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赖小桥西,春事阑珊意亦迷。锦里门前溪好浣,黄陵庙里鸟还啼。
夕阳无赖小桥西,春事阑珊意亦迷。锦里门前溪好浣,黄陵庙里鸟还啼。
焚追螺甲教香史,煎带牛酥嘱膳㜎。万宝千钿真可惜,归来直欲满筐携。
焚追螺甲教香史,煎带牛酥嘱膳㜎。万宝千钿真可惜,归来直欲满筐携。

luòhuāshíshǒuliù--shěnzhōu

yánglàixiǎoqiáo西chūnshìlánshānjǐnménqiánhǎohuànhuánglíngmiàoniǎohái

fénzhuīluójiǎjiàoxiāngshǐjiāndàiniúzhǔshànwànbǎoqiāndiànzhēnguīláizhímǎnkuāngxié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其八
其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八十三
其八十三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其八十七
其八十七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其一百三十
其一百三十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参考资料:
1、 傅璇琮.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26-430

hàishī sānbǎishíshǒuxu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tàihángmàizǒuyūnwān mǎngmǎng西dūn 
sòngyáobiānjìngdōng shānkànzhōngyuán 

shísān
zhǐchóulǎnshíduō suànqiānsōu 
céngméitàicāng wénlèipāngtuó 
 yuèshíèrhuáizuò 

shí
rénhénghǎibàijiāngjūn nántiānwèichǎnxūn 
yǒuyīnsānbǎi wánnánxióngwén 

bǎisānshí
táoqiánlóngháo wànxúnyángsōnggāo 
xìnshīrénjìngpíngdàn èrfēnliángfēnsāo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甚矣,造物¹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译文:太神奇了,大自然的手笔!同样一幅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而浙西三幅瀑布却有三种不同的情态,最终没有重下的笔法。
注释:¹造物:古时以万物为天所生成,故称天为造物。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扌必,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rén)(yín)¹,余游天台²石梁³,四面崒(zú)者厜(zuī)(wēi),重者甗(yán)(yǎn),皆环粱遮迣(liè)。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áo)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lěi)(luǒ)所挡<扌必>,自然拗(yù)怒郁勃¹⁰,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译文: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围绕着石梁遮拦围合。石梁长两丈,宽三尺左右,好像一只巨大的龟背横跨在山腰上,石梁下边是空的。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如同万马结集成队,穿过石梁而狂奔。凡是被岩石阻挡的水必定愤怒,愤怒了必然号叫。凭借从千尺之高一跃而下之势,被众多的乱石所阻挡推击,自然怒势难抑,响声震天,人相对着说话而听不见声音。我坐在石梁上,恍恍惚惚就像骑在瀑布上。走到山脚下抬头仰望,就感觉到飞沫溅湿头顶,目光被飞沫晃得眼花缭乱,坐和站都不能稳,仿佛自己的身体都要被水一起冲走。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我因为喜爱瀑布的缘故,就在那里住了两个晚上。
注释:¹壬寅岁: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²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³石梁:位于石桥山,一石梁飞架两山坳间,下临万丈深涧,瀑布飞洒。⁴崒者厜嶬:语出《尔雅·释山》。崒者,高而挺拔者。厜嶬( “wēi”字由“厂”与繁体“义”构成,以“嶬”代),山峰高峻。⁵重者甗隒:语出《尔雅·释山》。重,重叠。甗隒,甗为瓦器,上大下小;隒为山崖。甗隒指山崖上大下小如甗。⁶遮迣:四周遮拦。⁷华顶:即华顶峰,浙江天台山诸峰之一。⁸磥砢:通“磊坷”,石众多而乱。⁹挡扌必:阻挡推击。¹⁰拗怒郁勃:形容水势受抑转急,奔腾激泻。拗怒,抑制愤怒。班固《两都赋》:“蹂蹸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郁勃,盛貌。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qiū)¹。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²。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yì)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ji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yì)测也。
译文:十日之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在距离瀑布不到三里的地方,就看见一匹白绢(一般的瀑布)从天上挂下来,正好连一点声音都没有。等到走到瀑布跟前仔细去看,就看见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却不是瀑布,全都化为烟,化为雾,化为轻轻的丝绢,化为白玉的粉尘,化为珍珠的细屑,化为琉璃丝,化为白色的杨花。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湫安静;石梁湍急,龙湫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当初观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壮观之状不过如此,大龙湫瀑布可以不去观赏。等到看了龙湫瀑布之后,才知道耳目没有触及的东西,是不可以凭想象推测的。
注释:¹大龙湫:浙江著名瀑布,位于雁荡山中。²杨白花:即杨花,花色白如絮。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后半月,过青田¹之石门洞²,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kuài)³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bàng)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wèng)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译文:半个多月之后,观赏青田的石门洞瀑布,真有点怀疑大自然虽然巧妙,也不能再翻出什么新花样了。那个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如同一只巨大的河蚌张开大口,可以吞没几百人。承受瀑布的地方,水池宽幅有一亩多,潭深达百丈,仿佛蛟龙将要飞起,瀑布冲激潭水的声音,如同在瓮内敲击钟鼓一般嗡嗡作响。这又是石梁瀑布和大龙湫瀑布所没有的。
注释:¹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²石门洞:在青田县西石门山。山两峰壁立如门,故得此名。洞幽深棉邈,中飞瀑喷泻。上有轩辕丘。道家以为第三十洞天。³狡狯:诡变,开玩笑。《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这里意为别出机杼,另翻新样。⁴考:撞击。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译文:过去有人说:“读《周易》的时候就好像不存在《诗经》,读《诗经》的时候好像就不存在《四书》,读《诗经》《周易》《四书》的时候好像就不存在《礼记》《春秋》。”我观赏浙西三大瀑布之后,觉得确实如此。

  这篇游记描写了天台石梁、雁荡大龙湫、青田石门洞三处瀑布的景观,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刻画三处瀑布的特点,穷形尽态,意蕴丰富。因是三景合于一篇,所以文章自然重比较,譬如将石梁与大龙湫作比较,则各自特色越发鲜明、越发突出,从而愈见大自然创造力的无穷无尽,愈见自然景物的丰富多采。文章写景重写形,亦重写神。写形处文词优美,刻画精细,写神处文词简约,内涵丰富。袁枚提倡文章简洁而有文采,这篇游记正是其创作观的体现。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之异,卒无复笔。”作者开门见山,托出写作意图。这两句写得突兀而有气势,作者在这里不是一般地赞叹自然力的伟大,而是领略了“三瀑”各有千秋的奇异风光后所发出的赞叹语,统率全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段的前三句是对开头两句的照应和落实,同时点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作者是把握了“三瀑三异,卒无复笔”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加以比较描写,借以赞叹“造物之才”。自“壬寅岁,余游天台”至“遂两宿焉”一段文字,是写天台石梁瀑布。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手法,对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作了有声有色的渲染描绘。“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展现出天台山瀑布的雄壮豪迈。“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石梁瀑布“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壮观气势。又描写水流冲击山石的“喧声雷震”,以刻画石梁瀑布的煊赫声势,而“人相对不闻言语”又从侧面烘托瀑布的巨大声威。接着写作者的主观感受。“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作者驾驭瀑布的豪迈之情;走到山脚仰视,“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段都是写雁荡山大龙湫瀑布。大龙湫瀑布没有石梁瀑布惊心骇胆的场面,却有着婀娜多姿、变幻万千的媚态。作者对它的描绘,就不像描绘石梁瀑布那样多用夸张和喧染的写法。他先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如用“一匹练”比喻远看瀑布水的全貌,尽显其柔美、恬静。近观瀑布时,作者重点描写二十丈以下的景观。用“烟”“雾”“轻绡”“杨白花”这些状貌近似的事物比喻二十丈以上飞洒而下的瀑布水,侧面展现了大龙湫瀑布轻柔绚丽的独特风韵。“为烟,为雾”,描绘水气缓缓扩散的情状;“为轻绡”,突出其朦胧柔和的感觉;“为玉尘,为珠屑”,状其飞沫似水珠般滑腻晶莹的色泽;“为琉璃丝”,表现水珠的激射状;“为杨白花”,既状其色,又体现其质地轻柔。这一连串的比喻,不仅形态毕肖,且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接着又说“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用“坠”“升”“疏”“密”四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概括了上下两段瀑布在形态上的区别与相似之处。作者以工笔的语言,如“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跌丽,”,把瀑布从高空下挂时呈现出来的虚无缥缈的景状和在日光照射下的鲜艳色彩,刻绘得惟妙惟肖。接着把石梁瀑布和龙湫瀑布作比较,“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从两处瀑布的气韵、声响、水流、气势等方面加以比较,突出大龙湫瀑布恬雅、静美的特点,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此句同时引出了后文作者的感慨,从而上升到哲理思考之境。

  第四段则是写青田石门洞瀑布。文章对石门洞瀑布的记叙一开始就进入了对比。“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意谓不会有不同于石梁、龙湫的瀑布了,这里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生动地描写出其形态之奇;“受瀑处池宽亩余”,表现瀑布面积之广;“疑蚊龙欲起”紧承前文,极写池中水势汹涌翻腾之状。在对石门洞瀑布的具体摹写中,虽然只是大笔勾勒,但在同石梁、龙湫的对比下,仍然描绘出了一幅明晰而深刻的图景。作者在欣赏过石门洞瀑布之后,又否定了原先“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的想法,体会出它非凡的气势与风韵。

  最后一段文字异中求同,作者引用昔人的话,表现出他对三座瀑布愈发强烈的沉醉和叹服,为“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的结论作注脚,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对三处瀑布的描写手法绝不类同:写天台瀑布,以石梁衬托它的奇兀湍激;“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和“拗怒郁勃,喧声雷震”,突出其湍急喧腾、气势磅礴。写雁荡瀑布,“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尽化为烟,为雾……为杨白花”,“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映丽”,作者运用一系列形象的比喻与白描,极写其纡徐飘散之逸。写青田瀑布,以“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与“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等地理环境的描写,突出其激荡磅礴之声。三段各自切合三处瀑布的特点,设语不多,无一复笔,同时又将三处瀑布关带比较,使人如临其境,移神骇心。

  写水难,写瀑布更难。因为水尚可因地势的索回纡曲而起变化;而瀑布则均自上而降,惟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只有把握住各瀑布的不同点,才能把各瀑布的妙处形象地写出来。袁枚之前历代文人游记中已多有对瀑布的描写,而写出新意实属不易。作者独具匠心描写地三瀑布,可谓不同凡响。这篇文章语言简炼,多用比喻和白描,形象生动,各显其妙。“三瀑三异,卒无复笔”,读之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臧维熙 等.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578
2、 胡俊华 同中求异 穷形尽态——袁枚《浙西三瀑布记》赏析[J].阅读与写作,2006,(第3期)
3、 何香久 等.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清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366
倚危楼伫立,乍萧索、晚晴初。渐素景衰残,风砧韵响,霜树红疏。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空遣悲秋念远,寸肠万恨萦纡。
倚危楼伫立,乍萧索、晚晴初。渐素景¹衰残,风砧(zhēn)韵响²,霜树红疏。云衢(qú)³。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空遣悲秋念远,寸肠万恨萦(yíng)(yū)
译文:在高楼上独自倚靠站立着,天气突然变得萧索冷清,晚上刚刚放晴。渐渐地秋景衰败残破,风中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稀疏的经霜的树叶也被染红。天空中新来的大雁飞过,奈何自从分别后就没收到过佳人的书信。空自排遣悲秋的情绪,思念着远方的人,心里充满了遗憾、后悔。
注释:¹素景:秋景。²风砧韵响:风中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砧,捣衣石。³云衢:天空。⁴遣:排遣。⁵萦纡:曲折萦绕。
皇都。暗想欢游,成往事、动欷歔。念对酒当歌,低帏并枕,翻恁轻孤。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赢得无言悄悄,凭阑尽日踟蹰。
 皇都¹。暗想欢游,成往事、动欷(xī)(xū)²。念对酒当歌,低帏(wéi)并枕,翻恁(nèn)³轻孤。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wú)。赢得无言悄悄,凭阑尽日(chí)(chú)
译文:回想起在帝都欢聚的场景,现在都已成往事,不禁落寞叹息。怀念那对酒当歌,同床共枕的日子,现在反而都这样轻易辜负了。纵目凝望回家的路,只见斜阳下平坦的草地上暮霭沉沉。落得默默无言,整日靠着栏杆徘徊。
注释:¹皇都:指北宋都城汴京。²欷歔:叹息声、抽咽声。³翻恁:反而这样。⁴纵:纵目。⁵但:只。⁶平芜:长满草的平地。⁷尽日:整日。⁸踟蹰:徘徊。

lánhuāmànsānzhī··nándiào--liǔyǒng

wēilóuzhùzhàxiāosuǒwǎnqíngchūjiànjǐngshuāicánfēngzhēnyùnxiǎngshuāngshùhóngshūyúnjiànxīnyànguònàijiārénbiéyīnshūkōngqiǎnbēiqiūniànyuǎncùnchángwànhènyínghuángdōuànxiǎnghuānyóuchéngwǎngshìdòngniànduìjiǔdāngwéibìngzhěnfānnènqīngguīzòngníngwàngchùdànxiéyángǎimǎnpíngyíngyánqiāoqiāopínglánjǐnchíchú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
太一¹²,天马下,沾赤汗,沫³流赭(zhě)
译文:天神太一赐福,使天马飘然下凡。这天马真是与众不同,它奔驰时流出的汗是红色的,好像满脸红血,此马因而被人们称为汗血宝马。
注释:¹太一:天神中的至尊者。²况:赏赐。³沫:洗脸。⁴赭:红褐色。
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
志俶(tì)(tǎnɡ)¹,精²权奇³,籋(niè)浮云,晻上驰。
译文:这天马的状态不同凡响,情志洒脱不受拘束,它步伐轻盈,踏着浮云,一晃就飞上了天。
注释:¹俶傥:与“倜傥”相通,洒脱不受拘束的意思。²精:又作“情”。³权奇:奇特不凡。⁴籋:同“蹑”,踏着。⁵晻:朦胧不清的样子。
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体容与¹,迣(lì)²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译文:它放任无忌,超越万里,凡间没有什么马可以与它匹敌,它志节不凡,唯有神龙才配做它的朋友。
注释:¹容与:放任无诞。²迣:超越。

tiānèrshǒu··--liúchè

tàikuàngtiānxiàzhānchìhànliúzhě

zhìchùtǎngjīngquánnièyúnànshàngchí

róngzhìwànjīnānlóngwèiyǒu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译文: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遥远正怀着愁绪独自行走,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
注释:澄迈驿:设在澄迈县(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是驿站上的建筑。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贪看¹白鹭(lù)横秋浦,不觉青长没晚潮。
译文:我的视线正迷恋地随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一片青葱的树林渐入暮色之中。
注释:¹贪看: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追随着白鹭移动。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¹( qiǎn)巫阳²招我魂。
译文:我余生已无多,势必将老死在这偏僻的海南荒村了,天帝该会派遣巫阳来召还我的游魂吧。
注释:¹帝:天帝。²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召还。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yǎo)¹天低鹘(hú)²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³
译文:高飞的鹘鸟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的相接之处,而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丛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
注释:¹杳杳:这里有无影无声的意思。²鹘:一种鸟鹰。³中原:可用来泛指故国河山。

  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闲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倦”字令人想见诗人旅途颠沛、神情困顿之态;而“归路”之“遥”,则暗示出漂泊之远,一怀愁绪由此而起。“愁闻”二字下得平淡,却将思乡盼归的心曲表达得十分真切,不管诗人是有所问而“闻”,还是他人无意之言而诗人有心而“闻”,都使人意会到身处偏远之地的诗人内心的落寞、孤寂。他暗自期望:此处离故乡会近一点了吧?但是留心打听,方知归路依然遥远,这给他这个旅客增添了许多倦意和愁绪。

  诗人怀着思乡的愁闷心情独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飞檐四张的高阁,凌空而起,俯视着跨水长桥。“眼明飞阁俯长桥”点出“通潮阁”之题。“眼明”二字极其准确地写出诗人对突兀而起的通潮阁的主观感受,而且使诗歌的情调由低抑转为豁朗。两句之间的起落变化,显示了诗人开阖自如的大手笔,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磨难所持的乐观态度。正像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把远贬海南视为难得的经历一样,在这里他也不肯让自己的精神就此委顿,而是竭力振作,将内心的愁苦化解开去。眼前这座凌空而起的通潮阁正是以其宏伟之势、阔大之景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

  诗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转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长没晚潮。”正因为“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故而不觉时光流逝。写得意气悠然闲适,大有与物同化之趣。有意思的是,诗人写白鹭,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而这“横”字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所在。首先,“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如同一团浓墨重重地抹在画面上,其气势,其力度,是“飞”或“翔”所不具备的。其次,这一“横”字中,点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传达出诗人的神情意态:诗人凭栏远眺,“贪看”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地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横”的感觉。若用“飞”或“翔”,则见不出诗人久眺的身影。更妙的是,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这种“静态”完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既与人们观察展现于开阔背景上的运动时所获得的感受一致,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现。最后一句用一个“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动”。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长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

  第二首诗着意抒发思乡盼归的心情。诗人从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出京师,六七年间一直漂泊在惠州、海南等地,北归无期,鬓发染霜,此时悲从中来,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他说,看来只得在这天涯海角之地度过残生了。然而,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却不能淹没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他内心深处依然盼望有朝一日遇赦北还,因此第二句写道:“帝遣巫阳招我魂。”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朝廷将他召还。无望已使人痛苦,而无望中的期望,更煎熬着诗人的心。这两句诗中翻腾着一种深沉炽热的情感,分外感人。

  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翘首北望,只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杳杳,形容极远。极目北眺,广漠的天空与苍莽原野相接,高飞远去的鹘鸟正消逝在天际;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青山犹如一丝纤发,那里,正是中原故乡。这两句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天低鹘没”,笔触洗炼,气韵清朗,极具情致。而“青山一发”,用头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更是新鲜别致。黄庭坚曾称赞苏轼的诗“气吞五湖三江”,而此句也显示了苏轼诗特有的磅礴气势。只不过它不是以恢弘之景表现出来,如“峨嵋翠扫空”,而是将壮观之景“化”小,运于股掌之间——“青山一发”。另一方面,“青山一发”又是实写之景。如此雄伟壮观的青山仅仅在地平线上露出一丝起伏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远,中原之遥远。而这正表明了诗人遐思的悠长。青山在天际时隐时现,宛如发丝若有若无,它牵动着诗人思乡的情愫,勾起诗人执着的期望。

  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韵调清雅悠闲,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笔墨洒脱飘逸,情感炽热绵长。虽写悲伤之怀,却不流于颓唐委顿;画面疏朗,笔力雄放。前人称苏轼诗“清雄”,这两首诗即是。

参考资料:
1、 韦凤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64-465

chéngmài驿tōngcháoèrshǒu

shì sòngdài 

juànchóuwénguīyáo yǎnmíngfēichángqiáo 
tānkànbáihéngqiū juéqīnglínwǎncháo 

shēnglǎohǎináncūn qiǎnyángzhāohún 
yǎoyǎotiānchù qīngshānshìzhōng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