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供娟娟侑玉卮,红妆文字两相宜。分香客座须风细,倾盖林亭要日迟。
花供娟娟侑玉卮,红妆文字两相宜。分香客座须风细,倾盖林亭要日迟。
仙子新开壶里宅,佳人旧雪手中丝。便应此会同桃李,酒政频教罚后诗。
仙子新开壶里宅,佳人旧雪手中丝。便应此会同桃李,酒政频教罚后诗。

huáyàn--shěnzhōu

huāgōngjuānjuānyòuzhīhóngzhuāngwénliǎngxiāngfēnxiāngzuòfēngqīnggàilíntíngyàochí

xiānzixīnkāizháijiārénjiùxuěshǒuzhōng便biànyīnghuìtóngtáojiǔzhèngpínjiàohòushī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闷怀难表。西风弄,愁人踪迹颠倒。笑弃华发付凄凉,露泣芙蓉老。梦破柳烟胡蝶晓。沈吟掷镜寒云扫。世事总休休,但倩取幽窗月影,夜半留照。
闷怀难表。西风弄,愁人踪迹颠(diān)倒。笑弃华发¹付凄凉,露泣芙蓉倒。梦破柳烟胡蝶晓²。沈吟掷镜寒云³扫。世事总休休,但倩取幽窗月影,夜半留照。
译文:苦闷的心怀难以表达,偏偏西风捉弄人,愁闷的人心神错乱,必然踪迹颠倒。豁出去将满头白发,付之凄凉的一笑,像衰老的芙蓉,露水如泪珠滚掉。好比庄子化成蝴蝶,飞绕烟柳的梦刚醒,便久久地沉吟,然后将镜子一扔,把白发如寒云般扫掉。人间万事总要丢开,只请月光穿过幽静的窗,半夜里将愁闷的人照耀。
注释:题君善祝发图:君善,不详。祝发,削发为僧。祝,断。¹华发:白发。²梦破柳烟蝴蝶晓:典出《庄子·逍遥游》“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³寒云:比喻白发。⁴休休:犹言完了,罢了,算了。⁵但倩取幽窗月影:倩,请,恳求。幽窗,幽静的窗。月影,月光。
憔悴,动处非狂,愁时易醉,画里人应知道。绕崖黄叶正纷纷,好共哀猿啸。落蕊楚江君莫恼。芳洲处处悲秋早。自有闲云飞伴,松月山空,桂丛烟渺。
憔悴,动处非狂,愁时易醉,画里人应知道。绕崖¹黄叶正纷纷,好共哀猿啸。落蕊(ruǐ)楚江²君莫恼。芳洲处处悲秋早³。自有闲云飞伴,松月山空,桂丛烟渺。
译文:画中人是多么憔悴!心动时非要致狂,愁闷时容易醉酒,这些都是憔悴的原因,画里人应该知道。黄叶正绕着山崖纷纷飘落,秋风正好与哀猿一起长啸。花落楚江你不要烦恼,芳洲到处都是令人悲秋的草。自然有闲云飞来相伴,明月照松空山静寂,更有桂花丛里烟雾缥缈。
注释:¹崖:山崖,高峻的山边。²落蕊楚江:落蕊,落花。楚江,楚地的江水。³芳洲处处悲秋草:芳洲,芳草丛生的小洲。悲秋,对萧瑟秋景而伤感。

  这是一首题画词,词题叫《题君善祝发图》。君善,生平不详。明长乐人敖继公字君善,官至信州教授;是否其人,不详。祝发,断发; 即削发受戒为僧人。此等题目很少有人在诗词中道及,沈氏却于此落墨,才识诚不同寻常。词的上片入手擒题,“闷怀难表。西风弄,愁人踪迹颠倒。”发语即从一“闷”字写起。削发之人,大都因人事磨难,际遇坎坷,对现世人生灰心失望,看破红尘,遂起遁入空门之念。所以说满怀愁怨苦闷,难以表达。加之秋风惹弄,搅得人心神错乱。“笑拼华发付凄凉,露泣芙蓉老。”揽镜自照,但见白雪满头,华发萧骚;凄然一笑中,饱含了无限辛酸之情。接着以秋江上衰老芙蓉捧露如泪的描写,来烘托画面上主人公的冷落心境。“梦破柳烟蝴蝶晓”句,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庄子·逍遥游》:“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这里借以表达一种人生如梦、虚幻非真之意。“沈吟掷镜寒云扫”,“沈吟”二字颇有份量,表明祝发并非易事,是有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的; 而 “掷镜”则表明经过斗争,最终毅然割断尘缘的决绝态度。“寒云”,比喻衰白的头发。“寒云扫”指抛却一切尘念,将华发削净,就像风扫残云一般。于是万事皆休,一无所有,一无所求,一无所得。“但倩取幽窗月影,夜半留照”,幽窗残月,独伴愁人; 万籁俱寂,万念皆灭。

  下片首三句系接“世事总休休”而来,向画里祝发者指出狂与醉都是憔悴的原因,因为心动处无非易致狂态,而愁来时每易借酒浇愁。接下来去谈求静与消愁之妙谛。“绕崖黄叶正纷纷,好共哀猿啸。”黄叶纷纷,哀猿长啸; 景象萧瑟,气氛悲凉。接下来又深入一层,写 “落蕊楚江君莫恼,芳洲处处悲秋草。”这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词人劝慰画中祝发人不要为花落楚江而懊恼,君不见,秋风里,芳洲处处悲秋草。这组意象具有明显的暗示性,暗示着人生无处不苦辛,人生无时无烦恼;而遁入空门,反倒怡然自得、悠然自适、恬淡清闲。“自有闲云飞伴,松月山空,桂丛烟渺。”结句显得飘逸空灵,柔和美好。闲云自在,松月清幽,空山寂寂,桂香袅袅。置身其中,自然令人忘怀尘世得失,不知今夕何夕了。

  这首词意境清冷,色彩幽暗。据词人之弟沈自徵于词人去世后所作《鹂吹集序》云: “(姐)赋性多愁,洞明禅理,不能自解免。虽一生境遇,坎壈为多, 亦良由禀情特甚, 山花开落,陇月盈亏,光阴往来,荣瘁互代;而台前镜里,偏多踯躅之怀,绿水芳丛,恒如摇落之感;……触绪兴思,动成悲惋; 香笺盈泪,彩笔余辛。”可见女词人平生多愁善感,故其作亦如“怨鹤空山,离鸿朝引”(同上) 。这首词的基调也是如此。因词人“洞明禅理”,受佛老思想影响,所以对祝发弃世之事,并无微词;相反,流露出一种神往之情。其艺术上的特色: 一是将画里和画外的描写有机结合起来。题画词既以画面为主,从画面生发开来; 又能不为画面所囿,写出了词人和画里人的感情共鸣。二是情景交融。词中所描写的西风、幽窗、黄叶、落蕊等一组凋残、萧瑟之景,与画里画外人所抒发的闷、愁、悲、哀之情,和谐一致,有水乳交融之妙。三是结构井然,文思如剥蕉见心,运笔如盘中走珠,极回环跌宕之致。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
世间尤物¹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wéi)²睡起,发妆³酒酽(yàn),红脸杏花春。
译文:我的意中人是世间绝色女子。腰身轻巧纤细。从芳香艳丽的帏帐中起床,开始化妆,脸色好像喝过酒,红润如春天娇艳的身花。
注释:¹尤物:指绝色的人物。²香帏:芳香艳丽的帏帐。³发妆:化妆。⁴酒酽:脸色如同喝过酒。
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
娇多爱把齐纨(wán)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¹详雅²,不称在风尘。
译文:她娇美可爱喜欢把玩纨扇,笑的时候,用扇子轻轻遮住朱唇。她心性温柔,品格安详温雅,不像沦落风尘的人。
注释:¹品流:品类流别。²详雅:安详温雅。

shǎoniányóushízhī··línzhōngshāng--liǔyǒng

shìjiānyóuzhōngrénqīnghǎoyāoshēnxiāngwéishuìzhuāngjiǔyànhóngliǎnxìnghuāchūnjiāoduōàiwánshànxiàoyǎnzhūchúnxīnxìngwēnróupǐnliúxiángchēngzàifēngchén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¹
译文: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注释:¹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却下¹水晶帘²,玲珑³望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译文: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注释:¹却下:回房放下。却:还。²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³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首两句是说,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末两句是说,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內,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是一味的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下来以后,却更难消受这凄苦无眠之夜,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形容水晶帘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功力,以隔帘望月,衬托了人之幽怨。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乎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并且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得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之笔抒情,常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在写作理论上,俄国作家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就是说作者应该与所写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客观,无声嘶力竭之弊。本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艺术上有幽邃深远之美。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4-245

jiēyuàn

bái tángdài 

jiēshēngbái jiǔqīnluó 
quèxiàshuǐjīnglián línglóngwàngqiūyuè  (shuǐjīngzuò shuǐjīng )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悠悠¹²荒路,靡(mí)³我心愁。
译文: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注释:¹悠悠:忧思的样子。²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³靡靡:行路迟缓。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四望无烟火¹,但²见林与丘³
译文: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注释:¹烟火:人烟。²但:只。³丘:小山包。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城郭¹生榛(zhēn)(jí)²,蹊(xī)³无所由
译文: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注释:¹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²榛棘:丛生的树木和野草。³蹊径:小路。⁴由:经过。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huán)¹²³广泽,葭(jiā)夹长流。
译文: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注释:¹雚: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²蒲:水生植物,即蒲草。³竟:遍布。⁴广泽:浩渺的水泽。⁵葭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日夕¹凉风发,翩翩漂吾舟²
译文: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注释:¹夕:日落的时候。²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寒蝉¹在树鸣,鹳(guàn)(hú)²摩天³游。
译文: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注释:¹寒蝉:秋后的蝉。²鹳鹄:这里泛指大鸟。³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客子¹多悲伤,泪下不可收²
译文: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注释:¹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²收:结束,停止。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朝入谯(qiáo)¹郡界,旷然²消人忧。
译文: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注释:¹谯: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²旷然:豁然开朗。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鸡鸣达¹四境²,黍(shǔ)(jì)³原畴
译文: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注释:¹达:及。²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³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⁴盈:满。⁵原畴:田野。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馆宅¹充廛(chán)²,士女³满庄馗(kuí)
译文: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注释:¹馆宅:房舍。²廛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³士女:男子和女子。⁴馗: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自非¹圣贤²国,谁能享斯³
译文: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注释:¹自非:假如不是。²圣贤:指曹操。³斯:这。⁴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诗人¹美乐土²,虽客³犹愿留。
译文: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注释:¹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²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³客:指诗人自己。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望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望,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望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望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望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望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望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望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2页
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shǔ)¹到江南,长忆吴山²好。吴蜀风流³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译文: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注释:¹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²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³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⁴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jiè)¹西湖草。莫惜尊前²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译文: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¹藉:坐卧其上。²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