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藤,鱼网线,捣剉如麋浸水涀。神工抄作五色笺,凤舞鸾翔云片片。
剡溪藤,鱼网线,捣剉如麋浸水涀。神工抄作五色笺,凤舞鸾翔云片片。
汉庭帝子爱如宝,诏下蔡侯多制造。文华殿上赋新诗,御墨淋漓尽章草。
汉庭帝子爱如宝,诏下蔡侯多制造。文华殿上赋新诗,御墨淋漓尽章草。

zhǐ--jiějìn

shànténgwǎng线xiàndǎocuòjìnshuǐxiànshéngōngchāozuòjiānfèngluánxiángyúnpiànpiàn

hàntíngziàibǎozhàoxiàcàihóuduōzhìzàowénhuá殿diànshàngxīnshīlínjǐnzhāngcǎo

解缙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 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¹容城²人也。少倜(tì)(tǎng)³,好奇节,而内行(dǔ);负经世之略,常欲赫(hè)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yǎn)魏忠贤得政,叨秽(huì)¹⁰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¹¹、左光斗¹²、魏大中¹³、周顺昌、缪(miào)昌期¹⁴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¹⁵、张果中¹⁶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¹⁷三烈士¹⁸”也。
译文: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少年时风流倜傥,喜欢奇特的节操,同时又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自负有着经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十七岁,在万历二十八年考顺天乡试考中。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逆贼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他的门下走狗,而又把东林诸君子为看做是朋党。由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连坐到亲人朋友。而孙奇逢偏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有赖他们才得以寻回遗体,这就是世间所传“范阳三烈士”。
注释:孙征君:孙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明清之际学者,明亡后隐居,清廷屡征不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¹北直:即北直隶。旧称直属国都的地区为直隶。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以直属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直属“留都”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北直隶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河南、山东小部地区。²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³倜傥:豪放洒脱。⁴内行:居家的言行。⁵笃修:诚恳而美好。⁶著功烈:行显赫的功业。⁷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被革职,讲学无锡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后魏忠贤派人前往抓捕,投水而死。⁸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后被革职,与高攀龙等同讲学于东林书院,世称“高顾”,亦为东林党领袖之一。⁹名义:名节。¹⁰叨秽者:指贪官污吏。叨“通“饕”,贪焚。¹¹杨涟:字文儒,号大中,应山(今湖北省应山县)人,曾上疏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逮下狱,死于狱中。¹²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天启年间(—)为魏忠贤所害,死于狱中,追谥忠毅。¹³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人,因疏劾魏忠贤下狱,死狱中。¹⁴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为魏党诬陷被捕,死于狱中。¹⁵鹿正:明末文学家鹿善继之父,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人。曾倾家营救杨涟、左光斗,时称鹿太公。¹⁶张果中:字子度,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人。杨涟、左光斗入狱后,孙奇逢、鹿正及张果中商议,募捐得数千金,入京营救,杨、左死狱中,营救未成。后周顺昌被捕,孙奇逢又筹金数百加以营救,周顺昌死,孙奇逢就以筹金为他办丧事。¹⁷范阳:古郡名,辖区相当今北京大部,及天津、河北保定部分地区。容城、定兴、新城俱属古范阳郡。¹⁸烈士:古时指有志功业,壮怀激烈之士为烈士,与今义不同。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方是时,孙承宗¹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²(jì)、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³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è)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jī)内盗贼数骇(hài),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¹⁰五公山¹¹,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¹²部署守御,而弦歌¹³不辍。
译文: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的朋友归安(地名)的茅元仪和鹿正的儿子子善继都在孙承宗幕府。孙奇逢悄悄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军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魏忠贤很害怕,绕着皇帝御床哭泣,最后用严厉旨意把承宗截留在半路不得回京。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看重孙奇逢的大义。御史和巡抚都交相上疏推荐孙奇逢出来做官,但孙奇逢不愿做,孙承宗想上疏请用职方的官位来起用孙奇逢辅佐军事,让茅元仪先出来做官,孙奇逢也不答应。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城危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进入易州五公山隐居,他的门生亲故跟着以保护他的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规程部署防守,同时又不停地读书教化。
注释:¹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初年,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包括顺天、保定、辽东等地),后为魏忠贤排挤去职。年(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高阳,孙率家人守城拒敌,城破自杀。²经略:明代有重要军务时,特设经略,负责一个地区的军务。³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东南)人。⁴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明末文学家。万历年间进士,曾支持东林党人的斗争。明亡,清兵攻定兴,城陷被害。著有《无欲斋诗抄》等。⁵疏请入见:上疏请求进京见驾。⁶台垣:台院,即御史。当时御史黄宗昌、巡抚张其平等,都上奏章推荐孙奇逢。⁷交荐屡征:交相推荐,屡次征聘。⁸职方:官名。当时在兵部设职方司,掌管疆域地图等。⁹赞:辅助。¹⁰易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¹¹五公山:在易县西。¹²教条:劝谕性的条规。¹³弦歌:古代读诗,用琴瑟伴奏者称“弦歌”,后即泛指儒家的礼乐文化教育。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入国朝¹,以国子祭酒²征,有司敦(dūn)³,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¹⁰
译文:到了清朝时代,官府用国子祭酒的官职来征召他,有关部门敦促他,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后来搬家到新安,已经渡过河(黄河?),留住在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田庐奉送给他,他接受了并率领子弟耕种,四方来求学的人,愿留下来的人,也授给田地让他耕种,他所居住的地方于是成为了村落。
注释:¹国朝:古人称当朝为国朝,此指清朝。²国子祭酒:学官名,为旧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持人。³敦趣:即敦促。⁴新安:旧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⁵百泉:在河南辉县西北的苏门山麓,为休养游览胜地。⁶水部郎:工部属员,掌水利等事。⁷马光裕:字绳诒,山西安邑(今运城县)人。⁸奉:奉送。⁹夏峰:苏门山诸峰之一。¹⁰聚:村落。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¹、阳明²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³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dǐ),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tǐng)(qí),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yǔ)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jī)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¹⁰者。鼎革¹¹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¹²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chái)¹³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译文: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宗旨,到了晚年,就融会贯通朱熹的学说。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练,守父母的丧期,是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无论贤能愚笨的人,如果来问学,必定用性之所近来启发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兵卒工人商人农夫牧童,也一定会诚心对待,由于这样天下闻名,却没有谁嫉妒他。正值杨涟、左光斗受难时,大家都为孙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全都悄悄为他留有余地不过分追逼。
注释:¹象山:陆九渊,字子静,江西金溪人,曾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也讲理,但不承认程朱所讲的客观绝对的“天理”,而主张“心即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²阳明: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曾居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强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提倡“致良知”,认为封建伦常道德观念,都是人们生而有之的禀性(即“良知”)。王阳明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在明中后期形成学派,影响很大。³和通:融和贯通。⁴朱子: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主张存在客观绝对的“天理”,而“天理”的内容又不外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维系封建的纲常秩序。朱熹的学说源于北宋程颢、程颐的学说,故与二程之学合称“程朱理学”,在明清时代被尊为官方哲学,影响极大。⁵刻砥:刻苦磨炼。⁶开:启发。⁷庸行:日常行事。⁸町畦:界限。“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⁹牧竖:牧童。旧称童仆为“竖”。¹⁰阴为之地:暗中为他留下余地,不过分逼迫。地:地步,余地。¹¹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¹²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¹³吾侪:我辈。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sì)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¹、杨继盛²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译文:清朝取代大明以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呢(估计他们是想反清复明)?”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死了,享年九十二岁。黄河两岸的学者,逢年过节就在百泉书院奉祀孙奇逢,而容城的同刘因、杨继盛一起祭祀,保定的同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忆起在学宫祭祀,天下无论知与不知,皆称孙奇逢为夏峰先生。
注释:¹刘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人,宋元之际学者,著有《静修集》。杨²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人,嘉靖年间进士,因弹劾严嵩而被害。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学者谱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荦大者。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庶几耶。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¹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²,学者谱³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luò)大者。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几耶。
译文:赞(一种文体)说:我的哥哥百川从夏峰的学者那里听说,孙奇逢曾经对人说:“我开始自己料想与杨涟、左光斗诸贤是一样的命运(即下狱被害),待到后来经历离乱,能进入死亡的次数有好几次,然而最终还是安然无恙,因此学贵知命而不惑。”孙奇逢论学的书很多,他的品质操行,学者们都记述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讲了,而单单记述他那些分明的大行。正当高阳孙承宪把军事委托给孙奇逢,他尽力推辞不去担任,大家都认为这很可惜,而孙承宪两次被起用两次被罢免,到头来无所成功,《易》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大概就是这样吧。
注释:¹分:料想。²质行:品质操行。³谱:记述。⁴荦荦:分明。⁵孙少师:即孙承宗。少师一般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⁶“介于石,不终日”:语出《易经·豫》。“介于石”,《说文·通训定声》认为“介”假借为“扴”,《朱子语类》:“介于石,言两石相摩击而出火之意。”⁷殆:大概。⁸庶:差不多。该句意为孙承宗的遭遇大概就近似《易经》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吧。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宋人赏梅至南宋始盛,并逐渐形成了“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为贵”(范成大《梅谱·后序》)的审美情趣。这两首诗所写的就是老枝奇怪,疏花几点的古梅形象,与林逋笔下的清幽疏秀有所不同。作者有意识地突显梅花的老瘦、枯淡、奇怪、冷峭、孤独以表现其超尘脱俗而又不乏几分孤独凄凉之意的“清高”品质,带有几分“以丑为美”的味道。陈衍评第一首道:“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宋诗精华录》卷三)从另一个方面,又有人对这种苦硬的写法提出批评,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五:“宋人肖德藻梅诗,有‘江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崛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按:明人高启诗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肖君二语胜于季迪(按:高启的字)也。”

méièrshǒu--xiāozǎo

xiāngfēiwēidòngjiāohǎiyuèlěngguàshānzhī

chǒuguàijīngrénnéngmèiduànhúnzhǐyǒuxiǎohánzhī

bǎiqiānniánxiǎnzheshùsānliǎngdiǎnchūngōnglǎozhī

juéshēngdàozhǐchóuxiédòngfēngzhī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¹根无处不延绵。
译文:不管是天北还是天南,小草总是长满路边,它连绵不断地向远处生长,处处都能够扎根繁衍。
注释:¹托:依赖。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qī)¹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译文:茂盛的春草总是催人早日归家,春风吹绿小草又是一年。
注释:¹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春草生兮萋萋”,“山中兮不可久留”。春草催人归家,所以称之为“无情物”。
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生长着路边的小草,依赖着草根,春草无处不绵延生长。可茂盛的春草总要催人回家,春风吹绿小草又过了一年了!诗人借着春草又绿,抒发自己久在客外地强烈的思归情绪。

chūncǎo--tángyànqiān

tiānběitiānnánràobiāntuōgēnchùyánmián

zǒngshìqíngchuī绿dōngfēngyòunián

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
片片红梅落,纤纤¹绿草生。
译文:片片的红梅花瓣纷纷飘落,柔细的绿草开始生长。
注释:¹纤纤:细长的样子;柔细的样子。
无端夜来雨,又碍出门行。
无端¹夜来雨,又碍出门行。
译文:夜里没有来由地下了一场夜,又会妨碍我出门行走了。
注释:¹无端:指没有来由。
春阴易成雨,客病不禁寒。
春阴易成雨,客病不禁寒。
译文:春天天色阴沉容易下夜,我客居异乡疾病缠身承受不住寒冷。
又与梅花别,无因一倚栏。
又与梅花别,无因一倚栏。
译文:现在梅花凋零又与梅花告别,我没有缘由再倚靠着阑干赏景了。
胸怀阮步兵,诗句谢宣城。
胸怀阮(ruǎn)步兵¹,诗句谢宣城²
译文:我的胸中有着阮籍那样的才华,还有着谢眺那样的诗句。
注释:¹阮步兵:即阮籍,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²谢宣城:即谢朓,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因又称谢宣城。
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
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
译文:现在这一刻都彻底领悟其中的奥秘,就焚香聆听夜声吧。
疏点空阶雨,长明古殿灯。
疏点空阶雨,长明古殿灯。
译文:稀疏的夜点落在空空荡荡的台阶上,古老的殿堂内点燃了长明灯。
庐山岑寂夜,我是定中僧。
庐山岑(cén)¹夜,我是定中僧。
译文:庐山的夜一片静寂,此刻我仿佛是入定的僧人。
注释:¹岑寂:指寂静。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夜暗归云绕柁(duò)¹,江涵星影鹭(lù)眠沙。
译文: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片片云儿,急遽地掠过船旁。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天上的星辰,在水波中荡漾,闪耀着光芒。沙滩上的白鹭,早已睡熟,没一点声响。
注释:¹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樯即桅竿。诸本并作“鹭眠”。夏校本记:“曹元忠校:‘《鹤林玉露》引作“雁团”。’”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行人怅(chàng)¹苏台²柳,曾与吴王³扫落花。
译文:我默默地望着姑苏台,带着几分惆怅:那迷濛的柳树,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是它,曾用低垂的细条,为吴王扫拂着满地飘坠的花瓣。
注释:¹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²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³吴王:指春秋吴国之主。亦特指吴王夫差。

  少年姜夔在目睹江淮一带地方生产凋敝、风物荒凉,曾发出“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慨叹,扬州慢、凄凉犯一类词也颇有“禾黍之悲”,而在这首诗里,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了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杨万里极喜诵之,或是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之心境契合,但仅如此不足以跳出李白《苏台览古》的窠臼,此诗妙处实在一、二句。起句疏宕,不涉题旨,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山川依然,说景微妙,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况味,怀古伤今之情纡徐委折。景物的渲染与感慨的抒发相得益彰,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更加厚重,此诗兴味深厚而笔致飘逸,具蕴藉空灵之美。姜夔《诗说》云:“韵度欲其飘逸。”这首怀古伤今之作不滞于情,不役于物,饶有远韵。近人缪钺《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云:“白石之诗气格清奇,得力江西;意襟隽澹,本于襟抱;韵致深美,发乎才情。受江西诗派影响者,其末流之弊,为枯涩生硬,而白石之诗独饶风韵。”

  这首绝句可以和李白的《苏台览古》作个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在诗中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从而抒发出今昔盛衰的感慨。而姜夔则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立意要高出一筹。这两首绝句都写到柳,以之寄托兴亡盛衰的感慨。但姜夔笔下的柳更富有活力,因为柳被姜夔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并赋予柳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所以也比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来得空灵、活脱。不同的是李白诗中的柳相当于姜夔诗中“星”、“鹭”,而姜夔诗中的柳则相当于李白诗中的“月”。所以,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在构思上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前两句,李白以旧苑荒台春色依旧寄寓感慨,而姜夔则以江山永恒暗含人世沧桑。

  作者将昔日的愤懑和忧虑化作淡淡的惆怅,仿佛若有所失,起句欲抑先扬,写晚云悠闲,白鹭自适,星斗灿烂,相形之下怅望苏台柳,就流露出了一种苦涩的滋味。怀古伤今之情迂回曲折。后两句使人愀然动色,其中蕴涵的历史沧桑感和某种个人情愫的积淀与心境契合,景物的渲染与感慨抒发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1196-1197页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huái怀

jiāngkuí sòngdài 

ànguīyúnràoduò jiānghánxīngyǐngmiánshā 
xíngrénchàngwàngtáiliǔ céngwángsǎoluò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