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出,应昌期。龙来游,凤来仪。天地并,日月齐。统六合,化九夷。
圣人出,应昌期。龙来游,凤来仪。天地并,日月齐。统六合,化九夷。
产朱草,芬玄芝。延年寿,万岁期。寄谢许由与巢父,及今不出待何时。
产朱草,芬玄芝。延年寿,万岁期。寄谢许由与巢父,及今不出待何时。

shèngrénchū--zōngchén

shèngrénchūyīngchānglóngláiyóufèngláitiānbìngyuètǒngliùhuàjiǔ

chǎnzhūcǎofēnxuánzhīyánnián寿shòuwànsuìxièyóucháojīnchūdàishí

宗臣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6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¹云暮(mù)²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译文: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
注释:¹岁暮:年末,指诗题所言的岁晏。²云、矣: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渔父天寒网罟(gǔ)冻,莫徭(yáo)¹射雁鸣²桑弓³
译文: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白人射雁拉响桑弓。
注释:¹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下》记载,莫徭善于射猎,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²鸣:弓开有声。³桑弓:桑木作的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去年米贵阙(quē)军食¹,今年米贱大伤农。
译文: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
注释:¹阙军食:据《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钱助军,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以补给军粮。这句是说米贵是由于朝廷赋税的繁重引起的。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高马¹达官²³酒肉,此辈(zhù)(zhóu)茅茨(cí)空。
译文: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
注释:¹高马:指高头大马。²达官:指显达之官。³厌:同“餍”,饱食。⁴此辈:即上渔民、莫徭的猎人们。⁵杼柚:织布机。⁶茅茨:草房。这两句是说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显贵们饱食酒肉,而贫穷人民的一切却被剥削的干干净净。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rǔ)¹休枉杀南飞鸿²
译文: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
注释:¹汝:指莫徭。²鸿:大雁,这里代指飞禽。这两句是说楚人不喜食禽兽之肉,即使莫徭射猎到飞禽也换不到多少钱,只是白白射杀了南飞的大雁,也不利于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况闻处处鬻(yù)¹男女²,割慈忍爱³租庸(yōng)
译文: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
注释:¹鬻:出卖。²男女:即儿女。³割慈忍爱:指出卖儿女。⁴还:交纳。租庸:唐时赋税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交纳粮食,调是交纳绢绫麻,庸是服役。这里代指一切赋税。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往日用钱捉私铸(zhù)¹,今许铅锡和青铜。
译文: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
注释:¹私铸:即私家铸钱。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刻泥¹为之最易得,好恶²不合³长相蒙。
译文: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
注释:¹刻泥:用胶泥刻制铁模。这句是说你们何不干脆用泥巴作钱来欺骗人民,这样岂不是更容易得到好处吗?²好恶:好钱和恶钱,即官钱和私钱。³不合:不应当。是说应当及时禁绝私铸恶钱,不使好钱和恶钱长相欺骗,同时通用。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万国¹城头吹画角,此曲²哀怨何时终?
译文: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注释:¹万国:普天之下。²此曲:指画角之声,也指他自己所作的这首《岁晏行》。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灾难深重。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一作云)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潇湘二水、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罟,即网。莫徭,《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杂有夷蜑,名曰莫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故以为名。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诗,足见这种少数民族长于射猎。桑弓,桑木做的弓。开弓射雁有声,故曰“鸣”。三四句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夏历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充军粮。又十一月,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这首诗作于公元768年冬,因此说“去年”。安史之乱平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与吐蕃作战,加之地方军阀叛乱,生产破坏,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人民不堪其苦。这年眼见丰收,米价又太贱,“谷贱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风俗通》说:“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所以,莫徭射雁并不能换来收入以改变穷困处境,等于白害了鸿雁生命,所以说“枉杀”。诗用“汝休”二字,有劝诫之意,语气沉郁,表现了诗人对飞鸿的同情,同时使人联想起民间“哀鸿遍野”的惨境。“割慈忍爱”是指出卖儿女。还,指缴纳。租庸,指唐王朝所实行的“租庸调”赋役制度:丁岁纳粟稻谓之租,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纳绢绫绵麻谓之调。这里所说“租庸”实际上包括了一切苛捐杂税。说鱼说鸟,直承渔父、莫徭而来;说租说庸,直承农夫、杼柚而来。前面已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又“处处”迫于赋敛之困,以至卖儿鬻女。“况闻”有进层之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写出剥夺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唐初曾禁止私铸钱,规定“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旧唐书·食货志》)。天宝以后,地主商人盗铸严重,在青铜里掺和铅锡,牟取暴利。官府听之任之,所以说“今许”。“刻泥”句,旧注为“以泥为铸模”,意思是:用泥土做成钱岂不更简单,更不费成本!愤激中有讽刺,入木三分。诗人认为官府允许私铸铜钱,百姓吃亏,不该总这样长期蒙混下去。诗通过今昔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朝廷政策。如此仗义执言,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万国,泛指各地。画角,古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发声哀厉高亢,军中多用以报告时辰。吹画角,指战乱不止。天下万国都在兵荒马乱中,处处城头吹起凄凉的画角。天下愈乱,百姓愈遭殃。诗的最后说:这画角的声声哀怨,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首从岁暮所见写起;诗末以岁暮所闻收束,表达忧乱之意,点破题旨,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杜甫擅长七古,多以时事入诗,且善于将时事注入纪行咏怀的作品中。其间,又常用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等,都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杜甫以诗入史,亦诗亦史,其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其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堪称首屈一指。

suìyànxíng

 tángdài 

suìyúnduōběifēng xiāoxiāngdòngtíngbáixuězhōng 
tiānhánwǎngdòng yáoshèyànmíngsānggōng 
niánguìquējūnshí jīnniánjiànshāngnóng 
gāoguānyànjiǔròu bèizhùzhóumáokōng 
chǔrénzhòngzhòngniǎo xiūwǎngshānánfēihóng鸿 
kuàngwénchùchùnán rěnàihuányōng 
wǎngyòngqiánzhuōzhù jīnqiānhuòqīngtóng 
wéizhīzuì hǎoèchángxiāngmēng 
wànguóchéngtóuchuīhuàjiǎo āiyuànshízhōng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清晨登巴陵(líng)¹,周览²无不极。
译文: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注释:¹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²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译文: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秋色何苍然,际海¹俱澄(chéng)鲜。
译文: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注释:¹际海:岸边与水中。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译文: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译文: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风清长沙浦(pǔ)¹,山空云梦²田。
译文: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注释:¹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²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瞻光¹惜颓发,阅水²悲徂年³
译文: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注释:¹瞻光:瞻日月之光。²阅水:阅逝去之水。³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北渚(zhǔ)¹既荡漾,东流自潺(chán)(yuán)²
译文: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注释:¹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²潺湲:水流动貌。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yǐng)¹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²
译文: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注释:¹郢:春秋时楚国国都。²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译文: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77-280 .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¹、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²。也不似、贵妃醉脸³,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yùn)(jiè),不减酴(tú)(mí)
译文: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
注释:¹萧萧:疾厉的风雨声。一作“潇潇”。²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³贵妃醉脸: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⁴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⁵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傅粉:此处当指徐妃“为半面妆”之故实。一说傅粉指何晏之事。⁶看取:看着。取,语助词。⁷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⁸蕴藉:宽和有涵容。⁹酴醾: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渐秋阑¹、雪清玉瘦²,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gāo)解佩³,似泪洒、纨(wán)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译文: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注释:¹秋阑:秋深。²瘦:一作“度”。³汉皋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⁴纨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班彪之姑班婕妤,有才情,初得汉成帝宠爱,后为赵飞燕所谮,退处东宫。这种被弃女子的慨叹,称为婕妤之叹或婕妤之悲。⁵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柳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作者通过铺杨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郑交甫“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班婕妤的“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62-66

duō ·yǒngbái

qīngzhào sòngdài 

xiǎolóuhán chángliánchuí hènxiāoxiāo qíngfēng láiróusǔnqióng  guìfēizuìliǎn  sūnshòu寿chóuméi hánlìngtōuxiāng niángfěn jiāngwèixīn kàn píngtáolìng fēngyùnzhèngxiāng wēifēng qīngfēnyùnjiè jiǎn 
jiànqiūlán xuěqīngshòu xiàngrénxiàn chóuníng hàngāojiěpèi lèi wánshànshī lǎngyuèqīngfēng nóngyānàn tiānjiàoqiáocuìfāng姿 zòngài zhīcóng liúduōshí rénqínghǎo gèng pàndōng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行止¹皆无地,招寻独²有君。
译文: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注释: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¹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²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酒中堪(kān)¹²,身外即浮云³
译文: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注释:¹累:连续,经历。²月:岁月。³浮云:飘浮的云彩。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露白宵(xiāo)¹钟彻,风清晓漏²闻。
译文: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注释:¹宵:夜。²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¹²余兴往,还似未离群³
译文: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注释:¹坐:因,由于。²携:执持,带着。³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

qiūyànlínjīnzhèngmíngzhái

shěnyán tángdài 

xíngzhǐjiē zhāoxúnyǒujūn 
jiǔzhōngkānlěiyuè shēnwàiyún 
báixiāozhōngchè fēngqīngxiǎolòuwén 
zuòxiéxìngwǎng huánwèiqún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千秋佳节¹名空在,承露丝囊(náng)²世已无。
译文: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注释: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年)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¹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²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唯有紫苔(tái)¹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²
译文: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注释:¹紫苔:一种漫生杂草。²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60-1061页

guòqínzhènglóu--

qiānqiūjiājiémíngkōngzàichéngnángshì

wéiyǒutáipiānchēngniánniányīnshàng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