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mèidànchūxīntíngzhǔshī

miǎn nánběicháo 

chēlíngzǎoshù shānhuáyìngchū 
lǎnpèiqiěpáihuái zhíqīngjiāng 
yǎoǎifēngshùlín cēnhuángniǎo 
wǎn chóngxīn 
chūnyóuyǎn zhōngcháoshū 
徐勉

徐勉

(466—535)南朝梁东海郯人,字修仁。孤贫好学,六岁作祈霁文,见称耆宿。齐时,起家国子生,射策甲科,迁太学博士。入梁,为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自掌枢宪,多所纠举。迁吏部尚书,开立九品为十八班之制,自是贪冒茍进者以财货取通,守道沦退者以贫寒见没。曾奉命主修五礼。累官至侍中、中卫将军。卒谥简肃。有《流别起居注》、《选品》等,皆佚。 ▶ 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不用裁为鸣凤管¹,不须截作钓鱼竿。
译文: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注释:¹凤管:笙箫。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千花百草凋(diāo)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译文: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yúnchuāngzhú

bái tángdài 

yòngcáiwéimíngfèngguǎn jiézuòdiàogān竿 
qiānhuābǎicǎodiāolínghòu liúxiàngfēnfēnxuěkàn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村坞(wù)¹云遮,有苍藤老干²,翠竹明沙³。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沙几(jī)、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fēi)、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译文:山村被团团白云遮掩,青色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的枝干,翠绿的竹林旁溪水明净,可见水底细沙。临溪的堂舍顺山而建十分稳当,草苔长满的小径环绕着弯曲的篱笆。屋内陈设着文木茶几,小小窗户上糊着窗纱,这是一个清静幽雅的人家。朝北的小门打开,移床招待着客人,窗外清香四溢树上开满梅花。
注释:意难忘:词牌名,又名“空亭日暮”。以苏轼《意难忘·妓馆》为定格,双调九十二字,上下片各九句六平韵。山家:即山居人家,此指隐居之处。¹村坞:村庄,这里指山村。坞,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²苍藤老干:青色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的枝干。³明沙:谓溪水明净,可见水底细沙。⁴溪堂:临溪的堂舍。⁵文沙几:文沙做的小桌子。文沙,质地细密、色黑而无纹理的一种优良沙料。⁶好事人家:热情好客的人家,意非一般山野村民,而是山中雅士。⁷启北扉:打开朝北的门。⁸移床待客:《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此谓以优礼待客。移床,移过坐床。床,古时亦指坐榻。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衰翁健饭¹堪夸,把瘿(yǐng)²(míng)³,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译文:山翁虽年迈身衰,然胃口很好,吃饭很香,端着树木雕制的酒盅茶碗,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农家种田之事。池边引水浇灌着栽植的柳树,自己动手打水浇瓜。霜后橘子格外甜美,谷雨前后采摘新的嫩茶,自然是风味清佳。高兴的是去年耕种的山田获得大丰收,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这自在的生涯。
注释:¹衰翁健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此言山翁虽年迈身衰,然尚善饭。健饭,胃口很好,吃饭很香。²瘿尊:用瘿瘤状的沙根制作的酒杯。瘿,指树沙外部隆起如瘤的部分。³茗碗:茶碗。⁴高话桑麻:高谈阔论起农家种田的事情。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⁵清佳:优美,美好。⁶山田大熟:山田收成极好。⁷烂漫生涯:豪放,不拘形迹,不受约束的生活。

  吴伟业的诗风富丽绵密,词也写得秾丽密致,而这首却疏淡潇洒,风格情调不同一般。这首诗的上片从步向山村人家的沿途所见写起,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一一描绘了山家的幽静环境,主人的身份、情趣不言自明;下片集中描绘山家主人的生活情调,种柳浇瓜,摘橘采茶,真是闲云野鹤式的自在逍遥,表现出作者对山家主人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全词写景叙事结合,描写富有层次,语言朴素明净,如话家常,亲切有味。

  上阙首句“村坞云遮”,写村落在云遮雾绕中隐约可见,暗写山家所居环山的特点,开头自然平实。接下来两句为近前所见之景:青碧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翠绿的修竹与白沙相映。渐行渐近,又见一幢房屋临溪傍石而立,一条铺满青苔的小径顺着篱笆延伸。“苍藤老干”,说明村落的古朴僻远。“明沙”“溪堂”“苔径”,点出山家所居近水和环境清幽的特点。以上几句纯用白描,朴拙淡雅,生动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与景物。自“文沙几”以下,则为山家室中所见:文沙制成的几案,窗虽小也饰有柔纱。“文沙几”与下片的“瘿尊”呼应,说明虽是山家,却也讲究,所居之人当是闲雅之士,绝非一般山民。“是好事人家”的“好事”,谓热心助人。接下来“启北扉”三句,便写“好事人家”热情待客的情形:先打开朝北的门,移过坐床让客人安坐,可见门外傲霜凌雪的繁茂梅花,进一步衬托山家主人洒脱出尘的品格。上片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步移景换,以写景为主。描写很有层次,可见徐步石径,往访山家,陶醉于身边画境的作者形象。

  下阙以叙事为主,上承“是好事人家”,写山翁待客。“衰翁健饭堪夸”,写山家主人年虽老饭量却好,因而身体强健令人夸赞。“衰翁”,足见年事之高;“健饭”,足见食量之大。二者相对,述以“堪夸”,意趣盎然。“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脱胎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山家衰翁好客而健谈,与客人边喝茶饮酒,还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着一“高”字,顿使衰翁神采飞扬。“穿池”以下是“高话桑麻”的具体内容:在池边开沟,栽上柳树,引水入田,浇灌瓜园。字字句句皆为农家话语,但自耕自乐陶然而居的情态、心态却蕴蓄其中。这两句写得活泼轻松,更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霜后橘、雨前茶”则表达山家所获的喜悦,橘经霜后味更甜美,谷雨前采摘之茶尤为滋润。“这风味清佳”的赞语脱口而出,散句入词,朴实自然,山家衰翁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末两句说去年自己耕种的土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地过舒心安稳的日子了。词在山家所居衰翁的侃侃而谈中结束,尽管词人没有对山家生活发表议论,但山家的环境和气氛,衰翁的健谈和安乐,使得词人羡慕并向往。

  此词既写出了山家的闲适逸趣,又表明了衰翁的旷达心境。全词语言浅显平易,颇近口语,且词句紧扣“山家”,不乏警句。写景叙事结合,意象显豁明朗,意境深婉含蓄。写景,皆历历可见;叙事,亦可使人如临其境,足见作者写实的功夫。而这首词意趣却多在词外,歌咏山家,向往山家,实际上是为表明作者不忘故国,不事新朝,埋头学问,纵情山水的心迹的。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选评. 元明清词[M]. 北京:文津出版社, 2019:179-180.
2、 王步高,邓子勉选注. 元明清词三百首注[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302-303.
3、 贺新辉主编. 清词鉴赏辞典[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37-38.
4、 梁申威等编著. 禅词妙趣[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234-235.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译文:城市中树木繁茂,连绵的树叶就像铺漫着的绿色波浪,无数亭楼阁院就座落在这些树木中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天阔鸟行(háng)¹疑没(mò)²草,地卑³江势欲沉山。
译文:一行飞鸟在开阔的天空中渐飞渐远,就像消失在草丛中似的;这一带地势本来就低,远远望去,山峦仿佛要被淹没似的。
注释:¹行:行列。²没:隐藏。³卑:低下。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人过鹿死寻僧去,船自新康载酒还。
译文:军队已经把政权安定下来,现在可以去寺庙中和僧人闲聊了,商船从新康运回了草酿。
闻说耕桑渐苏息,领头今岁不征蛮。
闻说耕(gēng)桑渐苏息,领头今岁不征蛮。
译文:听说农业生产都已经逐渐恢复,首领决定今年不会出国征讨敌人。

  这首诗写的诗是诗人在门楼上凭高四望所见的景色,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表现出形象描绘的高超技巧。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两句展开一幅长沙城内的夏日风光图。画面的中心是树。登楼一望,远树如烟,故称“烟树”。万木葱茏,层层叠叠,如同水波浩荡,所以喻为“绿波”。“漫”本来是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用在这里却很新鲜,使人们清晰地看到,绿树如海,无所不在,仿佛不仅充满了整个长沙,并且正在漫溢出去。这就给人一种置身于无边浓绿之中的感觉。“几万楼台树影间”是进一步点染。“几万”,可见数量之多。如此众多的崇楼高台,却若隐若现于“树影”之间。这一衬托,这一装点,“城中烟树”的壮美景象就更加鲜明,也更富于立体感。

  “天阔鸟行疑没草”句把目光移向城外,着一“疑”字,意味深长地表明所写的是远望的错觉。鸟行最初出现在上空时,还需要仰视,而当渐渐地飞向远处,虽然实际上并未降低高度,但显得越来越低,仿佛是在贴地而飞,以至于没入草中。这里,“鸟行没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动景,用以衬托“天阔”这一静景。因为没有“天阔”,就不见鸟行的远飞,也就决不会有这般错觉。此句以“天阔”领起,用意表现得很明显。

  古代诗人在表现空阔辽远的意境时,常常并不扫尽景物,而是有意用小小点缀加以衬托,如鲍照《芜城赋》:“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还都道中作》:“绝目尽平原,唯见远烟浮。”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等等。所以,如果作者仅仅配置几行飞鸟来反衬“天阔”,就缺少新颖之处,而他的匠心正在于写出了鸟行远飞、缓缓消失的过程,让读者进一步从时间的推移感受到空间的苍茫无垠。

  第四句写远望中的“江”,即湘江。王维《山水论》:“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一带地势本来就“卑”(低),与远水相形,如同陷进去一般,所以,就连那些山峦也仿佛要被淹没似的。“沉”是经过锤炼所得的诗眼。陶弼另一首《公安县》诗也有一句说:“远水欲沉城。”诗人重复使用这个字,用它来描写远水浩茫的情景,和王维《汉江临泛》中“郡邑浮前浦”的“浮”字异曲同工,意义相反的字眼同样真切地写出了水势之盛。“欲沉”,指将沉而未沉,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看似寻常却奇崛。

  在句法上,这首诗采用“对结”(后联对偶)格。这种结尾虽有对仗工稳之美,却易流于板滞,故较为少见。但作者用得自然贴切:前二句单行,合写一景;后二句对偶,分写二景。景物的层次通过句式的变化显得清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xiāngmén--táo

chéngzhōngyānshù绿mànwànlóutáishùyǐngjiān

tiānkuòniǎoxíngméicǎobēijiāngshìchénshān

rénguò鹿xúnsēngchuánxīnkāngzàijiǔhái

wénshuōgēngsāngjiànlǐngtóujīnsuìzhēngmán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¹醉,齐声争唱浪婆²词。
译文:青山影里舞动着小红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简酩酊醉,两岸观众齐浪浪婆词。
注释:¹山简:字季伦,晋时人,好酒,《晋书》记载当时的儿歌嘲他“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²浪婆:波浪之神。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qī)¹。侬欲送潮歌底²曲?尊前还唱使君³诗。
译文:西兴渡口赛舟的帆刚落,渔浦山头的太阳还没有偏移。我想送潮该浪哪一支曲?对酒还应高歌陈太守作的诗。
注释:¹欹:通欹,倾斜。²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³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是日作者与陈襄同游。陈襄字述古,在当时也是有名的诗人。

  浙江钱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观,自唐以来,天下闻名。在词苑中,最早阑入这一“伟观”的,要数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宋初潘阆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对此也有颇见精采的描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观,对于通判杭州的苏轼来说,确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节,苏轼才得到了观潮的机会,并留下了诗词作品。这首词有比较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果说《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只是综括地写看潮时所见所感,显得既深厚又驳杂的话,那么这首词便是侧重写大显身手的弄潮儿,换言之,作者摄取了钱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因而显得比较单一和明朗。

  上片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这真可说是万绿丛中数点红,显得格外耀眼。词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来突出“小红旗”,这是一种衬托:而以“小红旗”来写人——弄潮儿,这又是一种衬托。试想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观潮》中写得好:“吴儿善泅者数百,······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潘阆的《酒泉子》词也不乏生动的描写:“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此词则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写人,以简写繁,可谓别具手眼。接着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侬是江南踏浪儿。”这也流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这“踏浪儿”与“小红旗”前后相互映发,相互补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写人的依据。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并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下片写钱塘江退潮,弄潮儿唱起“使君诗”作为送潮曲。过片“西兴渡口”两句,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这些静态的景物,一方面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暗示弄潮儿的水上表演已持续了数小时之久;一方面又暗写钱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来。好比一场戏,只把布景显现出来,而戏中的情节却秘而不宣,留给观众去想象,这是词人用笔精炼、含蓄的表现。结拍两句紧承前文,点明“送潮”,并顺便提及与己同游的知州陈襄,显得不亢不卑。

  这首《瑞鹧鸪》与其说是写景词或山水词,不如说是风俗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时杭州文化习俗一个历史的记录。显而易见,作品用了代言体,以弄潮儿的口吻展开叙写,亲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风调的影响,能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这首词,很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词》、《浪淘沙》词一类作品。仅此一端,可以看出,苏轼在词创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养的,唯其能吸纳百川,才能最终形成“沧海横流”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东坡诗词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07 :94
2、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15-116

ruìzhè··guāncháo--shì

shānyǐngxiǎohóngnóngshìjiāngnánlàngérpāishǒucháoshānjiǎnzuìshēngzhēngchànglàng

西xìngkǒufānchūluòshāntóuwèinóngsòngcháozūnqiánháichàng使shǐjūnshī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
译文:春蚕辛辛苦苦吐丝为人做衣服,但是难逃一死。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fēi)¹不畏人。
译文:不如那尽吐无用之丝的蜘蛛,不但能够捕获虫子提供食物,还不怕人能好好活着。
注释:¹蜚虫:即飞虫。蜚,古同“飞”。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