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以泄心液,中亦寓邪正。媚妇及谗臣,沾巾祸斯兴。
泪以泄心液,中亦寓邪正。媚妇及谗臣,沾巾祸斯兴。
钱子痛慈亲,崩衷血随迸。哀极衍馀音,悠悠偶成咏。
钱子痛慈亲,崩衷血随迸。哀极衍馀音,悠悠偶成咏。
仍须血为书,留之示子姓。
仍须血为书,留之示子姓。

shī--shěnzhōu

lèixièxīnzhōngxiézhèngmèichánchénzhānjīnhuòxìng

qiánzitòngqīnbēngzhōngxuèsuíbèngāiyǎnyīnyōuyōuǒuchéngyǒng

réngxuèwèishūliúzhīshìzixìng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¹,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²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注释:¹悲寂寥:悲叹萧条。²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一鹤排云¹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²
译文: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¹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²碧霄:青天。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55-756

qiūèrshǒu ·

liú tángdài 

féngqiūbēiliáo yánqiūshèngchūnzhāo 
qíngkōngpáiyúnshàng biàn便yǐnshīqíngdàoxiāo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仙姥¹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jīng)旗共、乱云俱下,依约²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è)³,相从诸娣(dì)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译文: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
注释:¹仙姥:神仙妇女。²依约:隐隐约约。³轭: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型器具,一般木制。⁴相从诸娣:随从神姥的诸位仙姑。此句下白石自注:“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娣:古称同夫诸妾。⁵佩环:指诸神身上的装饰品。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神奇处,君试看。奠(diàn)¹淮右²,阻³江南。遣(qiǎn)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gāo)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译文:这神姥的威力确实神奇,你看吧:她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还派出六丁神将,带着雷霆和闪电,扼守着东关。却笑人世间那些所谓“英雄”,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瞒给吓走了。他又哪里知道,这位厉害的对手,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呢!
注释:¹奠:镇守。²淮右: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称淮右,湖属淮右地区。³阻:拱卫。⁴六丁:传说中的天神。韩愈诗: “仙宫敕六丁,雷电下取将。”⁵别守:扼守。⁶一篙:一竿。篙,撑船的竿。⁷曹瞒:曹操小字阿瞒。⁸帘影间:帘幕之内的(弱质女子)。

  《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多以柳永格为准,但有融字的麻烦。所以白石为求协律而改仄为平。白石是南宋著名的大音乐家和大词人,妙解音律,对景填词,既能依旧调填词,又能自创新调,还能变旧调为新声。此词即是一首变仄为平的变调。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宜其被巢湖一带的善男信女用作迎送神曲而歌唱了。

  词中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巢湖仙姥形象。她没有男性神仙常有的那种凛凛威严,而是带有雍容华贵的姿态,神定气闲的风范。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成为词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也间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居高官,领厚禄而只知纸醉金迷,不管国忧民难的男人的讽刺和鞭挞。传统神话中常常记载着我国的名山大川由女神来主宰。如昆仑山的西王母、巫山的瑶姬、洛水的宓妃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山川女神,大抵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巢湖仙姥当是山川女神群像中的一位。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它分三层写:先是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这就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采: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是一层。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这些当然是出于词人的想象,但也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原词在“相从诸娣玉为冠”句下有自注云:“庙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此为第二层。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在《疏影》一词中,词人曾写王昭君云:“想佩环、月夜归来……”两处都是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善于跳离前境,翻出新境,富有曲折变化、摇曳多姿之美,是白石词的妙处。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此为第三层。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

  过片处先以两个短语提挈,振起后片境界。然后以实笔叙写仙姥指挥若定的神奇才能,她不仅奠定了淮右,保障了江南,还派遣雷公、电母、六丁玉女(案《云笈七籖》云:“六丁者,谓阴神玉女也。”),去镇守濡须口及其附近的东关。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紧接着词人又联想起历史上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对垒的故事,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为什么英雄人物中竟没有一个真正的好手,结果却只能靠一篙春水把北来的曹瞒逼走?这曹瞒当然不是实指历史上的曹操,英雄好手也不会是指历史上的孙权本人。词人一方面是出于想象,把历史故事牵移到仙姥的身上,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如同小序结尾所云:“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他对现实的愤慨,因为当时距宋金的隆兴和议将近三十年,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也正是依靠江淮的水域来阻止金兵的南下的。这两句以古讽今,寄兴深微,而又浑融贴切,不露痕迹,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结句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以仙姥的神功盖世而不居功自傲,反刺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无耻男人。“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跟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以及下片的“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构成了截然不同境界。然正因为一个“小红楼、帘影间”的人物,却能指挥若定,驱走强敌,这就更显出她的神奇才能。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姜夔曾在《诗说》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此词结句,正是反终篇之意而又能出人意表的一个显例,因此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mǎnjiānghóng··xiānlǎoláishí--jiāngkuí

xiānlǎoláishízhèngwàngqiānqǐngcuìlánjīnggòngluànyúnxiàyuēqiánshānmìngjiàqúnlóngjīnzuòèxiāngcóngzhūwèiguānxiàngshēnfēngdìngqiāorénwénpèihuán

shénchùjūnshìkàndiànhuáiyòujiāngnánqiǎnliùdīngléidiànbiéshǒudōngguānquèxiàoyīngxiónghǎoshǒugāochūnshuǐzǒucáományòuzěnzhīrénzàixiǎohónglóuliányǐngjiān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fú)(yóu)之羽¹,衣裳楚楚²。心之忧矣,於(wū)³我归处。
译文: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於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注释:¹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蜉蝣: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四翅,生存期极短。比喻微小的生命。²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³於:通“乌”,何,哪里。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之翼,采采¹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译文: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於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注释:¹采采:光洁鲜艳状。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蜉蝣掘(jué)(xué)¹,麻衣²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shuì)³
译文: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注释:¹掘阅:挖穴而出。阅:通“穴”。²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³说:通“税”,止息,住,居住。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7-288

yóu

míng xiānqín 

yóuzhī chángchǔchǔ xīnzhīyōu guīchǔ 
yóuzhī cǎicǎi xīnzhīyōu guī 
yóujuéxué xuě xīnzhīyōu guīshuì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坐对一樽(zūn)¹酒,恨多无力斟。
注释:¹樽:古代盛酒的酒器。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
幕疏萤(yíng)色迥(jiǒng)¹,露重月华深。
注释:¹迥:远。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万境与群籁(lài),此时情岂任。

  《缺题》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扣住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由白天睹物思人,触景伤怀,到夜色渐起,月色渐浓,由意识到故人已去到此恨难排,情何以堪,抒发的情感一层重一层。这首词情景交融,深切自然,看似平淡,实际上极为精炼,耐人回味将相思苦传神地勾画了出来。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首联,睹物思人,才发现故人离去的在心中在生活的留下的空白根本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迁而填补,那人还是心中不可或缺的唯一的知音人。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今作者也应知音离去而尘封心曲,无处诉衷肠,深藏于心的对友人的思念于典型的场景、质朴无华的语言中溢出,奠定全诗忧伤的感情基调。

  自然引出颔联: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对“一樽酒”往昔饮酒欢笑场景历历在目,而今故人已远,独留自己在故地黯然神伤,触目皆伤心,寂寞如影随形,终于挨到天黑,又能否摆脱这份孤寂呢?

  颔联: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露重”可见诗人因相思所苦在庭院中久久站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凝神痴呆的形象。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望月怀远”是自古的母题。月色凄迷,不应有恨偏照无眠人。“单幕疏帘贫寂寞,凉风冷露秋萧索。”(白居易《秋晚》)“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张辑《疏帘淡月·秋思》)诗人精选物象营造了静谧、凄冷、幽阔的氛围,以景的清冷、幽寂来表达因故人不在身边的孤寂,感伤的心情和对故人难遣难寄的相思之情。

  尾联: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直抒胸臆,“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响,如万籁俱寂。结尾将情感推向极致,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盈满天地间。

quē--liú

rényuǎnchuāngxiàchénmǎnqínzuòduìzūnjiǔhènduōzhēn

shūyíngjiǒngzhòngyuèhuáshēnwànjìngqúnlàishíqíngrèn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苍苍¹丁零²³,今古缅(miǎn)荒途。
译文: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
注释:¹苍苍:旷远迷茫的样子。²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³塞:边疆要害之处。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亭堠(hòu)¹何摧兀(wù)²,暴骨无全躯。
译文: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
注释:¹亭堠: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²摧兀:颓败孤立的样子。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黄沙堠南起,白日隐西隅(yú)¹
译文: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
注释:¹西隅:西边。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译文: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¹²
译文: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注释:¹上:一作“下”。²孤:指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