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pō)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¹,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²,拜为上卿(qīng)³,以勇气闻于诸侯。蔺(lìn)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huàn)者令(miào)贤舍人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注释:¹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²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³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⁴宦者令:宦官的首领。⁵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¹。秦昭(zhāo)²闻之,使人遗(wèi)³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¹⁰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fǔ)¹¹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shè)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¹²。”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¹³?”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¹⁴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¹⁵,宁许以负秦曲¹⁶。”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¹⁷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¹⁸。”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译文: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注释:¹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²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³遗:送。⁴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⁵亡走燕:逃到燕国去。⁶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⁷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⁸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⁹乃:却,竟然。¹⁰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¹¹肉袒伏斧质: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袒,脱衣露体。质,同“锧”,承斧的砧板。¹²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¹³不:同“否”。¹⁴曲:理屈,理亏。¹⁵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¹⁶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¹⁷奉:捧着。¹⁸完璧归赵: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坐章台¹见相如,相如奉璧奏²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³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yǐ)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¹⁰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¹¹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¹²于庭¹³。何者?严¹⁴大国之威以修敬¹⁵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guàn)¹⁶,礼节甚倨(jù);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yì),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¹⁷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ì)¹⁸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¹⁹固请²⁰,召有司²¹案图²²,指从此以往十五都²³予赵。相如度秦王特²⁴以诈佯为²⁵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²⁶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zhāi)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²⁷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²⁸相如广成传(zhuàn)²⁹。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yì)³⁰,怀其璧,从径道³¹亡,归璧于赵。
译文: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注释:¹章台:秦宫名,旧址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²奏:进献。³美人:指秦王的姬妾。⁴偿赵城: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⁵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⁶却立:倒退几步立定。⁷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⁸负:倚仗。⁹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称布衣。¹⁰逆:拂逆,触犯。¹¹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¹²书:指赵王的复信。¹³庭:同“廷”,朝堂。¹⁴严:尊重,敬畏。¹⁵修敬:致敬。¹⁶列观: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¹⁷急:逼迫。¹⁸睨:斜视。¹⁹辞谢:婉言道歉。²⁰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²¹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²²案图:查明地图。案,同“按”。²³都:城邑。²⁴特:只,只是。²⁵详为:假装做。详,同“佯”,假装。²⁶共传:等于说公认。²⁷设九宾:一种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宾,同“傧”。²⁸舍:安置。²⁹广成传: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³⁰衣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³¹径道:小路。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¹以来二十馀(yú)君,未尝有坚明约束²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³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shú)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zú)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注释:¹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²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信约。间: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³立:立刻。⁴就汤镬:指接收烹刑。汤,沸水。镬,大锅。⁵孰:同“熟”,仔细。⁶嘻:苦笑声。⁷因而厚遇之:趁此优厚地款待他。⁸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⁹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¹。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文: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注释:¹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¹会于西河外渑池²。赵王畏秦,欲毋行³。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qiè)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jué)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miǎn)池。秦王饮酒酣(hān),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¹⁰,请奏盆缻(fǒu)¹¹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¹²相如,相如张目叱(chì)¹³之,左右皆靡¹⁴。于是秦王不怿(yì)¹⁵,为一击缶(fǒu)。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¹⁶。”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¹⁷,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¹⁸以待秦,秦不敢动。
译文: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注释:¹为好:修好。²西河外渑池:西河,黄河西边。渑池,今河南渑池。³欲毋行:想不去。⁴诀:告别。⁵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⁶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⁷好音:喜欢音乐。⁸瑟:古代乐器,形似琴而较长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⁹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¹⁰秦声:秦国的音乐。¹¹盆缻:均为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¹²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¹³叱:喝骂。¹⁴靡:倒下,这里指后退。¹⁵怿:愉快。¹⁶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¹⁷竟酒:直到酒宴完毕。¹⁸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¹。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²,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³。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nì)。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nú),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jīng),因¹⁰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bǐ)贱之人,不知将军¹¹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之交¹²
译文: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注释:¹右:上。古人以右为尊。²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这个人做过太监的家臣,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³争列:争位次的高下。⁴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⁵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⁶相与:一起,共同。⁷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⁸驽:愚笨,拙劣。⁹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¹⁰因:通过。¹¹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¹²刎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层层衬染,极力蓄势,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王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王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王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参考资料:
1、 刘先军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湖南教育:综合版 ,2002年第17期 .

liánlìnxiànglièzhuàn

qiān liǎnghàn 

    liánzhě zhàozhīliángjiàng zhàohuìwénwángshíliùnián liánwèizhàojiàng  zhī yángjìn bàiwèishàngqīng yǒngwénzhūhóu lìnxiàngzhě zhàorén wèizhàohuànzhělìngmiàoxiánshèrén 

    zhàohuìwénwángshí chǔshì qínzhāowángwénzhī shǐ使rénwèizhàowángshū yuànshíchéngqǐng zhàowángjiàngjūnliánzhūchénmóu qín qínchéngkǒng jiàn  huànqínbīngzhīlái wèidìng qiúrénshǐ使bàoqínzhě wèi huànzhělìngmiàoxiányuē  chénshèrénlìnxiàngshǐ使  wángwèn  zhīzhī  duìyuē  chénchángyǒuzuì qièwángzǒuyān chénshèrénxiàngzhǐchén yuē  jūnzhīyānwáng  chényuē  chénchángcóngwángyānwánghuìjìngshàng yānwángchénshǒu yuē yuànjiéyǒu  zhīzhī wǎng  xiàngwèichényuē  zhàoqiángéryānruò érjūnxìngzhàowáng yānwángjiéjūn jīnjūnnǎiwángzhàozǒuyān yānwèizhào shìgǎnliújūn érshùjūnguīzhào jūnròutǎnzhìqǐngzuì xìngtuō  chéncóng wángxìngshèchén chénqièwèirényǒngshì yǒuzhìmóu shǐ使  shìwángzhàojiàn wènlìnxiàngyuē  qínwángshíchéngqǐngguǎrénzhī fǒu  xiàngyuē  qínqiángérzhàoruò   wángyuē   chéng nài  xiàngyuē  qínchéngqiúérzhào zàizhào zhàoérqínzhàochéng zàiqín jūnzhīèr nìngqín  wángyuē  shuíshǐ使zhě  xiàngyuē  wángrén chényuànfèngwǎngshǐ使 chéngzhàoérliúqín chéng chénqǐngwánguīzhào  zhàowángshìsuìqiǎnxiàngfèng西qín 

    qínwángzuòzhāngtáijiànxiàng xiàngfèngzòuqínwáng qínwáng zhuànshìměirénzuǒyòu zuǒyòujiēwànsuì xiàngshìqínwángchángzhàochéng nǎiqiányuē  yǒuxiá qǐngzhǐshìwáng  wángshòu xiàngyīnchíquè zhù shàngchōngguān wèiqínwángyuē  wáng shǐ使rénshūzhìzhàowáng zhàowángzhàoqúnchén jiēyuē qíntān qiáng kōngyánqiú chángchéngkǒng  qín chénwèizhījiāoshàngxiāng kuàngguó qiězhīqiángqínzhīhuān  shìzhàowángnǎizhāijiè shǐ使chénfèng bàisòngshūtíng zhě yánguózhīwēixiūjìng jīnchénzhì wángjiànchénlièguàn jiéshèn  zhuànzhīměirén nòngchén chénguànwángchángzhàowángchéng chén wángchén chéntóujīnsuìzhù  xiàngchízhù zhù qínwángkǒng nǎixièqǐng zhàoyǒuàn zhǐcóngwǎngshízhào xiàngduóqínwángzhàyángwèizhàochéng shí nǎiwèiqínwángyuē  shì tiānxiàsuǒgòngzhuànbǎo zhàowángkǒng gǎnxiàn zhàowángsòngshí zhāijiè jīnwángzhāijiè shèjiǔbīntíng chénnǎigǎnshàng  qínwángduózhī zhōngqiángduó suìzhāi shèxiàngguǎng广chéngzhuàn xiàngduóqínwángsuīzhāi juéyuēchángchéng nǎishǐ使cóngzhě huái怀 cóngjìngdàowáng guīzhào 

    qínwángzhāihòu nǎishèjiǔbīntíng yǐnzhàoshǐ使zhělìnxiàng xiàngzhì wèiqínwángyuē  qínmiàogōngláièrshíjūn wèichángyǒujiānmíngyuēshùzhě chénchéngkǒngjiànwángérzhào lìngrénchíguī jiànzhìzhào qiěqínqiángérzhàoruò wángqiǎnjièzhīshǐ使zhìzhào zhàofènglái jīnqínzhīqiángérxiānshízhào zhàogǎnliúérzuìwáng chénzhīwángzhīzuìdāngzhū chénqǐngjiùtānghuò wéiwángqúnchénshúzhī  qínwángqúnchénxiàngshìér zuǒyòuhuòyǐnxiàng qínwángyīnyuē  jīnshāxiàng zhōngnéng érjuéqínzhàozhīhuān yīnérhòuzhī shǐ使guīzhào zhàowángzhīqín  tíngjiànxiàng érguīzhī 

    xiàngguī zhàowángwèixiánshǐ使zhūhóu bàixiàngwèishàng qínchéngzhào zhàozhōngqín 

    hòuqínzhào shíchéng míngnián gōngzhào shāèrwànrén 

    qínwángshǐ使shǐ使zhěgàozhàowáng wángwèihǎohuì西wàimiǎnchí zhàowángwèiqín xíng lián lìnxiàngyuē  wángxíng shìzhàoruòqiěqiè  zhàowángsuìxíng xiàngcóng liánsòngzhìjìng wángjuéyuē  wángxíng duódàohuìzhī huán guòsānshí sānshíhuán qǐngtàiwèiwáng juéqínwàng  wángzhī suìqínwánghuìmiǎnchí qínwángyǐnjiǔhān yuē  guǎrénqièwénzhàowánghǎoyīn qǐngzòu  zhàowáng qínshǐqiánshūyuē mǒuniányuè qínwángzhàowánghuìyǐn lìngzhàowáng  lìnxiàngqiányuē  zhàowángqièwénqínwángshànwèiqínshēng qǐngzòupénfǒuqínwáng xiàng  qínwáng  shìxiàngqiánjìnfǒu yīnguìqǐngqínwáng qínwángkěnfǒu xiàngyuē  zhīnèi xiàngqǐngjǐngxuèjiànwáng  zuǒyòurènxiàng xiàngzhāngchìzhī zuǒyòujiē shìqínwáng wèifǒu xiàngzhàozhàoshǐshūyuē mǒuniányuè qínwángwèizhàowángfǒu  qínzhīqúnchényuē  qǐngzhàoshíchéngwèiqínwángshòu寿  lìnxiàngyuē  qǐngqínzhīxiányángwèizhàowángshòu寿  qínwángjìngjiǔ zhōngnéngjiāshèngzhào zhàoshèngshèbīngdàiqín qíngǎndòng 

    guīguó xiànggōng bàiwèishàngqīng wèizàiliánzhīyòu liányuē  wèizhàojiàng yǒugōngchéngzhànzhīgōng érlìnxiàngkǒushéwèiláo érwèishàng qiěxiàngjiànrén xiū rěnwèizhīxià  xuānyányuē  jiànxiàng zhī  xiàngwén kěnhuì xiàngměicháoshí chángchēngbìng liánzhēngliè érxiàngchū wàngjiànlián xiàngyǐnchē shìshèrénxiàngjiànyuē  chénsuǒqīnérshìjūnzhě jūnzhīgāo jīnjūnliántóngliè liánjūnxuānèyánérjūnwèizhī kǒngshūshèn qiěyōngrénshàngxiūzhī kuàngjiàngxiàng chénděngxiào qǐng  lìnxiàngzhǐzhī yuē  gōngzhīshìliánjiàngjūnshúqínwáng  yuē  ruò  xiàngyuē  qínwángzhīwēi érxiàngtíngchìzhī qúnchén xiàngsuī wèiliánjiàngjūnzāi niànzhī qiángqínzhīsuǒgǎnjiābīngzhàozhě liǎngrénzài jīnliǎnggòngdòu shìshēng suǒwèizhě xiānguójiāzhīérhòuchóu  liánwénzhī ròutǎnjīng yīnbīnzhìlìnxiàngménxièzuì yuē  jiànzhīrén zhījiàngjūnkuānzhīzhì  xiànghuān wèiwěnjǐngzhījiā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注释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遗:送。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

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乃:却,竟然。

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

肉袒伏斧质: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袒,脱衣露体。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

不:同“否”。

曲:理屈,理亏。

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

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奉:捧着。

完璧归赵: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

章台:秦宫名,旧址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

奏:进献。

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偿赵城: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

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却立:倒退几步立定。

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

负:倚仗。

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称布衣。

逆:拂逆,触犯。

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书:指赵王的复信。

庭:同“廷”,朝堂。

严:尊重,敬畏。

修敬:致敬。

列观: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

急:逼迫。

睨:斜视。

辞谢:婉言道歉。

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

案图:查明地图。案,同“按”。

都:城邑。

特:只,只是。

详为:假装做。详,同“佯”,假装。

共传:等于说公认。

设九宾:一种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宾,同“傧”。

舍:安置。

广成传: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衣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

径道:小路。

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信约。间: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

立:立刻。

就汤镬:指接收烹刑。汤,沸水。镬,大锅。

孰:同“熟”,仔细。

嘻:苦笑声。

因而厚遇之:趁此优厚地款待他。

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

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为好:修好。

西河外渑池:西河,黄河西边。渑池,今河南渑池。

欲毋行:想不去。

诀:告别。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

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

好音:喜欢音乐。

瑟:古代乐器,形似琴而较长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秦声:秦国的音乐。

盆缻:均为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叱:喝骂。

靡:倒下,这里指后退。

怿:愉快。

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竟酒:直到酒宴完毕。

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右:上。古人以右为尊。

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这个人做过太监的家臣,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

争列:争位次的高下。

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

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相与:一起,共同。

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

驽:愚笨,拙劣。

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

因:通过。

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

刎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鉴赏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层层衬染,极力蓄势,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参考资料:
1、 刘先军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湖南教育:综合版 ,2002年第17期 .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暂出河边思远道,却来窗下听新莺。
暂出河边思远道,却来¹窗下听新莺。
译文:我暂且漫步到河边,去思望着曾经送你走过的河道。归来后又在窗下聆听着黄莺悦耳的声音。
注释:¹却来:归来。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译文:与故人分别之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那生命力旺盛的春草依旧还在送别的老径道上绵延。

zèngyuǎn--kuàng

zànchūbiānyuǎndàoquèláichuāngxiàtīngxīnyīng

rénbiéshíjiànchūncǎoháicóngjiùchùshēng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译文: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正中,一池碧水上有微风拂过。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一般清意味¹,料得少人知。
译文:两种相同的清幽淡雅意境,料想很少有人能够领略。
注释:¹意味:意境,趣味。

qīngyín--shàoyōng

yuèdàotiānxīnchùfēngláishuǐmiànshí

bānqīngwèiliàoshǎorénzhī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凡物皆有可观¹。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注释:¹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¹糟啜²(lí)³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译文: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注释:¹哺:吃。²啜:喝。³醨:米酒。⁴醉:使······醉。⁴饱:使······饱。⁶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夫所为求福而¹辞祸者²,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³人之情也哉?物有以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译文: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注释:¹“而”表并列,并且。²者:……的原因。³岂:难道。⁴情:心愿。⁵有以:可以用来。⁶盖:蒙蔽。⁷焉:哪里。⁸横:意外发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¹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²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³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译文: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农业连年歉收,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注释:¹而:表承接,随后。²背:远离。³比:连续,常常。⁴登:五谷成熟。⁵苟全:大致完备。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qì)¹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²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³,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xié)园蔬,取池鱼,酿秫(shú)酒,瀹(yuè)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译文: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注释:¹葺: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²庶几:表推测,译为“或许”。³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⁴撷:摘下,取下。⁵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⁶瀹:煮。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优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写法特点上看,是一起便说“超然”,提出“乐”字为主线。上面是从总的方面论述,下文是举例加以证明。“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面广之,人便可以随退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联,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于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绝顶的悲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这是以虚领实的写法。

  第三段,步入正题,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这一段可分为三层:一、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记实,也是以优托喜的伏笔。二、生活初安。“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面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交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予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乐作些事情。三、修台游乐。先交待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干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子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这一层虽属常见的“四望法”,但写得不落俗套,没有用对偶排比,只用了较为整齐的散行句,别具一番疏宕流畅的情韵。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予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最后一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文章到此方点明“超然”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且结句“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既照应开头:又与前文所说乐少悲多的人“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应不应,有意无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7-173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278-1280

chāorántái

shì sòngdài 

    fánjiēyǒuguān gǒuyǒuguān jiēyǒu fēiguàiwěizhě 

    zāochuòjiēzuì guǒshūcǎo jiēbǎo tuīlèi ānwǎngér 

    suǒwéiqiúérhuòzhě érhuòbēi rénzhīsuǒqióng érzhīzhěyǒujìn měièzhībiànzhànzhōng érzhījiāoqián zhěchángshǎo érbēizhěchángduō shìwèiqiúhuòér qiúhuòér rénzhīqíngzāi yǒugàizhī yóuzhīnèi éryóuzhīwài fēiyǒuxiǎo nèiérguānzhī wèiyǒugāoqiězhě xiégāolín chángxuànluànfǎn zhōngzhīguāndòu yòuyānzhīshèngzhīsuǒzài shìměièhéngshēng éryōuchūyān āi 

    qiántángshǒujiāo西 shìzhōuzhīān érchēzhīláo diāoqiángzhīměi ércǎichuánzhī bèishānzhīguān érshìsāngzhī shǐzhìzhī suìdēng dàozéimǎn sòngchōngchì érzhāichúsuǒrán shí rénzhī chǔzhīnián érmàojiāfēng zhībáizhě fǎnhēi fēngzhīchún érmínānzhīzhuō shìzhìyuán jiétíng ānqiū gāozhī xiūbài wéigǒuquánzhī 

    éryuánzhīběi yīnchéngwéitáizhějiù shāoérxīnzhī shíxiāngdēnglǎn fàngzhìyān nánwàngěr chángshān chūyǐnxiàn ruòjìnruòyuǎn shùyǒuyǐnjūn érdōngshān qínrénáozhīsuǒcóngdùn 西wànglíng yǐnránchéngguō shīshàng huángōngzhīliè yóuyǒucúnzhě běiwéishuǐ kǎirántài huáiyīnzhīgōng érdiàozhōng táigāoérān shēnérmíng xiàliángérdōngwēn xuězhīzhāo fēngyuèzhī wèichángzài wèichángcóng xiéyuánshū chí niàngshújiǔ yuètuōérshízhī yuē  zāiyóu  

    fāngshìshí yóu shìzàinán wénérzhī qiěmíngtáiyuē chāorán  xiànzhīsuǒwǎngérzhě gàiyóuzhīwài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译文:梅花正是开放的时节,官场失意又怎样呢?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译文:旧国的云山依旧,新的一年风景无限。
春饶汉阳梦,日寄武陵书。
春饶汉阳梦,日寄武陵书。
译文:日后梦里来去相继,书寄来往不断。
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
可即明时老,临川¹莫羡鱼。
译文:不妨享受老年生活,不用羡慕临川自由自在的鱼儿。

sòngrénguīmiǎnnán--

méihuājīnzhèngshījiùguóyúnshānzàixīnniánfēngjǐngchūnráohànyángmènglíngshūmíngshílǎolínchuānxiàn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¹春树里。
译文:白云亮了,南岳衡山积压的阴雨已消散,群峰间的天马山、凤凰山都沉浸在春天的树木里。
注释:七古: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七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纵宇一郎东行:纵宇一郎,罗章龙在1915年同毛泽东初次通信时,就已用过的化名。1918年四月,罗去日本临行前,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这首诗送行。时间约在这年初夏。罗章龙到上海(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最后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复承认日本旨在独占中国的“21条”),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殴打中国的爱国留学生,迫使他们回国。因此没有去日本。¹天马凤凰:指岳麓山东南、湘江之西的两座毗邻的小山。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年少峥(zhēng)(róng)屈贾¹才,山川奇气曾钟²此。
译文:少年雄心怀屈原贾谊的才华,山河的灵气曾钟情天湘楚大地。
注释:¹屈贾:战国时楚国屈原,汉代贾谊,皆极有才华。屈,指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后遭去职,被放遂,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因深感楚国政治腐败,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挽救楚国危亡,遂投汨罗江自尽。其代表著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贾,指汉朝贾谊。²钟:聚集。古人称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便产生人才。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译文:高歌一曲,我将为我的朋友送别,鲲鹏展翅击水从此就要开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méng)(chōng)¹巨舰直东指。
译文:洞庭湖、湘江水,天连着天,水连着水,大型巨舰正要向东直接进发。
注释:¹艨艟:通作“艨艟”,战舰,此指轮船。200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重印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将“艟艨”订正为“艨艟”。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译文:不知怎的满天的愁云散出,却被万里东风吹得无影无踪。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¹
译文:大丈夫岂能有区区小事萦怀于心,应该把偌大的宇宙看得如同小米。
注释:¹宇宙看稊米:把世事看作平常。稊(tí题),草名,结实如小米。稊米,形容小。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¹
译文:天下动荡哪里值得左顾右盼,纷繁人间大事需要我们来料理。
注释:¹世事纷纭从君理:1979年罗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第一次提供该诗时,觉得有负故人厚望,改作“世事纷纭何足理”,后来又恢复了原诗句。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译文:首先抓好自身的身心修养,才使自己胸有成竹,头脑日日新,事事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名世于今五百年¹,诸公碌碌皆余子²
译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现今这些掌权者全是平庸之辈,碌碌庸庸。
注释:¹名世于今五百年:名世,著名于世。《孟子·公孙丑下》原文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²诸公碌碌皆余子:诸公,指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语意见《后汉书·祢衡传》。原文为:“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余子,其余的人。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¹
译文:在平浪宫前我为我友饯行包含着多少情谊,上海崇明岛与日本对马岛仅一衣带水。
注释:¹崇明对马衣带水: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相隔只一衣带宽的水。据《南史·陈后主纪》记载,隋文帝说隋和陈只隔“一衣带水”,把长江比做一条衣带。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东瀛(yíng)¹(zhuó)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²
译文:你去日本求学时要有书信经常来往,我送朋友终须一别而你已远去了。
注释:¹东瀛:东海,后也指日本。²我返自崖君去矣:《庄子·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反”通“返”。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诗人通过送别纵宇一郎饯别时的心境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并把这些想法与愿望,直抒胸臆告诉友人,勉励他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其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浩然之气,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分五层:第一层,“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中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白云亮了,南岳衡山积压的阴雨已消散,天马山、凤凰山还留有春天的树木。开篇两句,为我们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也寓意祖国江山正在逢勃的春华里,让人们感到生机蓬勃。少年英雄,峥嵘奋发,心怀屈原,贾谊之才。因为屈原、贾谊都出自湘楚这个灵秀之地,青山秀水的灵气特别钟情于这个湘楚大地。曾国藩曾有句云:“连水湘江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三、四两句为朋友东行去干一番事业,作勉励之词,制造气氛,也以历史上年轻杰出的屈原与贾谊,来衬托纵宇一郎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更应好好学习。开头四句为人们描绘了一种壮观的送别场面。

  第二层,“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湖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诗从第五句开始,转入送友的主题。您走了,我要为您高歌一曲,鲲鹏展翅击浪从此开始了。第六句“鲲鹏击浪”,比喻纵宇一郎东行的壮举与气魄。当时日本与中国有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到日本留学因难重重,极不安全,故有“鲲鹏击浪”之说。纵宇一郎东行,就连洞庭湖、湘江水也高涨起来,水连着水,天接着天,大型巨舰正要向东直接进发。此时诗人不但为你歌唱,连洞庭湖、湘江水也感动得卷起波浪,摇曳苍天。七、八两句,诗人给我们勾勒了一副水边壮行的送别图:船马上就要开航了。

  第三层,“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是萦怀,要将宇宙看梯米”。在这出发之前,人们感到庆幸的是,不知怎的满天的愁云散出,却被万里东风吹得无影无踪,出发却是一个极好的天气。九、十两句表面上在写天气,实际上在写友人。劝说友人,大丈夫不要为小事萦怀于心,而应该把诺大的宇宙,只看作如小米那么大,把世事看作平常,这是对朋友的殷殷之情,也体现了毛泽东年青时巨大的襟怀。

  第四层,“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至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1917年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宗旨就是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并亲自起草其章程。那么,要治理世界,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先要“修身、养性、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毛泽东引经据典。《孟子·公孙丑》中孟子曾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就是说:五百年就会出一批名人。《后汉书·祢衔传》曰:“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莫是数也。”意思是说,天将降大任予我辈同仁,开辟新天地,非吾辈莫属。历史的重任已落到我们肩上,莫负于时代的重任,应当拼搏向前。十三句至十八句,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进行论述。

  第五层,“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诗的最后四句,点明送行的主题,回应开头。诗人与一批新民学会的同仁,为去日本的纵宇一郎在平浪宫前把盏饯行,临别之际,有着叙不完,道不尽的友情。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只隔着“一衣带”宽的水面,隔海能相望。“天涯若比邻”,大家会心心相印,书信往返不断,但“送君千里终须别”,“饯行后我自回去,而你却已远去了。”此处表现了作者和纵宇一郎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一句,化用《庄子·山水》中的“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吾自此远矣!”表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点题园诗。

参考资料:
1、 吴正裕 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5-396页
2、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年 :第198-199页

 ·sòngzònglángdōngxí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yúnkāihéngyuèyīnzhǐ tiānfènghuángchūnshù 
niánshàozhēngróngjiǎcái shānchuāncéngzhōng 
jūnxíngwèihào kūnpénglàngcóngshǐ 
dòngtíngxiāngshuǐzhǎngliántiān méngchōngjiànzhídōngzhǐ 
duānsànchūtiānchóu xìngbèidōngfēngchuīwàn 
zhàngshìyínghuái怀 yàojiāngzhòukàn 
cānghǎihéngliúān shìshìfēnyúncóngjūn 
guǎnquèjiāshēnxīn xiōngzhōngyuèchángxīnměi 
míngshìjīnbǎinián zhūgōngjiē 
pínglànggōngiányǒuduō chóngmíngduìdàishuǐ 
dōngyíngzhuójiànyǒushūhuán fǎn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