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刀。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次日早,起五更,在府里把担仗都摆在厅前。老都管¹和两个虞候²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拣了十一个壮健的厢禁军³,都做脚夫打扮。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系了缠带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条朴(pō)。老都管也打扮做个客人模样。两个虞(yú)候假装做跟的伴当。各人都拿了条朴刀,又带几根藤条。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一行人都吃得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起程,杨志和谢都管、两个虞候监押着,一行共是十五人,离了梁府,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五里单牌,十里双牌。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注释: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年版)。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的背景是:杨志受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梁的岳丈、当朝太师蔡京祝寿。生辰纲,编队运送的成套寿礼。纲,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府:指梁中书的府第。¹老都管:指梁家的谢都管,在梁家总管杂务和仆役,称“都管”。他是梁夫人乳母的丈夫,下文称他为“奶公”。²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³厢禁军:宋朝的军制,保卫京城的军队称“禁军”,各州警备的军队称“厢军”。后来,禁军也有发往各州各路的,厢军也有调京保卫的,于是各州各路的防就混称“ 厢 禁军”。这里指在厢禁军当兵的人,下文的“军健”也指这些人。⁴朴刀:旧式兵器,刀身狭长,刀柄略长,双手使用。⁵伴当:随从的差役或仆人。⁶札付:上级委派下级办事的指示文书。⁷书呈:书信,信函。⁸北京:北宋时期将大名府建为陪都,定名北京。⁹东京:指北宋的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五里单牌,十里双牌:古代驿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
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¹,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²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³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杨志也嗔(chēn)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¹⁰。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道,肚中寻思:“这厮(sī)¹¹不直得¹²便骂人。
注释:¹取六月十五日生辰:赶太师蔡京六月十五日的生日。取,这里是“赶”的意思。²端的:真的,确实。³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牌,指时牌,古代报时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指时间。⁴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⁵嗔:怒,生气。⁶干系:责任。⁷须是:终是。⁸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⁹夫子:这里指挑夫。¹⁰尴尬去处:指容易出麻烦的地方。¹¹这厮:对人的轻蔑称呼,相当于“这家伙”“这小子”。¹²不直得:动不动。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两个虞候坐在柳阴树下等得老都管来。两个虞候告诉道:“杨家那厮,强杀¹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做大²!”老都管道:“须是我相公当面分付³道:休要和他别拗。因此我不做声。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奈他。”两个虞候道:“相公也只是人情话儿,都管自做个主便了。”老都管又道:“且奈他一奈。”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一个客店里歇了。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nèn)苦!”老都管道:“你们不要怨怅(chàng),巴¹⁰到东京时,我自赏你。”众军汉道:“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又过了一夜。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跳起来趁早凉起身去。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¹¹。”众军汉道:“趁早不走,日里热时走不得,却打我们。”杨志大骂道:“你们省(xǐnɡ)¹²甚么!”拿了藤条要打。众军忍气吞声,只得睡了。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那十一个厢禁军口里喃喃讷讷地怨怅,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xù)絮聒(guō)聒地搬口¹³。老都管听了,也不着(zhuó)¹⁴,心内自恼他。
注释:¹强杀:又作“强煞”,充其量,顶多。²直这般做大:竟这样摆架子。³分付:吩咐。⁴看他不得:看不惯他那样子。⁵奈:同“耐”,忍耐。⁶吹嘘:急促喘气。⁷情知道被差出来:明知是被派遣出来。⁸恁地:这样,如此。⁹怨怅:怨恨。¹⁰巴:盼望,等待。¹¹却理会:再作处理。却,再。¹²省得:懂得,知道。¹³搬口:搬弄是非。¹⁴着意:在意,上心。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当时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正行之间,前面迎着那土冈子。
当时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wù)(dì)¹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正行之间,前面迎着那土冈子。
注释:¹兀的:怎能。语气助词,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反问。
当时一行十五人奔上冈子来,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杨志说道:“苦也!这里是甚么去处,你们却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道:“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看这杨志打那军健,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两个虞候听杨志说了,便道:“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老都管道:“权且教他们众人歇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一个分说道:“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当人!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办!”杨志骂道:“这畜生不呕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草芥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当时一行十五人奔上冈子来,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杨志说道:“苦也!这里是甚么去处,你们却在这里歇凉!起来,快走!”众军汉道:“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¹去不得了。”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看这杨志打那军健,老都管见了,说道:“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休见他罪过²。”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³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两个虞候听杨志说了,便道:“我见你说好几遍了,只管把这话来惊吓人。”老都管道:“权且教他们众人歇一歇,略过日中行如何?”杨志道:“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老都管道:“我自坐一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一个分说道:“提辖,我们挑着百十斤担子,须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当人!便是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也容我们说一句。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办!”杨志骂道:“这畜生不呕死俺,只是打便了。”拿起藤条,劈脸便打去。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官军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nuò)喏连声¹⁰。不是我口浅¹¹,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¹²,比得草芥(jiè)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能。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也合¹³依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道:“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里,那里知道途路上千难万难。”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杨志道:“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wān)¹⁴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注释:¹其实:实在,确实。²休见他罪过:不要归罪他们。³强人:强盗。⁴兀自:还,仍然。⁵数内:其中。⁶分说:分辩,辩白。⁷逞办:显示(自己的)机智。⁸呕死俺:气死我。⁹无千无万:成千成万,不知多少。¹⁰喏喏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喏喏,应诺声。¹¹口浅:口快,有话搁不住。¹²量你......提辖:杨志在东京时,身上没钱,就拿祖传的宝刀在街上叫卖。无赖牛二百般寻衅,杨志忍无可忍,杀死牛二,到官府自首,被判充军到大名府。梁中书免了他的罪,又让他做提辖。遭死的,犯了死罪的。¹³合:应该。¹⁴剜:挖。
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杨志道:“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望杨志跟前来。七个人齐叫一声:“呵也!”都跳起来。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那七人道:“你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杨志道:“你等小本经纪人,偏俺有大本钱。”那七人问道:“你端的是甚么人?”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如常有贼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头自说道: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只顾过冈子来。上得冈子,当不过这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凉了行。只听得有人上冈子来,我们只怕是歹人,因此使这个兄弟出来看一看。”杨志道:“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那七个人道:“客官请几个枣子了去。”杨志道:“不必。”提了朴刀,再回担边来。
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¹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杨志道:“俺说甚么,兀的不是歹人来了!”撇下藤条,拿了朴刀,赶入松林里来,喝一声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háng)²!”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³,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一个鬓(bìn)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望杨志跟前来。七个人齐叫一声:“呵(ā)!”都跳起来。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那七人道:“你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那七人道:“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杨志道:“你等小本经纪人,偏俺有大本钱。”那七人问道:“你端的是甚么人?”杨志道:“你等且说那里来的人?”那七人道:“我等弟兄七人,是濠州人,贩枣子上东京去,路途打从这里经过。听得多人说,这里黄泥冈上如常¹⁰有贼打劫客商。我等一面走,一头自说道: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只顾过冈子来。上得冈子,当不过这热,权且在这林子里歇一歇,待晚凉了行。只听得有人上冈子来,我们只怕是歹人,因此使这个兄弟出来看一看。”杨志道:“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却才¹¹见你们窥望,惟恐是歹人,因此赶来看一看。”那七个人道:“客官请¹²几个枣子了去。”杨志道:“不必。”提了朴刀,再回担边来。
注释:¹影:隐隐现出。价:相当于“地”。²行货:货物。³江州车儿:一种独轮小车。⁴搭:量词,块。⁵朱砂记:皮肤上的红色胎记。⁶呵也:哎呀。⁷你颠倒问:你反倒问我们。颠倒,反倒、反而。⁸小本经纪:小生意,小买卖。⁹濠州:今安徽怀远、凤阳一带。¹⁰如常:平常。¹¹却才:刚才。¹²请:请吃。
老都管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老都管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众军汉都笑了。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老都管道:“既是有贼,我们去休¹。”杨志说道:“俺只道是歹人,原来是几个贩枣子的客人。”老都管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²。”杨志道:“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众军汉都笑了。杨志也把朴刀插在地上,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注释:¹去休:走吧。休,语气助词,吧。²没命的:亡命之徒。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去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没事又来捣乱。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去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¹。”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没事又来捣乱。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²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³,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注释:¹五贯足钱:整五千个钱。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²理会:明白,懂得。³吃嘴:贪吃。⁴勾当:事情。⁵早是:幸亏,幸好。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¹。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²将到村里去卖,一般³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piáo)(yǎo)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liǎo)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luó)(zào)¹⁰。”
注释:¹不打紧:不要紧。²左右:反正。³一般:一样,同样。⁴还:付给。⁵打甚么不紧:有什么要紧。⁶不道得:岂不是。⁷过口:指下酒。⁸一了不说价:向来不讲价钱。一了,向来、一向。⁹好不君子相:好没规矩。君子相,正经人的外表。¹⁰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意思是体面人也这样吵闹寻事。戴头识脸的,指有面子、有身份的人。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把钱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了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¹。”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tuī)认真,连累我们也吃²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³,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吃那客人饶两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把钱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注释:¹还言语:用对方说的话来回敬对方。²吃:被,让。³陪个小心:说句道歉的话。⁴谢:推辞。⁵一发上:一齐拥上来。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qù)¹,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guō)²!”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
注释:¹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²聒噪: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
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我且问你¹: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²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³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注释:¹我且问你:原是说书人提醒听众的习惯用语。²三阮:即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兄弟三人。³计较:计策,办法。

注释

注释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年版)。有删节。 题目是编者加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的背景是:杨志受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梁的岳丈、当朝太师蔡京祝寿。生辰纲,编队运送的成套寿礼。纲,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府:指梁中书的府第。

老都管:指梁家的谢都管,在梁家总管杂务和仆役,称“都管”。他是梁夫人乳母的丈夫,下文称他为“奶公”。

虞候:宋时官僚雇佣的侍从。

厢禁军:宋朝的军制,保卫京城的军队称“禁军”,各州警备的军队称“厢军”。后来,禁军也有发往各州各路的,厢军也有调京保卫的,于是各州各路的防就混称“ 厢 禁军”。这里指在厢禁军当兵的人,下文的“军健”也指这些人。

朴刀:旧式兵器,刀身狭长,刀柄略长,双手使用。

伴当:随从的差役或仆人。

札付:上级委派下级办事的指示文书。

书呈:书信,信函。

北京:北宋时期将大名府建为陪都,定名北京。

东京:指北宋的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五里单牌,十里双牌:古代驿路旁记里程的标志,单数里程称“单牌”,双数里程称“双牌”。

取六月十五日生辰:赶太师蔡京六月十五日的生日。取,这里是“赶”的意思。

端的:真的,确实。

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牌,指时牌,古代报时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指时间。

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嗔:怒,生气。

干系:责任。

须是:终是。

洒家: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男子的自称,相当于“咱”。

夫子:这里指挑夫。

尴尬去处:指容易出麻烦的地方。

这厮:对人的轻蔑称呼,相当于“这家伙”“这小子”。

不直得:动不动。

强杀:又作“强煞”,充其量,顶多。

直这般做大:竟这样摆架子。

分付:吩咐。

看他不得:看不惯他那样子。

奈:同“耐”,忍耐。

吹嘘:急促喘气。

情知道被差出来:明知是被派遣出来。

恁地:这样,如此。

怨怅:怨恨。

巴:盼望,等待。

却理会:再作处理。却,再。

省得:懂得,知道。

搬口:搬弄是非。

着意:在意,上心。

兀的:怎能。语气助词,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反问。

其实:实在,确实。

休见他罪过:不要归罪他们。

强人:强盗。

兀自:还,仍然。

数内:其中。

分说:分辩,辩白。

逞办:显示(自己的)机智。

呕死俺:气死我。

无千无万:成千成万,不知多少。

喏喏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喏喏,应诺声。

口浅:口快,有话搁不住。

量你......提辖:杨志在东京时,身上没钱,就拿祖传的宝刀在街上叫卖。无赖牛二百般寻衅,杨志忍无可忍,杀死牛二,到官府自首,被判充军到大名府。梁中书免了他的罪,又让他做提辖。遭死的,犯了死罪的。

合:应该。

剜:挖。

影:隐隐现出。价:相当于“地”。

行货:货物。

江州车儿:一种独轮小车。

搭:量词,块。

朱砂记:皮肤上的红色胎记。

呵也:哎呀。

你颠倒问:你反倒问我们。颠倒,反倒、反而。

小本经纪:小生意,小买卖。

濠州:今安徽怀远、凤阳一带。

如常:平常。

却才:刚才。

请:请吃。

去休:走吧。休,语气助词,吧。

没命的:亡命之徒。

五贯足钱:整五千个钱。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

理会:明白,懂得。

吃嘴:贪吃。

勾当:事情。

早是:幸亏,幸好。

不打紧:不要紧。

左右:反正。

一般:一样,同样。

还:付给。

打甚么不紧:有什么要紧。

不道得:岂不是。

过口:指下酒。

一了不说价:向来不讲价钱。一了,向来、一向。

好不君子相:好没规矩。君子相,正经人的外表。

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意思是体面人也这样吵闹寻事。戴头识脸的,指有面子、有身份的人。

还言语:用对方说的话来回敬对方。

吃:被,让。

陪个小心:说句道歉的话。

谢:推辞。

一发上:一齐拥上来。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聒噪: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

我且问你:原是说书人提醒听众的习惯用语。

三阮:即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兄弟三人。

计较:计策,办法。

故事背景
《水浒》中的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翻运多舛,奉翻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被风打翻了船,只得逃难远避。杨志在东京用财物打点,想官复原职,被高俅赶出,盘缠用尽,只得变卖祖传宝刀。集市上遇见泼皮牛二挑衅,时气之下,杨志杀死牛二,投案自首,被发配大名府充军。这是杨志“失意”之时。杨志在教场与周谨、索超比武获胜,受到梁中书赏识,被升任为管军提辖使,并接下押运生辰纲上东京的重任。这是杨志人生中“得志”之时。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劫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几条好汉齐心协力夺取这批财宝,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简述他们的不同经历和性格。
⑴晁盖: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不在108将之列。

⑵吴用: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书。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⑶公孙胜:道号“一清先生”,身长八尺,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后来师从罗真人,学得一身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他做“入云龙”。在梁山泊排行第四,宋江受招安后出家。

⑷刘唐:善使朴刀,因鬓边有朱砂记,人称“赤发鬼”。在梁山泊排第二十一。提出要劫生辰纲的人。后白胜被捕,供出了晁盖。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和阮氏三兄弟打败追捕的官兵,上了梁山。征讨方腊时阵亡。

⑸阮小二:臂膀千斤气力,眼射万道寒光,人称“立地太岁”,在梁山泊排名第二十七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是梁山泊旁边石碣村人。常率水军大出风头,建立奇功伟业。宋江攻打方腊时,不愿受辱,自刎而亡。

⑹阮小五:手似铁棒,眼似铜铃,面虽带笑容,眉间却带杀气,人称“短命二郎”。梁山泊排名第二十九位。他从小生长在石碣村,打鱼谋生,劫了生辰纲,因官军追捕逃回梁山泊。高俅大军围断梁山,他驻守梁山东北水寨。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战死。

⑺阮小七:脸上怪肉横生,身上交加乌黑点,村中唤做“活阎罗”。在梁山泊排名第三十一位,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招安后,因穿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后,阮小七就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去了。

⑻白胜:住在黄泥冈东,智取生辰纲时,就是在他家住,也是他卖的酒。事发后被捕,苦刑下供出了晁盖,后被救出。在梁山泊排行第一百零六位。征讨方腊时在路途中病死。

⑼杨志:本是“三代将门”杨家将之后,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不想命运多舛(chuǎn),押花石纲时翻了船,后得到梁中书抬举,奉命押生辰纲又被劫,无奈上二龙山做了寨主,后归了梁山泊。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2、生辰纲具体指什么?
“纲”是宋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杨志以前曾为皇帝运送过奇花异石,那叫“花石纲”。“生辰纲”就是运送寿礼,梁中书为了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置办了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准备派武艺高强的杨志押送去东京。

3、课文标题“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智取生辰纲”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

4、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5、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说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吴用等人如何安排的,并没有直接写,这一方面照应了小说前一情节中吴用设计,另一方面则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6、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7、体会小说中的“智”。
晁盖、吴用等人的智举:
(1)利用枣贩子的身份,在黄泥冈上“巧遇”杨志等人;
(2)利用夏日炎炎的时机,让白胜上山冈卖酒,激起都管、虞候与军健们的需要;
(3)晁盖等人先吃掉一桶酒,以示酒中无毒,麻痹杨志,更加激起众人买酒的欲望;
(4)借舀酒作掩护,一瓢装作占便宜,二瓢下药;
(5)白胜与平常小贩一样,争瓢夺酒,故意斗气,不卖给杨志,再一次麻痹杨志。

杨志的智举:
(1)扮成普通的商人,一开始乘凉行路;
(2)山路地带,改为天热行路;
(3)禁止众人买酒。

8、小说中以“智”对“智”,这样安排情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样安排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增强艺术效果。

施耐庵

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¹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译文:看着那花儿像你,看着那柳枝也像你;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伤心的人儿不禁垂首默默流泪。
注释:¹花柳:花和柳。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yuān)(yāng)¹两处飞。相逢知几时²
译文:一个长江的东边,一个住在长江的西边,好似两岸的鸳鸯在两处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注释:¹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²几时:什么时候。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参考资料:
1、 (宋) 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35-237
2、 费振刚,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6
3、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601

chángxiāng ·huā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ā liǔ huāliǔqīngchūnrénbié tóushuānglèichuí 
chángjiāngdōng chángjiāng西 liǎngànyuānyāngliǎngchùfēi xiāngféngzhīshí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huì)¹,云共山高下。
译文:白云飘来,山上的景致更佳。白云飘去,山上的景致依然美如画。山因为云的来去时暗时明,云随着山势高低忽上忽下。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 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带过曲,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¹晦明:时暗时明。晦,昏暗不明。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倚仗¹立云云²,回首见山家³,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译文:我倚着手杖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就看见山的那边:野鹿睡在草丛里,山猿在玩弄着野花。因这变幻迷人的云霞,我爱上了这山峰,它的美无价。我走走看看,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其实也是爱我的呀。
注释:¹倚仗:即倚杖。²云云:犹言云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云相接之处。³山家:山那边。家,同“价”。⁴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此曲描绘了一幅云山缥缈的优美图画,生动地表现了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观,流露出作者对云山图景的依恋和喜爱之情。《雁儿落》纯然描摹自然景物,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得胜令》则写作者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全曲极尽云山变幻之妙,极显物我交融之境,语言明丽,风格清新。

  前段《雁儿落》从云山的映衬关系上,写出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首二句,写高山之上,云雾缭绕。云隔断了山,山衬出了云的飘逸和轻盈;因为云而山势更巍峨险峻,因为山而云行更袅娜多姿。作者采用中国画中的横云断山,意到笔不到的画法,以文字作画,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三四句,更进一步从显隐、高低的角度来表现云山相依赖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呈现出变幻之美。这四句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短短四句,极显变幻之致。云雾山中,碧空响晴,神奇诡异,未可控揣。此是“无我之境”。

  后段《得胜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写人的瞻顾不已。“立”字写尽了作者对云山景色的无限眷恋,注目而观,生怕放过了这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大有飘然欲仙之态。“回首”二字,写作者的四顾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分明是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

  “云霞”二句,写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来,山中的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令人爱怜。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可见作者一时间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

  结尾写作者边走边看,细味山色景观,渐渐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间似乎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而造成了物我浑然一体的交融境界,完成了这幅绝妙的山中行乐图。这是作者理想的退隐生活,事实上有着浓重的主观色彩。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63-564

yànérluòdàishènglìng ·tuì退yǐn

zhāngyǎnghào yuándài 

yúnláishāngèngjiā yúnshānhuà shānyīnyúnhuìmíng yúngòngshāngāoxià 
zhàngyúnshā huíshǒujiànshānjiā 鹿miánshāncǎo shānyuánhuā yúnxiá àishānjià kànshí xíng yúnshānàizán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
世间尤物¹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wéi)²睡起,发妆³酒酽(yàn),红脸杏花春。
译文:我的意中人是世间绝色女子。腰身轻巧纤细。从芳香艳丽的帏帐中起床,开始化妆,脸色好像喝过酒,红润如春天娇艳的身花。
注释:¹尤物:指绝色的人物。²香帏:芳香艳丽的帏帐。³发妆:化妆。⁴酒酽:脸色如同喝过酒。
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
娇多爱把齐纨(wán)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¹详雅²,不称在风尘。
译文:她娇美可爱喜欢把玩纨扇,笑的时候,用扇子轻轻遮住朱唇。她心性温柔,品格安详温雅,不像沦落风尘的人。
注释:¹品流:品类流别。²详雅:安详温雅。

shǎoniányóushízhī··línzhōngshāng--liǔyǒng

shìjiānyóuzhōngrénqīnghǎoyāoshēnxiāngwéishuìzhuāngjiǔyànhóngliǎnxìnghuāchūnjiāoduōàiwánshànxiàoyǎnzhūchúnxīnxìngwēnróupǐnliúxiángchēngzàifēngchén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题红叶清流御(yù)¹,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chán)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²
译文:曾经有过题诗故事的红叶正在流过清澈的御沟,那些观赏秋菊的人都寻欢作乐在歌楼。天空高远深长大雁的身影显得稀少,月亮落下树叶飘零秋山就显得消瘦。又到了冷清清暮秋时候。衰落的柳树陪伴着秋蝉的悲鸣传来一片哀愁,谁能让穿白衣的小吏前来送上解忧消愁的好酒?
注释: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古人以六为阴,以九为阳,故名重阳。古代在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¹“题红叶”句:用“红叶题诗”的典故。唐人记红叶题诗故事颇多,比较有名的是范摅《云溪友议》卷十所载之卢渥事。卢渥赴京应举,偶在御沟拾得一枚红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唐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得一人,即红叶题诗者。后人常用这个典故来寄托闺怨情思或感叹姻缘天定。这里不过是以红叶黄花点明季节,装饰文面。²白衣送酒:指的是晋朝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的典故。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晋陶渊明好酒而不能常得,九月九日于东篱下采菊盈把,闲坐之。未几,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至,即便就饮,酣醉而归。”白衣,指官府给役之人。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着白衣,此处用衣着代人。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小令,写作者闲适地在红叶上题诗让流水带走他的情义,观赏菊花后醉卧歌楼,表达了作者陶醉于赏黄花之中的快乐;看到万里长空的雁影稀疏,远山狭长清瘦,暮秋时节到处冷冷清清,使作者内心孤独冷清之情油然而生;这时节,无人送酒,一起解忧,年华老去,表达了作者无知己相伴的愁苦。全曲通过“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等具有凄寒、衰败特征的意象营造出暮秋萧瑟、冷清的意境,在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酿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方面,都颇见艺术功力。

  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情调有些哀伤。

  此曲从季节景物特征入手,点出“红叶”“黄花”,以写“重九”的自然风光。“题红叶清流御沟”,说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此曲中只不过取“题红叶”三字,与下文的“赏黄花”构成对仗而已。“题红叶”也只是赏红叶的意思。“赏黄花人醉歌楼”也只是一般的泛指,不一定是作者在楼上醉赏黄花。秋天,枫林叶赤,丛菊花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此乃作者雅兴所在,故不觉吟成此丽句,以描写此情景。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两句,续写秋容秋光。秋日晴朗,天高云淡,人的视线能看得很远,因而显得“天长”。值此暮秋时分,北雁南飞,所剩已不多,故极目长天,雁影就显得十分稀疏。月落时位置接近地平线,其光线斜照,山影遂显得狭长而呈清瘦的姿态;当然草木摇落,也是山容变瘦的一个原因。这两句写秋容秋光,可谓抓住特征善于描状,雁影零落,山形清瘦,使人感到那份高旷与寂寥的况味。加上对仗工整,意境浑成,实乃写景佳句。接着,作者又用一句“冷清清暮秋时候”来加以概括。于是形象的具体画面,由此抽象的一般的概括而获得了关于景象和节序的质的规定性。此句还开拓了读者联想的范围:除“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外,其他一切也都是冷清清的。

  最后两句,因写秋景而触发的淡淡的哀愁。“衰柳寒蝉”是打上主观色彩的秋景,向来为文人抒发秋思时所采用,作为景物媒介。作者睹衰柳疏枝,闻寒蝉悲鸣,遂悠然而生“一片愁”之情。此时此刻,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来一起喝,但终无人来,他于是发出了“谁肯教白衣送酒”之叹。结尾未尝不是一个注脚:假使隐居了,谁肯像王弘对待陶渊明那样遣白衣使者为自己送酒呢?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溢于字里行间。这里流露出作者倦于官场,欲隐居而又因种种原因难以痛下决心之意。

  这首小令虽然不脱离悲愁的范畴,但立意孤高,用语也颇为别致。选取“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这些秋日的典型景物入曲,用“稀”“瘦”“衰”“寒”等冷色调的字眼来状秋天之景,更显得秋意浓,愁思重,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4-45
2、 墙峻峰等注评.元曲三百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6

chénzuìdōngfēng ·chóngjiǔ

zhì yuándài 

hóngqīngliúgōu shǎnghuánghuārénzuìlóu tiānchángyànyǐng yuèluòshānróngshòu lěngqīngqīngqiūshíhòu shuāiliǔhánchánpiànchóu shuíkěnjiàobáisòngjiǔ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孝公¹伐我北鄙(bǐ)²,公³使展喜犒(kào)师。使受命于展禽(qín)
译文: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接受犒劳齐军的外交辞令。
注释:¹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²鄙:边远地方。³公:指鲁僖公。⁴犒:慰劳。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齐侯未入竟¹,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zhǐ),将辱于敝邑(yì),使下臣犒(kào)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²(qìng)³,野无青草,何恃(shì)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公,股(gōng)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¹⁰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quē)而匡救其灾,昭旧职¹¹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¹²¹³之功。“我敝(bì)(yì)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sì)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译文: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注释:¹竟:同“境”。²县:同“悬”。³罄:中间空虚的乐器。⁴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的始祖。⁵太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大同“太”。⁶股:大腿。⁷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辅佐。⁸载:载言,指盟约。⁹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¹⁰职:动词,掌管。¹¹旧职:从前的职守。即指齐始祖姜太公股肱周室的事业。¹²率:遵循。¹³桓:指齐桓公。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为文章第一层。齐军虽未入境,但隐隐已有进犯之气。而对这种情况,展喜却言称“寡君”、“敝邑”、“下臣”,尊称对方侵犯是“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辱”在此不是侮辱对方的意思,而是自己受委屈的含意,相当于“枉顾”、“屈尊”等词,是对对方来访的客气谦词。措辞礼数周到,神态不慌不忙,俨然胸有成竹。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番言辞中,展喜不提对方进犯一事,而称对方此行是来访,巧妙地为自己犒劳齐师张目,显得合乎情理。文章至此,已呼应了上文“犒军”与“辞令”二线,而由于对犒军没有具体展开,却腾出笔墨详写展喜的一番辞令,使文章的焦点迅速凝聚在“辞令”之中。好文章总是强调突出重点,不枝不蔓,犹如山沓云深之处,突然显现一条小径,使人可以拾阶而上,探险寻幽。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为文章第二层。恶虎决不会因羔羊哀哀求告而饶了它的性命,侵略者当然也不会因被侵略国礼数周到就按捺下侵略欲望。“鲁人恐乎?”这一句话,表明齐侯不仅未被展喜言辞所动,反而赤裸裸地声称自己此行并非来访,而是侵略。视对方忍让为软弱可欺,往往是自以为强大的人之共同心理。侵略人家,还要问人家是否害怕,其中的狂傲,基于的正是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心理,并带有一种如猫戏鼠的挑衅和放肆。在这种情形下,展喜表现的却是那么从容镇定,不卑不亢:“小人恐矣,君子则否。”一派大义凛然之气。文章至此,我们已不难明白展喜犒军并非是向对方屈膝投降,而别有一番用意。同时也使人不禁为展喜捏了一把汗,在齐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在狂傲的齐侯面前,仅仅凭借辞令并不能击退齐军。

  “齐侯曰:‘室如县罄……’”至“恃此以不恐”为文章第三层。“县罄”,即悬罄,罄同磬,磬悬挂时,中间高而两面低,其间空洞无物。家室贫乏,屋无所有,而房舍高起,两檐下垂,如古罄悬挂的样子,所以室如县罄,意指府库空虚。“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在这种反向中,视对方若无物的狂傲之气咄咄逼人,但也或多或少地夹杂着齐侯对展喜的从容镇定之困惑。而读者却可以在齐侯的困惑中,豁然释开原先的几个困惑:原来鲁国之所以面对强大的齐国的进犯不去积极备战,而求助于“犒军”、“辞令”,正是由于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军事力量软弱的鲁国,不能以此去抗衡声势显赫的齐军。求助于“犒军”与“辞令”,多少也是弱小国家在强国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同时,也使人明白何以齐侯在展喜面前如此放肆狂妄,原来正是他视鲁国“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但是,三尺之孤,尚有一搏,何况众志成城。以军事力量抗争虽无必胜把握,但“犒军”和“辞令”不能使狂妄的齐侯面壁思过,退避三舍吗。一念及此,令人对文中情境方有几分明白,却又不免疑虑重生。

  怯懦者,往往在黑云压城面前魂飞魄丧,哀叹命运乖蹇;强者,唯有强者,才能在乱云飞度中,依然从容不迫,以无畏的勇气,在危机中开拓出机遇的曙光。展喜正是在这种危机四起、险象环生的情境中,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才智。首先,展喜陈述自己所恃的是先王之命。当时周室虽然衰微,但欲成霸业者,也只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没有谁敢公然表示藐视周室。“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表明齐、鲁原是世代友好,且有天子为他们缔结的盟约,此其一;“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指出,齐孝公之父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现在诸侯各国对齐侯也寄托了同样的愿望,此其二;“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大意是:我国之所以不敢修筑城池,缮治甲兵,作战争的准备,是因为认为“即使您继承君位九年,也不会背弃先王的命令,废弃以前的职责。因为要是这样,便对不住逝去的太公和桓公。想来齐君一定不会是这样干的。”申明鲁国之所以不聚兵相争非不能,是不为也,其原因是基于对齐侯的信赖。此其三。一席言说,乍看貌似谦恭平淡,没有一句谴责齐侯侵略的行径,但细细品来,却觉得柔中带刚,绵里含针,辛辣有力,具有丰富的潜台词:第一,齐侯如果侵犯鲁国,那就是公然违背天子命令,践踏盟约,背信弃义;第二,齐侯如果侵犯鲁国,那就是叛逆孝道,并将失去人心;第三,鲁国之所以不兴兵相抗,并不是软弱可欺,所以对齐侯也绝不会恐惧。

  如果说,齐国的强大和鲁国的弱小,决定了展喜只能把激烈的抗争寓于貌似谦恭平和的言辞中;那么,齐侯的倨傲无礼,则又决定了展喜在平淡中透露出激烈的抗争与捍卫祖国尊严的慷慨。而且,更重要的是,柔转为刚,存在着一个假定,即如果齐侯侵略鲁国;刚转为柔,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假定,即齐侯撤军回国。同时,这时柔还有一个更大的假定,如果齐侯撤军回国,那齐侯就是仁义之人,齐侯也就因此有望重振父业,成为一代霸主;反之,则一切将付之东流。

  齐侯是个颇为自负的人,他之所以急急忙忙攻打鲁国,正是基于想重温乃父齐桓公霸业的旧梦。展喜一番刚柔相济的言辞,可以说是吃透了齐侯的心理。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心理被对方看透的人,就会被对方的言辞所折服。“齐侯乃还”,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

  文章一开始就如奇峰突起、引人入胜,齐军入侵鲁国,鲁国却派展喜前去犒劳。展喜经展禽(即柳下惠)面授机宜,辞令谦和有礼,面对齐孝公咄咄逼人的问话,巧妙提出“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针对齐孝公依仗周王名号经营霸业的心理,指出“先王之命”给他当头一棒;接着又用两国先君之盟约束之,用齐桓公之功勉励之,用诸侯之望鞭策之;最后又夸之不会弃命废职,暗藏机锋。言辞可谓字字珠玑,步步为营,方略绝妙。齐孝公开始如饮醇酒,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来才发现仰之弥高,缚之弥深,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再想反驳为时已晚,只好“乘风归去”。全文结构紧凑,无一闲文懈笔,辞辩精妙绝伦,不愧是一篇优美的外交辞作。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中国历代名文赏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