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园含薄雾,野水散轻阴。
春园含薄雾,野水散轻阴。
落絮随风舞,啼莺坐树深。
落絮随风舞,啼莺坐树深。
旅情方自遣,幽意待人吟。
旅情方自遣,幽意待人吟。
独少扬雄客,时时载酒寻。
独少扬雄客,时时载酒寻。

biéshù--yuánkǎi

chūnyuánhánbáoshuǐsànqīngyīn

luòsuífēngyīngzuòshùshēn

qíngfāngqiǎnyōudàirényín

shǎoyángxióngshíshízàijiǔxún

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 3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亭前春逐¹红英²³,舞态徘(pái)(huái)。细雨霏(fēi),不放双眉时暂开。
译文: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这雨,浸润了落花,也浸湿了愁绪,我双眉紧锁,难得一展。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采桑子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逐:跟随。²红英:红花。³尽:完。⁴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⁵细:萧本二主词中作“零”;吕本二主词中此字空缺。⁶霏微:雨雪细小,迷迷濛濛的样子。⁷不放双眉:就是紧锁双眉的意思。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绿窗冷静芳音¹²,香印成灰³。可奈情怀,欲睡朦(méng)(lóng)入梦来。
译文:没有远方的佳音,独守绿色窗棂,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飘渺,渐渐烧成了灰烬。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
注释:¹芳音:晨本二主词中作“芳英”。芳音,即佳音,好音。²断:断绝。³香印成灰:指香烧成了灰烬。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用多种香料捣成末调和均匀制成的一种香。成灰,成为灰烬。⁴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⁵情怀:心情,心境。

  这首词是描写一个少妇在晚春时节缱绻怀人,愁眉不展,百无聊赖的情怀。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第一二两句“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写这个女子独处事中,举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随风飞舞,看来,春花即将随着这片片飞花无声无息地消逝了。这显然突出了这正是晚春时节。“亭前”一句写“春逐红英尽”是拟人,实际上是少妇在拟自己:“舞态徘徊”看似花舞春归,实际是少妇内心的情思纷扰,无法平复。一个“徘徊”明是写花,暗是写春,尤其是写少妇心中的思忆徘徊。“细雨”不仅打湿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湿了少妇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伤春是一种文人传统,但同时也是一种思妇情怀,“不放”一句形象地写出少妇的愁思是那么浓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继续描写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潆细雨下个不停。晚春时节的花英是很容易谢树辞枝的,哪里经得起东风的摧残,更何况又加上春雨的打击呢?

  正如词人辛稼轩所说: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风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这象征着岁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绪满怀。“不放双眉时暂开,’’就是愁绪满怀的形象的说法,连让双眉暂时展开一点的笑意帆没有。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还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词的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绿窗孤处,百无聊赖的心情。起首两句"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继续描写环境,从描写环境的寂静中体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绿窗冷静”是承上片的环境描写而转写少妇的自身境况。暮春时节,花落雨潺,一个人独守在空荡荡的闺房之中,总是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但是这些并不是少妇忧思不断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断”。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断。”则愁苦更浓。“香印成灰”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成灰”,既有时间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隐有诗“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这里少妇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闷之情不可谓不深。“可奈情怀”近乎白话,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写,突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暗点了百无聊赖的困境,虽然直白,但却言浅意深,把少妇那种梦寐以求的怀思之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文白,张西平选注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73

cǎisāng ·tíngqiánchūnzhúhóngyīngjìn

 dài 

tíngqiánchūnzhúhóngyīngjìn tàipáihuái fēiwēi fàngshuāngméishízànkāi 
绿chuānglěngjìngfāngyīnduàn xiāngyìnchénghuī nàiqínghuái怀 shuìménglóngmènglái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重离¹照南陆²,鸣鸟声相闻³
译文:重黎之光普照南国,人才众若风鸣相闻。
注释:述酒:逯钦立本于题下有“仪狄造,杜康润色之”八字,并注云:“上八字宋本云旧注。曾本、苏写本此下又注,宋本云,此篇与题非本意,诸本如此,误。”重离照南陆:寓言东晋之初,如日丽大,得以中兴。¹重离:代指太阳。离为周易八卦之一,卦形为,象征火。重卦(离下离上)后又为六十四卦之一,卦形为,卦名仍称离。《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故“重离”代指太阳。又暗喻司马氏。《晋书·宣帝纪》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是说晋代皇帝司马氏是重黎的后代。而“重离”与“重黎”谐音。²南陆:《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所以诗人说“重离照南陆”。南陆又暗指东晋所统治的南部中国。³鸣鸟声相闻:比喻东晋之初人才济济,名臣荟萃。鸣鸟:指鸣叫的凤凰。凤凰喻贤才;凤凰呜喻贤才逢时。《诗经·大雅·卷阿》:“凤皇于飞,翙翙(huì,鸟飞声)其羽;亦集爱止,蔼蔼王多吉士。”(第七章)“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第九章)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秋草虽未黄,融风¹久已分。
译文:秋草虽然尚未枯黄,春风早已消失散尽。
注释:¹融风:立春后的东北风。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素砾(lì)(xiǎo)修渚¹,南岳无馀(yú)云。
译文:白砾皎皎长洲之中,南岳衡山已无祥云。
注释:¹素砾皛修渚:暗喻奸邪得势。素砾:白石。古人常用砾与玉并举,砾指好邪,玉比忠贤。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豫章抗高门¹,重华固灵坟。
译文:豫章与帝分庭抗礼,虞舜已死只剩灵坟。
注释:¹豫章抗高门:暗指刘裕继桓玄之后与司马氏政权分庭抗礼。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流泪抱中叹¹,倾耳听司晨²
译文:心中悲怨叹息流泪,倾听鸡鸣盼望清晨。
注释:¹抱中叹:内心叹息。抱指怀抱、内心。²司晨:指报晓的雄鸡。这两句是说,内心忧伤而呗息,彻夜难眠,侧耳听着雄鸡报晓,等待天明。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神州¹献嘉粟²,西灵³为我驯
译文:国内有人献上嘉禾,四灵祥瑞为我所驯。
注释:¹神州:战国时邹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来用‘神州’作中国的代称。这里指国内。²献嘉粟:嘉粟又称嘉禾,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认为是吉瑞的象征。晋义熙十二年(417),巩县人得粟九穗,刘裕把它献给帝,帝又归于刘裕。³西灵:西当为“四”之误。《礼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义熙十三年,进封刘裕为宋王,沼书中曾说:“自公大号初发,爱暨告成,灵祥炳焕,不可胜纪。岂伊素雉远至,嘉禾近归已哉!”又晋恭帝《禅位诏》中也说“四灵效瑞”。⁴为我驯:为我所驯服,即归属于我。“我”代指刘裕。这两句是说:刘裕假托祥瑞之兆,图谋篡位。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诸梁¹²师旅,芊(qiān)胜丧其身。
译文:叶公帅军讨伐白公,白公兵败已丧其身。
注释:¹诸梁:即沈诸梁,战国时楚人,封叶公。²董:治理,统帅。师旅:军队。芊胜:楚太子的儿子,居于吴国,为白公。《史记·楚世家》载:白公杀楚令尹子西,赶走楚惠王,而自立为楚王。月余,叶公率众攻之,白公自杀,惠王复位。按:桓玄篡晋建立楚国,刘裕籍彭城,也为楚人。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山阳归下国¹,成名犹不勤²
译文:献帝被废犹得寿终,恭帝虽死不得存间。
注释:¹山阳归下国:山阳指汉献帝刘协。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魏王曹丕称帝,废献帝为山阳公。山阳公十四年后寿终,年五十四。下国,即指逊位后归山阳(在今河南怀州)。²成名犹不勤:指零陵王被杀。《周书·谥法解》:“不勤成名曰灵。”古代帝王不善终者,即追谥为“灵”。不勤:不劳,不安慰。成名:指受到追谥。这两句的含义是,零陵王虽然被迫禅位,但仍不免被杀害,死后也得不到安慰,他的命运还不如山阳公的善终。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卜生善斯牧¹,安乐不为君。
译文:卜式善牧恶者辄去,安乐失职不为其君。
注释:¹卜生善斯牧:卜生,指卜式。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平王去旧京¹,峡中纳遗薰(xūn)²
译文:平王东迁离开旧都,中原皆被匈奴入侵。
注释:¹平王会旧京:东周的开国君主周平王,于公元前七七〇年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之事。去:离开。旧京:旧都镐,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这里是借平王东迁事,指晋元帝建基江左。²峡中纳遗薰:峡同“郏(jiá)”,指郏鄏(rǔ),即今洛阳。薰,薰育,亦作严狁。猃狁、荤粥、獯鬻、荤允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殷周之际,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秋时被人称作戎、狄,后亦称为匈奴。刘聪为匈奴遗族,曾攻陷洛阳,晋元帝因此东迁。这两句是说,晋元帝离开旧都东迁江左之后,洛阳一带中原地区就被匈奴占领了。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双阳甫云育¹,三趾(zhǐ)显奇文²
译文:司马昌明已有后嗣,三足乌显成宋代晋。
注释:¹双阳甫云育:双阳,重日,寓言“昌”字。指晋孝武帝司马昌明。甫云育:开始有了后嗣。《晋书·孝武帝纪)载:“初,简文帝见谶云:”晋祚尽昌明‘。“待其于孝武帝降生,无意中竟取名为”昌明“。于是流涕悲叹,以为晋柞已尽。但孝武帝死后,子安帝又嗣位,晋朝并未尽于”昌明“。这句是说,孝武帝既已有了后嗣,便可延长晋朝江山。²三趾显奇文:三趾,三足,即三足乌。晋初曾用它作为代魏的祥瑞。《晋诸公赞》:”世祖时,西域献三足乌。遂累有赤乌来集此昌陵后县。案昌为重日,乌者,日中之鸟,有托体阳精,应期曜质,以显至德者也。“显奇文:是说谶纬之言,本为晋代魏之祥瑞,而今又成为宋代晋之祥瑞,故曰”奇“。《宋书·武帝纪》:晋帝禅位于王,诏曰:”故四灵效瑞,川岳启图?瞻乌爱止,允集明哲,夫岂延康有归;咸熙告谢而已哉!“这句意思是,三足乌又成了刘宋代晋的祥瑞征兆。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王子爱清吹¹,日中翔河汾²
译文:王子吹笙白日仙去,正午遨翔汾河之滨。
注释:¹王子爱清吹:王子,即王子晋。《列仙传》载,周灵王太子名晋,好吹笙,年十七,乘白鹤,白日升仙而去。清吹,即指吹笙。此句以王子晋托言东晋,谓已亡去。²日中翔河汾:日中,即正午,有典午之意。典,主其事,即“司”;午,属马,典午托言司马,暗指晋。翔:邀游。河汾:晋国地名。遨游河汾,暗指禅代之事。《梁书·武帝纪》载禅位策说:“一驾河汾,便有窅然之志;暂适箕岭,即动让王之心。”又《庄子·逍遥游》:“尧往见四子于汾水之阴,窅然丧其天下焉。”这两句是以王子晋年十七而仙逝喻晋朝在刘裕的控制下十七年而亡,司马氏政权以禅代而告终。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朱公练九齿¹,闲居离世纷²
译文:陶朱修炼长生之术,隐居避世离开纠纷。
注释:¹朱公练九齿:朱公指战国时范蠡。范蠡佐越破吴后,变姓名游于江湖,至陶(地名),号陶朱公。这里是以朱公隐“陶”字,是陶渊明自称。练九齿:修炼长生之术。九与“久”谐音义同;齿,年龄。九齿即长寿。²世纷:世间的纷乱。这两句说,我要修炼长生之术,退隐闲居,离开纷乱的世界。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峨峨¹西岭²内,偃(yǎn)³常所亲
译文:高高西山夷叔所居,安然仰卧为我所钦。
注释:¹峨峨:高大的样子。²西岭:即西山,指伯夷、叔齐隐居之地,不食周粟,采薇充饥,终于饿死。³偃息:安卧。《诗经·小雅·北山》:“或偃息在床,或不己于行。”⁴亲:“这里有钦慕、敬仰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那高高的西山之中,安卧着我所仰慕的伯夷、叔齐两位高人。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天容¹自永固²,彭³(shāng)非等伦
译文:天人之容永世长存,彭祖长寿难与比伦。
注释:¹天容:天人之容,即出众人物的形象,指伯夷、叔齐。²永固:永久保持。³彭: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彭祖。⁴殇:指夭折的儿童。⁵等伦:同等,一样。这两句是说,伯夷、叔齐那出众的节操将会永久存在,正如长寿的彭祖同夭折的儿童不能等量齐观。

  《述酒》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刘裕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为了避祸,陶渊明把这首诗写得十分隐晦。经韩子苍、汤汉及后来注家的努力,终于弄清了诗意。

  全诗四句为一层次,共六层次;只有收尾作六句,组成第七层次:一、东晋运祚,由盛趋衰;二、逆篡不断,至于桓、刘;三、诗人感慨,宋代晋瑞;四、刘灭桓玄,恭帝遭害;五、除异务尽,逃也不免;六、简文应谶,晋祚告尽;七、我亲夷齐,天容当固。

  这首诗的标题旁有一个题注:“仪狄造,杜康润色之”。仪狄是夏禹时代酒的发明者,而杜康是西周时人,正是在他改进了酿酒技术后,酒才风行于天下。这个题注仿佛让人们以为陶潜这首诗是在记述酒的发明发展史,其实根本不是。陶潜在这里用了影射手法,实际上是以仪狄影射桓玄,以杜康影射刘裕。桓玄篡位时用毒酒鸩杀了司马道子,而在陶潜听到的传闻中,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也都是被毒酒毒死的。这首诗里的“酒”,实际上指的是毒死司马皇族的毒酒,这首诗实际上是在感叹东晋王朝的灭亡。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重离”为周易八卦之一,“离”为火为日,天上的太阳暗喻地上的皇帝。司马氏的先祖出自古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重离”与“重黎”谐音,指代司马王朝。太阳照到南边的陆地上,暗喻晋室南渡,东晋开始。“鸣鸟”暗喻东晋初年名臣荟萃,如祖逖、王导、温峤、郗鉴、陶侃等人,都立下了赫赫功勋。

  “融风”是春天的东北风,司马氏祖出夏官祝融,所以“融风”也指代司马帝风。秋草虽然还没黄,可春风早已消失无踪,司马晋朝的运祚已趋衰颓。

  这四句诗概括了东晋从开国到衰亡的百年沧桑,从中不难看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谈论的正是晋宋易代的重大历史事件,难怪陶潜要用如此隐晦曲折的手法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素砾”是白色的小石子,比喻王敦、苏峻等犯上作乱的奸邪。“南岳”是衡山,在今天湖南境内,诗中指代东晋政权。山上的云就是东晋王朝的祥瑞之云。这些小石子在长江边闪着凶光冒着邪气,将南岳山头的祥瑞云气冲散了——也就是说,东晋王朝从开国之日起,就不断发生奸邪篡逆叛乱之事,国势一天比一天衰落。

  刘裕在义熙二年(406年)被封为豫章郡公,“豫章”在这里就是指代刘裕。“重华”是舜的号,他的坟在湖南零陵的九嶷山,而晋恭帝司马德文逊位后正是被封为“零陵王”,“重华”在这里暗指司马德文。在平定桓玄之乱的过程中,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庶族将领,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以王谢为代表的世族官僚,逐渐成为他们的依附势力,最后东晋王朝终于覆灭,刘裕建立了刘宋新朝,东晋末代皇帝司马德文,虽然谦恭逊位,最后也难逃他的魔掌!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义熙十四年(418年),有人向刘裕敬献“嘉粟”,刘裕献给晋安帝,晋安帝让刘裕保存。“嘉粟”是一茎多穗的稀有禾谷,古代认为是祥瑞之物,一旦出现就昭示着要出圣人。晋安帝让刘裕保存“嘉粟”,暗示自己准备将天下禅让给他。可就在那年年底,刘裕命人将晋安帝害死,又立司马德文为皇帝,以应“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

  “西灵”应当作“四灵”,指龙凤麟龟四种祥瑞之物,陶潜可能是故意写错,以免被当权者看懂。四种祥瑞之物都被刘裕驭使,暗喻他杀害天子篡权夺位的罪孽。

  这四句写陶潜当初听到晋安帝被害的消息,义愤填膺,悲哀难抑。多少个夜晚他流泪叹息,一直到雄鸡啼鸣还难以入眠。而如今连已经逊位的晋恭帝竟然也惨遭杀害,诗人的悲愤更是无法言喻。

  “诸梁董师旅,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诸梁”指沈诸梁,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将。“羊胜”应该作“芈胜”,陶潜也是故意写错。芈胜是楚国王族,他的父亲太子建在郑国遇害,他想报仇,楚国的令尹子西不从,他就杀了子西,将楚惠王赶出国境,自立为楚王。沈诸梁闻知后就率领军队攻打芈胜,芈胜战败自杀,楚惠王得以复位。陶潜引出这个典故,是为了影射刘裕举义推翻桓玄之事,也颇有讽刺意味:刘裕是靠着推翻篡位夺权的桓玄掌握军政大权的,而现在也做出篡逆之事,原来与桓玄是一丘之貉!

  曹丕建立魏国后,封让位的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让他迁居出洛阳,但并未加害,山阳公刘协得以终其天年。陶潜引出这个典故,更是在责骂刘裕,骂他连已经逊位的司马德文都要杀害,连曹丕都不如。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汉朝的卜式是放羊的高手,曾经对汉武帝说:“治理人民和放羊的道理有些相似,我放的羊全都要是能够按时起居的,只要有偷懒睡觉的就杀掉,害怕它们败坏了整个羊群。”陶潜引用这个典故,暗喻刘裕为了达到篡晋称帝的目的,二十年来处心积虑地诛除异己,过去协同他讨灭桓玄的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人,都先后被杀。“安乐不为君”,是指褚秀之、褚淡之等人媚宋求荣,协同杀害晋安帝和晋恭帝。

  “平王”在这里是指代“平固王”,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篡位称帝,封晋安帝为“平固王”,将他从建康赶到寻阳。“峡中纳遗薰”用了《庄子》里的一个典故,讲古代越国连续有三个国君被杀,王子廀本该即位,但他怕死跑到丹穴躲藏起来。越国人到丹穴去请他,他躲藏在峡谷里不肯出来。越国人就点燃艾草,用浓烟将他薰了出来。他登上王车仰天长叹:“为什么一定要我来当国君呢?”陶潜用这个典故,暗喻司马德文是被刘裕逼迫才继位称帝的,如今也被杀害,刘裕的心肠何其狠毒!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阳”为日,两个“日”组成一个“昌”字,是指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他生个两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晋安帝和晋恭帝。传说晋简文帝司马昱曾经见过一条谶语:“晋祚终昌明”。根据谶语以为孝武帝无子,谁知他竟生了两个儿子,在他死后将晋朝延续了二十几年。

  “三趾”是指三足乌,神话传说中背负太阳的神鸟。传说只要看到它飞停到屋顶,世上就会出天子。这一句暗指刘裕为了应证“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杀晋安帝立晋恭帝,后来又将已经逊位晋恭帝害死,滥杀无辜,荼毒生灵。

  王子晋是传说中周灵王的太子,擅长吹笙,修炼二十年后成仙,骑着白鹤飞上天去了。陶潜在这里隐去一个“晋”字,只写作“王子”,正说明这两句诗暗喻晋王朝的覆灭。“日中”是正午,“正午”在古代又称“典午”,而“典午”是有晋一代人们为了避讳专门用来指代“司马”的词。“典”与“司”意义相近,而“午”在干支中的属相正是“马”。“河汾”指黄河和汾河,是西晋王朝的发祥之地。这两句话进一步暗喻晋朝气数已尽运祚已终,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

  这四句诗在字面上组成非常奇幻凄艳的神话意境:重生的太阳相继从天空落下,三足乌衔着谶语来到人间,王子晋吹笙骑鹤飞上了西天,正午时分翱翔在黄河汾水上空。而喻指的却是晋朝终于覆亡皇帝相继被杀的历史事件。

  统治当代诗坛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群诗体,其实在《离骚》中就有,中国古代诗人也都会玩,而且都玩得很棒。但他们绝不像时下的诗人们瞎玩滥玩,玩得不成名堂。陶渊明的这首《述酒》,就是很好的范例。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春秋时越国人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报仇雪耻攻灭吴国后退位隐居,被封为“陶朱公”。陶潜在这里故意隐去一个“陶”字,正是为了用“朱公”指代自己。他借范蠡隐居的典故表达自己在晋宋易代后的决心,一定要闲居避世,远离人世间的扰攘纷争。

  “西岭”指西山,也就是首阳山,伯夷叔齐在商周易代后隐居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活活饿死。陶潜要求自己以伯夷叔齐为榜样,绝不作媚宋求荣的不忠不义之事。宁可饿死,也不到刘宋新朝去做官求禄!

  诗人最后说:老天爷要我陶潜活多少年,我就活多少年,要我饿死我就饿死,我绝不出仕新朝!其实未成年就夭折的殇子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又有什么区别?人生的意义不是寿命的长短,而是品格和气节。

  陶潜写《述酒》的时候,一定悲痛愤怒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他又只能用隐蔽晦涩的手法去写,甚至故意写错几个字,好让当权者无法看懂,也就无从迫害他。他对东晋王朝刻骨铭心的感情和对末代皇帝被残杀的切肤之痛,都深深隐藏在这首诗里。

  此诗被看作刺世诗,更恰切地说,是一首史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史诗。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70-72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3-179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 一作: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¹者,必固其根本²;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³其泉源;本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本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本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注释:¹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²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³浚:疏通,挖深。⁴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⁵明哲:聪明睿智(的人)。⁶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⁷域中:指天地之间。⁸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凡百 一作:凡昔;胡越 一作:吴越)
凡百元首¹,承天景命²,莫不殷(yīn)³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¹⁰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¹¹,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¹²,可畏惟人¹³;载舟覆(fù)¹⁴,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译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注释:¹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²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³殷忧:深忧。⁴实:的确。⁵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⁶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⁷吴越为一体:吴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越:指南方。⁸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⁹董:督责。¹⁰振:通“震”,震慑。¹¹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¹²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¹³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¹⁴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弘兹 一作:宏兹;在君 一作:君臣)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¹则本知足以自戒,将有作²则本知止以安人³,念高危则本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本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本三驱以为度,忧懈(xiè)怠则本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¹⁰则本虚心以纳下,想谗邪¹¹则本正身以黜(chù)¹²,恩所加则本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本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本,弘兹九德¹³,简¹⁴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¹⁵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¹⁶之寿,鸣琴垂拱¹⁷,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本,代下司职,役(yì)聪明之耳目,亏无为¹⁸之大道哉!(想谗邪 一作:惧谗邪;弘兹 一作:宏兹;在君 一作:君臣)
译文: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本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本,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¹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²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³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⁴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⁵则本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⁶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⁷盘游:打猎取乐。⁸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⁹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¹⁰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¹¹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¹²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¹³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¹⁴简:同“拣”,选拔。¹⁵效:献出。¹⁶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¹⁷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¹⁸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jiàntàizōngshíshū

wèizhēng tángdài 

    chénwénqiúzhīzhǎngzhě gēnběn liúzhīyuǎnzhě jùnquányuán guózhīānzhě  yuánshēnérwàngliúzhīyuǎn gēnérqiúzhīzhǎng hòuérguózhī chénsuīxià zhī érkuàngmíngzhé rénjūndāngshénzhīzhòng zhōngzhī jiāngchóngtiānzhījùn yǒngbǎojiāngzhīxiū niànānwēi jièshējiǎn chǔhòu qíngshèng gēnqiúmào yuánérliúcháng  (guózhīzuò guózhīzhì yuánérliúchángzuò yuánérliúchángzhě )

    fánbǎiyuánshǒu chéngtiānjǐngmìng yīnyōuérdàozhù gōngchéngérshuāi yǒushànshǐzhěshífán néngzhōngzhěgàiguǎ zhīérshǒuzhīnán zhīéryǒu jīnshǒuzhīér  zàiyīnyōu jiéchéngdàixià zhì zòngqíngào jiéchéngyuèwéi àoròuwéixíng suīdǒngzhīyánxíng zhènzhīwēi zhōnggǒumiǎnérhuái怀rén màogōngérxīn yuànzài wèiwéirén zàizhōuzhōu suǒshēnshèn bēnchēxiǔsuǒ   (fánbǎizuò fán yuèzuò yuè )

    jūnrénzhě chéngnéngjiànzhījiè jiāngyǒuzuòzhīzhǐānrén niàngāowēiqiānchōngér mǎnjiānghǎixiàbǎichuān pányóusānwéi yōuxièdàishènshǐérjìngzhōng yōngxīnxià xiǎngchánxiézhèngshēnchùè ēnsuǒjiāyīnmiùshǎng suǒyīnérlànxíng zǒngshí hóngjiǔ jiǎnnéngérrènzhī shànércóngzhī zhìzhějìnmóu yǒngzhějié rénzhěhuì xìnzhěxiàozhōng wénzhēngchí zàijūnshì jìnyóuzhī yǎngsōngqiáozhīshòu寿 míngqínchuígǒng yánérhuà láoshén dàixiàzhí cōngmíngzhīěr kuīwéizhīdàozāi  (xiǎngchánxiézuò chánxié hóngzuò hóng zàijūnzuò jūnchén )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三十¹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译文:有一位年方三十的羽林将军,一生多次为国戍边。
注释:王威古:又作王威吉,生平事迹不详。¹三十:指三十岁。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piān)¹
译文:春风和煦,吹拂着原野上的浅草,马蹄踩在上面,轻盈快捷。
注释:¹翩翩:轻快的样子。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插羽¹两相顾,鸣弓新上弦²
译文:战士们看到插着羽毛的军书,风风相顾,并在弓上装上新弦。
注释:¹插羽: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²新上弦:一作“亲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射麋(mí)¹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译文:进入深深的山谷去射杀麋鹿,又到荒野的溪涧里饮战马。
注释:¹麋:麋鹿,也称“四不像”。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¹
译文:在马上频频取酒对饮,又在田野上姑且割取猎获的野兽肉下酒。
注释:¹鲜:鲜肉。此指猎获的野兽之肉。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相看未及饮,杂虏(lǔ)¹寇幽燕。
译文:喝酒还未尽兴,有消息传来说一队少数民族军队正进犯我幽州郡。
注释:¹杂虏:一作“杂胡”,指非正规的少数民族军队。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¹天。
译文:战火连绵不息,胡人军队扬起的尘土漫天盖地。
注释:¹际:至,接近。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长驱救东北,战解¹城亦全²
译文: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东北长驱进军,去救援幽州,经过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战斗胜利结束,幽州城也保住了。
注释:¹解:结束。²全:保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报国行赴¹难,古来皆共然。
译文: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注释:¹行赴:前往。

zèngwángwēi--cuīhào

sānshílínjiāngchūshēnchángshìbiānchūnfēngchuīqiǎncǎolièpiānpiān

chāliǎngxiāngmínggōngxīnshàngxiánshèshēnyǐntóuhuāngquán

shànggòngqīngjiǔzhōngliáoxiānxiāngkànwèiyǐnkòuyōuyàn

fēnghuǒchéngāotiānzhǎngjiùdōngběizhànjiěchéngquán

bàoguóxíngnánláijiēgòngrán

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
天门街¹上倒天枢(shū)²,火急先须卸火珠。
译文:在洛阳的天门街上,马上要将天枢推倒了,最最紧要的是先把顶上的火珠卸下来。
注释:¹天门街:自洛阳皇城端门至城南定鼎门之南北向大街,亦称天街、定鼎街,见徐松《两京城坊考》卷五。²天枢:武则天在长寿三年(694)征天下铜五十馀万斤、铁三百三十馀万斤、钱二万七千贯,于洛阳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直径一丈二尺,题日“大周万国述德天枢”。见《大唐新语》卷八。
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
计合¹一条麻线挽²,何劳两县³索人夫。
译文:看来只用一条麻线就拉下来了,何必要劳动两个县派大批的人来呢。
注释:¹计合:应合。²一条麻线挽:言其不能经久。³两县:唐东都治河南、洛阳两县。

  作诗嘲弄人并非完全以直接的方式,还有可能借题发挥,就事论人。李休烈《咏毁天枢》:天门街上倒天枢,火急先须卸火珠。计合一条麻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题注:“长寿三年,则天征天下铜五十余万斤,铁一百三十余万斤,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纪革命之功。……金彩荧煌,光侔日月。”

  据《新唐书·本纪第四》:“延载元年腊月甲戌,突厥默啜寇灵州,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败之。二月……己卯,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及吐蕃战于冷泉,败之。五月甲午,加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改元,赐韫七日。”

  可知武后耗费如此大的代价造这一座天枢,于她本人是十分有意义的。但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化,“(开元二年)毁天枢,发匠熔其铜铁,历月不尽。先是,韦后亦于天街作石台,高数丈,以颂功德,至是并毁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卷二百一十一)统治者的朝令夕改,实质就是劳民伤财,这也才是诗人要真正批驳的。

  诗的后半章戏谑性地用“一条麻线”与“两县人夫”作对比,把对统治者的怒骂宣泄得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李振中.庄谐雅俗话唐诗: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7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