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当年愿力雄,万山深处露神功。诸天环向尖皆合,一柱孤撑建正中。
阿育当年愿力雄,万山深处露神功。诸天环向尖皆合,一柱孤撑建正中。
胜压鳌峰仙锁钥,光摇鹫岭玉芙蓉。峰头王母如相过,长剑崆峒此又逢。
胜压鳌峰仙锁钥,光摇鹫岭玉芙蓉。峰头王母如相过,长剑崆峒此又逢。

shānshíjǐngwǎnshèngliǎngshǒuzhīshí--hóng

ādāngniányuànxióngwànshānshēnchùshéngōngzhūtiānhuánxiàngjiānjiēzhùchēngjiànzhèngzhōng

shèngáofēngxiānsuǒyàoguāngyáojiùlǐngróngfēngtóuwángxiāngguòzhǎngjiànkōngdòngyòuféng

徐弘祖

徐弘祖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 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冰轮¹斜辗(niǎn)²镜天³长,江练隐寒光。危阑(lán)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láng)?乌鹊¹⁰倦栖(qī),鱼龙¹¹惊起,星斗¹²挂垂杨。
译文:夜空圆月斜转,月下的溪水波明如镜,映入长天,仿佛被辗成一匹白练,隐映着一片寒光。酒醉的我倚在高楼的栏杆旁,欣赏这如画般的风景。隔着水雾的渔村,不知什么时候传来渔舟捕鱼时木板敲击船舷发出的根根声。乌鹊倦而栖息于林木,鱼儿惊而从水中跃起,唯见满天的繁星静静无声地挂在柳树梢头。
注释:一丛花:词牌名。双调七十八字,上下片各七句、四平韵。溪堂:临溪的堂舍。这里指陈亮的好友辛弃疾的溪堂,在信州(今江西上饶)玉溪(即信江)边。玩月:赏月。玩:欣赏,观赏。¹冰轮:圆月。因月圆如轮,光寒如冰,故称。²辗:轧,这里有转动的意思。³镜天:明净如镜的天空。这里指水在月光照射下波明如镜映长天。⁴江练:谓江水澄澈、平静如同洁白的绸子。这里指月光下的江水如同一条白练一般。⁵寒光:清冷的月光。⁶危阑:高楼上的栏杆。危:高。⁷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⁸何处:用来询问时间。⁹鸣榔:一作“鸣根”。指敲击船舷发出根根的声音,使鱼惊而入网。或为歌声之节。¹⁰乌鹊:指乌鸦和喜鹊。¹¹鱼龙:偏义复词,指鱼。¹²星斗:泛指天上的星星。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芦花¹千顷²水微茫³,秋色满江乡。楼台恍(huǎng)游仙梦,又疑是、洛浦(pǔ)潇湘。风露¹⁰浩然¹¹,山河影转¹²,今古¹³照凄凉¹⁴
译文:广阔的水面迷茫一片,隐约可见水边芦苇的灰白花絮,秋色笼罩着渺无涯际的江南水乡。在楼台上欣赏着这秋江月夜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还像是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江之畔。夜风清露广大壮阔,山河的空间随着月影推移的时间而变化。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联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无比悲怆凄凉。
注释:¹芦花:芦絮。夏秋之季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穗状花序,灰白色。²千顷:这里概言水面之广。³微茫:隐秘暗昧,隐约模糊。⁴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⁵恍似:好像似,仿佛像。⁶游仙梦:指脱离尘俗、游心于仙境的梦。⁷疑是:像是。⁸洛浦:洛水之滨。⁹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二水合流后北注洞庭湖。¹⁰风露:风和露。¹¹浩然:广阔、盛大的样子。¹²转:变化,改变。¹³今古:古往今来。¹⁴凄凉:悲凉,凄怆。

  这首词是一首玩赏风景作品,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使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骤然加重。全词景象大开大变,但由于描写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贯穿其间,加上词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提纲挈领,所以,全词结构仍显得很严谨。

  全词共分三部分。上片起首两句为第一部分,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观。上句由月而及江,下句由江而及月,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用“辗”字而不用“照”字,是因为“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隐”字可谓一字传神,写出了月光无声地射照江水的韵致。而“寒”字,既与上句的“冰轮”相绾合,又暗伏下片的“秋色”。这两句的江月传神写照,境界阔大,景象宛然。

  从“危阑”句到下片的“又疑是”句是第二部分,写秋月照耀下的江乡景色。“危阑”句承上启下,顺笔交代一下“溪堂玩月”的感受,词人完全陶醉在这画图般的景色之中了。“危阑”,照应了题面中的“溪堂”二字,说明“玩月”的所在是临江的楼台。“醉倚”,写出了作者凭栏玩月赏景的情态,但“醉”字不一定是“酒醉”的“醉”,而是“陶醉”的“醉”,著此一字就把词人彼时的心态也写出来了。词人自我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这幅秋江月夜图的内容,也使它显得更有情趣。接下来“隔烟村”数句,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人如画”的“画”作了具体的描绘。“隔烟村”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渔舟夜归。词人只是凭栏所闻,而且又因隔着烟霭迷蒙的江村,不辨渔舟从光而来,归向光处,故云“光处鸣榔”。“乌鹊”三句从视觉的角度着墨,写了三种事物的三种表现:乌鹊倦于栖息,鱼龙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至于乌鹊光以“倦栖”,鱼龙又光以“惊起”,是因为月光明亮,还是因为渔舟鸣桹,词人没说,也不必说,光况“倦”、“惊”云云,本来就包含着想象的成分,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这三句虽然都从局部着墨,但布局得宜,很有层次,而且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意。

  过片继续写景。换头两句又从整体上勾勒一笔,为上片所写之景描绘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瑰伟壮丽:芦花千顷,江水迷茫,渺无天际的秋色笼罩着整个江乡。芦花是江乡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写芦花便突出了江乡的特点。而云“千顷”,则极言辽阔无垠,并非确指。至于“水微茫”,这一则是月光水色交相辉映,二则也因为芦花纷纷扬扬,所以远远看去,便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

  下片“楼台”两句与上片“危阑”句遥相呼应,把镜头拉到自己的身边来,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词人伫立江楼,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丽景象,恍若梦游仙境,又仿佛置身于洛水之滨,湘水之畔。这里“洛浦潇湘”合而用之,不仅突出了江乡之美,给词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涂上了一层神奇色彩,同时也强化了词人的览物之情,流露出词人对江乡的热爱之忱。

  结拍三句为第三部分,景象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风露”句极写寒气浓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轮斜辗”遥相呼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景象的变化和词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云“山河影转”,境界就更为开阔,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仅局限于“溪堂”和“江乡”,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这两句全为结拍一句蓄势。“今古”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后感触所在。从古到今,明月无殊,普照人间。词人这种“今古照凄凉”的感受首先是从严酷的现实而来。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仅不思恢复,还对主张和坚持抗金的人进行压制迫害,使他们“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词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采纳、不被理解,反遭陷害。此时,词人登上江楼,看到雄伟壮丽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无限感慨。词人还想到了“古”,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凄凉”。“山河影转”句已自隐寓着江山易主之感,最后再以“今古”句一结,就和盘托出了作者感时伤景的悲凉情怀,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为之一变,带上一层浓重的悲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这样就使词从词人赏玩风景的情事范围开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总观结拍三句,气象恢宏,意境雄浑,声情悲壮,含义深远。

  陈亮所作的词的风格并非单一,于豪迈奔放之外还有幽雅秀丽的一面,而这首词则又另具风韵,远非豪迈奔放和幽雅秀丽所能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如题,通篇描绘秋江月夜的瑰丽景象,只在词的结尾处才透露出作者感时伤怀的悲凉情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55-1658

cónghuā··tángwányuèzuò--chénliàng

bīnglúnxiéniǎnjìngtiānzhǎngjiāngliànyǐnhánguāngwēilánzuìrénhuàyāncūnchùmínglángquèjuànlóngjīngxīngdòuguàchuíyáng

huāqiānqǐngshuǐwēimángqiūmǎnjiāngxiānglóutáihuǎngshìyóuxiānmèngyòushìluòxiāoxiāngfēnghàoránshānyǐngzhuǎnjīnzhàoliáng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见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者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到蒙蒙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一夕,山水大出,漂(piāo)室庐¹,塞(sāi)溪而下。人骑木乘²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³。道士具大舟,躬蓑(suō),立水浒(hǔ),督水者绳以俟¹⁰,见人至¹¹¹²投木、索¹³引之¹⁴,所存活者甚众。平旦¹⁵,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¹⁶,必速救之。”舟者¹⁷应言¹⁸往,以¹⁹木接上之。乃²⁰虎也。始²¹到蒙蒙然²²坐而舐(shì)²³其毛,比及岸²⁴,则瞠(chēng)²⁵目视道士,跃而²⁶(jué)²⁷之仆地。舟人奔救²⁸,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译文:一天傍晚,山上发了洪水,水上漂着房屋,水充满了整个山溪,顺着溪水向下流去。人们骑着树木登上屋顶,大声求救人的声音接连不断。(有一个)道士准备了一艘大船,亲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水边,督促善于游泳的人(拿着)绳索等候在岸边。(如果)有人漂下来,便立即投去木头、绳索,把他拉上岸。所以救活的人很多。第二天清早,有一只野兽被冲来,躯体淹没在波涛中,把头伸出水面左右盼望,好像在向人求救的样子。道士说:“这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一定要赶快救它!”驾船的人听从他的话去救。用木头把它拉上船,原来是一只老虎。开始时,它有点迷迷糊糊,坐着舔身上的毛。等船一到岸,它就瞪着眼睛看着道士,跳上去把道士抓倒在地。乘船的人一齐涌上去救,道士虽然没有被咬死,却受了重伤。
注释:道士:从事道教活动的人。¹漂室庐:使房屋漂起来;意为大水冲走了房屋。庐:房舍。²乘:登上。³号呼求救者相连也:大声呼喊企求救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⁴具:准备,备有。⁵躬蓑笠:亲自穿上蓑衣戴着竹笠。⁶立:站立。⁷水浒:水边。⁸督:指挥,督促。⁹善:擅长。¹⁰俟:等候。¹¹至:到达。¹²即:就。¹³索:细绳子。¹⁴引之:拉落水的人。引:拉。¹⁵平旦:天亮。¹⁶是亦有生:这也是有生命的。是,代词,这。¹⁷舟者:船夫。¹⁸应言:用话答应。¹⁹以:用。²⁰乃:原来是。²¹始:开头,起初。²²蒙蒙然:昏昏沉沉的样子。²³舐:舔。²⁴比及岸:等到了岸上。比:等到。及:到达。²⁵瞠:瞪眼直视。²⁶而:连接词。²⁷攫:抓。²⁸奔救:跑去救援。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堕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月底栖鸦¹当叶看。推窗跕(dié)²堕枝间。霜高风定³独凭栏。
译文: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秃秃树杈上的乌鸦就像是树叶一般。打开窗子,落叶还在不停的飘零。晚霜寒冷中独自上楼依栏远望。
注释:¹鸦:有些版本作“雅”字。²跕跕:下堕貌。《后汉书·马援传》:“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³风定:风停止。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觅句心肝¹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²。可怜衣带为谁宽。
译文:想作诗吧,苦寻诗句。合上书双泪涕纵,心中没有缘故的烦闷。自己日渐消瘦,这又是为了什么?
注释:¹觅句心肝:苦寻诗句。²无端:无缘无故。

  从词开端的“月底梄鸦”四个字来看,王国维所写者为眼前实有的一种寻常之景物。可是当王国维一加上“当叶看”三个字的述语以后,却使得这一句原属于“写境”的词句,立即染上了一种近于“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盖因既说是“当叶看”,便可证明其窗前之树必已经是枯凋无叶的树。而所谓“栖鸦”,则是在凄冷之月色下的“老树错鸦”,其所呈现的本应是一幅萧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国维却偏偏要把这原属于茺寒的“栖鸦”的景色作为绿意欣然的景色来“当叶看”。只此一句,实在就已经表现了王国维的绝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种挣扎和努力。王国维所用“跕跕”原出于《后汉书》之《马援传》,本来是写马援出征交趾之时,当地的气候恶劣。这一典实在用得极好,此“跕跕堕”三字,遂亦隐然有了一种隐喻环境之恶劣的暗示。接着诗人写下了第三句“霜高风定独凭阑”。“霜”而曰“高”,自可使人兴起一种天地皆在严霜笼罩之中的寒意弥天之感到至于“风”而曰“定”,则或者会有人以为不如说“风劲”之更为有力,但以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与联想实在极好。盖以如用“劲”字,只不过使人感到风力依然强劲,其摧伤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则是在一切摧伤都已经完成之后的丝毫无挽回之余地的绝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隐在其《暮秋独游曲江》一诗中所写的“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阕的三句本是写景象为主,然而王国维却写景之中传达了这么丰富的感受和意蕴,遂使得原属于“写境”的形象同时也产生了“造境”的托喻的效果。

  “觅句心肝终复在”一句,这句从表面看来也是写作词之用心良苦,与“为制新词”一句的意思似颇为相近日但却因其用字与句法的安排,而蕴含了给读者更多感发的潜力。首先“觅”字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种探索追寻的努力则是“心肝”二字又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感受。再说其下面的“掩书涕泪苦无端”一句。后句所谓“无端”者便有迹可寻,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种原因为与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于“苦”字加强了“无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泪之感。最后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强加于上,略显俗套,但意思更进一层。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66-74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¹?凭阑(lán)袖拂杨花雪²。溪又斜³,山又遮,人去也!
译文: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注释:¹绝:断。²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³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用代言体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情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从送别以后,心中万分难舍,一点相思之情,绵绵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曲从别后说起,口气虽平易,然送别的当时,既觉“难舍”,过后思量,心绪自然无法平静。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这就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起强调别情沉重的那一面,似乎更合情理,此即所谓藕断丝连。“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杨花如雪)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句中或许还含有“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少年游》)那种暗示别离情景的意味;二是点明处所系有阑干处,当是高楼;与此同时也就点明了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她在楼上站了很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

  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分明是别时景象,它与前数句的关系不甚确定。可有多种解会。可作顺承看,女主人公既在“凭阑”,不免由望情人的去路而引起神伤,“人去也”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另一种是作逆挽看,可认为作者在章法上作了倒叙腾挪,近乎小山词所谓“从别后,忆相逢”(晏几道《鹧鸪天》)的写法。两种解读都可以,就造就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启发性,体现了作品之妙。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3-64

kuài··biéqíng--guānhànqīng

sòngbiéxīnnánshědiǎnxiāngshíjuépínglánxiùyánghuāxuěyòuxiéshānyòuzhērén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江南有丹橘(jú),经冬犹绿林。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岂伊¹地气暖?自有岁寒心²
译文:哪里是因为她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注释:¹伊:语助词。²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可以伊(jiàn)¹嘉客,奈何阻重深。
译文: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注释:¹伊:进奉意。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译文: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徒言树¹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注释:¹树:种植意。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gǎnshíèrshǒu ·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jiāngnányǒudān jīngdōngyóu绿lín 
nuǎn yǒusuìhánxīn 
jiànjiā nàizhòngshēn 
yùnmìngwéisuǒ xúnhuánxún 
yánshùtáo y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