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靴脱却换青鞋,踏遍名山惬素怀。虎啸石头风万壑,鹤眠松顶月千厓。
乌靴脱却换青鞋,踏遍名山惬素怀。虎啸石头风万壑,鹤眠松顶月千厓。
云开面面峰如削,谷转行行树似排。湖海故交零落尽,烟霞清趣几人偕。
云开面面峰如削,谷转行行树似排。湖海故交零落尽,烟霞清趣几人偕。

shānzhōngduìjǐngshū怀huái--fāngxiào

xuētuōquèhuànqīngxiébiànmíngshānqiè怀huáixiàoshítóufēngwànmiánsōngdǐngyuèqiān

yúnkāimiànmiànfēngxuēzhuǎnxíngxíngshùshìpáihǎijiāolíngluòjǐnyānxiáqīngrénxié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
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

  庄棫此首《相见欢》词是一首写美人“春愁”的有味之作,表现的是暮春时分美人梦醒之后的一种缠绵和凄凉之感。

  词的上片写的是鹃啼惊梦、梦醒缠绵时的情绪。起韵写深林里飘来的几声鹃啼,惊醒了因思念太久、太深而终于形诸梦寐的闺中人,好梦也就犹如一缕轻烟一般飘散无痕。这里并不着一字诉说遗憾,而做梦人深深的遗憾如可呼吸得到。在构思方面,此处受到了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里“黄莺惊梦”的启发,而又更为巧妙。因为鹃啼声好像就是在说“不如归去”,比起百啭莺啼,似乎是有要借鸟语转达要行人归来的意思。“直到”一句,写她在梦醒之后的不甘和恋梦心情。梦已然散去如烟,无法寻觅,她犹悬浮在如梦的情绪里,更加如痴如醉地缠绵。这种特殊时分的特殊感受又有多少人感受过呢?而词人却在此捕捉得绘神绘色。可惜梦中的美满遇合和梦醒之后的痴迷与留恋都不足以改变无情的现实,梦中的情景反而增加了梦醒后的痛楚。

  词的下片以上片作为对照,传写出女主人公在梦醒之后面对春光融融景象的悲戚之感。过片“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三个短句,联翩而下,却又转折有致。在春日温暖的阳光下,彩蝶在快乐地飞舞,黄莺在自怡地啭鸣,这美丽到极致的春天,却不能给予她一丁点的安慰,她是一直处在凄凉的感受里,难以自拔。季节的美,因为与她的生命状态极不相融,反倒成了残酷的对照。结尾一句,由日转到夜,将春夜明媚的月光作为传递感情的桥梁:春夜的月色有如银白色的水,泻在美人幽居的空庭里;由这水样的月光,她想到了流水,也想到了自己如水一般流逝不已的美好的青春年华。要知青春年华的虚耗,那就是生命的虚耗啊!这个除了思念与做梦就无事可做、无处激情的深闺思妇,她的生命状态是多么的可悲啊!词人在此对于“水”的意向的运用尤其巧妙。它已经不是一个原始的意象,而能够自然地实现由月光意象到华年的抒情联想。

  庄棫此首词的措语轻软明丽,抒情缠绵婉转,不愧为幽怨词的经典之作。

xiāngjiànhuān··shēnlínchùjuān--zhuāng

shēnlínchùjuānmèngyānzhídàomèngnánxúnchùbèichánmiándiéyīngzǒngránmíngyuèkōngtíngshuǐshìhuánián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译文:院子里的竹林一片萧疏,兰花也频频遭遇风雨摧折。
注释:燕居:闲居。即事: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文。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译文:树林中的鸟儿幽幽啼叫,无人来访,地上已经长满青苔。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燕居日已永¹,夏木纷成结²
译文:这样闲居的生活已经过了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注释:¹日已永:日已长。²结:植物结果实。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¹阅。
译文:橱架上堆满了书籍,我经常过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注释:¹北窗:常指隐居之人的屋窗。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是诗人描写的自己幽居环境。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或许也是作者寄情于内,表明自己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不得志。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这一句是写时间流逝,说明诗人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所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9-5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¹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²飘。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注释:¹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²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望长城内外,惟¹²(mǎng)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译文:望长城内外,只剩望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注释:¹惟:只。²余:剩下。此字一作“馀”,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³莽莽:无边无际。⁴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⁵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¹,欲与天公²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译文: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望谁更高。
注释: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²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¹晴日,看红装素裹²,分外妖娆(ráo)³。(红装 一作:银装)
译文: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注释:¹须:等到;需要。²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³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¹
译文: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注释:¹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惜秦皇¹汉武²,略输文采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译文: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注释:¹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²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³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文采本指辞藻、才华。⁴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⁵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⁶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¹,成吉思汗(hán)²,只识弯弓射大雕³
译文: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注释:¹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²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³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¹,数风流人物²,还(hái,旧时读huán)看今朝。
译文: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¹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²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1、 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读词鉴赏 (第二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20-第125页
2、 陈宗玉,梁士奇主编.初中文言文全解全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第165页

qìnyuánchūn ·xuě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ěiguófēngguāng qiānbīngfēng wànxuěpiāo 
wàngchángchéngnèiwài wéimǎngmǎng shàngxià dùnshītāotāo  (tōng  )
shānyínshé yuánchíxiàng tiāngōngshìgāo  (yuánchíyuánzuò yuán )
qíng kànhóngzhuāngguǒ fènwàiyāoráo  (hóngzhuāngzuò yínzhuāng )
jiāngshānduōjiāo yǐnshùyīngxióngjìngzhéyāo 
qínhuánghàn lüèshūwéncǎi tángzōngsòng shāoxùnfēngsāo 
dàitiānjiāo chénghán zhǐshíwāngōngshèdiāo 
wǎng shǔfēngliúrén háikànjīnzhāo 
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
不饮浊水¹²,空滞(zhì)此汴河。
译文:波涛滚滚的汴河水不能喝,白白的滞留在这汴河之中。
注释:¹浊水: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²澜:波浪。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译文:坐下来看见那绕岸的汴河水,都留向波涛滚滚的大海(都是入海的波涛) 。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译文:一年四季不在家乡,破烂的衣服断掉的针线很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远客独憔悴,春英¹落婆娑(suō)²
译文:远在他乡独自憔悴,春天的花朵盘旋落下。
注释:¹春英:春天的花朵。²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汴水饶¹曲流²,野桑无直柯³
译文:汴河多绕着弯曲的河道流去,野桑没有笔直的枝茎。
注释:¹饶:丰富,多。²曲流:河道弯曲。 ³柯:草木的枝茎。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
但为君子¹心,叹息终靡(mǐ)²
译文:只是对先生的一片心,叹息之后也不改变。
注释:¹君子:先生,您。²靡他:无二心。

biànzhōuliúbiéhán--mèngjiāo

yǐnzhuóshuǐlánkōngzhìbiànzuòjiànràoànshuǐjǐnwèiháihǎi

shízàijiāduàn线xiànduōyuǎnqiáocuìchūnyīngluòsuō

biànshuǐráoliúsāngzhídànwèijūnzixīntànzhōng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¹,飞入闲窗伴懊(ào)(nóng)²
译文: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注释: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¹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²懊侬: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谁怜辛苦东阳¹瘦,也为春慵(yōng)²。不及芙蓉³,一片幽情冷处浓。
译文: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注释:¹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²春慵:春天的懒散情绪。³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果然状头及第。”⁴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写出了伤春自怜的哀伤。这表面上看是一首伤春伤离之作,但事实上却是借着伤春抒写伤怀之情。

  上阕写春阑花残,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飘零殆尽。然而,艳丽娇柔、多情婉转的桃花无法接受无情的死,多情的花总要有某种多情的死法。 “感激东风”是观花的作者所发的感慨。东风把娇红的桃花吹落,没有任它委于尘土泥泞,而是吹它飞进了容若的小窗,让它来陪伴容若这个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看到桃花无可奈何的命运,作者也感伤起了自己,从下片开始,“谁怜落苦东阳瘦”,便是作者的自况。

  下阕先点出作者为春残懊恼,而慵懒无聊,下接以结句,加深加浓了伤春之意,心静下来了,可是思念之情却更加强烈。纳兰性德以沈约自况,形容自己像沈约一样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约和作者是一样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约自比,既是说自己风流才俊,更是感伤自己身体单薄。这个典故用的十分贴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写出了实情。而后所接之句“也为春慵”,更是说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懒,并非是为其他闲杂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结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虽然作者认为桃花妖艳,却还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过,作者这里所指的芙蓉并不是荷花,传说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之后游览蜀地,遇见一名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对他说,他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再过二十年还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参加考试,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镜芙蓉”一语,正应了那老妇的预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试的机会,和落第等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所说的芙蓉应当是指“芙蓉镜”的典故了。于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写了自己懊恼的“幽情”。

  这一首《采桑子》上、下片相对比较紧凑,但是全词似伤春又不似伤春,颇值得多加玩味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5-27页
2、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12页
3、 龙建春著.人间何处问多情 《纳兰词》“情”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06:第121页

cǎisāngzi··táohuāxiūzuòqíng--lánxìng

táohuāxiūzuòqínggǎndōngfēngchuīluòjiāohóngfēixiánchuāngbànàonóng

shuíliánxīndōngyángshòuwèichūnyōngróngpiànyōuqínglěngchùn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