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舟自东川,行行渺西鹜。返照变湖色,四浸映浮树。
发舟自东川,行行渺西鹜。返照变湖色,四浸映浮树。
轻风汎广水,低昂浪相互。亦复疏雨零,顷耳遂澄霁。
轻风汎广水,低昂浪相互。亦复疏雨零,顷耳遂澄霁。
延杯引丛语,殊莫省修路。遥睇君子居,聊赋停云句。
延杯引丛语,殊莫省修路。遥睇君子居,聊赋停云句。
欲撷汀洲芳,怅然无所遇。
欲撷汀洲芳,怅然无所遇。

guāng--shěnzhōu

zhōudōngchuānxíngxíngmiǎo西fǎnzhàobiànjìnyìngshù

qīngfēngfàn广guǎngshuǐánglàngxiāngshūlíngqǐngěrsuìchéng

yánbēiyǐncóngshūshěngxiūyáojūnziliáotíngyún

xiétīngzhōufāngchàngránsuǒ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rěn)(rǎn)¹冬春谢²,寒暑忽流易³
注释:¹荏苒:逐渐。²谢:去。³流易:消逝、变换。冬春寒暑节序变易,说明时间已过去一年。古代礼制,妻子死了,丈夫服丧一年。这首诗应作于其妻死后一周年。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之子¹归穷泉²,重壤(rǎng)³幽隔
注释:¹之子:那个人,指妻子。²穷泉:深泉,指地下。³重壤:层层土壤。⁴永:长。⁵幽隔:被幽冥之道阻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私怀¹谁克从²,淹留³亦何益
注释:¹私怀:私心,指悼念亡妻的心情。²谁克从:即克从谁,能跟谁说?克:能。从:随。³淹留:久留,指滞留在家不赴任。⁴亦何益:又有什么好处。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mǐn)(miǎn)¹恭朝命²,回心³反初役
注释:¹僶俛:勉力。²朝命:朝廷的命令。³回心:转念。⁴初役:原任官职。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望庐¹思其人²,入室³想所历
注释:¹庐:房屋。²其人:那个人,指亡妻。³室:里屋。⁴历:经过。所历:指亡妻过去的生活。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帏屏¹无髣(fǎng)(fú)²,翰墨³有馀(yú)迹。
注释:¹帏屏:帐帏和屏风。²无髣髴:帏屏之间连亡妻的仿佛形影也见不到。髣髴:相似的形影。³翰墨:笔墨。这句是说只有生前的墨迹尚存。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怅恍(huǎng)¹如或存²,回惶³(chōng)惊惕(tì)
注释:¹怅恍:恍忽。²如或存:好象还活着。³回惶:惶恐。⁴忡:忧。⁵惕:惧。这一句五个字,表现他怀念亡妻的四种情绪。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翰林¹鸟,双栖一朝只。
注释:¹翰林:鸟栖之林,与下句“游川”相对。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如彼游川鱼,比目¹中路析²
注释:¹比目:鱼名,成双即行,单只不行。²析,一本作拆,分开。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春风缘¹(xì)²来,晨霤(liù)³承檐滴
注释:¹缘:循。²隟:即隙字,门窗的缝。³霤:屋上流下来的水。⁴承檐滴:顺着屋檐流。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寝息¹何时忘,沉忧日盈积²
注释:¹寝息:睡觉休息。这句是说睡眠也不能忘怀。²盈积:众多的样子。这句是说忧伤越积越多。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shù)¹有时衰²,庄³(fǒu)犹可击。
注释:¹庶几:但愿。表示希望。²衰:减。³庄:指庄周。⁴缶:瓦盆,古时一种打击乐器。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
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
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
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
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
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公元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这里选析第一首。

  这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公元299年(晋惠帝永康九年)。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这首诗,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时的心情。开头四句点明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人说,时光流逝,爱妻离开人世已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他们永远隔绝了。“私怀”四句,写诗人即将离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动。就个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来说,诗人十分愿意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务在身,朝廷不会依从,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说,人已死了,就是再继续留在家中,也是没有用。这里提出留与不留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彩的部分。

  应该指出,“流芳”“遗挂”二语,注家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流芳”是指杨氏的化妆用品,有人认为“遗挂”是杨氏的遗像,都是猜测,缺乏根据。余冠英说:“‘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亡妻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余芳。”(《汉魏六朝诗选》)比较可信。又,“回惶忡惊惕”,意思是由惶惑不安转而感到惊惧。“回”,一作“周”。前人如陈祚明、沈德潜等人多谓此句不通,清人吴淇说:“此诗‘周惶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惶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剖析入微,亦颇有理。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是第三部分,写诗人丧偶的孤独和悲哀。“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上只一侧有眼睛,必须与眼睛生在另一侧的比目鱼并游。不论“翰林鸟”,还是“比目鱼”,都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合好。“一朝只”、“中路析”,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冬去春来,寒暑流易,爱妻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霤点点滴滴,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难以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一种古代乐器)了。《庄子·至乐》说,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周妻死了,惠施去吊丧,见庄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妻子死了,不哭也罢,竟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庄周说,妻子刚死时,他很悲伤。后来想想,人本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正如四季循环,就不必要悲伤了。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66-367页

dàowángshīsānshǒu

pānyuè wèijìn 

rěnrǎndōngchūnxiè hánshǔliú 
zhīguīqióngquán chóngrǎngyǒngyōu 
huái怀shuícóng yānliú 
mǐnmiǎngōngcháomìng huíxīnfǎnchū 
wàngrén shìxiǎngsuǒ 
wéipíngfǎng hànyǒu 
liúfāngwèixiē guàyóuzài 
chànghuǎnghuòcún huíhuángchōngjīng 
hànlínniǎo shuāngcháozhī 
yóuchuān zhōng 
chūnfēngyuánlái chénliùchéngyán 
qǐnshíwàng chényōuyíng 
shùyǒushíshuāi zhuāngfǒuyóu 

jiǎojiǎochuāngzhōngyuè zhàoshìnánduān 
qīngshāngyīngqiūzhì shǔsuíjiélán 
lǐnlǐnliángfēngshēng shǐjuéxiàqīndān 
yuēchóngkuàng shuítóngsuìhán 
suìhántóng lǎngyuèlónglóng 
zhǎnzhuǎnpǎnzhěn chángdiànjìngchuángkōng 
chuángkōngwěiqīngchén shìláibēifēng 
shìlíng fǎngěrróng 
jīnchángtàn juézhānxiōng 
zhānxiōngānnéng bēihuái怀cóngzhōng 
qǐnxìngcúnxíng yīnyóuzàiěr 
shàngcándōngmén xiàkuìméngzhuāng 
shīyánzhì zhìnán 
mìngnài chánglìng 

yàolíngyùntiān jiédàiqiānshì 
cháoníng lièlièfēng 
nàidàoshū róngyǒngqián 
niànzuó shuízhīsuì 
gǎicóngcháozhèng āixīnzhì 
yīnchóuzhāngfáng shuòwànglíněr 
ěrshí shuòwàngjìn 
qīnchánghuǐchè qiānzǎiyǐn 
wěiwěiyuèzhōu xiāngmǐn 
bēihuái怀gǎnlái yīngqíngyǔn 
jiàyánzhìdōng wàngfénzhěn 
páihuáijiān rěn 
páihuáirěn chíchú 
luòwěishān gāidàifén 
húnqióngqióng ānzhīlíng 
tóuxīnzūncháomìng huīqiǎngjiùchē 
shuíwèigōngyuǎn bēiyǒu 

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
奈何¹²!天下人何限³,慊(qiàn)只为汝(rǔ)
译文:怎么办呀!天下人何其多,但我的空虚寂寞却全都是因为你。
注释:¹奈何:无奈何。怎么样;怎么办。没办法。²许:几许。如许。³何人限:有何人的限制。何多人也。⁴慊慊:诚敬貌。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⁵汝:你。

huàshān ·nài

míng nánběicháo 

nài tiānxiàrénxiàn qiànqiànzhǐwèi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山下旌(jīng)旗在望¹,山头鼓角²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kuī)然³不动。
译文:战旗在山下摇荡,山头鼓声浩荡,吹角连绵,战事激烈,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军依然毫不畏惧,岿然不可撼动。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¹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²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³岿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早已森严壁垒¹,更加众志成城²。黄洋界³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dùn)
译文:早已构筑好坚固的防御工事,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注释:¹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²众志成城: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³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⁴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即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以及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也在坚守井冈山,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山头鼓角相闻”,喻指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有人报告说,敌人听到了红军在黄洋界打的炮声,惊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陈毅说:“在战争中尝有炮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军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诗歌,一首小令,仅五十字之简约篇章,却能如此真实地记录了黄洋界保卫战这样的一场战役,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这首“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歌,虽然是一首超小型的叙事诗,但纪实之中有言志,有抒情,有议论。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与《井冈山的斗争》这样的政论长文,居然可以如此紧密地互文见义。在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全新革命战略的年代,毛泽东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把自己的政论思考熔铸到自己诗词的意象之中,其抒情逻辑蕴涵着他在军旅征战之中的革命预见。这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诗词的一个最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骨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吴正裕、李捷、陈晋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 张铁锁、钟启元、栗金凤、牛崇辉、杨海贵、孟红、曲星、汤根臣等.《党史文汇》.山西·太原:山西省邮政报刊发行局,2012年第3期:22页

西jiāngyuè ·jǐnggāng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shānxiàjīngzàiwàng shāntóujiǎoxiāngwén jūnwéikùnwànqiānchóng kuī岿rándòng 
zǎosēnyánlěi gèngjiāzhòngzhìchéngchéng huángyángjièshàngpáoshēnglóng bàodàojūnxiāodùn 
三万六千顷,玉壶天地寒。庾岭封的皪,淇园折琅玕。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直疑潢潦惊翻,斜风溯狂澜。
三万六千顷,玉壶¹天地寒。庾岭²封的皪(lì)³,淇园折琅(láng)(gān)。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xù)飞残。直疑潢(huáng)(liáo)惊翻,斜风溯(sù)狂澜。
译文:一望无际的广袤土地,大雪纷飞使天地天地皆寒。使梅岭封住光鲜的美景,淇园翠绿的竹子都失色。似片片梨花在空中烂漫,像细小柳絮在空中纷飞。像地上流淌的雨水一样翻滚,斜风迎接着这狂澜。
注释:¹玉壶:比喻雪后天地。²庾岭:地名,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张九龄曾督属下在此筑路种植梅花,故又称梅岭。³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⁴淇园:周朝卫国的皇家园林,以产竹闻名。⁵琅玕:指青翠象玉一样的竹子。⁶梨花、柳絮:比喻雪花。前者因为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有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来。后者因谢道韫有“柳絮因风起”而来。⁷潢潦:地上流淌的雨水。⁸溯:迎,向。
对此频胜赏,一醉饱清欢。呼䣔童翦韭,和冰先荐春盘。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呼䣔(suǒ)童翦(jiǎn)¹,和冰²先荐春盘³。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译文:对这样的胜景甚是赞叹,愿为这种快乐饱醉一顿。呼喊童子一起欢饮享味,附和着冰雪先祭献春盘。怕东风吹散这飞雪,停杯待月,依靠着栏杆,怕自己不舍今夜的美景。
注释:¹翦韭:古人以初春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食饮的谦词。²冰:这里指玉制的酒壶。³春盘:古代风俗,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馈赠亲友。帝王也于立春前一日以春盘并酒赐近臣。⁴尊:同“樽“,酒杯。
此乃咏雪上乘佳作。上片,词人大手笔开篇,“三万六千顷”,漫天飞雪,摄人心魄,只使梅岭封景,淇竹失色;下片,美景当餐,词人喜雪、恋雪,呼童引酌,欢饮尽赏。一“怕”字绘尽词人之恋雪深情。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¹成,有龙垂胡髯(rán)²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³持龙髯,龙髯拔,堕(duò)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译文: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垂着须髯的龙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后,群臣和后宫后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余人,龙即飞上天去。其余的小臣不能上,都抓着龙须不放,龙须被拔落,黄帝的弓也掉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已经上天,就抱着弓和龙须号陶大哭,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叫做鼎湖,那张弓叫乌号。
注释:¹既:已经。²胡髯:胡须。³悉:全;尽。⁴堕:掉下;坠落。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