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萧瑟病相如,高枕从他世上疏。
西风萧瑟病相如,高枕从他世上疏。
莫道浮云多变态,还将秋色到茅庐。
莫道浮云多变态,还将秋色到茅庐。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译文:过去的是不可能再回归了,真是糟蹋了这整个春天。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¹人。
译文:在这鸟语花香的氛围,鸟儿拼命地叫着好像劝我赶紧喝酒!可看到这即将散落的梅花更让人伤感了!
注释:¹杀:甚、极。同“煞”。

xìngjiāngdōuzuòshī--yáng广guǎng

qiúguīzhēnchéngzāochūnniǎoshēngzhēngquànjiǔméihuāxiàoshārén

愁。几片飞花过小楼。春归否,尚在柳梢头。
愁。几片飞花过小楼。春归否,尚在柳梢头¹
译文:愁眉紧锁。几片凋零的花瓣被风裹挟着飞过小楼。(甚至来不及感受这美好的春光,她就要走了,低头叹息,无法接受这现实)春日到底是归去了吗?(急忙从小楼上寻她)幸好,她尚且还在那嫩绿的柳树梢之头。
注释:¹梢头:树枝的顶端。

shíliùlìngchūnwàng--xiá

chóupiànfēihuāguòxiǎolóuchūnguīfǒushàngzàiliǔshāotóu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¹雨潇(xiāo)²江上村³,绿林豪客夜知闻
译文:这个小村子傍晚的时候风雨潇潇,遇到的绿林好汉竟然也知道我的名字。
注释:¹暮:一作“春”。²潇潇:象声词,形容雨声。³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⁴绿林豪客:指旧社会无法生活,聚集在一起劫富济贫的人。⁵知闻:即“久闻诗名”。一作“敲门”。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时不用逃名姓¹,世上如今半是君。
译文:当年根本就不用隐遁荒野,如今的世上多半都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
注释:¹他时不用逃名姓:一作“他时不用相回避”,又作“相逢不必论相识”。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七七。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7-938页 .

jǐnglánshā宿

shè tángdài 

xiāoxiāojiāngshàngcūn 绿línháozhīwén 
shíyòngtáomíngxìng shìshàngjīnbànshìjūn 
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初衣。
偶赋(fù)凌云¹偶倦飞²,偶然闲慕遂初衣³
译文:曾经春风得意的我现在已经如倦飞的鸟一样,辞官回家过自在的生活。
注释:¹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载,相如献《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这里指作者参与殿试,取中进士。²倦飞: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语意。³遂初衣:辞官回家,穿回原来衣服。
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偶逢锦瑟(sè)佳人¹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译文:回家途中偶然遇到陌生的奏瑟的佳人询问,就说是为了你这样的佳人归来。
注释:¹锦瑟佳人:用杜甫《曲江对雨》中“暂醉佳人锦瑟旁”语意。

  《己亥杂诗》写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由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计315首,全属七言绝句(其中部分不依近体格律的古绝),堪称中国诗史上最大规模的组诗。可以说,在这一组诗中,定庵向时人、也向后人集中展示了自己复杂而又饶具魅力的内心世界。研究龚自珍其人、其文学成就,《己亥杂诗》应是重中之重。

  此篇是《己亥杂诗》第一百三十五首,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龚自珍的一篇诗体自传。由高中甲科到倦飞知还,再到解嘲式地敷衍“如玉美人”,诗人“嵚崎楚客,窈窕吴侬”、“归来料理书灯红,茶烟欲散颓鬟浓”(《能令公少年行》)的理想终于在一种无奈的状况下实现了。可这又是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归宿。诗中连用三个“偶”字,加之“佳人”、“寻春”的锦绣字面,仿佛在昭示这一切只是“妙手偶得之”。而在字里行间还是掩抑着诗人的苦笑和酸楚。所谓“以乐写哀,其哀倍之”,定庵是深谙个中奥窍的。但就是这点一般读者都能够察觉的苦衷,身为文学批评大师的王国维居然硬是感受不到,在他那部被不少人顶礼膜拜的名著《人间词话》里就据此诗指责“其人之儇薄无行,跃然纸墨间”。可见偏见的力量有时是很可怕的。

  此外尚应指出,《己亥杂诗》之一百零七首“少年揽辔澄清意,倦矣应怜缩手时。今日不挥闲涕泪,渡江只怨别蛾眉”与此篇意旨全同,手法则各尽其妙,可以对读。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一代有智慧国家就智慧,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少年强大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吸张 一作:翕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¹。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lín)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huáng)。鹰隼(sǔn)试翼,风尘吸(xī)张。奇花初胎,矞(yù)矞皇皇²。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³。天戴其苍,地履(lǚ)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吸张 一作:翕张)
译文: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注释:¹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广大,发扬。²矞(yù)矞皇皇 :《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一般用于书面古语,光明盛大的样子。³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意思是宝剑刚磨出来,锋刃大放光芒。干将:原是铸剑师的名字,这里指宝剑。硎:磨刀石。

shàoniánzhōngguóshuō (jiéxuǎn )

liángchāo jìnxiàndài 

    jīnzhīrén zàirén érquánzàishàonián shàoniánzhìguózhì shàoniánguó shàoniánqiángguóqiáng shàoniánguó shàoniányóuguóyóu shàoniánjìnguójìn shàoniánshèngōuzhōu guóshèngōuzhōu shàoniánxióngqiú guóxióngqiú 

    hóngchūshēng dàoguāng chūliú xièwāngyáng qiánlóngténgyuān línzhǎofēiyáng xiào bǎishòuzhènhuáng yīngsǔnshì fēngchénzhāng huāchūtāi huánghuáng gānjiāngxíng yǒuzuòmáng tiāndàicāng huáng zòngyǒuqiān héngyǒuhuāng qiánhǎi láifāngcháng měizāishàoniánzhōngguó tiānlǎo zhuàngzāizhōngguóshàonián guójiāng  (zhāngzuò zhā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