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仍离病里人,别时还忆昔时身。死生忽地分今日,聚散经年共此晨。
客里仍离病里人,别时还忆昔时身。死生忽地分今日,聚散经年共此晨。
发足已拌随壑转,到头空唤过河频。半生瓢饮千山屐,断送枯骸瘴海滨。
发足已拌随壑转,到头空唤过河频。半生瓢饮千山屐,断送枯骸瘴海滨。

jìngwénchánsān--hóng

réngbìngrénbiéshíháishíshēnshēngfēnjīnsànjīngniángòngchén

bànsuízhuǎndàotóukōnghuànguòpínbànshēngpiáoyǐnqiānshānduànsòngháizhànghǎibīn

徐弘祖

徐弘祖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 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石门亭在青田县¹若干里,令朱君²为之。石门³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shēng)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译文:石门亭在青田县城外若干里,是县令朱君监督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古时候的人都在山上刻下自己游览参观的感慨之言,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可以看到。朱君到了之后就立了亭子,把从古至今存在的刻石全都立在亭中,并且写信给他外甥的女婿王安石,让他记下做亭子的意图。
注释:¹青田县:宋代属两浙路处州(治所在今丽水),地处瓯江单游,出石雕,境内有石门洞风景区。²令朱君:指当时青田县的知县,从下文可知他是作者丈人之舅。³石门:石门洞,在青田县西北三十五公里括苍山中。⁴甥:指甥女。⁵婿:丈夫,夫婿。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¹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²乎?其亦燕闲³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pù)剥偃(yǎn)(bó)而无所庇障且泯(mǐn)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mào)¹¹(xùn)于荒¹⁰。《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¹¹。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yōng)¹²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¹³,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建亭子的原因,难道是爱好山吗?或者也是喜爱观游眺望吗?难道是在这里问询民众的疾苦吗?难道是酒宴之后休息的地方吗?或者是怜惜那些人的刻石暴露在风雨之中剥蚀破损而无遮盖保护吗?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沟通以同类为前提。广大繁茂美丽,万物依附着它生长而自己不认为有功的是山。喜爱山,是仁者的行为。到郊外的旷野之中去,登高远望一定有感慨。《尚书》中不是说:“我老死在荒野中。”《诗经》中不是说过: “驾车出城游览,以排除心中的忧虑。”环顾自身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而可忧的一定是天下,忧虑天下之事的也是仁呀!人怎么敢自己安逸?到了这里见到的都是深山幽谷中的民众,和他们交谈,问询他们的疾苦,难道还有阻碍而听不到人民的言论吗?探求人民的疾苦,也是仁呀!政事没有大小之别,不以德行来进行一定不能使民众服从。民众服从了才可以没有争论。民众没有急议,县令难道就能没事休息、游山玩水吗?古今的名人,他们的刻石有幸还在,他们的文笔也的确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和刻石一样可以不朽,成就别人的名声不阻碍他们的志向也是仁呀!朱君建亭的意图是对呢?还是不对?
注释:¹直:特,但,只不过。²疾忧:疾苦忧患。³燕闲:安宁,安闲。⁴暴:即曝,太阳晒。⁵偃:卧倒,伏倒为仆,仰倒为偃。⁶踣:僵仆。⁷庇障:逮蔽。⁸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人与物之间的感情沟通以同类为前提。⁹慨然:感慨。¹⁰予耄逊于荒:我老死在荒野中。语本《尚书·微子》,原文作:“吾家耄逊于荒。”耄:形容年老。逊:逃遁,逃避;荒:边远地区。¹¹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出自《诗经·邶风·泉水》,意指驾车出城去,排除心中的忧虑。写:通“泻”,宣泄。¹²壅:障蔽,遮盖。¹³化服:感化顺服。

  本文一方面赞美县令朱君无论品德或为政,都以“仁”为本,是一位忧民、忧天下的仁爱县官;另一方面,作者借题发挥,阐明自己所主张的儒家的“仁”政。全文抒情议论并重,文字充满激情,韵味深厚,读起来引人入胜。

  第一段先交待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缘起。石门亭在青田县石门山上,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上有石门洞,至今仍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古代的人都将自己观游的感想刻在石上,留在山中,那些石刻相对而望,难以数计。朱君为令后就建了石门亭,把那古今石刻都拾取来立在亭中,成一胜景。并且写信让外甥婿王安石作篇“记”,记其作亭之意。这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张本。

  第二段文字是这篇“记”的主体,全段围绕朱君“作亭之意”展开笔墨。一开头以排比的设问式揣度作亭的本意。文中写道:“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一连串五个设问句,以排比出之,加强了揣度的语势,引起读者一连串的思考,急切地想得到答案。下面就分别予以分析作答。

  一说,人与物之相互好恶必然因其相类,那使万物附在上面而生长,不以此为功的“山”,是“广大茂美”,富有仁爱精神。那么爱好此山之人,当然有“仁”爱之意。如此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其直好山乎?”这一问题,并且论述到“好山”含有深刻的“仁”意在。

  二说,离开城郊到野外,登山望远,其中必有感慨产生。为了阐明这一点,作者引用了“《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及《诗经》中的“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文中于此还分析了“忧”的内容,说“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从而回答了前面设问中提出的“好观游眺望乎?”因而指出其亦有深刻的“仁”意在。

  三说人在穷困不显达的时候怎能安闲逸乐?百姓在深山长谷中,县令与民相对为言,了解他们的疾苦忧虑,那有阻塞而听不到其疾苦呢?然后得出结论说“求民之疾忧,亦仁也。”至此回答了前面第三个设问句中的问题:“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

  四说当政没有大小之分,不施“德”政,民就无法教化,百姓教化顺服了,就可以没有诉讼,民没有讼事,县令才能休息无事,悠闲自得地嬉戏。这里又回答了前面的“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这一问题,这里作者将“仁”政,以“德”出之,放在教化民众之中。

  五说古今之名人石刻幸在,其文字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与石刻都能传而不朽,使其“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又是“仁”之意也。这里亦回答了前面第五个设问“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分析,归纳出朱君“作亭之意”乃是一个“仁”字。然后文章又以设问句言道:“其然乎?其不然乎?”

  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以五个排比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逐个回答,不枝不蔓,并逐层分析推理论述,每一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严谨,分析透辟,行文游刃有余,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第3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第549-551页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¹(duò)百花洲,香残燕子楼²。一团团、逐队成毬³。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qiǎn)(quǎn),说风流
译文: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芬香仍然残留。一团团的洁白柳絮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飘泊不定就像人那样命苦,难舍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注释:唐多令: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¹粉:指柳絮的花粉。²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³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⁴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⁵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²
译文: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可叹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来收!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忍心使你长久地逗留!
注释:¹谁舍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²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全词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用柳絮的“逐对成毡”对应自身团自缠绵而伤心绝望的爱情。过片将愁生白发的郁闷移注给柳絮。移情于物的运用有力烘托了“我”的哀愁。结尾在“凭尔去,忍淹留”以及“谁舍谁收”的无奈叹息中道出了自身的凄惨结局及其周围人物的冷酷无情。自比柳絮,托物感怀,物我交融,意蕴浑厚。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两句均非实指其事,而是即景吟咏,但已将眼前的景和心中的情融合在一起了。《大清一统志》称:“百花洲在姑苏山上”,黛玉正是姑苏人。而燕子楼的典故又常被前代文人用来泛说女子的孤独悲愁,与黛玉以泪洗面的心境相合。因而这两句的自况之意十分明显,她 以“粉”、“香”暗指自己人格品质的洁白与芬芳,而以“坠”、“残”隐喻自己任凭命运簸弄的不幸。

  “一团团,逐对成球”,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 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团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象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团。

  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 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

  “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雪芹为黛玉拟的这首词以物我合一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无怪乎“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果然好的。”

参考资料:
1、 孙映达主编,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5页

tángduōlìng ·liǔ

cáoxuěqín qīngdài 

fěnduòbǎihuāzhōu xiāngcányànlóu tuántuán zhúduìchéngqiú piāorénmìng kōngqiǎnquǎn shuōfēngliú 
cǎozhīchóu sháohuájìngbáitóu tànjīnshēng shuíshěshuíshōu jiàdōngfēngchūnguǎn píngěr rěnyānliú 
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
玉墄(cè)¹金阶舞舜干²。朝(cháo)野多欢。九衢(qú)³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qǐ)陌,嘉气非烟
译文:华美的台阶前,舞者们跳着干舞,朝廷和民间都洋溢着欢乐。整条街道都充斥着美丽的风光,每家每户都传来热闹的音乐声。高楼耸立在繁华的街道旁,散发出祥瑞之气。
注释:¹墄:台阶。²干:古代舞者手持干(盾)的一种武舞。³九衢:通达的大街。⁴非烟:祥瑞的云彩。
雅俗熙熙物态妍。忍负芳年。笑筵歌席连昏昼,任旗亭、斗酒十千。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
雅俗熙(xī)熙物态¹(yán)。忍负芳年。笑筵(yán)歌席连昏昼,任旗亭²、斗酒十千。赏心³何处好,惟有尊前。
译文:风雅之士和世俗之人在一起欢聚,和乐融融,风物美好。怎能忍心辜负这样美好的时光。欢声笑语、歌舞筵席从白天延续到黑夜,酒楼纵使抬高酒价也无碍其热闹。而最令人心满意足之处,莫过于酒杯前的畅饮。
注释:¹物态:风物形态。²旗亭:酒楼。³赏心:称心。

    这词描写宋代汴京城中春日繁盛的景况,流露出身逢盛世的强烈自豪感,也表达了当时具有普遍性的流连芳景的社会情绪。

    起句“玉城金阶舞舜干”先从朝廷写起,“玉城”与“金阶”为对文,皆指宫廷中的台阶。这是借用大舜帝的典故来歌颂当时崇尚文治、时世清平的局面。《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后遂以“”舞干”指文德感化。

    “朝野多欢”一句,承上启下。柳永词中经常写到“太平时,朝野多欢”,这或许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也或许是谀圣词。前面“舞舜干”,是讲“朝”之“多欢”,“九衢”句以下,则是讲“野”之“多欢”。

    所谓“风光丽”,讲京城道路街市的整齐壮丽,即京城的富庶。“万家急九繁弦”,极写京城中歌吹沸天的乐舞之盛。

    “凤楼”,这里代指官殿,“凤楼”句写秦楼楚馆的热闹。

    “嘉气非烟”句,写充溢于京城中的祥瑞之气。下片“忍负芳年”一句,则另起一意,拍合到流连芳景、及时行乐之意。芳年如此,韶光如此,怎忍轻负?正应“笑筵歌席连昏昼”,即昼夜行乐的意思。

    “任旗亭”句,让人联想起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以及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等名句。因此这里表达的是文人诗酒风流的雅事。

    结句“赏心何处好,惟有尊前”,古人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为四美,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云所“四美具,二难并”。这里却不但说樽前歌酒之欢,超过四美,而且“惟有尊前”是最为称心快意之事,这样就把欢快之意写到了极致。

    “生活美好”常常是柳永“都市词”中的主旋律。此词上片铺叙京城风光景况,下片着重写处于这种环境中人的心态,词笔潇洒飘逸,正所谓太平盛世之歌。城市“底层人”的穷开心,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在柳永《乐章集》中,有很多关于“歌德颂功”的题材,对北宋当朝皇帝进行颂扬,或称颂政和民丰,朝野同庆,或歌颂物阜民康、时世清平。

    虽然柳永的仕途一直不是很顺,但貌似一直乐观。在当时,柳永也引领了时代潮流。《避暑录话》中有一句表现了柳永的追随者之多:“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但其中味道,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kuí)¹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²
译文:夔州孤城夕阳西斜,常常借助天上的北斗星来遥望京华。
注释:¹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²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¹虚随八月槎(chá)²
译文:听猿哀鸣几声便愁思泪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乡,但这个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注释:¹奉使:奉命出使。²槎: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画省¹香炉违伏枕²,山楼³粉堞(dié)隐悲笳(jiā)
译文:没能在尚书省中熏香卧病,只能听到山城粉墙隐没于暮色时的鸣笳。
注释:¹画省:指尚书省。²伏枕:指生病。³山楼:白帝城楼。⁴粉堞: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⁵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请看¹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请看笼罩在石上藤萝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芦荻花。
注释:¹请看:言外兼有时光迅速之感。

qiūxìngshǒu ·èr

 tángdài 

kuíchéngluòxié měiběidǒuwàngjīnghuá 
tīngyuánshíxiàsānshēnglèi fèngshǐ使suíyuèchá 
huàshěngxiāngwéizhěn shānlóufěndiéyǐnbēijiā 
qǐngkànshíshàngténgluóyuè yìngzhōuqiánhuā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问君何所思,迢(tiáo)(dì)¹艳阳时。
译文: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注释:¹迢递:天高气清的样子。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译文: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一双青琐燕¹,千万绿杨丝。
译文: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注释:¹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¹上吴山²远,楼中朔管³悲。
译文: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注释:¹屏:指屏风。²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³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宝书¹无寄处,香毂(gǔ)²有来期。
译文: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注释:¹宝书:珍贵的书信。²香毂:古人乘坐的车。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草色将¹林彩²,相³入黛眉
译文: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注释:¹将:连词,与、和之意。²彩:一作“影”。³相:递相,先后。⁴添:一作“将”。⁵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静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