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为生身核,业为润生汁。变化万形骸,胎卵及化湿。
念为生身核,业为润生汁。变化万形骸,胎卵及化湿。
共居佛土中,谋生各自得。楚痛谁能堪,相戕何太急。
共居佛土中,谋生各自得。楚痛谁能堪,相戕何太急。
水珍炮鲑螯,陆羞燔鹅鸭。俎豆萃宾朋,歌吹喧帘幂。
水珍炮鲑螯,陆羞燔鹅鸭。俎豆萃宾朋,歌吹喧帘幂。
以彼彻骨惨,博我双颊赤。犹恨金盘内,肪膏少肥白。
以彼彻骨惨,博我双颊赤。犹恨金盘内,肪膏少肥白。
运箸风卷云,剩脂污巾帻。可怜横死魂,绕釜啾啾泣。
运箸风卷云,剩脂污巾帻。可怜横死魂,绕釜啾啾泣。
蔬果宜胃肠,此味真可缺。人羊递往来,循环作主客。
蔬果宜胃肠,此味真可缺。人羊递往来,循环作主客。
塞耳经所譬,清虚道自集。
塞耳经所譬,清虚道自集。
袁宗道

袁宗道

(1560—1600)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2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lǐ)鱼风¹。小娘停棹(zhào)²³纤指,水底,见花红。
注释:¹鲤鱼风:九月之风。²棹:船桨。³濯:洗涤。
此词写南塘泛舟时的情景。池塘水满,风暖鱼跃,泛舟的少妇在停棹戏水之际,无意间透过清澈明净的池水,看到了一朵飘落水底的红花。作者撷取这一小景入词,极具情趣。“鲤鱼风”本指九月之风,用于仲夏,亦见通脱新鲜。

bēi··yuènántángshuǐmǎn--máolíng

yuènántángshuǐmǎnchuīduànfēngxiǎoniángtíngzhàozhuóxiānzhǐshuǐjiànhuāhóng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译文:山,高耸入云端。快马加鞭向前赶路,不做丝毫停留。蓦然回首,惊叹身后的山峰与远处的天边快接上了!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倒海翻江¹卷巨澜。奔²³急,万马(hān)
译文:山,起伏如波涛,浩瀚似江海,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势奔腾迅猛如奔马,好似万马厮杀正酣战。
注释:¹倒海翻江:形容声势、力量的巨大。这是形容水势之浩大。也作“翻江倒海”和“翻江搅海”。²奔:急行,急跑,犹如奔驰,狂奔,飞奔。³腾:本指马奔跃,即骏马在奔驰中向上跳跃。⁴万马:千军万马之略。⁵战:战斗,激战。⁶犹:正在。⁷酣:本指尽酒量畅饮,痛饮,这里指酣战,即不但久战未歇,而且正处在激烈、起劲的势头上。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刺破青天¹(è)未残²。天欲³(duò),赖其间
译文:山,傲立苍穹如长剑,刺破青天锋刃未残。山之利剑好似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会垮下,因为高山之大柱正支撑中天。
注释:¹青天,晴朗的天宇,由于晴朗而愈显其高远,因而刺破青天之山,自然也就愈加峻峭。²残:残损、残缺、毁坏。³欲:要,将要。堕,落下,掉下来。⁴赖:依赖,依靠。⁵以:用。⁶拄:支撑。⁷其间:指天地间。

  这三首小令都专门以山为题材,它们虽然没有像其他词那样标明词题,但每首的头一个字“山”,可以说即分别代表着各自的题目。

  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它们共同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了整体象征的创作方法。象征是人们常用的艺术方法,如有人用狮子象征力量,有人用鸽子象征和平,有人用香草象征美人,有人用同海的搏斗象征人生拼搏等。毛泽东在此则用山的形象来象征红军形象,通过他的精巧艺术构思,让象征者与被象征者在气势、气概、精神、气质诸方面,获得了内在联系。它们既都是写山,同时又都是写红军,既是咏山曲,又是歌颂英雄红军的乐章。三首各写出一个侧面、一个特点,表面上处处写山,写山峦姿态,山野情趣,翻山滋味,实际上是处处借山象征红军,通过咏山来歌颂红军。

  它们虽是小令,但格调却是雄浑豪放的。意境磅礴、壮观、豪迈;夸张、比喻、象征、衬托、赞叹、抒情、寄意并举;同调重奏复沓、往复旋还,节奏紧凑,回肠荡气,非同凡响。

  第一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高,实质上是写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藐视困难、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毛泽东引了一首民谣作为原注,那民谣正是极力形容山之高的,高到仅仅“离天三尺三”,因此“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一般的人和马都得向它屈服。然而,红军在这样的高山面前,却“快马加鞭未下鞍”。这里的“快”字是状写马的行进速度的,马在如此高山面前毫无畏色,没有止步。依旧快速前进;而骑在马背上的人则更神气了,居然还要加劲扬鞭催快马,因而人、马都飞驰而过。未下鞍,一是说红军的马过时没有卸鞍,一反民谣所说的“马过要下鞍”的习惯;二是说红军过时没有下马,当然也不会低头,一反民谣所说的“人过要低头”的习惯;那么,无疑是高山低头了。同样险峻的高山,在不同的人和马面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便富于神奇性地反衬了红军足以征服一切艰难险阻而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屈服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写得很幽默,待到纵马扬鞭飞奔过去以后,再回头仰望,不觉猛然大吃一惊。惊,既是对极高极险的山望而吃惊,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翻越高耸云天的大山后的惊喜、自豪的神情。“离天三尺三”并非实数,而是夸张,用夸张笔法极写山之高峻,从而反衬、烘托红军飞驰过山的英雄形象,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精神气概和实现战略转移的急迫心情。

  第二首表面上是极写山之大,写群山之磅礴、险峻,实质上是写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的气概。毛泽东首先用大海来比喻、描写山:“山,倒海翻江卷巨澜。”毛泽东从高处放眼望去,千山万岭逶迤起伏,因而他感觉势如江海倒翻,怒潮猛卷,连天排空,汹涌澎湃。接着,又用驰骋中的万马来比喻、描写山:“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诗圣杜甫在《病橘》中用过“奔腾”一词: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即飞奔急驰之意。毛泽东再加一“急”字,则其快如飞之速度已达极点。毛泽东久望险峻的群山,联系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深切体验,因此又觉得它们恰如鏖战中的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毛泽东连用两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的磅礴、雄伟的气势。

  但是,在毛泽东的艺术构思中,山的雄姿与红军的雄姿是相对应的,写山就是为着写红军。群山万岭的雄伟气魄,正可见红军的伟大气魄。群山万岭正是红军历经之地,因此人们既可想见红军在那里急速进军的英雄姿态,也可想见红军在那里的战斗姿态和激战场面,从而使雄姿英发、骁勇善战的红军形象,巍然屹立起来了。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张与想象写出奇峰凸起的壮观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宝剑形容山的峭拔陡直,这把锋利的“宝剑”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锋刃一点也没有残破。山的峭立与峭锐被诗人刻画得力透纸背,在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句中,可谓无与伦比,石破天惊。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共工氏与颛顼氏争为帝,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中的天柱支撑起天空,诗人引用其意,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来,幸亏这些山像坚挺的柱子支撑起天空,使之不致坠落,从而表现出山的雄伟、坚实。与上两首词相同,对山的描写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与山一样顶天立地、坚强挺拔的红军战士。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像这直插云霄的利剑,又像这擎天的石柱,坚不可摧,给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云贵山峦的气势形貌。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诗人用如此气势磅礴的笔法来写小令,这在词的创作史中前无古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领袖辛弃疾曾经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用山的矫健妩媚来写自己的个性品格。这种散文化的写法已经是对传统本色词的突破,而千载之后的伟人毛泽东则更为大胆地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使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具有崭新面貌的小令。虽然宋末的风雅派词人张炎曾说,“词之难于小令,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乃佳”(《乐府指迷》),强调的是小令的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只有毛泽东这样的气魄胸襟,才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小令,可以说是大手笔、大气概。

参考资料:
1、 蔡清富,黄辉映.毛泽东诗词大观:四川出版集团,2007:169-175

shíliùlìngsānshǒu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shān kuàijiābiānwèixiàān jīnghuíshǒu tiānsānchǐsān 

shān dǎohǎifānjiāngjuǎnlán bēnténg wànzhànyóuhān 

shān qīngtiānèwèicán tiānduò làizhǔjiān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¹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biāo)²又接。尽吹入潘郎³,一簪(zān)愁发。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译文:竹席透凉油灯昏暗,躺下后又起来,只听凄清的秋声从好几处急切地响起。破碎的竹枝在无人的走廊旁晃动,枯黄的荷叶在浅浅的水边摇曳,真不知这秋声来自何叶?秋风又起,尽吹向早衰的潘郎一头花白的头发。秋声已经令人听了难受,半夜三更不能再伤神去怨恨离别。
注释:¹清商:原为古五音之一。此处指秋风。²飙:泛指风。³潘郎:指晋潘岳。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阴虫还更切切。玉窗挑锦倦,惊响檐(yán)¹。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微吟渐怯。讶篱(lí)豆花开,雨筛时节。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译文:蟋蟀还在哀怨凄切。玉窗下刺绣的妇人疲倦了倚窗而睡,却又被檐间铁铃的声响惊觉。高城的更漏声断断续续,野寺的钟声依稀可闻,又传来远处凉潮鸣咽。秋声如微微的呻吟已经渐渐地怯弱。忽然又惊讶地发现,竹篱边的豆花已经开放,就在这雨下如筛的季节。独自打开房门,只见皎洁的月色布满了庭院。
注释:¹檐铁:檐马。亦谓之风铃,风马儿。悬于檐下,风起则铮有声。
此词着意描写秋声。上片写入夜风声,“几处催发”,使人难于入睡。下片写檐铁惊响,野寺钟疏,虫声切切,凉潮呜咽。独自开门,唯见满庭月光。结句极富诗情画意。全词从所闻到所见和所思,生动逼真而又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tiān··qiūshēngguǎnqiūshēng--è

diàndēngànmiánháiqīngshāngchùcuīsuìzhúlángliánqiǎnzhǔbiànshēngláitóngbiāoyòujiējǐnchuīpānlángzānchóushìnántīngzhōngxiāoyòngyuànbié

yīnchóngháigèngqièqièchuāngtiāojǐnjuànjīngxiǎngyántiělòuduàngāochéngzhōngshūyáosòngliángcháoyànwēiyínjiànqièdòuhuākāishāishíjiékāiménmǎntíngdōushìyuè

金风玉露初凉夜,秋草窗前。浅醉闲眠。一枕江风梦不圆。
金风玉露初凉夜,秋草窗前。浅醉闲眠。一枕江风梦不圆。
长情短恨难凭寄,枉费红笺。试拂么弦。却恐琴心可暗传。
长情短恨难凭寄,枉费红笺。试拂么弦。却恐琴心可暗传。
这是一首描写爱恋思念之情的词。上片写思念的情状。开头两句是说,在这个金风玉露天气初凉的夜晚,只能独自一人站在窗前遥望天边那一钩新月,当此牛郎织女相逢之夕,自己却无缘与意中人相会。接下来,自己只好“浅醉闲眠”——这四个字写得很有情趣,醉不要太深,眠须得心情闲适。但这不过是一种故作轻松以自我解嘲的表现而已,其实,单相思的滋味并不好受。闲眠之际,希望能在梦中遇到意中人,但事与愿违,“一枕江风梦不圆”,江风吹来,凉意骤深,睡不稳,梦亦难成。下片写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先是想到写信,紧跟着又否定了,因为“浅情短恨难凭寄,枉费红笺”。接着又“试拂么弦”,拨动琴弦弹奏一曲,也想效仿司马相如之挑动卓文君,可是自己的意中人并不在近前,这琴心能不能暗中传送呢?看来,如何向对方表述心意,亦非易事。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01-01

cǎisāng ·jīnfēngchūliáng

yàndào sòngdài 

jīnfēngchūliáng qiūcǎochuāngqián qiǎnzuìxiánmián zhěnjiāngfēngmèngyuán 
chángqíngduǎnhènnánpíng wǎngfèihóngjiān shìyāoxián quèkǒngqínxīnànchuán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荒戍(shù)¹落黄叶,浩然²离故关。
译文: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你心怀浩气、远志告别了古塞险关。
注释:¹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²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高风汉阳渡¹,初日郢(yǐng)门山²
译文:汉阳渡水急风高,郢门山朝阳之下景象万千。
注释:¹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²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¹上几人²在,天涯孤棹(zhào)³还。
译文: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注释:¹江:指长江。²几人:犹言谁人。³孤棹:孤舟。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何当¹重相见,樽(zūn)²慰离颜³
译文: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注释:¹何当:何时。²樽酒:犹杯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³离颜:离别的愁颜。

  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两句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2-1123

sòngréndōngyóu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huāngshùluòhuáng hàoránguān 
gāofēnghànyáng chūyǐngménshān 
jiāngshàngrénzài tiānzhàohuán 
dāngchóngxiāngjiàn zūnjiǔwèi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