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龙非真龙,藻绘等儿戏。惧虎思虎伤,声容凛然异。
好龙非真龙,藻绘等儿戏。惧虎思虎伤,声容凛然异。
六经岂虚文,中有无尽意。一从河出图,光景不可閟。
六经岂虚文,中有无尽意。一从河出图,光景不可閟。
皎皎如日星,悠悠在天地。青编积几阁,翻阅何容易。
皎皎如日星,悠悠在天地。青编积几阁,翻阅何容易。
曾参之一唯,已往难再值。
曾参之一唯,已往难再值。

miǎnxuéshīèrshí--fāngxiào

hǎolóngfēizhēnlóngzǎohuìděngérshāngshēngrónglǐnrán

liùjīngwénzhōngyǒujǐncóngchūguāngjǐng

jiǎojiǎoxīngyōuyōuzàitiānqīngbiānfānyuèróng

céngcānzhīwéiwǎngnánzàizhí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柳条搓(cuō)¹线絮(xù)²搓棉,搓够千寻³放纸鸢(yuān)
译文:孩子们找来柳条和白色的柳絮搓出棉线,搓成长长的线条便开始放风筝。
注释:鸢:老鹰。纸鸢上常画老鹰,故名。风鸢:风筝。¹搓:两个手掌反复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来回的揉。²絮: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称为柳絮,也称柳绵。³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千寻是极言其长。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消得¹春风多少力,带将²儿辈上青天。
译文: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将风筝送上天去,也希望长辈的栽培可以带着孩子们上青云之端。
注释:¹消得:消耗,耗费。²带将:带领。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麼的期待。紧接 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佛一个个立刻就要跳将起来,把自己的纸鸢放上天去。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fēngyuānshī

wèi míngdài 

liǔtiáocuōxiàn线cuōmián cuōgòuqiānxúnfàngzhǐyuān 
xiāochūnfēngduōshǎo dàijiāngérbèishàngqīngtiān 
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铜柱朱崖¹道路难,伏波²横海旧登坛³
译文:通往铜柱朱崖的道路艰险崎岖,登坛封拜的伏波横海曾效驰驱。
注释:¹铜柱朱崖:指南方边远地区。铜柱: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按所立铜柱在今广西分茅岭下。朱崖:又称珠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²伏波: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韩说曾为横海将军,两人都曾率兵南征。³登坛:古代封拜大将,都要筑坛受命,然后出师。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越人¹自贡珊瑚树²,汉使何劳獬(xiè)(zhì)³
译文:百越的土人自愿进贡珊瑚宝树,汉代的使者何劳又去辨诬洗污。
注释:¹越人:泛指南方人。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²珊瑚树:古人以为珍饰之物。³獬豸冠:御史所服之冠。獬豸:类似羊的神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译文:奔驰山中的驿马担心日已向暮,航行江上的孤舟生怕遇上风雨。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由来此货称难得¹,多恐君王不忍看。
译文:这些珍奇宝物从来都很难得到,只恐贤明的君主顾也不肯一顾。
注释:¹难得:指稀世的珍宝。言古代明君屏绝稀奇珍宝,免使臣下逢迎其欲,以图恩宠。

  这是一首讽刺地方官员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诗,词微义显,言正行方,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意思是说,远方贡物,不该强取。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旧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若说一二句是侧面讽谏的话,三四句就是从正面进言。意思是说汉唐国力强盛、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会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像珊瑚树那样的珍贵礼物,又何必劳驾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笔法,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从“多恐”二字里透露了这一消息,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此诗紧扣御史的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年:818页

shìsònggòngzèng--zhāngwèi

tóngzhùzhūdàonánhénghǎijiùdēngtán

yuèréngòngshānshùhàn使shǐláoxièzhìguān

shānzhōngchóuwǎnzhōujiāngshàngwèichūnhán

yóuláihuòchēngnánduōkǒngjūnwángrěnkàn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此词抒写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起笔三句叙事。词人说: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一股轻松之感。但是,他毕竟是来散心的,以解胸中郁闷,“孤”字见出他的孤独感,“目断闲云千里”也隐约透出念远、怀乡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较为复杂,有如夏末秋初的黄昏那和着凉意的热燥,使人并不好受。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天顺人意,降下一阵好雨!将那热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尘垢连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烦闷也一洗而空。此词的“前山急雨过溪来”又加之“尽洗却”,这样的心情表现得更为痛快。此时他的愁闷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过片写雨后情景。“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极目秋景一片高远,可是,暮色寒鸦却不无一种惆怅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团”来形容这秋意。“一团”,即忧丝难理,烦躁中难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现出来。所以下面说:“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新秋的凉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不觉间,西风起了,节序便又推移了。这句是从苏轼《洞仙歌》:“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转化而来。表达出作者此时的情绪底蕴:他是在感叹似水的流年。以“痴区騃女”作反衬,益发显得悲凉。

  唐柳宗元贬谪永州,写了一首诗叫《南涧中题》,苏轼谓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终归还是忧。诗云:“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又云:“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鹊桥仙》中所表现的情绪虽然没有那么沉重,但节奏是相似的:忧中求乐,乐中有忧,乐尽忧来,心情虽一时得以开解,但终归抵挡不了忧愁的纠缠。这是一个欲有作为的士大夫在那不安定的调迁频繁的仕途中,所特有的心态。作者在不少词中写这种情况,感叹着“岁月尽抛尘土里”(《糖多令》)、“万事悠悠付寒暑”(《青玉案》)、“江湖自古多流落”(《满江红》)。读了那些词,回头再读这篇作品,对其思想感情能有个较切实的把握。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959-1960页

quèqiáoxiān··biǎnzhōuzuó--qián

biǎnzhōuzuówēitíngxiàoduànxiányúnqiānqiánshānguòláijǐnquèrénjiānshǔ

luòtiāndōushìtuánqiūchīéráixīnliángdào西fēngyòu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chíshàngzǎoqiū--bái

绿cānchàxīnqiūshuǐmǎnchízǎoliángshēngběikǎncánzhàoxiàdōng

bǎochánshēnglǎnfēnggànliǔshuāiguòpānèrshísuìgèngchóubēi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宋公¹旧池馆²,零落首阳³
译文: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注释:¹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²池馆:指山庄别墅。³首阳:山名。⁴阿:山腰。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枉道¹(zhī)²从入,吟诗许更过。
译文: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也许我还有机会再一次吟着诗歌经过?
注释:¹枉道:绕道赶路。²祇:还、依然。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淹留¹问耆(qí)²,寂寞向山河。
译文: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注释:¹淹留:停留。²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更识将军树¹,悲风日暮多。
译文: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注释:¹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 》 :1989,四川文艺出版社:23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