的丧事。这里指李煜父亲李璟的丧事。⁴如毁:出《诗经·周南·汝坟》:语“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毁,因居丧过于哀痛而损害健康。⁵郁陶:忧闷于怀。⁶陟彼冈矣企予足:意谓登上山冈葛起脚盼望兄弟归来。企足,踮起脚跟。《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冈兮,瞻望兄兮。”⁷望复关兮睇予目:意谓纵目远望兄弟所在的地方。复关即重关的意思,在近郊设重门以防异常。此借为指心中关切的兄弟所在。睇目,纵目。睇,视,望。⁸原有鸰:比喻兄弟之情。鸰,即鹡鸰。后以“鹡鸰”比喻兄弟,以“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⁹季: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后泛指兄弟姐妹中幼小的,这里指邓王。¹⁰踟蹰:徘徊。一作“踯躅”。¹¹涟洏:亦作“涟而”,泪流貌。¹²於戏:叹词。於,叹词。戏,同“呼”。¹³噫嘻:叹词,表示慨叹。¹⁴宜:应该。

  李煜在这篇文章中,极力表达的是对过去奢靡生活的追悔之情。李煜写这篇文章时,萦绕在心中的不仅有思念兄弟之情,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忧威,即所谓“怆家艰之如毁”,只不过惧于当时的情势,不敢言明而已。

  在这篇文章中,李煜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述了自己手足不得相见的悲伤之情,以及对年轻时候兄弟们奢侈享乐生活的怀念:“量珠聘伎,纫彩维艘。被墙宇以耗帛,论邱山而委糟。”他感觉到,如今的手足分离,和当年这种不思振作的生活恐怕不无关系。“原有鸰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那用兮泪涟满。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可谓此文名句。就在当年的三月,李煜继续派自己的弟弟李从谦如宋进贡珍宝器用金帛、并买宴钱,数量加倍。

  文章以“尔之告我,曾非所宜”为结束,呼应开头的“左右进言”,说明在国破家亡与兄弟离索的悲痛心情下庆祝节日并不合适。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08-215
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陌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铁瓮(wèng)¹城高,蒜山渡²阔,干云十二层楼³。开尊待月,掩箔(bó)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qǐ)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译文:在镇江城楼头、西津渡口,楼有十二层高入云霄。在楼上的阁房里,品着酒以待赏月,夜寒了,就放下帘子挡挡风。居高临下,看着黄昏时镇江城的万家灯火,就像看到了扬州城。于是想起了以前在扬州的一段欢娱生活。歌妓唱着《宛转歌》,很温柔,惬和人意。那座妓楼二河流而居,我曾乘着兰舟寻访美色。
注释:¹铁瓮:镇江(今属江苏)古城名,三国时孙权所筑。²蒜山渡:蒜山渡口。³干云十二层楼:镇江城楼有十二层高,故曰干云。干云:冲云。干,冲。⁴开尊待月:斟上酒等待月亮升起。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⁵掩箔披风:放下竹帘,当风而立。箔,竹帘子。披风,挡风。披,本指分散,此处引申为遮挡。⁶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歌名宛转:指《宛转歌》,一名《神女宛转歌》。⁷乡号温柔:即温柔乡。兰舟:即木兰舟。
念凄绝秦弦,感深荆赋,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
念凄绝秦弦¹,感深荆(jīng)²,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³,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bìn)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¹⁰
译文:我估量着,自分别以后,你一定每每弹着凄凉的曲调,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词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们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见,只能把愁恨凝聚在乐曲里和词章里。我屡屡想给你写情书,无奈山高路远,到不了你那边。清晨临镜,白发日渐见多,老态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见老,不应像我这样,为衰老而悲伤。秋,寓有衰老意。
注释:¹秦弦:即秦筝,古代弦乐器,音调凄苦。相传为秦时蒙恬所造。²荆赋:指《楚辞》。楚,古称为荆。联系结句,知此指宋玉《九辩》。³尺素:指书信,古代以生绢作书,故名。⁴双鱼,指鱼形信函。⁵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四十里长江边,隔岸与镇江相对,亦作“瓜州”。⁶晓鉴:早起临镜。⁷幸:幸亏之意。⁸于飞:指夫妇好合。于飞,比翼而飞,喻夫妇好合。⁹鸳鸯,指情侣或夫妇。¹⁰悲秋:秋气萧森,令人伤感,故称。

  词人故里高邮,南距镇江仅不足二百里。他在宋元丰七年(1083年)前,曾数次到镇江,因此具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写来十分真切。可与前面的《望海潮》“扬州怀古”、“越州怀古”相比,词之意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词上阕涉及往昔欢娱,记忆犹新;下阕“感深荆赋”,托讽《九辨》。而《九辨》中有“坎凛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而无友生”之句,似与词人之坎坷遭遇相合。考少游生平,宋元丰元午(1078年)、五年(1082年)考进士,皆不中。六年(1083年)作《精骑集序》,曰:“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词云“感深荆赋”,又曰“潘鬓点、吴霜渐稠”。衰老之感,不遇之情,隐然而见。

  词之特点,是在雄伟壮丽的背景中寓有潇洒之致,柔婉之情,可谓豪放中有婉约,沉郁顿拙,感慨万千。起首三句,写镇江形势,备极壮丽。镇江北濒长江,中贯运河,周围有山,在历史上,除金、焦、北固外,以蒜山为著名。词云“铁瓮城高,蒜山渡阔”,以雄浑之笔,勾勒了这座古城的风貌。“干云十二层楼”,以夸张语气,描写了城内高楼直插云霄的气势。“开尊”二句谓斟满芳酒,等待月上东山;放下湘帘,迎风而立,充满了豪情胜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念奴娇》“万里青天,垣娥何处,驾此一轮玉”?皆写待月,方之此词,可谓异曲而同工。苏黄之词超旷豪迈,秦观此词,则潇洒出尘。接着一句,由润州待月,而及扬州灯火,乍看有些突兀,实亦自然宛转。扬州在长江之北,距润州仅四十余里,唐宋时甚为繁华,词人故里,在其属下。此时他在润州“开尊待月”,忽见不远处灯火阑珊,于是情不自禁地忆起在扬州时的冶游。可见此句颇似今日电影之“暗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此以下,乃回忆扬州时的艳遇。所谓“绮陌”,实乃“春风十里扬州路”。所谓“宛转歌”、“温柔乡”,实乃指在扬州青楼听歌赏舞之事。何以见得?试以《梦扬州》一词下阕印证:“长记曾陪宴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滞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与此词所写,何其相似乃尔!歇拍三句,又写到在镇江时情景:他凭栏俯瞰长江,想象扬州旧游之地,此刻花阴之下,不知是谁系着兰舟。语意含蓄,充满惆怅迷惘之情。

  过片三句,以一“念”字领格,于凝想旧情之中,打并人“身世之感”。当时他在青楼听着凄凉怨慕的筝声,引起“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所谓“感深荆赋”,乃以宋玉自况。宋词中往往寓有《骚》《辩》之意。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序》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就是指的这一点。少游此词,足以当之。所谓勤裁尺素,双鱼难渡,表面上是说他修了许多情书,却难以寄到所思者的手中。镇江扬州不过一江之隔,传书送信断不会如词中写得困难。这不过是一种遁辞而已,实际上是说他的一腔理想,无由上达。因而进出“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二句。当时秦观年约三十五、六,却发出叹老嗟卑之词,实乃抒不遇之情也。

  下阕歇拍,惆怅自怜,对未来犹未丧失信心。鸳鸯未老,反衬“潘鬓吴霜”,是一大转折,盖喻遇合有时。不应悲秋,说明词人欲拂去笼罩心头的阴云,重新振作起来,去争取美好的前程。自慰亦复自励,词情一波三折,令人抚绎不尽,一本结句仅作“绸缪”二字,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68-73

zhǎngxiāng··tiěwèngchénggāo--qínguān

tiěwèngchénggāosuànshānkuògànyúnshíèrcénglóukāizūndàiyuèyǎnfēngrándēnghuǒyángzhōunántóumíngwǎnzhuǎnxiānghàowēnróukǎnqīngliúxiǎnghuāyīnshuílánzhōu

niànjuéqínxiángǎnshēnjīngxiāngwàngníngchóuqínqíncáichǐnàishuāngnánguāzhōuxiǎojiànkānxiūpānbìndiǎnshuāngjiànchóuxìngfēiyuānyāngwèilǎoyīngtóngshìbēiqiū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译文: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zhēn)(zhuó)¹之。
译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注释:¹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农务¹门自归,闲暇辄(zhé)²相思³
译文: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注释:¹农务:农活。²辄:就。³相思:互相怀念。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相思则披衣¹,言笑无厌²时。
译文: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注释:¹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²厌:满足。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此理¹²不胜³?无为忽去兹(zī)
译文: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注释:¹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²将:岂。³将不胜:岂不美。⁴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衣食当须纪¹,力耕(gēng)不吾欺。
译文: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注释:¹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眼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由此可见,作诗以理为骨固佳,其尤贵者当善于在情中化理。晋宋之交,玄风大炽,一般诗人都能谈理。山水诗中的谈玄说理成份多为后人所訾议,而产生于同时的陶渊明田园诗中亦有不少谈理之作,却博得了盛誉。原因就在刚刚脱离玄言诗的山水诗多以自然证理,理赘于辞;而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这种从容自然的境界,为后人树立了很高的艺术标准。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7-542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
手写香台¹金字经²,惟愿结来生。莲花漏³转,杨枝露滴,想鉴(jiàn)微诚。
译文:将亲手所抄佛经置于佛殿之上,祈祷来生能再与你结缘。莲花形的更漏转动着,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夜已将尽,杨柳枝上露水滴落。我又抄写了一夜的经文,佛祖应该知晓我的诚意了吧。
注释: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旧俗民间于此日有祭祀亡故亲人的活动,是日于水上放荷灯,以奠亡灵。¹香台:佛殿之别称,即烧香之台。²金字经:佛经。³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⁴鉴:审察、辨明。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¹与秋擎(qíng)²。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译文:想要知道奉倩伤心至极的心情,惟有这秋日里的荷灯可以证明了。水面上孤单单漂着浮萍与几盏荷花灯,西风却毫不怜惜地吹了过去。
注释:¹凭诉:即凭说,辨明之证据。²秋擎:指所放之荷灯。

  纳兰作此词时卢氏刚亡故不久,又正值祭祀之日,近年陪伴之人,恍然竟成吊唁之人,怎能不泪零。伤怀处,亲手用金泥抄写金字经,即佛经,一遍一遍,虔诚写那经文,絮絮地祈求,唯愿来生,还能与其再续今生之缘,再结连理。要知自妻子卢氏亡故以后,纳兰对佛学的研究愈加痴迷。也难怪,困于情伤,痛于生死,自会萌生了净化、自慰之心。痴情无奈,苦困相思,只能反复苦写不停,企盼那来世之缘,精诚所至。

  “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两个典故,取自佛家之说。莲花漏,是一种雅致的时钟,具体的说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说惠远和尚因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铜片做成莲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里,水从底孔里慢慢渗入,渗到一半的时候容器就会沉下去。一昼夜会沉十二次,是为十二个时辰。杨枝,就是杨柳枝,我们最熟悉的佛教当中的杨柳枝应该就是观音菩萨手持净瓶,瓶中插着的那一枝杨柳枝了。观音菩萨有时会把杨柳枝从净瓶里取出来,滴上几滴瓶中的甘露,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这样的事在正史里都有记载,《晋书》里说石勒的爱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请来高僧佛图澄,佛图澄用杨柳枝蘸了些水,洒在石斌身上,又念了一段咒语,然后便一拉石斌的手,说:“起来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来了。纳兰性德用这两则佛门典故,语带双关,既点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

  “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下片开始,语意转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辞冰雪为卿热”那个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极笃,有一次妻子患病,身体发热,体温总是降不下来,当时正是十冬腊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脱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里,让风雪冻冷自己的身体,再回来贴到妻子的身上给她降温。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并没有感动上天,妻子还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后,大家前去吊唁,只见荀奉倩“不哭而神伤”。言语之中,好似有万千愁绪,不被理解,只能观景寻找依托之物。想象那场景,渺小的荷灯浮于苍茫的秋水上,微光寂寥,正似纳兰心中,此时百感交集,踌躇万千。这相思,这离愁,这回忆,又有何用,故人不再,天上人间,何似当年。

  最后一句,更是让人悲恸万分。“不管”一词,读来备感西风无情。“一池萍水,几点荷灯”,又甚是孤寂。又让人想到“萍水相逢”,“萍”是水上漂浮不定的浮萍。看秋水为那一池“萍水”,纳兰又暗比自己是无根之萍,只得飘荡于这无边的惆怅中。爱人已故,自己惟似漂泊客。

  全词围绕着中元节特有的习俗落笔,只在词的末尾摹景,用西风的无情反衬出自己悼念亡妻的深情,使自己所抒发的悲痛之情更加厚重深浓。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461页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寒月沉沉洞房¹静,真珠帘²外梧桐(tóng)影。
译文: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珍珠帘外梧桐树影斑驳。
注释:¹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²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译文: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此诗前两句用写景铺垫手法,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诗题“寒闺怨”。后两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涌上心头。  第一句即点明时间:深夜,而寒月历来是秋冬两季的代名词。“洞房”两字可理解为新婚后的洞房,而“洞”又有深远的含义,也可理解为处于庭院深处的房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一个“静”字就让这本该是温暖融融的居所显得不同寻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第二句更是将冷意继续延伸,“真珠帘”即为珍珠帘,尽显其华贵之意,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显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贵,但即使是高贵的女子也摆脱不了空守闺房的寂寞。帘外的一株梧桐树,静静地立在院子当中,月光摇落,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第三句第一个字就点明此刻的季节,正是寒霜将落的深秋。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忽然,她感到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还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预先通过手冷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霜露,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女主人公并没有就寝,而是坐在灯下裁剪衣服,要赶制寒衣要寄给远方的征夫。气温骤降,手里的剪刀立刻变得冰凉刺骨,她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则更加说明屋外的寒冷,同时也反衬出闺房的冷寂和独守深闺的落寞。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全诗虽似简单,实则丰富,写得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简意丰,一“知”一“冷”,通过写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情景,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06-907

hánguīyuàn--bái

hányuèchénchéndòngfángjìngzhēnzhūliánwàitóngyǐng

qiūshuāngxiàshǒuxiānzhīdēngcáifèngjiǎndāolě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