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青山爱颇真,何妨日日对嶙峋。今朝卷幔无山色,惆怅还如别故人。
眼底青山爱颇真,何妨日日对嶙峋。今朝卷幔无山色,惆怅还如别故人。

sānxíngshānzhōngshānjǐnyǒugǎn--yuánzōngdào

yǎnqīngshānàizhēnfángduìlínxúnjīncháojuǎnmànshānchóuchàngháibiérén

袁宗道

袁宗道

(1560—1600)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译文:一直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清光门外一渠(qú)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译文:清光门外溪水环绕,从墙头望远,远处秋山数点,景色优美。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译文:几棵松树稀稀疏疏只为朗朗月光能照射进庭院,院子里栽种的许多芍药正等待春天归来。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莫言堆案¹无馀(yú)²,认得诗人在此间。
译文:不要说文书太多没有地方堆放,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注释:¹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²馀地:余地。

  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相赠。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颈联“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是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

  颈联写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这一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适愉悦的心情。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qiūdòuyuánwàichóngxīn

liú tángdài 

chángàijiē西fēngjǐngxián dàojūnchùzànkāiyán 
qīngguāngménwàishuǐ qiūqiángtóushùdiǎnshān 
shūzhòngsōngtōngyuèlǎng duōzāihóngyàodàichūnhuán 
yánduīàn rènshīrénzàijiān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¹之潺(chán)(yuán)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jīng)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³,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niǎo)兮夜悠悠。临穷溟(míng)以有羡,思钓鳌(áo)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¹⁰
译文: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注释:¹三湘:“三湘”有四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此其一。湘水与潇水汇合称潇湘,与蒸水汇合称蒸湘,与沅水汇合称沅湘。此其二。古人对上说早有怀疑:“沅水则不与湘会而自入于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称可能来源于屈原的赋,如《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无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为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与漓江同源,刚分开的一段叫漓湘;湘水流至永州与潇水会合,叫潇湘,永州以上为湘江上游;到衡阳又汇会蒸水,叫蒸湘,为湘江中游,衡阳以下为下游。此其四。虽然,现代学者已考证,湘、漓并不同源,但此说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为湖南的代称。²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³西阳半规:西阳谓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⁴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⁵嫋嫋: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⁶穷溟:即庄子所说穷发的北溟海。⁷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⁸沧洲:沧海中之洲渚。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⁹讬些:语气辞,楚地人讲的咒语结尾常用“些”。¹⁰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往的山。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译文:等到山头安静下来的时候,只看到悬崖孤松之上,悬挂着一轮残阳和几片飘渺的云朵!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sōng--chéngyànxióng

míngjiàjīnwénpánzhēngèngchūqún

jiāngwèilǐngtóuxiánleyángyóuguàshùzhīyún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荷叶罗裙¹一色裁²,芙蓉³向脸两边开。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注释:¹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²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³芙蓉:指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¹池中看不见²,闻歌³(shǐ)有人来。
译文: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¹乱入:杂入、混入。²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³闻歌:听到歌声。⁴始觉:才知道。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4-105
2、 荣新编.咏荷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29-30
3、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120

cǎiliá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luóqúncái róngxiàngliǎnliǎngbiānkāi 
luànchízhōngkànjiàn wénshǐjuéyǒurénlái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九日黄花酒¹,登高会²昔闻³
译文: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注释:¹黄花酒:菊花酒。²会:契合,相一致。³昔闻:以前听说的。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霜威¹逐亚相²,杀气³(bàng)中军
译文: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注释:¹霜威:威严如霜。²亚相:此处指封常清。³杀气:秋日肃杀之气。⁴傍:依附。⁵中军:此处以中军指代主帅。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横笛惊征雁(yàn)¹,娇歌落塞云。
译文: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注释:¹征雁:南飞的大雁。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¹吾君²
译文: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注释:¹荷:承受恩惠。²吾君:对封常清的尊称。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言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0-201页

fèngpéifēngjiǔdēnggāo--céncān

jiǔhuánghuājiǔdēnggāohuìwén

shuāngwēizhúxiāngshābàngzhōngjūn

héngjīngzhēngyànjiāoluòsāiyún

biāntóuxìngshìzuì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