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枕清寒泪暗流,愁时如梦梦时愁。角声初到小红楼。
半枕清寒泪暗流,愁时如梦梦时愁。角声初到小红楼。
风动残灯摇绣幕,花笼微月澹帘钩。廿年旧恨上心头。
风动残灯摇绣幕,花笼微月澹帘钩。廿年旧恨上心头。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 1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¹太严²,终为君子之病。
译文: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算得上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事恶人的言辞太激烈,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注释:¹恶恶:攻击恶事恶人。²严:激烈。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胡风吹代马¹,北拥鲁阳关²
译文: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注释:¹“胡风”句:一作“燕人攒赤月”。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²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吴兵¹照海²雪,西讨何时还。
译文: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注释:¹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²海:指鄱阳湖。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半渡上辽照(jīn)¹,黄云惨无颜。
译文: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注释:¹上辽照: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老母与子别,呼天¹野草间。
译文: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注释:¹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马¹绕旌(jīng)旗,悲鸣相追攀。
译文: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注释:¹白马:一作“百鸟”。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yù)章山¹
译文: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注释:¹“白杨”二句:古辞《豫章行》:“白杨初生时,乃在豫章山。”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本为休明人¹,斩虏(lǔ)素不闲²
译文:生于太平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注释:¹休明人:太平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²闲:通“娴”,娴熟也。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¹
译文: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注释:¹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dàn)¹险艰。
译文: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注释:¹惮:怕,畏惧。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楼船¹若鲸(jīng)飞,波荡落星湾²
译文: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注释:¹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²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此曲不可奏,三军¹(bìn)成斑。
译文: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¹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平,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平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习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平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平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94-197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白石莲花¹谁所共²,六时长捧(pěng)佛前灯。
译文:以白石连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莲花自在佛前。将老病楚公自在西山;白石莲花既不雕镌应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莲。
注释:¹白石莲花:指用白石凿成的莲花状佛前灯台。²共:冯浩注:共,即供。愚按: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空庭苔藓(xiǎn)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译文:在清霜寒露降满苔藓的夜里,经常梦到他这位老朋友。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¹雁塔几多层。
译文:龙宫与雁塔一样的极高。
注释:¹诸天:道源注:佛书有三界诸天,自欲界以上皆日诸天,佛经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漫夸鹙(qiū)¹真罗汉,不会²牛车是上乘³
译文:以舍利弗为代表的阿罗汉,不会最上乘义,停留在小乘极果,不以成佛为最究竟之目标,直到法华会上, 方才回小向大,发愿成佛。
注释:¹鹙子:指舍利弗。道源注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为名。²不会:不懂。会:领会,理解。³上乘:佛家广大圆通之要道。

  诗文中流露出感伤颓废的情调、缥渺虚无的色彩。他自己曾在《樊南乙集·序》中说:“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开居忽忽不乐,始克I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这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反映。“楚公”其人,历来无确考。现此诗中之意。可能是一位老衲。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诗一开头,便切题描写寺院中的石灯台。“白石莲花”即石灯台。《道源》一书注日:“番白石为莲花台,捧灯佛前。“共”是“供”的通假字。“六时”一词《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有所说明:“六时合成一日一夜。”佛经中所谓“六时”等于如今的二十四小时。寺院中放置着白石凿成的莲花灯台,它整天整夜都在佛前捧着灯火,为佛家不可缺少之物。

  接下两句:“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因见院中秋色而忆念西山老僧。前一句写秋色:深秋时节,木叶尽脱,连那院中碧绿的苔藓也逃不掉寒秋的淫威,在重生的霜露之下,显出衰败之态。目睹眼前凄凉的秋景,诗人不由得想起南山那位体衰多病的老僧,此时他的情况怎样呢?于是诗人便引经据典,设想僧人所处的佛家圣地的情况:“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法华经》上说舍利佛文殊师“乘千叶莲花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水面),住在虚空之中”。此处之“天”与我们如今所说的天不同。按佛经所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为四天,此处之“天”指佛家所处的清净光明的胜境。“雁塔”一词出自《大唐西域记》,此书中载:有佛比丘在路上行走,忽然发现群雁飞翔.于是开玩笑说:“今天众和尚饭不够吃。”一只大雁向后退着飞,投身自杀。佛家感动,便建一塔,把雁葬在下面。在诗人的想象中,佛境不仅广大无边,而且清静光明。诗人用这样的笔法,把南山老僧所处之境描绘得如此之好。同时,此联也是借大海和雁塔暗暗点出佛家教义之“博大精深”。

  最后两句:“漫夸骛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这是对“楚公”的赞语。此处“骛子”指舍利弗。舍利弗名字与母亲名相连。其母名为舍利,眼如鹙鹭,身形特剐好看。“罗汉”本意是修行得道的圣者。《四十二章经》中说阿罗汉能飞行变化。随愿久住,而其所居之处,天地为之感动。言其道法之高深。这里是在说舍利弗为修行得道之圣。“不会”即不理解。“牛车”、“上乘”都是佛家语。按佛书《妙法莲花经》中所说:“如来佛曾为众僧说三乘,三乘即声闻乘,辟支佛乘和佛乘,声闻乘如求羊车,辟支佛乘如求鹿车,都不如佛乘,因为佛乘‘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求牛车。”因此“牛车”为佛家大乘也即诗中所说的“上乘”,其根本意思是指佛家圆通广大的要道。

  诗人在这最后两句中首先称赞舍利弗是“真罗汉”,即修行得道的长者,但他还没有理解佛家的“上乘”即那圆通广大的要道,言外之意便是“楚公”才真正懂得了佛家的“上乘”之法,即佛家要道。

  这首诗在思想性上无足可取,只是玄而又玄的禅家之语。不过在用典上还有些特色。不见牵强与堆砌之痕,比较自然。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辽海出版社,2001.09:86-87

báishíliánhuāchǔgōng--shāngyǐn

báishíliánhuāshuísuǒgòngliùshízhǎngpěngqiándēng

kōngtíngtáixiǎnráoshuāngshímèng西shānlǎobìngsēng

hǎilónggōngxiànzhūtiānyànduōcéng

mànkuāqiūzizhēnluóhànhuìniúchēshìshàngchéng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钟鼓寒¹,楼阁暝(míng)²,月照古桐³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译文:钟鼓寒重,楼阁晦暗,月光照着金井边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紧闭,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着香露铺满了一地残红。
注释: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¹钟鼓寒:传来的钟鼓声似乎带着寒气。²暝:昏暗。³古桐:老桐。⁴金井:以铜为栏的井。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¹水窗²高阁。闲倚(yǐ)户,暗沾(zhān)³,待郎郎不归
译文:烟柳重重,春雾淡薄,在高阁临水的窗前,灯光就要渐渐熄灭,眼见天色就要亮了。她百无聊赖地倚靠着门户,眼泪暗暗地落下来沾湿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归来,他却迟迟不归。
注释:¹灯背:意思是掩灯。²水窗:临水之窗。一作“小窗”。³暗沾衣:即暗中流泪沾湿衣服。⁴郎不归:一作“归未归”。

  上片一开始,词人就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给这位思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一个寂寞的环境,在“钟鼓”之后着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见:在“楼阁”之后缀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绘。加上那轮淡淡的冷月,照在井边的老桐树上。多情的思妇独立小庭,无语凝思。这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觉来写客观的景物。深深的院落关得紧紧的,小小的庭除显得空荡荡的,她伫立闲阶,逐渐看到露儿滴了,红色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落了下来,从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飘零命运联系起来。这是从女主人公的感觉来写客观景物的。客观景物都带有思妇主观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何者为景,何者为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使凑者从中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这个意境,跟李白《菩萨蛮》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极其相似。该词让那个脉脉含情的思妇隐藏在画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读来韵味无穷。

  下片是从时间的推移上,继续用景语来烘托思妇的愁绪。露重雾稀,杨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个思妇仍然背着灯儿,守着窗儿,渴望着她的心上人。这“灯背水窗高阁”,恰到好处地表现思妇幽居独处而产生的孤独黯伤的心理。“闲倚户”三句,“倚户”为了“待郎”,泪下“沾衣”,是因“郎不归”。“闲”是无事可做,但这里的“闲”又不是无事可做,“街户待郎”便是极要紧的事,不过表面看上去似乎确是无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从中来,泪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谓无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说“钟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那么“深院闭”三句,就是“灯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烟柳重”三句,则是“曙色东方才动”的黎明了。从时间的推移上,表明思妇凝望之久,痴情之重,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过程。“待郎郎不归”是作者点睛之笔,又是思妇伤心之语。执此句以回读上文,更感觉其中步步置景设色之妙。

  全词以景语为主,只在结尾三句写到女主人公的神态、心态,以此点明主题,强化景语效果。用疏钟、淡月、坠露、昏灯等景物,造成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又用纾缓、低沉、呜咽、断续的旋律,加深思妇的无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却充满着哀怨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88-189
2、 王兆鹏编选.婉约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30

gēnglòu ·zhōnghán

wéizhuāng tángdài 

zhōnghán lóumíng yuèzhàotóngjīnjǐng shēnyuàn xiǎotíngkōng luòhuāxiānghóng 
yānliǔchóng chūn dēngbèishuǐchuānggāo xián ànzhān dàilánglángguī 
茶。
茶。
译文:茶叶,
香叶,嫩芽。
香叶,嫩芽。
译文: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
慕诗客,爱僧家。
慕诗客,爱僧家。
译文: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niǎn)(diāo)白玉¹,罗织红纱²
译文:烹茶时,用白玉雕成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
注释:¹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²罗织红纱:茶筛是红纱制成的。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diào)¹煎黄蕊(ruǐ)色,碗转曲尘花²
译文:用铫煎出柔和美丽的黄色,再小心的将茶汤上面的饽沫撇去。
注释:¹铫:煎茶器具。²曲尘花:指茶汤上面的饽沫。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译文:深夜泡上一杯茶,邀请明月来陪伴,早上泡上一杯茶可以独自看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译文: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让人们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同时茶还能缓解酒醉,这真的算是佳品。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载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到结尾时,指出茶的妙处,不论古人或者今人,饮茶都会谈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饮茶有助醒酒。

  这首诗饶有趣味,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享受着神仙般快乐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茶还可以洗尽古人今人之不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

  首先要说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元稹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功用和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lìng ·chá

yuánzhěn tángdài 

chá 
xiāng nèn 
shī àisēngjiā 
niǎndiāobái luózhīhóngshā 
diàojiānhuángruǐ wǎnzhuǎnchénhuā 
hòuyāopéimíngyuè chénqiánduìzhāoxiá 
jìnjīnrénjuàn jiāngzhīzuìhòukānk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