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缕销金鼎。醉沈沈、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沈金井。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篆缕销金鼎。醉沈沈、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栏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沈金井。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李玉

李玉

(1486—1536)明六安卫千户,字廷佩,号南楼。针灸多奇效,时号神针李。善方剂,能使病瘘者立起。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道有情须有梦,无梦岂无情?夜夜相思直到明,有梦怎生成?
人道有情须有梦,无梦岂无情?夜夜相思直到明,有梦怎生¹成?
译文:人说如果心里有所思,夜里就会有所梦,没有梦就是没有思念吗?每天夜里相思到天明,如果有梦的话,如何思念?
注释:¹怎生:怎样,如何。
伊若忽然来梦里,邻笛又还惊。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yī)¹若忽然²来梦里,邻笛又还惊³。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译文:他大概一会儿就要来到我的梦里,附近响起的笛声却又把我惊醒。实在不忍听这声声笛乐,在我听来全是断肠之音。
注释:¹夜:他。 ²忽然:一会,俄顷。³惊:将梦惊醒。⁴浑是:全是,都是。

língchūn··réndàoyǒuqíngyǒumèng--liánjìng

réndàoyǒuqíngyǒumèngmèngqíngxiāngzhídàomíngyǒumèngzěnshēngchéng

ruòránláimènglínyòuháijīngshēngshēngrěntīnghúnshìduànchángshēng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
白道¹向姑熟,洪亭临道傍(bàng)
译文:笔直的大道通往扬州,大道的旁边坐落一个高大的长亭。
注释:¹白道:大路也。人行迹多,草不能生,遥望白色,故曰白道。唐诗多用之,郑谷“白道晓霜迷”,韦庄“白道向村斜”,是也。
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
前有昔(xī)时井,下有五丈床¹
译文:亭的前方有一口古井,亭下还有五丈长的石头坐床。
注释:¹床:井栏也。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
译文:砍柴的女孩可以在井边洗洁白的双脚,行人们可以在石床上歇闲歇闲。
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
译文:西边的白鹭洲头,芦花摇曳犹如一片一片的白霜。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
译文:此时此地送你离去,你再三回首,泪流满裳。

jiǎotíng--bái

báidàoxiàngshúhóngtínglíndàobàng

qiányǒushíjǐngxiàyǒuzhàngchuáng

qiáoxíngrénxiējīnzhuāng

西wàngbáizhōuhuāshìcháoshuāng

sòngjūnshíhuíshǒulèichéngxíng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净洗铛(chēng)¹,少著水,柴头²(yǎn)³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注释:¹铛:锅。²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³罨:掩盖,掩覆。⁴解:了解。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不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联想到苏轼在以上所举《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佛学)“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屏弃的哲理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不,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东坡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吟《猪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改造,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苏轼此诗题的《猪肉颂》三字中,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当然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时,就会在诗人享受味觉美味后面,朦胧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的情味的,将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方面达到“知行合一”理想的哲人。尤其是作者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机结合为一体,为我们所做出了典范——猪肉,是猪肉本身,又象是别的什么。

zhūròusòng

shì sòngdài 

jìngchēng shǎozhuóshuǐ cháitóuyǎnyānyàn dàishúcuī huǒhòushíměi huángzhōuhǎozhūròu jiàjiàn guìzhěkěnchī pínzhějiězhǔ zǎochénláiliǎngwǎn bǎojiājūnguǎn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秋山敛¹馀照,飞鸟逐前侣。
译文:秋山收敛了落日的余晖,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
注释:¹敛:收起;收住。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彩翠时分明,夕岚(lán)¹无处所。
译文:此时鲜艳翠绿的山色分外明显,傍晚山林的雾气丝丝缕缕飘忽不定。
注释:¹夕岚: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lánchái--wángwéi

qiūshānliǎnzhàofēiniǎozhúqiáncǎicuìshífēnmínglánchùsuǒ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¹²(bì)³,锡(cì)(zhǐ)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¹⁰(mí)¹¹于尔邦,维王其崇¹²之。
译文:有功有德众诸侯,天赐你们莫大福。给我恩惠也无量,子孙长保此福祥。莫在你国铸大错,一心尊崇周君王。
注释:¹烈:武功。一说“光明”。²文:文德。³辟公:指助祭诸侯。⁴锡:赐。⁵兹:此。⁶祉:福。⁷惠:爱。一说“顺”。⁸无疆:无穷。⁹保:守住。¹⁰封:大。¹¹靡:累,罪恶。一说“封”指专利敛财,“靡”指奢侈。¹²崇:立。一说“尊重”。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念兹戎¹功,继序²其皇³之。无竞人,四方其训之。不(pī)显维德,百辟(bì)其刑之。於(wū)¹⁰,前王¹¹不忘!
译文:感念你们立大功,继续立功又弘扬。国强莫过有贤才,四方才会来归降。先祖伟大在美德,诸君应当为榜样。先王典范永不忘!
注释:¹戎:大。²继序:继承祖业。序,通“叙”,业。³皇:光大。⁴竞:强。一说“争”。⁵维:于。⁶训:服从。一说“效”。⁷不:通“丕”,大。⁸百辟:众诸侯。⁹刑:通“型”,效法,模范。¹⁰於乎:叹词。¹¹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周颂·烈文》对诸侯具有安抚与约束的双重作用。全诗共十三句,不分章,可按安抚与约束之意分为两层:前四句和后九句。前四句是以赞扬诸侯的赫赫功绩来达到安抚的目的。这种赞扬可以说臻于极致:不仅赐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无穷。助祭的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来助祭本身就是一种殊荣,而祭祀时周王肯定子功绩,感谢子为建立、巩固周政权所作的努力,使诸侯在祭坛前如英雄受勋,荣耀非常,对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但是,周王为君临四海的天子,对诸侯仅有安抚,只让诸侯怀感激之情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对诸侯加以约束,使诸侯生敬畏之心。后九句以“无”领起,这个“无”通“毋”,释“不要”,为具强烈感情色彩的祈使词,使文气从赞扬急转为指令,文意则由安抚转为约束。七句中用了两个这样的“无”,以断然的语气,训诫诸侯必须遵从;“百辟子刑之”,更是必须效法先王的明确训令;而“前王不忘”似乎只是训诫诸侯不要忘记先王之德,却又隐含不要忘记先王曾伐灭了不可一世的商纣,成王也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乱,即不要忘记周王室具有扫荡摧毁一切敌对势力的雄威。

  后九句的指令、训戒,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正名。《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中所说的君臣名分,与《周颂·烈文》这首诗所表达的完全一致。后者虽然没有点出“君臣”二字,含义却更加深刻:诸侯的功绩再大,也不过是尽臣子的本分而已,并且仍要一如既往这么做下去;周王的号令诸侯,乃是行君临天下的威权,并将绵延至子孙万代。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9-651

lièwén

míng xiānqín 

lièwéngōng zhǐ huìjiāng sūnbǎozhī fēngěrbāng wéiwángchóngzhī 
niànrónggōng huángzhī jìngwéirén fāngxùnzhī xiǎnwéi bǎixíngzhī  qiánwáng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