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解驰逐,投閒傍高庐。君家在皋桥,諠阗井市区。
今日解驰逐,投閒傍高庐。君家在皋桥,諠阗井市区。
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我饮良有限,伴子聊相娱。与子故深密,奔忙坐阔疏。
我饮良有限,伴子聊相娱。与子故深密,奔忙坐阔疏。
旬月一会面,意勤情有馀。苍烟薄城首,振袖复踌躇。
旬月一会面,意勤情有馀。苍烟薄城首,振袖复踌躇。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6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山雨退云收,缥缈楼台,隐隐汀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妙舞轻讴。野猿搦丹青画手,沙鸥看皓齿明眸。阆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西山雨退云收,缥(piāo)(miǎo)楼台,隐隐汀(tīng)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zhào)¹,妙舞轻讴(ōu)。野猿搦丹青画手²,沙鸥看皓(hào)齿明眸³。阆(làng)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译文:西山雨停云散后,山上楼台虚无缥缈,山下隐隐约约的小岛水中露。湖面上,水汽氤氲,一艘画船缓缓驶过,船上歌女舞姬,曼舞轻歌。自在地在山中作画像野猿,湖中沙鸥飞看明眸皓齿的舞妓歌姬。这美景如人间仙境,谢安曾到此周游。与谢安所住东山比,绝顶风流。
注释:咏西湖:《全元散曲》无“咏西湖”三字,据《乐府群珠》所题而加。¹款棹:船桨缓慢摆动。款,缓。²丹青画手:绘画之人,此谓诗人骚客。丹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用颜色丹砂和青体。亦指绘画艺术。³皓齿明眸: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名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此指舞妓歌姬。⁴阆苑神州:人间天堂,喻指西湖。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神州。即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⁵谢安(320— 385):东晋大臣。⁶东山:其址在今浙江上度县西南。谢安出化前曾在此隐居。⁷倒大:亦作“到大”、“名大”、“倒大来”、“道大来”、“大来”。

  这首曲先写了阵雨后西湖上雾气迷潆的朦胧美,接着一条画船由远而近地进入这幅画面,随着画面的进一步推进,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轻歌曼舞的美女,最后将这幅谢安曾游的美景与传说中的仙境相比较,发出“倒大风流”的慨叹。

  这首元曲以细致的笔法,描绘了如画的西湖山水。首句由西山雨霁着笔,雨后的西山,密云初收,山坡上逐渐隐现出缥缈的楼台,湖面上隐约显露出点点汀洲。楼台、沙渚掩映在尚未收尽的云烟水气中,令人遐想翩翩。在如同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又引人缓缓行驶的画船。船上的歌姬轻歌曼舞,为西湖增添了声色之美。

  写景由远及近,犹如一幅徐徐蕴开的水墨画。然后忽然着一野猿、一沙鸥,猿在山,鸥在湖,既切湖山,又增野趣。在作者的笔下,野猿与沙鸥同楼台、沙洲与美人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尾写谢安曾经游阆苑的逸事,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和神韵。最后将谢安曾游的西湖和他居住过的东山相比较,用斩截的口语“倒大风流”进一步突出了西湖无与伦比之美。使曲子的意境增添了生机,愉悦人心。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主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元曲三百首[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3 ,55-56.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乞巧楼空,影娥(é)¹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²休曝(pù)旧罗衣³,忆素手、为予缝绽(zhàn)
译文:七夕佳节,虽美好,却孤独寂寞,令人感到忧愁。叮嘱不要晒出那件旧罗衣,因为那是她亲手为我缝制的,看到它会勾起我深重的愁怀。
注释:¹影娥池:池名。《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²丁宁:同叮咛。³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莲粉¹飘红,菱丝²(yì)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diàn)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俯看荷塘上莲花飘零,菱丝遮掩了碧波,而仰望长空又只有明星灿烂。亲自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¹莲粉:即莲花。²菱丝:菱蔓。³翳:遮掩之意。⁴钿合:金饰之盒。盒:古作“合”字。古代女子以此为定情之信物。
此篇约作于爱妻亡故之后,词中表达了楼空人去,物是人非的伤感,又进而生发出梦幻般的奇想。亦实亦虚、饶有浪慢特色。

quèqiáoxiān··qiǎolóukōng--lánxìng

qiǎolóukōngyǐngéchílěngjiājiézhǐgōngchóutàndīngníngxiūjiùluóshǒuwèifèngzhàn

liánfěnpiāohónglíngyǎngjiànmíngxīngkōnglànqīnchídiànmèngzhōngláixìntiānshàngrénjiānfēihuàn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¹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²。人非生而知之者³,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¹⁰¹¹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¹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惑,疑难问题。³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⁴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⁵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⁶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⁷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⁸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⁹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¹⁰是故:因此,所以。¹¹无:没有。¹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jiē)乎!师道¹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²也远矣,犹且³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yú)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¹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¹¹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之不知¹²,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¹³,小学而大遗¹⁴,吾未见其明也。巫医¹⁵(yuè)师百工¹⁶之人,不耻相师¹⁷。士大夫之族¹⁸,曰师曰弟子云者¹⁹,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²⁰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²¹。”呜呼!师道之不复²²,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²³不齿²⁴,今其智乃²⁵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²⁶
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注释:¹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²出人:超出一般人。³犹且:尚且。⁴众人:普通人,一般人。⁵下:不如,名作动。⁶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⁷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⁸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⁹惑矣:(真是)糊涂啊!¹⁰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¹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¹²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¹³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¹⁴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¹⁵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¹⁶百工:各种手艺。¹⁷相师:拜别人为师。¹⁸族:类。¹⁹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²⁰年相若:年岁相近。²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²²复:恢复。²³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²⁴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²⁵乃:竟,竟然。²⁶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无常师¹。孔子师郯(tán)²、苌(cháng)³、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注释:¹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²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³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⁴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⁵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⁶之徒:这类。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⁸不必:不一定。⁹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氏子蟠(pán)¹,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²,不拘于时³,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¹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进士。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³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⁴于:介词,可译为“在”。⁵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⁶贻:赠送,赠予。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上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872-874页

shīshuō

hán tángdài 

    zhīxuézhěyǒushī shīzhě suǒchuándàoshòujiěhuò rénfēishēngérzhīzhīzhě shúnénghuò huòércóngshī wéihuò zhōngjiě shēngqián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ēnghòu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īdào yōngzhīniánzhīxiānhòushēng shìguìjiàn zhǎngshào dàozhīsuǒcún shīzhīsuǒcún 

    jiē shīdàozhīchuánjiǔ rénzhīhuònán zhīshèngrén chūrényuǎn yóuqiěcóngshīérwènyān jīnzhīzhòngrén xiàshèngrényuǎn érchǐxuéshī shìshèngshèng  shèngrénzhīsuǒwéishèng rénzhīsuǒwéi jiēchū ài shīérjiāozhī shēn chǐshīyān huò tóngzhīshī shòuzhīshūérdòuzhě fēisuǒwèichuándàojiěhuòzhě dòuzhīzhī huòzhījiě huòshīyān huòfǒuyān xiǎoxuéér wèijiànmíng yuèshībǎigōngzhīrén chǐxiāngshī shìzhī yuēshīyuēyúnzhě qúnérxiàozhī wènzhī yuē  niánxiāngruò dàoxiāng wèibēixiū guānshèngjìn   shīdàozhī zhī yuèshībǎigōngzhīrén jūnchǐ齿 jīnzhìnǎifǎnnéng guài 

    shèngrénchángshī kǒngshītán chánghóng shīxiāng lǎodān tánzhī xiánkǒng kǒngyuē sānrénxíng yǒushī shìshī shīxián wéndàoyǒuxiānhòu shùyǒuzhuāngōng shìér 

    shìpán niánshí hàowén liùjīngzhuànjiētōngzhī shí xué jiānéngxíngdào zuò shīshuō zhī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烟波¹不动影²沉沉,碧色³全无翠色深。
译文:湘山湖面烟波浩渺,水中山影沉沉,浅淡的湖色全无,只有一片深深翠色。
注释:¹烟波:洞庭湖的沏面。烟,一作“风”。²影:指君山投到湖面的倒影。³碧色:淡颜色。⁴翠色:深颜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¹是水仙²梳洗处,一螺青黛(dài)³中心。
译文: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注释:¹疑:一作“应”。²水仙:水中女神,即湘君姐妹。³一螺青黛:一说是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作绘画用,女子也用来画眉;一说是指女人发髻,这里用发髻。⁴镜:用洞庭湖的湖面比作镜子。

  《题君山》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逼真地描绘君山倒影入手,笔势凝致,重彩描绘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的倒妙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泼,善于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在不借助浓词艳句而竭力形象雕饰的原则下,把事物摹写得维妙维肖,准确表现辜物的形态,蕴藉深刻,达到形神俱备的艺术境界。

  诗中写君山,没有用色彩浓丽的词藻作刻画、形容,而只是信手走笔,以极其朴素简练的笔墨操物构景,勾勒出开阔的画面。开首用“烟波”一词别开生面地写君山的倒影以起笔,作者虽写君山之貌,但先避开,没直写,而用平静如镜的湖水来衬托君山气势的凝重。用“影沉沉”来突写君山磅礴之状。“碧”是湖色之浅淡,岌翠”指山色之浓重。此笔抑碧水而扬青山,以湖作背景,突现君山。

  作者首先描绘的不是偌大的洞庭湖,也不是苍翠的君山,而是用山的照影来写山的气势。这幅深浅各异的山水画,画面上水天相连,有一山的倒影正好列于画屏当中。上面的湖色与影中的山色,山色重于湖色,深翠与浅碧两两对照,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这幅写意山水画,勾勒出事物的形态时用的是粗略的笔俗,所着的色彩既淡雅也很单一,自然突出了君山可爱的生趣。

  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心。”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展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5-27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jūnshān

yōngtáo tángdài 

yāndòngyǐngchénchén quáncuìshēn 
shìshuǐxiānshūchù luóqīngdàijìngzhōngxīn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坐酌(zhuó)(líng)¹水,看煎瑟(sè)²³
译文: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注释:¹泠泠:清凉。²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无由¹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译文: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注释:¹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shānquánjiāncháyǒu怀huái--bái

zuòzhuólínglíngshuǐkànjiānchén

yóuchíwǎnàichá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