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胜地衣冠薮,魏晋风流动人口。
中原胜地衣冠薮,魏晋风流动人口。
竹林有客称七贤,千古閒情一杯酒。
竹林有客称七贤,千古閒情一杯酒。
应从晚岁看冰雪,不向京尘醉花柳。
应从晚岁看冰雪,不向京尘醉花柳。
霜枝入鬓助萧骚,风籁鸣弦和清浏。
霜枝入鬓助萧骚,风籁鸣弦和清浏。
官曹懒入步兵厨,琴调谁传广陵手。
官曹懒入步兵厨,琴调谁传广陵手。
堤防不为此曹设,极目颓波正东走。
堤防不为此曹设,极目颓波正东走。
魏国江山晋版图,林泉旧迹空回首。
魏国江山晋版图,林泉旧迹空回首。
山公雅论终无用,馀子纷纷竟安咎。
山公雅论终无用,馀子纷纷竟安咎。
新亭洒泪复何人,将相徒悬印如斗。
新亭洒泪复何人,将相徒悬印如斗。
丹青点染半形似,遗像犹烦辨谁某。
丹青点染半形似,遗像犹烦辨谁某。
长歌吊古意茫然,九原有作君知否。
长歌吊古意茫然,九原有作君知否。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草堂吟》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薛令之,福建长溪县(今福安)人。福建那个地方在唐朝时还是很闭塞的,读书做官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事。“家贫耽读人皆笑”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风气。饭都吃不上,还读什么书呀!不过薛令之是个有志向的人,从他诗中所说到的“苏秦与韩信”、“佩黄金印”、“自古公侯未遇时”等语句来看,完全是“觅封侯”的架势。神龙二年(706),薛令之考上进士,成为福建第一位进士。开元中,官左补阙、太子侍讲。应该说基本上实现了他的理想。

  这首诗是写他在灵谷草堂读书情形的。开头四句写草堂读书,草堂坐落在灵岩山谷,诗人就在草堂读书,一直读到很晚。这里人迹不到,惟有白云相伴。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白云缭绕,平添了一种高洁的意蕴,也富含隐逸的味道。

  “春日”四句写草堂生活,一是垂钓,一是弹琴。写垂钓还是春光烂漫的,写弹琴就写出愁绪来了。“猿鹤寥寥愁转深”中的“猿鹤”如何解释?“寥寥”又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胡猿野鹤也像是暗喻着一些政坛小人。”不过,这种说法太复杂了,当时的薛令之还是个青年,还没有踏入政坛,对朝廷中的变故不可能了如指掌,而且,接下来的“寥寥”又作何解释呢?另有人注释时转引了《太平御览》中《抱朴子》的话:“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猿鹤”并用,应该说就是用了这个典故,其意也就是“君子为猿鹤,小人为虫沙”,那么“寥寥”也就是“数量少”的意思。于是他“携琴独理仙家曲”,“仙家曲”是指高妙的琴曲,一般人自然无法理解。

  “曲中”四句,上接“仙家曲”,是写他的忧愁。在薛令之当时所处的环境里,一来没有同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不能不是读书人的忧伤,“子期能说宫商调”折射出没有知音的苦恼;二来读书的行为不为人理解,“家贫耽读人皆笑”便是说明这种情况的。尤其是在没有读出成就之前(鱼未成龙剑未飞),更是如此。

  当然,他自己是信心满满的,“君不见”四句是他引用的论据,“家贫”就不能“耽读”了吗?你看苏秦和韩信都是出身贫苦,而后来却成为大人物。苏秦是古代苦学的典范,“引锥刺股”是他的典型事例。

  最后四句是勉励自己坚持读书。“男儿立志需稽古”是说他在古人的事迹中得到了鼓舞,那些“公侯”在没有遇到圣明的君主前,他们都是耐得住寂寞,刻苦攻读的。这些事例说服了自己,更坚定了他读书求进的志向。

cǎotángyín--xuēlìngzhī

cǎotángzàilíngshānqínshīshūxiàngdēngzhúcháiménbànyǎnrénwéiyǒubáiyúnxiāngbàn宿

chūntóuchuídiàoguīhuāxiàoyīngfāngcǎo绿yuánliáoliáochóuzhuǎnshēnxiéqínxiānjiā

zhōngāiyuànshuízhīmiàozinéngshígōngshāngdiàowèichénglóngjiànwèifēijiāpíndānxuérénzhēngxiào

jūnjiànqínhánxìnshuízhīshìyīngjùncháoshèngmíngjūnyāojiānpèihuángjīnyìn

nánérzhìyàndēngqiánshūgōnghóuwèishíxiāotiáozhǎngshānzhōng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cú)东山¹,慆(tāo)²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³(xíng)。蜎(yuān)者蠋(zhú),烝(zhēng)在桑野。敦(tuán)彼独宿,亦在车下。
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那车底下。
注释:¹东山:在今山东境内,周公伐奄驻军之地。²慆慆:久。³士:通“事”。⁴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⁵蜎蜎:幼虫蜷曲的样子。⁶蠋:一种野蚕。⁷烝:众多。⁸敦:通“团”,蜷缩成一团。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luǒ)¹之实,亦施(yì)²于宇。伊威³在室,蠨(xiāo)(shāo)在户。町(tīng)(tuǎn)鹿场,熠(yì)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萤火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芜并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注释:¹果臝:葫芦科植物,一名栝楼。臝,裸的异体字。²施:蔓延。³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⁴蟏蛸:一种蜘蛛。⁵町畽:兽迹。⁶熠燿:光明的样子。⁷宵行:萤火虫。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guàn)鸣于垤(dié)¹,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yù)²至。有敦(tuán)³瓜苦(kǔ),烝在栗(lì)(xīn)。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译文:自我远征东山,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夫妻不得相见,已有多年。
注释:¹垤:小土丘。²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³敦:圆形,此指瓜的形状。⁴瓜苦:犹言瓜瓠,瓠瓜,一种葫芦。古俗在婚礼上剖瓠瓜成两张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⁵栗薪:劈木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熠燿 一作:熠耀)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¹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²其马。亲³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熠燿 一作:熠耀)
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注释:¹仓庚:黄莺的别称。²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³亲:此指女方的母亲。⁴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⁵九十:言其多。

  被誉为中国写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于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汉乐府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湎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平!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留下一个大大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dōngshān

míng xiānqín 

dōngshān tāotāoguī láidōng língméng dōngyuēguī xīn西bēi zhìcháng shìhéngméi yuānyuānzhězhú zhēngzàisāng duī宿 zàichēxià 

dōngshān tāotāoguī láidōng língméng guǒluǒzhīshí  wēizàishì xiāoshāozài tīngtuǎn鹿cháng yàoxiāohéng wèi huái怀 

dōngshān tāotāoguī láidōng língméng guànmíngdié tànshì sǎoqióngzhì zhēngzhì yǒuduīguā zhēngzàilièxīn jiàn jīnsānnián 

dōngshān tāotāoguī láidōng língméng cānggēngfēi yào zhīguī huáng qīnjié jiǔshí xīnkǒngjiā jiùzhī  (yàozuò yào耀 )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黄沙¹(qì)²里客行迷,四望云天³直下低
译文: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注释:¹黄沙:指沙漠地区。²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³云天:高空。⁴直下低:往下低落。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为言¹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译文: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注释:¹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0-331

guò--céncān

huángshāxíngwàngyúntiānzhíxià

wèiyánjǐntiānháijǐnxíngdàoān西gèngxiàng西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¹自有期。
译文: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像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注释:¹修门:此借指长安城门。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为报春风汨(mì)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¹
译文: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注释:¹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落景¹余清辉,轻桡(ráo)²弄溪渚(zhǔ)³
译文:落日散发着它剩余的光线,轻摇木桨在若耶溪中划船。
注释:¹落景:落日的光辉。²桡:船桨。³渚:水中的小岛。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hóng)¹爱水物,临泛何容与²
译文: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爱,清溪泛舟是怎样的从容悠闲。
注释:¹泓澄:水深澄澈。²容与:从容移动,徘徊动荡。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huàn)纱女。
译文:白头老翁端坐于岸边垂钓,新妆的少女临水清洗衣衫。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相看似相识,脉(mò)¹不得语。
译文:彼此对望着好像曾经相识,却只能脉脉相视无缘攀谈。
注释:¹脉脉:互相凝视。

  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诗人开始就描绘江南独有的景色: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阳照到水面,浮现出烟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反照,一时光辉起来,那夕阳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西边天际的一抹绛红、深紫。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是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观赏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风土人情、岸边的渔村竹寨,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虽则情感相通,却只能脉脉相视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fànzhōu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jǐngqīnghuī qīngráonòngzhǔ 
hóngchéngàishuǐ línfànróng 
báishǒuchuīdiàowēng xīnzhuānghuànshā 
xiāngkànxiā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