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有行路客,
晨有行路客,
依依造门端。
依依造门端。
人马风尘色,
人马风尘色,
知从河塞还。
知从河塞还。
时我有同栖,
时我有同栖,
结宦游邯郸。
结宦游邯郸。
将不异客子,
将不异客子,
分饥复共寒。
分饥复共寒。
烦君尺帛书,
烦君尺帛书,
寸心从此殚。
寸心从此殚。
遣妾长憔悴,
遣妾长憔悴,
岂复歌笑颜。
岂复歌笑颜。
檐隐千霜树,
檐隐千霜树,
庭枯十载兰。
庭枯十载兰。
经春不举袖,
经春不举袖,
秋落宁复看。
秋落宁复看。
一见愿道意,
一见愿道意,
君门已九关。
君门已九关。
虞卿弃相印,
虞卿弃相印,
担簦为同欢。
担簦为同欢。
闺阴欲早霜,
闺阴欲早霜,
何事空盘桓。
何事空盘桓。

zhǎngxiāng--màiyuǎn

chényǒuxíng

zàoménduān

rénfēngchén

zhīcóngsāihái

shíyǒutóng

jiéhuànyóuhándān

jiāngzi

fēngònghán

fánjūnchǐshū

cùnxīncóngdān

qiǎnqièzhǎngqiáocuì

xiàoyán

yányǐnqiānshuāngshù

tíngshízàilán

jīngchūnxiù

qiūluòníngkàn

jiànyuàndào

jūnménjiǔguān

qīngxiāngyìn

dāndēngwèitónghuān

guīyīnzǎoshuāng

shìkōngpánhuán

吴迈远

吴迈远

吴迈远(?-474)南朝宋诗人。曾被宋明帝刘召见,但未获赏识。宋末,桂阳王刘休范背叛朝廷。他曾为休范起草檄文,宋元徽二年。坐桂阳之乱诛死。代表作品有《长相思》、《长别离》等。所做乐府诗作男女赠答之辞,往往辞巧意新,宛转华丽。诗风质朴。吴迈远是南朝宋诗人,属于元嘉体到永明体过渡时期的作家。刘宋一代,虽然未能形成像后来齐、梁时代那样大规模的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但向后者过渡的痕迹已较为明显。宋武帝刘裕就经常诏命并亲自主持文士宴集赋诗,《宋书》及《南史》多有记载。 ▶ 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阑珊¹玉佩罢霓(ní)(cháng)²,相对绾(wǎn)红妆³。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藕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译文: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注释:¹阑珊:零乱、歪斜之意。²霓裳: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³绾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⁴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⁵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米漂残,沉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¹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gū)²漂残,沉(chén)³乍黑,同梦寄潇(xiāo)(xiāng)
译文: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注释:¹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²菰米:一名“雕胡米”。³沉云:浓云、阴云。⁴潇湘:指湘江。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这是一首咏物词,歌咏对象是并蒂莲。

  上片描绘物形。谓茎杆一枝,花开两朵,花盘连结在一起。好像是舞罢霓裳、玉佩阑珊的仙子。这时候,正面对着面,梳理红妆。荷花香里,藕丝飘风。仿佛处身干水晶宫殿。微风过处,花枝有如仙子,步履轻盈,踏水而来。间或低下头,则喃喃细语,好像正藕量些什么。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荷花的根长在水底,藕丝漫长;花里的莲心却将所有的苦深深蕴藏,脉脉不语,背向着斜阳。

  下片揭示物理。谓蓬生并蒂,尽管也将叶残、香销,但她的姿态却永远令人难忘。明月东升,小荷塘披上银装。阵阵清香,仍旧在月色中弥漫。并蒂莲花,既是桃根、桃叶,姊妹双双,又像是桃树的根和叶,连在一起,终生相守。而月色之下,殷勤相伴的,还有双宿鸳鸯。这时候,夜已深,阴云忽然聚拢,月儿如同残留水中的菰米一般,时隐时现。多么希望能够像娥皇、女英,追随舜帝,寄梦潇湘。

  歌词咏物。物形和物理,其相互间的关联,借重于一个“并”字,并蒂莲的“并”。《说文》称:并,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状。本义为并行,并列。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掌握好这一个“并”字,物形和物理,乃至物与我也就融合在一起。解读此词,不能忽略这一关键字眼。

  全篇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不唯勾画出并蒂莲之神韵,并使诗人之性情深蕴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5页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晋人归¹楚公子谷臣²,与连尹襄老³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襄(xún)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注释:¹归:送还。²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³连尹襄老:连尹襄楚国官名,襄老襄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⁴求:索取。⁵于襄:在这个时候。⁶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送知罃(yīng),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¹,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guó)²。执事不以衅³鼓,使归即戮(lù),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注释:¹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襄交战。²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³衅:取血涂鼓,意思襄处死。⁴即戮:接受杀戮。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jì),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¹其忿(fèn)²,以相宥(yòu)³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译文: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注释:¹惩:戒,克制。²忿:怨恨。³宥:宽恕,原谅。⁴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¹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注释:¹任:担当。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¹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²,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³,而使嗣(sì)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xiū)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jié)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译文: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只有竭尽全力到贡献自己的生命,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注释:¹外臣:指荀首,这襄知罃向楚恭王称呼自己父亲的谦称。²宗:宗庙。³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⁴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⁵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⁶致死:献出生命。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襄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chǔguījìnzhìyī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rénguīchǔgōngchén liányǐnxiānglǎozhīshīchǔ qiúzhìyīng shìxúnshǒuzuǒzhōngjūn chǔrénzhī 

    wángsòngzhìyīng yuē  yuàn  duìyuē  èrguózhìróng chéncái shèngrèn wéiguó zhíshìxìn shǐ使guī jūnzhīhuì chénshícái yòushuígǎnyuàn  

    wángyuē  rán  duìyuē  èrguóshè érqiúshūmín chéngfèn忿 xiāngyòu liǎngshìléiqiú chénghǎo èrguóyǒuhǎo chén shuígǎn  

    wángyuē  guībào  duìyuē  chénrènshòuyuàn jūnrènshòu yuàn zhìsuǒbào  

    wángyuē  suīrán gào  duìyuē  jūnzhīlíng léichénguījìn guǎjūnzhīwéi qiěxiǔ ruòcóngjūnzhīhuìérmiǎnzhī jūnzhīwàichénshǒu shǒuqǐngguǎjūn érzōng qiěxiǔ ruòhuòmìng érshǐ使zōngzhí shì érshuàipiānshīxiūfēngjiāng suīzhíshì gǎnwéi jiézhì yǒuèrxīn jìnchén suǒbào 

    wángyuē  jìnwèizhēng  zhòngwéizhīérguīzhī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¹舞飘轻袖²,传歌共³绕梁
译文: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
注释:魏王:唐太宗第四子李泰,母长孙皇后,封为魏王。¹逐:追逐,跟随。²轻袖:薄衣袖。³共:同“供”,是给,使得的意思。⁴绕梁:指歌声“余音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¹香。
译文: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注释:¹远:远处,远方。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应制诗,又名《咏风》。唐太宗的第四子名为李泰,册封魏王。作者作了一首咏风的诗,是与魏王陪同的大臣时作的一首诗,所以题作“应魏王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两句,通过写风对不同事物的作用和影响,来衬托出风的存在。风是无形之物,摸不着看不到,想要描写风的形态,从正面来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诗人选择了从侧面来写。风吹树枝,树枝晃动,枝影也随之摇摆,正是“动枝生乱影”,这便是风存在的最好证明;“吹花送远香”,是谁“吹花”呢?当然是风,轻风拂花,花香亦随轻风而飘散,所以人远远地便能嗅到花的香味。诗人非常善于捕捉风的特点,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来写风,一“生”一“送”,笔触十分细腻柔和,画面华美,呈现出和风拂面的轻柔质感。这首诗的前两句为“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写豪华席宴,多褒扬,可见应制娱颂之情。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niǎo)¹城边柳,青青陌(mò)²桑。
译文: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注释:¹袅袅:纤长柔美貌。²陌上:路旁。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提笼忘采叶¹,昨夜梦渔阳²
译文: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注释:¹叶:此处指桑叶。²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9-810

chūnguī

zhāngzhòng tángdài 

niǎoniǎochéngbiānliǔ qīngqīngshàngsāng 
lóngwàngcǎi zuómèngyáng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二月三日,丕白¹。岁月易得²,别来行³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译文:二月三日,曹丕说。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
注释:¹白:说。²岁月易得:指时间过得很快。³行:将。⁴复:又。"⁵《东山》"句:《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写士兵的思乡之情。远,指时间久远。⁶支:承受。⁷书疏:书信。⁸劳结:因忧思而生的郁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昔年疾疫¹,亲故多离²其灾,徐、陈、应、刘³,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shāng)(zhuó)流行,丝¹⁰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¹¹不自知乐¹²也。谓百年己分(fèn)¹³,可长共相保¹⁴,何图¹⁵数年之间,零落略尽¹⁶,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¹⁷,观其姓名,已为鬼录¹⁸。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¹⁹,可复道哉?
译文: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我内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啊?过去在一起交往相处,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满面红光,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我以为百年长寿是每人应有一份,长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近来编定他们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追想过去交往相好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呢?
注释:¹昔年疾疫:指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疾疫。²离:通"罹",遭遇。³徐、陈、应、刘: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⁴连舆:车与车相连。舆,车。⁵接席:座位相挨。⁶须臾:一会儿。⁷相失:相离。⁸觞酌流行:传杯接盏,饮酒不停。觞,酒杯。酌,斟酒,代指酒。⁹丝:指琴类弦乐器。¹⁰竹:指箫笙类管乐器。¹¹忽然:一会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¹²不自知乐:不觉得自己处在欢乐之中。¹³谓百年己分:以为长命百年是自己的当然之事。分,本应有的。¹⁴相保:相互保有同处的欢娱。¹⁵图:料想。¹⁶零落略尽:大多已经死去。零落,本指草木凋落,此喻人死亡。略,差不多。¹⁷“顷撰”二句:我最近撰集他们的遗作,汇成了一部集子。顷,近来。都,汇集。¹⁸鬼录:死人的名录。¹⁹化为粪壤:指死亡。人死归葬,久而朽为泥土。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观古今文人,类¹不护²细行³,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jī)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¹⁰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¹¹常斐然¹¹有述¹²¹³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¹⁴可痛惜。间(jiàn)¹⁵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wěn)¹⁶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¹⁷。孔璋¹⁸章表¹⁹殊健²⁰,微²¹为繁富²²。公干²³有逸气²⁴,但未遒(qiú)²⁵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²⁶时人。元瑜²⁷书记²⁸翩翩²⁹,致足乐也³⁰。仲宣³¹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³²,不足起其文³³,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³⁴,仲尼覆醢(hǎi)于子路³⁵,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³⁶之莫逮³⁷。诸子但为³⁸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jùn)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³⁹,来者难诬⁴⁰,然恐吾与足下⁴¹不及见也。
译文: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论著,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的精神、成就永远存在。应瑒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实在应该痛惜。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阮瑀的书札文词美丽,使人感到十分快乐。王粲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没有人能超过很远。过去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
注释:¹类:大多。²护:注意。³细行:小节,细小行为。⁴鲜:少。⁵名节:名誉节操。⁶伟长:徐干的字。⁷怀文抱质:文质兼备。文,文采。质,质朴。⁸箕山之志:鄙弃利禄的高尚之志。箕山,相传为尧时许由、巢父隐居之地,后常用以代指隐逸的人或地方。⁹彬彬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文质兼备貌。¹⁰《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¹¹德琏:应玚的字。¹¹斐然:有文采貌。¹²述:阐发前人著作。¹³作:自己创作。¹⁴良:确实。¹⁵间者:近来。¹⁶抆:擦拭。¹⁷"既痛"两句:既悲痛死者,又想到自己。行,又。¹⁸孔璋:陈琳的字。¹⁹章表:奏章、奏表,均为臣下上给皇帝的奏书。²⁰殊健:言其文气十分刚健。²¹微:稍微。²²繁富:指辞采繁多,不够简洁。²³公干:刘桢的字。²⁴逸气:超迈流俗的气质。²⁵遒:刚劲有力。²⁶绝:超过。²⁷元瑜:阮瑀的字。²⁸书记:指军国书檄等官方文字。²⁹翩翩:形容词采飞扬。³⁰致足乐也:十分令人快乐。致,至,极。³¹仲宣:王粲(càn)的字。³²体弱:《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王粲"容状短小","体弱通脱"。体,体质、气质。³³起其文:勃起他的文气。³⁴"昔伯牙"句: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唯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伯牙毁琴,不再弹。事见《吕氏春秋·本味》。钟期,即钟子期。³⁵"仲尼"句: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被杀并被剁成肉酱后,孔子便不再吃肉酱一类的食物。事见《礼记·檀弓上》。醢,肉酱。³⁶门人:门生。³⁷莫逮:没有人能赶上。³⁸但为:只是。³⁹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⁴⁰诬:妄言,乱说。⁴¹足下:对吴质的敬称。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年行¹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²,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³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pān),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译文: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凭低下的才能却处在很高地位,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注释:¹年行:行年,已度过的年龄。²暝:合眼入睡。³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年三十"三句:李善注以为语出《东观汉记》载刘秀《赐隗嚣书》。所更非一,所经历的事不只一件。⁴"以犬羊"四句:谦称自己并无特出德能,登上太子之位,全凭父亲指定。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文子》:"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服,披,穿。假,借。日月,喻帝后、天地。此喻指曹操。⁵见:被。⁶易:改变。⁷攀援:挽留。⁸炳烛夜游:点着烛火,夜以继日地游乐。《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炳,燃。一作"秉",持。⁹良有以也:确有原因。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¹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²³?东望於(wū)(yè),裁书叙心。丕白。
译文: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仍旧再有什么著作吗?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曹丕陈说。
注释:¹顷:最近。²述造:即"述作"。³不:同"否"。⁴於邑:同"呜咽",低声哭泣。⁵裁书:写信。古人写字用的帛、纸往往卷成轴,写字时要先剪裁下来。

  为了增强表现力,信中明征暗引的成语和典故很多,显得文采斐然;但是用得妥帖巧妙,并多是平时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常典和名句,所以一点也没有艰涩之感。作者还十分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往往只用一两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内涵。用字不多,但从中可体味到隐含着的惋惜之情。另外,此信的音韵节奏也非常和谐。作者对于句子的抑扬顿挫和段落的承转连接都十分,全文犹如一沟溪水,汩汩流出,了无滞碍。

  在整理、编订遗文的过程中,他对亡友的诗文也与《典论·论文》一样,一一作出了公允的评价。但与《典论·论文》不同的是这封书信并非旨在论文,而是重在伤逝:一伤亡友早逝,美志未遂。在七子中,只有徐斡一人“成一家之言”,“足传后世”,可以不朽;余者才虽“足以著书”,但不幸逝去,才华未尽,“美志不遂”,令人十分悲痛惋惜。二伤知音难遇,文坛零落。早逝诸人都是建安时期的“一时之隽”,与曹丕声气相通,他们亡故后,曹丕再也难以找到像那样的知音了。“今之存者”,又不及他们,邺下的文学活动顿时冷落下来,建安风流,零落殆尽。因而他一边整理他们的文章,一边“对之技泪”,睹物思人,悲不自胜,伤悼忘友的早逝。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03 :第156页到第160页 .
2、 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01 :第572页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