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单于日半斜,明君马上泣胡沙。
北望单于日半斜,明君马上泣胡沙。
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
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

xiāngmíngfēi--wángyǎn

běiwàngdānbànxiémíngjūnshàngshā

shuānglèihuángshuǐyīngdōngliúhànjiā

王偃

王偃

王偃(400年—455年),字子游,出身琅琊王氏,政治人物,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皇后王宪嫄的父亲。代表作《明君词》。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昔年曾向五陵¹游,子夜²歌清月满楼。
译文: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
注释:¹五陵:汉代五座皇帝的陵墓,因当时每立一陵都把四方富豪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又指代豪贵所居之处。²子夜:半夜。又南朝乐府民歌有《子夜歌》数十首,皆为吟咏男女爱情的,歌极清丽。此处双关。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银烛¹树前长似昼(zhòu),露桃²花里不知秋。
译文: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
注释:¹银烛:明烛。²露桃:此处用露桃比喻艳若桃花的美女。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西园公子¹名无忌²,南国佳人号莫愁³
译文: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
注释:¹西园公子:指曹丕。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²无忌:本为信陵君之名,此处指代曹丕。³莫愁:女子名。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译文: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

  此诗为诗人有感于长安兴衰而作。题目虽曰《忆昔》,其实却是伤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诗歌的首联从回忆入笔,诗人回忆起当年在长安城游历时所见到的情形。所谓“五陵”,原是指汉代帝王的五座陵墓,因当时每立一座陵,都把四方富家豪族和外戚迁至陵墓附近居住,故而“五陵”又代指豪贵所居之处。诗中的“五陵”是指都城长安。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峭不知数。”昔年所见,诗人印象最深的是已是夜半之时,那些豪门贵族依旧是追欢逐乐,灯红酒绿,沉溺于声色之中。“子夜”,这里既可指夜半子时,也可指乐府古曲,《乐府诗集·四四·子夜歌》:“乐府解题日: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可知其曲皆歌唱男欢女爱的内容。首联描绘了明月清辉普照高楼,一片歌舞升平、欢歌达旦的景象,实已暗窝讽刺之意。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诗歌的次联继续描写这些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酒食征逐,沉溺声色。“长似昼”,指这些王公贵族卜昼卜夜,以昼当夜地沉醉于声色之中。“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宋书·乐志》中所载的《古辞鸡鸣桑树巅》诗;‘“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韦庄诗借此是要表达富豪贵族们只知享受春风桃李,而不知有肃杀之秋天,语句之中已经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这一联在华语丽辞的背后,诗人的嘲讽之意已经渐露出来。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第三联,诗人十分巧妙地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与人名进一步地讽刺了那些公子王孙化肆无忌惮、放荡不羁的行径。“西园公子”原指的是魏文帝曹丕。曹植诗《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文选》李善注:“公子,谓文帝。”西园,在今河南临漳县西,为曹操所筑。曹王为公子时常在此夜宴,款待文士。所谓“无忌”,原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这里诗人用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取其无所顾忌、无所忌惮之意,意指王孙公子们只顾享乐,已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了。此外,历史上有两个莫愁,即洛阳莫愁与石城莫愁,这里所指,当是石城莫愁。《旧唐书·乐志(二)》载:“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一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这里引用莫愁之名,除了指其善歌舞外,同样也借用“莫愁”二字的字面意思。当然,诗句表面上是说那些歌舞女不解国事,不知国之将倾,实则是将矛头指向欣赏歌舞的王孙贵族。这一联写得好,不仅在于对仗极为工整,巧用典故,还在于在工整的形式下,.所蕴含的诗人深沉感慨,读罢能让人咀嚼与深思。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最后一联,诗人荡开一笔,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此地此景,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的感叹,实则包含了对前面所写的醉生梦死生活的谴责。最后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这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不仅预示着大唐帝国的行将灭亡,也是诗人悲恰情怀的折射。

  这首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感是显而易见的,而在艺术上此诗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代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靡生活。分明讽其沉湎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酒食征逐,昼夜不分,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四句“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廷,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同样辞旨微婉,蕴藉不吐。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之巧,尽委婉深曲之能事。“西园公子”指魏文帝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却是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指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寓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而容易忽略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慨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咀嚼。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的“梦”字,绾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梦如烟;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4-1295
2、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十二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2455-2457

wéizhuāng tángdài 

niáncéngxiànglíngyóu qīngyuèmǎnlóu 
yínzhúshùqiánchángzhóu táohuāzhīqiū 
西yuángōngmíng nánguójiārénhàochóu 
jīnluànshìmèng yángwéijiànshuǐdōngliú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满城烟水¹月微茫²,人倚兰舟³唱。常记相逢若耶(yé)上,隔三湘,碧云常断空惆(chóu)(chàng)。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ǒu)长。
译文:水上升起的烟雾弥漫了全城,月亮若明若暗,依稀有美人斜倚在兰舟的船榜上低唱,曾记得我们在若耶溪畔相遇。隔着乘风破浪的三湘,望穿了碧水云天也只是白白地失望、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情思却像藕丝那样长。
注释:¹烟水:指水上升起的如烟雾气。²微茫:若明若暗,模糊不清。³兰舟:兰林木做的船。后用作对船的美称。⁴若耶:溪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于此浣沙,又名“浣沙溪”。⁵三湘:湖南漓湘、蒸湘、潇湘三水的合称。也泛指湘江流域一带。⁶惆怅:失常伤感。⁷丝:谐为“思”。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轻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采莲人和¹采莲歌,柳外轻舟²过。不管鸳(yuān)(yāng)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³。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译文:采莲女唱着采莲歌,荡着轻舟缓缓地行进在柳外,夜晚惊到别人鸳鸯梦,那有如何,有人独自到江边的楼上睡觉,伤心不要唱南朝的旧曲,思亲、亡国的眼泪止不住流淌。
注释:¹和:应和;跟着唱。²轻舟:小船。³江楼:江边的楼台。⁴卧:睡倒,躺或趴。⁵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乐府曲《玉树后庭花》。⁶司马泪痕: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思亲之泪,亡国之痛。

  该小令上片写水月迷濛之夜,“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在作者笔下,夜色别有一种韵味,别有一种神秘。水气与“微茫”的月色联成一气,具有一种朦胧之美。朦胧之中,采莲的少女斜倚兰舟,唱着心中的歌,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倚舟低唱之人对远方恋人的深沉怀念,情景交融,和谐一致。特别是以荷花比情人,以藕丝喻情思,不仅形象切贴,更把那种热烈缠绵的感情表达无遗。

  下片写采莲人的歌声惊破了梦中聚首的鸳鸯美梦,只好深夜独卧江楼,不禁思绪滚滚,热泪潸潸,伤心莫唱南朝旧曲。这委婉地写出了男婚女恋、独梦相思之情,而且把相思的一往情深的情人之恋、故土之思、亡国之痛、兴亡之叹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作品的思想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曲虽然在极小的篇幅内容却纳入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在于作品含蓄委婉的表现方法,使得全曲有了异乎寻常的内涵和表现力,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手法,有着咀嚼不尽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白寿彝、启功等.文史英华-散曲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
2、 张红霞.《元曲三百首 》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4页

xiǎotáohóng··mǎnchéngyānshuǐyuèwēimáng--yángguǒ

mǎnchéngyānshuǐyuèwēimángrénlánzhōuchàngchángxiāngféngruòshàngsānxiāngyúnwàngduànkōngchóuchàngměirénxiàodàoliánhuāxiāngshìqíngduǎnǒuzhǎng

cǎiliánréncǎiliánliǔwàiqīngzhōuguòguǎnyuānyāngmèngjīngyǒurénshàngjiānglóushāngxīnchàngnáncháojiùlèihénduō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微官¹易得罪,谪(zhé)去济川²³
译文: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注释:¹微官:小官。²济川:济水。³阴:水南为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¹方持法²,明君³此心。
译文: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注释:¹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²持法:执法。³明君:贤明的君主。⁴照:一作“无”。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闾阎(yán)¹政润²上,井邑(yì)³海云深
译文: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注释:¹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²政润:指沿政湿润之地;政流沿岸。³井邑:城镇。⁴海云深:近海云气浓重。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有归来¹日,各²愁年鬓(bìn)³侵。
译文:纵然有回到京城的一天,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注释:¹归来:指回到京城。²各:一作“多”。³年鬓:年龄与鬓发。

  这首诗用曲折委婉的笔法,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怨愤和归期难测的愁情。

  首联“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二句点题,首句写自己官职卑微,动辄得咎,言外之意,执政者为所欲为,怨愤之情已溢于言表。当时的执政者是张说,他和太乐令刘贶的父亲刘知几有矛盾,王维是和刘贶同时遭贬的。

  颔联“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写得怨而不怒,表面上为唐玄宗开脱,也说执政者是执法办事,其实是托讽。钟惺说:“持法二字周旋感慨,立言甚妙。”谭元春也说这两句表现得“极忠厚,极不忠厚”,都认为是委婉地点出了唐玄宗是听了张说之言,至有此行。

  颈联“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作跌宕之气,由眼前的离别悬想济州的风土情况。

  尾联“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则又进一步表示自己负罪不轻,正当年少,却远愁年鬓之改,邈无归期,慨叹转深。

  全诗充分反映了王维对此次获罪被贬的打击心有余悸,然而又并非完全心灰意冷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2、 杨宇宁.王维奉佛原因之探究.延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06

chūchūzhōubiéchéngzhōngrén--wángwéi

wēiguānzuìzhéchuānyīn

zhízhèngfāngchímíngjūnzhàoxīn

yánrùnshàngjǐnghǎiyúnshēn

zòngyǒuguīláichóuniánbìnqīn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长记碧纱窗¹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²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译文:永远记得你我曾在碧纱窗下轻语话别,秋风拂过,乌鸦归巢。你从此离我远去,独自漂泊到天涯,如今我一觉醒来,只看到孤独的烛火闪烁,犹记得方才在梦中出现的你,而此时月亮才刚刚西斜。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平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¹碧纱窗:装有绿色薄纱的窗。²片帆:孤舟,一只船。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¹春水带轻霞²。画船³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译文:即使想要回家亦无回路,还不如燕子能够秋去春归,来去自如。春云和春水都染上霞光,画船上的佳人宛如明月婉约,杨花飘散,细雨丝丝洒落。
注释:¹春云:春天的云。²轻霞:淡霞。³画船:装饰华丽,绘有彩画之游船。

  这首词写羁旅情怀。上片追忆当日送别的场景。下片倾诉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全词孤清之中略带愁意,愁意之中又略显凄迷。

  上片开端就是“长记”二字,既表达了纳兰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也隐含着负王命、不得归的无奈。两人一别良久,从此他便如一只孤船在天涯漂泊, “片帆”二字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孤身一人行走在外的飘零和落寞。“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二句写他在旅店惊醒,睡梦中全是故园之景,娇妻之美,但醒来只看到一星孤独的烛火在黑暗中闪烁,心中悸痛,此时月亮才刚刚西斜,这一番纠结之后自然再难成眠。

  下片描写了有家难归,不由羡慕北归的燕子。南方虽好,春水春云,皓腕凝雪,画船雨眠,细雨落花,皆令人陶醉,但都消释不了自己对家的惦念。肩负王命,就难免有身不由己之感。一别甚久,纳兰归家之心迫切,思念之情令他备受煎熬,但他却难返故土,难怪他要感叹了: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就连燕子都能秋去春归、来去自如,我竟然还不及它。眼见周围景色一天天精致、明朗起来,春的气息夹带着生机与湿润扑面而来,如画的山水让纳兰忍不住憧憬:我何时才能回到家乡,与妻共赏烟柳画船、雨中花影,那该是何等的惬意。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文传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1-262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¹已无擎(qíng)²雨盖³,菊残有傲(ào)(shuāng)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注释:¹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²擎:举,向上托。³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⁴菊残:菊花凋谢。⁵犹:仍然。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一年好景君¹须记²,最是³(chéng)黄橘(jú)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¹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²须记:一定要记住。³最是:一作“正是”。⁴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zèngliújǐngwén

shì sòngdài 

jìnqínggài cányóuyǒuàoshuāngzhī 
niánhǎojǐngjūn zuìshìchénghuáng绿shí  (zuìshìzuò zhèngshì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