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前欢把柔荑手。手荑柔把欢前酒。欢不饮杯完。完杯饮不欢。
酒前欢把柔荑手。手荑柔把欢前酒。欢不饮杯完。完杯饮不欢。
落梅吹断角。角断吹梅落。嘶骑夜光微。微光夜骑嘶。
落梅吹断角。角断吹梅落。嘶骑夜光微。微光夜骑嘶。

mánjiǔyànhuì--yàn

jiǔqiánhuānróushǒushǒuróuhuānqiánjiǔhuānyǐnbēiwánwánbēiyǐnhuān

luòméichuīduànjiǎojiǎoduànchuīméiluòguāngwēiwēiguāng

俞彦

俞彦

[明](约公元一六一五年前后在世)字仲茅,上元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六0一年)进士。历官光禄寺少卿。彦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词集今失传,仅见于各种选本中。 ▶ 19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有客常同止¹,取舍²(miǎo)异境³
译文: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
注释:¹同止:在一起,同一处。²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³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译文: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¹
译文: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
注释:¹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规规¹一何愚,兀(wù)²(chā)³若颖
译文: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
注释:¹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²兀傲:倔强而有锋芒。³差:比较,尚,略。⁴颖:才能秀出,聪敏。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寄言酣中客¹,日没烛当秉。
译文: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注释:¹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yǐnjiǔ ·shísā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ǒuchángtóngzhǐ shěmiǎojìng 
shìchángzuì zhōngniánxǐng 
xǐngzuìháixiāngxiào yánlǐng 
guīguī àochàruòyǐng 
yánhānzhōng zhúdāngbǐng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齐景公好¹(yì)²,使³烛邹(zōu)鸟而亡之。公怒,诏(lì)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¹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¹¹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¹²罪一也;使¹³吾君以鸟之故¹⁴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¹⁵鸟而轻¹⁶¹⁷,是罪三也。数(shǔ)烛邹罪已毕¹⁸,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¹⁹矣。”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¹好:爱好,喜爱。²弋: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³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⁴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⁵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⁶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⁷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⁸欲:想。⁹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¹⁰数:历数;列举。¹¹汝:你。¹²是:这。¹³使:致使,让。¹⁴故:原因,缘故。¹⁵重:重视,以……为重。¹⁶轻:轻视,以……为轻。¹⁷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¹⁸毕:结束。¹⁹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子的高明之处)。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máo)¹之葛兮,何诞(yán)²之节³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译文: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注释:¹旄丘:卫国地名,在澶州临河东(今河南濮阳西南)。一说指前高后低的土山。²诞:通“延”,延长。³节:指葛藤的枝节。⁴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⁵多日:指拖延时日。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何其¹²也?必有伯³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译文: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注释:¹何其:为什么那样。²处:安居,留居,指安居不动。³伯:盟国;一说同“以”,原因。⁴以:同“伯”。一说作“原因”“缘故”解。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狐裘(qiú)蒙戎(róng)¹,匪(fěi)²车不东³。叔兮伯兮,靡(mí)所伯同
译文: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注释:¹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²匪:非。³东:此处作动词,指向东。⁴靡:没有。⁵所伯:伯自己在一起同处的人。同:同心。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¹兮尾²兮,流离³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译文: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注释:¹琐:细小。²尾:通“微”,低微,卑下。³流离:转徙离散,飘散流亡。一说鸟名,即枭或黄鹂。⁴褎:聋;一说多笑貌。⁵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73-75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74

máoqiū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máoqiūzhī dànzhījié shū duō 
chǔ yǒu jiǔ yǒu 
qiúméngróng fěichēdōng shū suǒtóng 
suǒwēi liúzhī shū yòuchōngěr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路有论冤谪(zhé),言¹皆在中兴²
译文:行路的人们都在议论您的冤情,您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
注释:刘司户蕡(fén):刘蕡,唐代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大和元年(827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¹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²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诗经·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空闻迁¹(jiǎ)²,不待³相孙弘。
译文:空听说昔年贾谊曾被召回任用,已等不到公孙弘那样拜相高升。
注释:¹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²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却遭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³不待: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江阔惟回首¹,天高但抚膺(yīng)²
译文:隔着辽阔的大江唯有频频回首,仰视高远的苍天只能痛苦抚膺。
注释:¹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闿怿,回首面内。”²抚膺: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líng)¹
译文: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
注释:¹黄陵: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4-1225

liúfén--shāngyǐn

yǒulùnyuānzhéyánjiēzàizhōngxìng

kōngwénqiānjiǎdàixiāngsūnhóng

jiāngkuòwéihuíshǒutiāngāodànyīng

niánxiāngsòngchūnxuěmǎnhuánglíng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胡马大宛(yuān)¹,锋棱(léng)²瘦骨成。
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注释:¹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²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竹批¹双耳峻²,风入四蹄轻。
译文: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注释:¹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²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所向无空阔,真堪¹托死生²
译文: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xiāo)¹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¹骁腾:健步奔驰。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其实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这首咏物诗它做到了既在物之内,又出于物之外,全诗看似写马,但通过赞马却表达了作者的胸襟和抱负。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1-422
2、 平慧善、江涓.中学生古诗文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30
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59

fángbīngcáoshī

 tángdài 

yuānmíng fēngléngshòuchéng 
zhúshuāngěrjùn fēngqīng 
suǒxiàngkōngkuò zhēnkāntuōshēng 
xiāoténgyǒu wànhéng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