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
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
陈继儒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 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玉颗珊(shān)珊下月轮,殿(diàn)前拾得露华新¹
译文: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注释:¹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¹(zhì)与人。
译文: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注释:¹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毫无忧愁。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

  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我们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使得诗的节气扑面而来。

  如此的好诗,读了心清气爽,也不禁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参考资料:
1、 贾祖璋.《生物学碎锦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81
2、 朱义豪 衣素梅 .《秋季进补·补肺润燥 》:南京出版社,1998 :150

tiānzhúyuèshíguì

xiū tángdài 

shānshānxiàyuèlún diàn殿qiánshíhuáxīn 
zhìjīnhuìtiānzhōngshì yīngshìchángézhìrén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译文:第一山上的第一亭,已经听说很久了,一直没能游览,简直辜负生命。
注释:盱眙军:位于南宋境内,紧邻淮河,治所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市)。东南第一山:盱眙境内的南山被北宋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而得名。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译文:如果不是因为有公事需要外出,怎么能够和高平一起游览此山呢。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万里中原青未了¹,半篙(gāo)淮水碧无情。
译文:站在山上北望中原,青翠万里,无边无际。低下头来俯视淮河,半篙碧水,浩浩荡荡。
注释:¹青未了:化用杜甫《望岳》“齐鲁青未了”诗句,来写望中的中原景色。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译文:天色渐晚,暮霭重重,凉风四起,我却浑然不觉,只凝视着淮河北岸荧荧的渔灯,痛断肝肠。
建隆家业大于天,庆历春风一万年。
建隆¹家业大于天,庆历²春风一万年。
译文:宋太祖统一中原,建立宋朝,留下天大的家业,宋仁宗治理国家,盛世春风,太平安定。
注释:¹建隆:宋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共四年(960年-963年)。²庆历:宋仁宗的年号,共八年(1041年-1048年)。
廊庙谋谟出童蔡,笑谈京洛博幽燕。
廊庙¹谋谟(mó)²出童蔡³,笑谈京洛幽燕
译文:到了徽宗朝,国家决策都出自童贯蔡京这样的奸臣之手,他们轻敌大意,想要在谈笑间收复幽燕之地,却最终给北宋朝廷带来莫大的危害。
注释:¹廊庙:指朝廷。²谋谟:谋划国家大政。³童蔡:童贯和蔡京, 均是宋徽宗时期手握大权的奸邪之臣。⁴京洛:唐代指长安、洛阳,北宋都于汴京,则指汴京、洛阳。⁵博:取。⁶幽燕:泛指今河北和辽宁南部地区,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为燕国,诗中实指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地域较幽燕要宽。
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
白沟¹旧在鸿沟²外,易水³今移淮水前。
译文:过去宋辽分界线在白沟一带,今天宋金的分界线却来到了淮河中流。
注释:¹白沟:属拒马河支流,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是宋辽分界线。五代至宋时,白沟自今河北省定兴县西向东流,经今白沟河镇、霸县信安镇,直抵天津。宋辽以白沟为界,故又称界河。明初白沟改道,故道埋塞,今白沟河在河北省新城县东,北向南流。²鸿沟:战国魏惠王时所开运河,楚汉相争时一度以鸿沟为界,沟以西归汉,沟以东属楚。宋辽或宋金边界都与鸿沟无涉,作者是为组成“巧对”才把鸿沟扯了进来,句意只是说明宋与北方邻国的界河本在遥远的北方。³易水:在河北省西部,为大清河上源之一。易水同白沟一样是北宋北边的界河。自中原沦陷。宋室南迁,金宋界河一下南移千里到了淮河。《大清一统志)卷十《保定府·易水》:“易水在定兴县西南自易州流入与拒马河合,即中易也。”又同卷《拒马河》云:“白沟乃巨马支津,下流在今涿州界,自宋以来始号巨马为白沟。”易水既流入巨马河,宋以来号巨马为白沟,当亦可视易水为白沟,故万里诗以“易水今移淮水前”咏宋金之分界。
川后年来世情了,一波分护两涯船。
川后¹年来世情了,一波分护两涯²船。
译文:希望南北统一以后这种一水分治的局面能够结束,一河波浪可以护送两岸的舟船。
注释:¹川后:水神。²两涯:两岸。

  先析第二首,作者首先以饱满充沛的热情歌颂了宋太祖、宋仁宗,追述了北宋的历史。

  “建隆家业大于天,庆历春风一万年”,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宋王朝,;宋仁宗享国最长,达四十三年之久,政治比较清明,在庆历年间国力鼎盛,旧史家和小说、讲史人都爱以宋仁宗为宋极盛之世。因此诗人把他们作为民族景仰的代表来歌颂,这样起题以唤起爱国之思的手法是比较精简凝练的。

  颔联点出宋徽宗信任奸臣蔡京、童贯,本来收复幽燕是应该的,但应该从政治、军事上充分准备,而宋徽宗信用的奸臣却以笑谈出之,结果收复幽燕落了空,为国家造成损害。

  颈联紧承颔联,指出了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与金约和造成了“易水今移淮水前"的局面。易水是河北的一条河,与白沟河相通,用以象征宋辽的分界线。而今宋和金的分界线却南移到了淮河,感慨是深沉的。

  尾联最后表达了作者的愿望,愿国家强大,恢复中原,要改变淮河“两岸舟船各背驰”的局面,同时也只有在中原恢复之后,淮河才不成为界河,才可以“一波分护两涯船”。

  第二首的历史背景明了之后,就不难读第一首了,万里的诗以白描、不掉书袋,不避俚俗著名,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和眼前景物中,寻找题材。并能以新鲜活泼的笔触,发抒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意境清新感情真挚。此诗首联“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便是以非常接近白话的语句开始的。除“第一山"需要略加诠解外,没有一个难字。“第一山”在此诗里具有唤起读者注意,敲起国土沦丧的警钟作用,一开头就使人感到盱眙军这里不平常,使人感到作者在另一首《初人淮河四绝句》所表达的“人到淮河意不佳”的沉重气氛。颔联“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紧紧申明首联,若不是受朝命来接待金国使臣,是不会到这样一个最前线的要地的。颈联“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倾泻了作者对中原的无限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怀念。

  中原是华夏古老文化发祥之地,也是宋代的兴王之地,北宋的列祖列宗都葬在河南,然而因为宋徽宗的昏庸,以致入于金人之手,滔滔的淮水把本是一家的人民分割成两地而居,长期得不到统一,碧绿的淮水真是无情。这正如作者在《初入淮河》所说的“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淮河两岸的人民还不如淮河中的鸥鹭,可以“北去南来自在飞”。还不如天边的归鸿,可以“一年一度到江南”。因此颈联十四个字表达了统一和收复失地的心愿,用非常经济的笔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尾联“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鱼灯隔岸明" ,对全诗再作一次概括,在暮霭苍茫的时候,从盱眙东南第一山北眺,可以看见被金人统治的淮河北岸渔火,那儿的人民该有多少辛酸和苦难,他们会有多少不堪忍受的痛苦要向亲人诉说,可是滔滔的淮河无情地把他们要想倾诉的话隔住了,而南岸的赵宋小朝廷却歌舞湖山,没有一丝一毫的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在这样临高远眺的时刻,望淮北,念中原,想南方,怎能不使诗人肠断心伤。

  杨万里的诗风着意创新,“(故)其争新也在意,而不在词,当其意有所得,虽村夫牧竖之俚言稚语一切阑入,初不以为嫌,及其既成,则俚者转觉其雅,稚者转觉其老”(赵翼《杨诚斋诗集序》)。此诗在词汇上如“不因”、“小出”、“那得"都是当时的口语,但经过他巧妙的组合,完全不觉得质俚无文,真做到了赵翼所说“俚者转觉其雅,稚者转觉其老”。全诗音节铿锵,余韵悠扬,在他的诗集中,应该算是上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1166-1168
政和间,余卜筑宛丘,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绍兴癸丑,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复转漕江东,入为户部侍郎。辞荣避谤,出守姑苏。到郡少日,请又力焉,诏可,且赐舟曰泛宅,送之以归。己未暮春,复还旧隐。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
政和¹间,余卜筑宛丘²,手植众芗(xiāng),自号芗³林居士。建炎初,解芗路漕事,中原俶扰(chù),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绍兴癸丑,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复转漕江东,入为户部侍郎。辞荣避谤,出守姑苏。到郡少日,请又力焉,诏可,且赐舟曰泛宅,送之以归。己未暮春,复还旧隐。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¹⁰郡守致仕,喜赋是词。
译文:政和年间,我在宛丘择地建宅定居,亲手种植很多花草,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年,卸任六路漕事,当时中原骚乱,因此不能回到故乡,就寓居在清江县的五柳坊。绍兴三年癸丑,罢官于南海,随即弃官不仕。乙卯年又起用,从九江郡太守转任江东转运使,入朝担任户部侍郎。为辞让荣誉躲避诽谤,出任姑苏太守。到郡才几天,又力请辞职,诏书终于许可,并且赐予一艘名叫泛宅的船,送我归来。己未年暮春,我又回到以前隐居的地方。当时二舅李公休也辞任舂陵郡太守退休回家,于是高兴地写下了这首词。
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¹政和:宋徽宗年号,1111—1118年。²宛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³芗:调味的香草。此泛指花草。⁴建炎:宋高宗年号,1127—1130年。⁵解芗路漕事:建炎元年(1127),作者任江淮发送副使,九月,因素为李纲所善,被黄潜斥黜。解,指卸任。芗路,指两浙西路、两浙东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⁶俶扰:开始扰乱。泛指骚动。⁷己未:即绍兴九年(1139)。⁸仲舅:二舅。⁹李公休:生平事迹未详。¹⁰舂陵:旧郡名。隋置。在今枣阳县。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¹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²同梦。
译文:五柳坊柳绿如烟,葱茏翠碧,景物朗润;百花洲苍穹红云,绚丽而璀璨。可叹我与李公休均已头发花白稀疏,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
注释:¹萧萧:头发稀疏貌。²时人:指当时的专权误国的权贵,包括秦桧之流的投降派。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抛掷(zhì)(lín)符虎节¹,徜徉²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³不动。
译文:因此被罢了官,退隐至清江;此刻月朗风清,林中信步,徘徊慨叹。宦海浮沉,犹过眼云烟;还不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让我心静啊。
注释:¹麟符虎节:制成麒麟或虎形的符节,为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²徜徉:徘徊。³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词开头两句中的五柳坊、百花洲皆清江附近。起拍描写了词人隐居地仙境般的环境。先写居处所见:柳绿如烟,葱茏翠碧,景物朗润。此写地面之景。苍穹红云,绚丽而璀璨。此写天上之景。一幅夕阳山村之景的画面,展现眼前。这也是仅举一端,美景当不止此。地名中有柳有花,柳以绿濡,愈显其深邃;花以红染,益见其娇艳。词人匠心独运的描写,令人陶醉。

  三、四句,“萧萧”其意为冷落,指头发花白。此时向子諲自叹年老,岁月蹉跎,世事不正常,固此白发萧萧。两衰翁:子諲其一也;另一位便是序中所说辞舂陵郡守致仕的仲舅李公休了。前三句写景叙事,舒缓有致。第四句“不与时人同梦”,词情转向激昂。

  五、六句中的麟符、虎节,为君王调兵遣将之信物,受者有殊荣。而子諲言抛言掷,十分坚决。绍兴初年,子諲任鄂州知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寻任江州知州、改任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徽猷阁待制,徙两浙路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可谓品高位显。当宋金议和时,秦桧等投降派力主和,金使将入境,而子諲坚决不肯拜金诏违背秦桧意,乃被罢官,退隐清江,第五句当言此事。子諲忠节,不取悦于世,又不苟合于世,他这种凛然正气,直冲霄汉。第六句“徜徉江月林风”,和第一、二句暗合。一、二句写清江暮色,此写晚景。插叙往事后,词人接着写此时此境的心情。月朗风清,林中闲适徘徊。初读似写闲情逸致,实则词人的心潮并不平静。屈原《九章·涉江》云:“被明月兮宝路,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所言“明月”,珠名,实借“明”字之音,喻己行为光明磊落,借“月”高洁之义,喻己情操之高尚。向子諲林中信步,徘徊慨叹,和屈原诗句所言,可谓世同,情同,意同。

  最后两句“世间万事转头空”,指宦海浮沉,犹过眼云烟。这句话表明词人视高官厚禄如草芥的心境。“个里如如不动”,“个里”其意为此中,即心中。“如如不动”,佛家语,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此句之源。这句话用以表达词人结庐人境,不闻车喧,远污离秽,洁身自好的心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深蕴其中。词以对人生世事的感悟歇拍,既写出自己的心声,又写出了规劝世人的金玉良言。

  全词似隐逸闲适之作,实为明志抒愤之词。全词反映了子諲居浊而守洁,远奸佞而守忠的美德。就其艺术性而言,写景,笔染春色,柳绿花红,月朗风清;叙事,笔挟风雷,激情慷慨。这种晴空布雷的手法,自出机杼,独标高格。另外,此词明开暗合,照应缜密,亦见词人匠心。第一、二句柳烟云红,当为暮霭之时,第六句月下林风,是晚间风景。时间之推移,如丝相贯,不见断隙。故是词实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好词。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38-1240
2、 夏承焘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016
3、 葛琳.论向子諲《酒边词》[D].华南师范大学,2006.

西jiāngyuè··liǔfāngzhōngyān绿--xiàngziyīn

zhèngjiānbozhùwǎnqiūshǒuzhízhòngxiānghàoxiānglínshìjiànyánchūjiěliùcáoshìzhōngyuánchùrǎofǎnboqīngjiāngzhīliǔfāngshàoxìngguǐchǒushuàinánhǎiguānshìmǎojiǔjiāngjùnzhuǎncáojiāngdōngwèishìlángróngbàngchūshǒudàojùnshǎoqǐngyòuyānzhàoqiězhōuyuēfànzháisòngzhīguīwèichūnháijiùyǐnshízhòngjiùgōngxiūchōnglíngjùnshǒuzhìshìshì

liǔfāngzhōngyān绿bǎihuāzhōushàngyúnhóngxiāoxiāobáiliǎngshuāiwēngshíréntóngmèng

pāozhìlínjiéchángyángjiāngyuèlínfēngshìjiānwànshìzhuǎntóukōngdòng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其观(guàn)即昌利观,张天师¹居也。
译文:所谓的道观就是昌利观,我所认识的张天师就住在这里。
注释:道观:道教供奉神祖、仙人,进行宗教法式和修行的建筑。¹张天师:东汉张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诸山修道。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师。一说张天师是当时一位姓张的道教主持人。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芝廛(chán)¹光分野²,蓬阙(què)³盛规模
译文:仙家道观光照九州,蓬莱城阙规制天殊。
注释:¹芝廛:道观的美称。芝,一作“枝”。²分野:古天文说,天上星辰的位置与地面州国的位置相对应,星域之划分称分星,地面相对区域称分野。此代指九州、天下。³蓬阙:原指蓬莱宫,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借指道观。⁴规模:规制、程式。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碧坛¹²桂阈(yù)³,丹洞松枢(shū)
译文:安静的青石道坛桂树门槛,庄重的丹红洞府松木户枢。
注释:¹碧坛:青石道坛,道教法事场所。²清:清静,安静。³桂阈:桂木门槛。王勃《平台密略赞·孝行》:“受训椒殿,承辉桂阈。”阈,一作“影”。⁴丹洞:仙洞。⁵肃:庄重,严肃。⁶松枢:松木的门枢(枢轴)。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玉笈(jí)¹三山记,金箱²五岳图。
译文:玉饰的书籍记载坛山秘籍,金制的箱子盛装五岳真图。
注释:¹玉笈:玉饰的书籍。²金箱:金制的箱子。

  这首诗描写了兴盛时期昌利观周围的事物及环境,诗人眼中的道观并非全是梦幻的仙境,也具有人界富贵阶级意识及积极向上精神,然而诗人眼中的道观并非全是人间的俗物,也有仙界的超凡自然意识及静穆无为精神。

  诗序“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体现了时昌利观在初唐时是非常兴盛的。而同处唐代的薛能的《过昌利观有怀》(“万仞云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谁仙。我来驻马人何问,老柏无多不种田”)却写的是一派苍凉。李君就是李白。李白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昌利观已经衰败。而薛能选择昌利观,来感怀家和社会的命运,可以推测王勃时期的昌利观不仅兴盛,可能还是当时的道教圣地或者是具有政治气息的道教中心,表明了年轻的王勃到当时这个顶级的道观求仙问道,心态不仅仅静穆,也是积极向上的。

  诗中首联与王维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大体是一样的意思。王勃写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静态的分割线。而王维诗写得更具云霓动感和朦胧美。看到如此明显的阴晴分界,诗人必定登上了山顶,暗托寻找时间之久和寻找的决心。终于,不负有心,找到了极具规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观。颔联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对荣盛的“丹”;形态上,外放寂静的坛对深幽自然洞;“清”“肃”二字合意,运用倒装句式,形容词提前,强调道观特点。“松”“桂”属名木,“阈”“枢”合指整个道观的建筑。碧绿和丹红的色彩不仅仅符合道教清肃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见时代的富贵繁荣。“桂阈”“松枢”也有门第等级的意思。颈联也是互文,与“楚塞坛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异曲同工。“记”“图”同义,指让人挂念敬慕。坛山是是仙界传说,五岳则是人间实有。坛山五岳,泛指名胜,有权威意识;泛指海内,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则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对坛山,金箱对五岳。诗人将整个仙界人界各个姿态勾勒出来。尾联表现出一种欲成仙而不得的无奈情绪。诗中的道教仙家思想,既是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先祖、尊奉道教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王勃失意于官场之后消极情绪的自然流露。

  此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道教的向往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失意于官场之后消极情绪。

参考资料:
1、 王明.王勃《寻道观》诗注解和赏析.北京大学学报,2004(05):21

xúndàoguān--wáng

zhīchánguāngfēnpéngquēshèngguītánqīngguìdāndòngsōngshū

sānshānjīnxiāngyuècāngqiúkōngwàngbáiyún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译文: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回忆起江水清澈能见到水底的沙子。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水整整复斜斜。
译文: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疏疏,时而密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风回共¹作婆娑(suō)舞,天巧能开顷刻花²
译文:阵风回转,雪片儿卷起来,婆娑而舞,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
注释:¹共:旧作“解”。²顷刻花:喻雪。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¹使尽情寒至骨²,不妨桃李用年华。
译文:正要叫它尽情地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注释:¹正:恰好。²寒至骨:冰冷彻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提倡学习杜甫作诗的技巧,主张“无一字无来处”,比如本诗“整整复斜斜”一句,即出于杜牧《台城曲》:“整整复斜斜,随旗簇晚沙。”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雄健的笔力把精心选择的典故贯穿起来,使诗歌更为凝炼峭拔。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

  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寓居京城,当时他仕途顺利,文学创作也比较频繁。

  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字字工切,层层加深,极富神韵,成为千古写雪名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颈联动态地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采用拟人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为天地精灵。又将雪比作花,更令人遐想无限。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意境,却比其更简炼。

  尾联作者寓情于景,即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

  历来咏雪的诗,留给人的常是寒索落寞之情,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给人以豪放、进取的启迪。

  作者一气呵成,写完后即兴呈送苏轼。苏轼看后大加赞尝,这首诗从此千古流传。

参考资料:
1、 海之兰_6df9 . 原创 . 2022年12月08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