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姿¹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译文: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
注释:¹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雪满山中高士卧¹,月明林下美人来²
译文: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注释:¹“雪满”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²“月明”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¹苔。
译文: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
注释:¹漠漠:密布之貌。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译文: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缟袂(mèi)¹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译文:我与梅花均是一身雪白,梅花仿佛是仙人,与水与竹子很有缘分,不同俗流。
注释:¹缟袂:素色衣服,借喻梅花。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译文:梅花开正浓艳,但是经雨打风吹即将凋零,远远望去如一片烟雾似暗还明。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薄瞑(míng)¹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译文:日暮时在山中人家松树下,有梅花开放,轻寒中在江边的小酒店,梅花开在杏花开放之前。
注释:¹薄暝:日暮。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译文:在桃花源中秦时旧民,若解正当时令的植物,应该种植梅花,就不会引渔郎进入桃花源的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¹谁收。
译文:翠鸟惊动飞到了别的树枝头,梅花的冷香一片狼藉请谁来收拾呢。
注释:¹倩:请。
骑驴客醉风吹帽¹,放鹤人²归雪满舟。
译文:骑驴踏雪寻梅揽胜,因酒醉风吹落帽而不知,放鹤人赏梅归来大雪落满小舟。
注释:¹“骑驴”句:用孟嘉西风吹帽典故。²放鹤人:指北宋隐士林逋。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译文:在淡月微云下就如在梦境中一般,我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译文:几次观赏梅花的孤影徘徊流连的地方,还以为是花神晚上出外游览呢。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译文:淡淡的霜花沾湿了梅花的粉痕,谁设置了轻纱帐保护了梅花的香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译文:我的诗歌伴随着十里的寻春路,半夜三更还在挂月的村头抒发忧愁。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译文:梅花飘到空中只担忧与白云作伴,谁肯相信宝玉竟是梅花的精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¹,落叶空山正掩门。
译文:饮下一樽酒想探访梅花这个罗浮客,空旷的山中落叶飘飘正如掩上门。
注释:¹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译文:梅花把云雾当作屏风把白雪当作宫殿,俗世的尘埃污秽没有可以通进来的道路。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译文:春风还未刮起,梅枝就已经知道春天要来了,于是催开梅花。初升夜月之光和梅花融合,梅树变成空的似的。
翠袖佳人依竹下¹,白衣宰相²在山中。
译文:梅树依偎竹下,交相辉映,梅花就如白衣宰相,遗世独立,卓尔不群。
注释:¹“翠袖”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句。²白衣宰相:借喻梅花。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jí)丛。
译文:梅花啊,你在这严寒寂寥的山野里,不要心生怨气呀,你回头看看那些名声显赫的花园里,到处荆棘丛生啊!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译文:扬州梦已醒,阁中掩蔽着灰尘,与梅花的幽雅约会的情景还是要诗人来描绘。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译文:独立残夜,形只影单,再看到梅花时,已只剩余香,季节也不是春天了。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¹频。
译文:暖云深山中梅花凋谢如白玉裁落,又如寒月下深浦中鲛人泣珠。
注释:¹泣珠:用鲛人泣珠典故。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¹却未真。
译文:当时在掀篷图中看到梅花,着实喜欢这美丽的花儿,却原来时画中的梅花而不是真的。
注释:¹横斜:指梅花。
独开无那¹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译文:梅花无奈独自开放,随风摇摆,怎么肯为多愁而减弱美玉般的光辉?
注释:¹无那:无奈。
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译文:帘外钟声传来,弯弯的月亮已经升起,灯前角声忽然中断,寒霜飞起。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译文:一早就发现水驿边上盛开的梅花,还有众鸟在山塘边啼鸣,晚来渐渐稀少。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译文:从遥远的洛阳归来与梅花相逢,惭愧自己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尘埃。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译文:梅花最喜欢多寒天气也最得阳,一直在白云之乡如仙人游览。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译文:寂寞的人生起春愁,这样天也会变老,梅花在夜色朦胧中开放,仿佛月光中发出香气。
楚客¹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译文:楚客屈原不吟咏江行之路的寂寞,吴王已经酒醉,那里的苑台也已经荒凉。
注释:¹楚客:指战国诗人屈原。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niǎo)袅微风簌(sù)¹霜。
译文:有谁看见梅树枝头花儿惊动的地方?微风袅袅吹来,寒霜纷纷落下。
注释:¹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译文:梅花的孤独只有明月才知道,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得孤单寂寞。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¹
译文:当想到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
注释:¹“忽疑”句:化用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诗句。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译文:此时正是别院中灯火明亮的夜晚歌声已残,深宫中化妆结束正在照镜子的时候。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¹伴题诗。
译文:旧梦已经随着流水远去,对着山窗姑且与梅花作伴题写诗篇。
注释:¹聊复:姑且。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méihuājiǔshǒu

gāo míngdài 

qióng姿zhǐzàiyáotái shuíxiàngjiāngnánchùchùzāi 
xuěmǎnshānzhōnggāoshì yuèmínglínxiàměirénlái 
hánshūyǐngxiāoxiāozhú chūnyǎncánxiāngtái 
lánghǎoyǒng dōngfēngchóuhuíkāi 

gǎomèixiāngféngbànshìxiān píngshēngshuǐzhúyǒushēnyuán 
jiāngshūshàngwēijīng ànhuánmíngyuǎnzàiyān 
míngshānjiāsōngshùxià nènhánjiāngdiànxìnghuāqián 
qínrénruòjiědāngshízhòng yǐnlángdòngtiān 

cuìjīngfēibiéshùtóu lěngxiānglángqìngshuíshōu 
zuìfēngchuīmào fàngrénguīxuěmǎnzhōu 
dànyuèwēiyúnjiēmèng kōngshānliúshuǐchéngchóu 
kànyǐnghuáichù zhǐdàohuāshénchūyóu 

dàndànshuānghuáshī湿fěnhén shuíshīxiāozhàngxiāngwēn 
shīsuíshíxúnchūn chóuzàisāngēngguàyuècūn 
fēizhǐyōuyúnzuòbàn xiāoláikěnxìnwéihún 
zūnfǎng访luó luòkōngshānzhèngyǎnmén 

yúnwéipíngxuězuògōng chénāinéngtōng 
chūnfēngwèidòngzhīxiānjué yuèchūláishùkōng 
cuìxiùjiārénzhúxià báizǎixiāngzàishānzhōng 
liáojūnxiūyuàn huíshǒumíngyuánjìncóng 

mèngduànyángzhōuyǎnchén yōuyóushǔshīrén 
cányǐngchángguò kàndàofāngshìchūn 
yúnnuǎnkōngshāncáibiàn yuèhánshēnzhūpín 
xiānpéngdāngshíjiàn cuòàihéngxiéquèwèizhēn 

kāizhǐ kěnwéichóuduōjiǎnhuī 
liánwàizhōngláichūyuèshàng dēngqiánjiǎoduànshuāngfēi 
xíngrénshuǐ驿chūnquánzǎo niǎoshāntángwǎnbàn 
kuìjīnhuà xiāngféngyuǎnluòyángguī 

zuìàihánduōzuìyáng xiānyóuchángzàibáiyúnxiāng 
chūnchóutiānyìnglǎo ménglóngyuèxiāng 
chǔyínjiāng wángzuìyuàntáihuāng 
zhītóushuíjiànhuājīngchù niǎoniǎowēifēngshuāng 

duànhúnzhǐyǒuyuèmíngzhī xiànchūnchóuzàizhī 
gòngrényánwéixiào jūndàozhèngxiāng 
cánbiéyuànshāodēng zhuāngshēngōnglǎnjìngshí 
jiùmèngsuíliúshuǐyuǎn shānchuāngliáobànsh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

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

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我与梅花均是一身雪白,梅花仿佛是仙人,与水与竹子很有缘分,不同俗流。

梅花开正浓艳,但是经雨打风吹即将凋零,远远望去如一片烟雾似暗还明。

日暮时在山中人家松树下,有梅花开放,轻寒中在江边的小酒店,梅花开在杏花开放之前。

在桃花源中秦时旧民,若解正当时令的植物,应该种植梅花,就不会引渔郎进入桃花源的洞天。

翠鸟惊动飞到了别的树枝头,梅花的冷香一片狼藉请谁来收拾呢。

骑驴踏雪寻梅揽胜,因酒醉风吹落帽而不知,放鹤人赏梅归来大雪落满小舟。

在淡月微云下就如在梦境中一般,我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

几次观赏梅花的孤影徘徊流连的地方,还以为是花神晚上出外游览呢。

淡淡的霜花沾湿了梅花的粉痕,谁设置了轻纱帐保护了梅花的香温。

我的诗歌伴随着十里的寻春路,半夜三更还在挂月的村头抒发忧愁。

梅花飘到空中只担忧与白云作伴,谁肯相信宝玉竟是梅花的精魂。

饮下一樽酒想探访梅花这个罗浮客,空旷的山中落叶飘飘正如掩上门。

梅花把云雾当作屏风把白雪当作宫殿,俗世的尘埃污秽没有可以通进来的道路。

春风还未刮起,梅枝就已经知道春天要来了,于是催开梅花。初升夜月之光和梅花融合,梅树变成空的似的。

梅树依偎竹下,交相辉映,梅花就如白衣宰相,遗世独立,卓尔不群。

梅花啊,你在这严寒寂寥的山野里,不要心生怨气呀,你回头看看那些名声显赫的花园里,到处荆棘丛生啊!

扬州梦已醒,阁中掩蔽着灰尘,与梅花的幽雅约会的情景还是要诗人来描绘。

独立残夜,形只影单,再看到梅花时,已只剩余香,季节也不是春天了。

暖云深山中梅花凋谢如白玉裁落,又如寒月下深浦中鲛人泣珠。

当时在掀篷图中看到梅花,着实喜欢这美丽的花儿,却原来时画中的梅花而不是真的。

梅花无奈独自开放,随风摇摆,怎么肯为多愁而减弱美玉般的光辉?

帘外钟声传来,弯弯的月亮已经升起,灯前角声忽然中断,寒霜飞起。

一早就发现水驿边上盛开的梅花,还有众鸟在山塘边啼鸣,晚来渐渐稀少。

从遥远的洛阳归来与梅花相逢,惭愧自己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尘埃。

梅花最喜欢多寒天气也最得阳,一直在白云之乡如仙人游览。

寂寞的人生起春愁,这样天也会变老,梅花在夜色朦胧中开放,仿佛月光中发出香气。

楚客屈原不吟咏江行之路的寂寞,吴王已经酒醉,那里的苑台也已经荒凉。

有谁看见梅树枝头花儿惊动的地方?微风袅袅吹来,寒霜纷纷落下。

梅花的孤独只有明月才知道,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得孤单寂寞。

当想到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

此时正是别院中灯火明亮的夜晚歌声已残,深宫中化妆结束正在照镜子的时候。

旧梦已经随着流水远去,对着山窗姑且与梅花作伴题写诗篇。

注释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雪满”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

“月明”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

漠漠:密布之貌。

缟袂:素色衣服,借喻梅花。

薄暝:日暮。

倩:请。

“骑驴”句:用孟嘉西风吹帽典故。

放鹤人:指北宋隐士林逋。

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翠袖”句: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句。

白衣宰相:借喻梅花。

泣珠:用鲛人泣珠典故。

横斜:指梅花。

无那:无奈。

楚客:指战国诗人屈原。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忽疑”句:化用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诗句。

聊复:姑且。

其一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常是古诗词含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仙。不过,诗的首联,却嚣点也不因常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含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仙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常,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常二句,给凡间的梅仙,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含众仙。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常,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嚣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含,只有常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含高士卧”,梅仙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含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常,才是常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仙,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仙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含,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能明林下美人来”,梅仙到底是仙的嚣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常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含寻觅,无异于水含捞能。你须得摒弃嚣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能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嚣如《世说新语》含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含高士卧,能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常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含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仙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常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常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嚣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含的清寒,奉献给梅仙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仙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常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常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常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嚣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仙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嚣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仙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常里说梅仙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能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含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嚣个梅仙的知音——常,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常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常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嚣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含”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能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能夜林含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含,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含狎饮,岂可算梅仙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创作背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高启应诏进京纂修《元史》,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一直疑惧不安。他的《赴京道中逢还乡友》写道:“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上任不久,他便觉察到京城中的政治气氛敏感而紧张,文人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获罪。翌年《元史》编成,高启授翰林编修;七月,擢为户部侍郎,高启以“冒进用”为辞而恳求辞官,他被赐予内帑白金,给牒放还于乡,然而回乡之后他却未能过上平静的隐逸生活。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改修张士诚旧邸而触怒了统治者,高启为之作《上梁文》被连坐腰斩,年仅三十九岁。在这之前,他把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写入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梅花九首》组诗。
参考资料:
1、 于红慧.论高启的咏梅诗[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15-20
赏析

  《梅花九首》塑造了梅花的群像。组诗的第一首,诗人为梅花定下高士美人这样基本的品格意象,然后围绕此一核心展开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以表现其“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梅花九首》其二)的飘忽,“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自成愁”(《梅花九首》其三)的忧郁,“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梅花九首》其六)的孤独,“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梅花九首》其八)的高洁。

  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而高启的《梅花九首》又在咏梅诗的天地里开辟出一片新领域。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咏梅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咏梅题材的创新。

  《梅花九首》用“高士”和“美人”比喻梅花,将梅花塑造成传统的隐士、高士或美人,就是对传统写法的继承。组诗第一首引用了“袁安困雪家中卧”和“赵师雄罗浮山梦遇梅仙”两个典故,将梅花比拟成“高士”和“美人”。“高士”即“隐士",“美人”便是“仙人”,他们在白雪覆盖的山中和月光笼罩的林下独处,远离尘世的喧嚣,清幽寂寞、遗世独立,显得高洁雅逸。此外,诗中还使用一些相近的意象,例如“缟袂”、“罗浮”、“翠羽”、“白衣宰相”、“花神”。有的意象展现了女性之美,继承了苏轼擅于将梅花女性化的写作手法。

  组诗中有许多表达隐逸思想的诗句,例如:“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梅花九首》其二)“骑验客醉风吹帽,放鶴人归雪江舟。”“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梅花九首》其三)“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梅花九首》其四)“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梅花九首》其五)。这一类高洁、飘逸、自由的梅花形象是他生活的投影,反映了他对于独立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翠袖佳人”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绽放的美丽,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凸显出梅于苦寒之中甘于寂寥、高洁自守的品格,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

  借梅花歌咏高洁的品格,从而指向隐逸之情,是传统咏梅的套路。《梅花九首》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梅花高洁品质之中加入激愤之情,赋予梅花新的情感、审美内涵。这组诗中隐约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抱怨与无奈。这种情绪体现在清冷孤独、无人赏识的梅花形象上。以《梅花九首》其七为代表。这株梅花生长在驿站边上,诗人上京赴任时曾偶遇这株梅花,这次返乡途中再次看到,若故友重逢一般。驿站有山有水,有盛开的梅花还有鸣叫的小鸟,景色是如此自然、清新、单纯、迷人,与失真灰暗的官场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他说曾经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京城的尘埃,比起依然洁白无暇的梅花,他是多么惭愧啊!诗人化用陆机诗中的典故“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委婉地表达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

  高启虽然不热衷于名利,天性喜爱田园隐逸生活,但是他年轻时也曾有过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志。这组诗中隐约流露出这种无人赏识的孤愤之气和抑郁之情:“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梅花九首》其一)“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梅花九首》其二)“寂寞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梅花九首》其五)“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独自属诗人。”(《梅花九首》其六)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劝慰梅花不要因为无人欣赏而苦恼抱怨,实际上这是他在劝慰自己。诗中反复出现“愁寂”“寂寞”“休怨”“幽期“这些词语,明显加强了这种意味。这些诗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们大大扩充了高启咏梅诗的情感容量,塑造出了崭新的梅花形象。高启借高洁的梅花形象,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赋予了梅花新的情感内涵。

  高启这组梅花诗的一大创新之处是描绘出一类惊悸恐惧的梅花形象,最有代表性的是《梅花九首》其三。此诗首联一“惊”字打破了宁静,气氛开始变得紧张。“翠羽”用了罗浮山梅仙的典故,指代停留在梅花树上的小鸟,它受到惊吓之后飞到别的枝头。冷香是种特殊的香味,历代诗人常常用“暗香”“冷香”“清香”这些朦胧清冷的香气来形容梅香,例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辛弃疾的“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最高楼》)。“冷香狼籍倩谁收?”这个疑问透露出梅花“花瓣委地无人收”(白居易《长恨歌》)的凄清与孤凉。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中来,他突然意识到那些淡月微云都是梦境,现实中他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这种忧伤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诗境,尾联写诗人独自在梅树下徘徊,抬头看见满树梅花,还以为是花神夜里出来游玩,来安慰他的孤独寂寞。

  《梅花九首》中有不少描写惊悸恐惧梅花形象的诗句,流露出诗人内心不安的情绪。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点点微小变化都感到担忧、惊慌,甚至达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这种情绪反映在梅花形象上。例如:“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梅花九首》其五)“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梅花九首》其六)“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梅花九首》其七)“枝头谁见花惊处?娲娲微风簌簌霜。”(《梅花九首》其八)“断魂只有明月知,无限春愁在一枝。”(《梅花九首》其九)这些诗句显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不安之感。诗人常常借助“惊、冷、觉、空、残、孤、忽、断、愁”这些字眼烘托一种惊悸不安的气氛,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不安、疑惧。

  高启在诗中为梅花鸣不平。如《梅花九首》其五,诗篇的首联是写梅花的居所。这是一个云雾笼罩冰雪弥漫的世界,这是一个远离尘世,冰清玉洁,相对封闭的世界。诗篇首联便极力描绘出梅花居住环境的圣洁和高贵。颔联写梅花知春报春的才能和白梅花在月光下形成的奇特景象。“春风未动枝先觉”是推理推出的结论,“夜月初来树欲空”是视觉看到的幻像。前者虚,后者实,虚实相对,相映成趣。颈联把梅花高度人格化,把梅花叫作翠袖佳人,白衣宰相。在写法上,此之谓“遗形取神”。也就是说诗人舍弃了对梅花外部形态的摹写,专门用恰当的比喻揭示梅花的内在精神。高启性情孤傲,不与明朝政权合作,拒绝出任官职。这里歌咏梅花来表明志向,诗人与梅花已经物我合一了。尾联“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两句实际上是委婉含蓄地揭示明朝官场的凶险。

  高启对梅花的爱是单纯而真挚的,梅花是他心心相印的挚友,也是他生死相恋的爱人。当诗人吟咏赋诗时,梅花就仿佛能听懂他的话一般。在他笔下,梅花甚至能够与诗人说话,倾诉思念之情。如《梅花九首》其九。这首诗前两句写梅花,后两句写诗人自己。高启使用了拟人手法,梅花的孤独只有陪伴她的明月才知道,她把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她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得孤单寂寞。当她想到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诗人巧妙化用了前人诗句,借梅花的口吻道出思念之情。他第一次将梅花变为抒情主体,借梅之口吻、从梅之角度来倾诉对诗人的思念,而不同于往日诗人对梅花的咏怀。这样爱梅之情就显得更加真挚感人,诗歌因为新颖的写作角度也更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组诗将高启那一代文人如梦如烟、挥之不去的孤高与不幸、冷漠与自守、忧愁与自恋充分地传达出来。“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時”,可谓意味深长,文人们的好运早已一去而不复返,何时再来也毫无指望,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隐居山林吟咏情志而已,而这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梅花九首》显示了高启写诗选辞用字的深思熟虑。如其一,这首诗赞美梅花,以梅花孤傲的品质自喻,具有“大雅”之情感。其第二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以雪白、月光之晶莹亮晰来比拟梅的颜色,而用高士、美人来将梅的品质拟人化,未出现“梅”字,但将梅花的形象由外而内地展现,可见其辞句之功力。同时,这组诗能脱出前人的窠臼,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魂魄。他的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薛宝琴“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也是脱胎于“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正是由于对“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的喜爱,毛泽东在批注《梅花九首》时将高启评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于红慧.论高启的咏梅诗[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15-20
2、 蒋述卓.高士雪中卧美人林下来——读高启《梅花九首之第一首》[J].北方音乐, 2007(2):51
3、 林新萍.高启诗歌研究——以沈德潜对高启诗歌批评为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14(3):80-82
4、 戈德.毛泽东为何欣赏高启的咏梅诗[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3-12-25(08)
高启

高启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7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范文正公轻¹财好²³,尤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mǔ),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jiān)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shàn)。聚族人仅¹⁰百口。公殁(mò)¹¹逾四十年,子孙贤令¹²,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译文:范仲淹看轻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时特别宽厚。他富贵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数千亩好的田地,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钱财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去世之后的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注释:¹轻:看轻。²好:喜欢。³施:施舍。⁴尤:尤其。⁵厚:不刻薄,待人好,宽厚。⁶于:对。⁶既:已经。⁷群从:指堂兄弟及侄子辈。⁸缣 :细绢。⁹赡给:指周济救助。¹⁰仅:将近。¹¹殁:死亡。¹²令:善,美好。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宋陈谏(jiàn)议家有劣¹马,性暴,不可²³,蹄(tí)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jiù),不见是马,因(jié)¹⁰:“彼¹¹马何以¹²不见?”仆言为¹³陈尧咨(zī)¹⁴之贾(gǔ)¹⁵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jù)¹⁶召子,曰¹⁷:“汝¹⁸为贵臣¹⁹,家中左右尚不能制²⁰,贾人安²¹能蓄(xù)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²²。戒²³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译文:宋人陈谏马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马的儿子。陈谏马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周围的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马)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马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注释:陈谏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谏议大夫,故称之。¹劣:顽劣的马。²可:能够。³驭:驾驭,控制。⁴蹄:名词作动词用,踢。⁵啮:咬。⁶厩:马厩。⁷是:这匹。⁸因:于是。⁹诘:责问。¹⁰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¹¹彼:那。¹²何以:以何,凭什么,怎么。¹³为:把。¹⁴售:出售。¹⁵贾人:商人。¹⁶遽:急忙,马上。¹⁷曰:说,回答。¹⁸汝:你。¹⁹贵臣:朝廷中的重臣。²⁰制:控制,制服。²¹安:怎么,哪里。²²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²³戒:通“诫”,告诫。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谏马有古仁人之风 ?
①告诉儿子不能把灾祸转移给别人。②命人把马追回,并赔偿价钱。③告诫仆人把马养到终老。

2、你赞同陈谏马的做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这是一种品德高尚的表现,不为了自己利益去破坏人家的利益,有古仁人之风;要诚实忠厚,不能为一己之利,做祸害他人之事。(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不同意,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就不需要官吏的存在,社会就不会更快的进步与发展。(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3、陈尧咨的错误在于哪里?
因为他欺骗了别人,自己不诚信。

4、劣马的劣具体表现在哪里?
性情暴烈,不可驭;踢伤、咬伤了好多人。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译文:作草就要作兰草,作树就要作松树。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译文:兰花幽香,不会因为风吹就不再散发,松树遇寒冷而不改容姿。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松兰相因依¹,萧艾²徒丰茸³
译文:松树与兰草相因相依,萧艾之类野蒿只是徒然丰茸茂盛。
注释:¹因依:依靠。²萧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³丰茸:茂盛。茸:细密貌。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译文:鸡与鸡相并而食,鸾鸟与鸾鸟同枝而栖。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译文:拣起珍珠弃去沙砾,人们只要珍珠与己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译文:远来的客人投靠名士贤人,真值得他们来倾诉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译文:假若怜惜方寸心中所怀,那么等待何人可尽数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¹
译文:虞卿甘愿放弃相国之位,在魏齐有难之时与他一同出行。
注释:¹“虞卿”二句:事见《史记·范睢传》:秦相范睢的仇人魏齐逃亡至赵国,秦昭王逼赵王送魏齐头至秦。否则就出兵攻赵。赵孝成王急忙追捕魏齐。魏齐夜见赵相虞卿。虞卿估计说服不了赵王,乃解其相印,连夜与魏齐一同出逃。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¹
译文:海上那五百壮士,听说田横已死,同日里一起自杀。
注释:¹“海上”二句:事见《史记·田儋传》:刘邦灭项羽称帝后,项羽部下田横率五百人逃入海中小岛,不肯归降。刘邦使赦田横罪而召之,横未至洛阳即自杀,其部下五百人闻之,皆跳海自杀。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译文:如果他们不喜好贤才,哪能流传下来这千古名声。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译文:希望您这与我同心同德之人,对我稍加留意与眷顾。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¹
译文:寂寞啊十万分的寂寞,刚一出门便迷失方向不知走向何方!
注释:¹适:往,到。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长铗归来乎¹,秋风思归客²
译文:剑高吟“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秋风起我思家之情愈发浓烈。
注释:¹“长铗”句:事见《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初不受重视,三次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盂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后冯谖出大力报效孟尝君。铗:剑。²“秋风”句:晋人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菰菜、尊羹、鲈鱼脍,辞官回乡。

  这是一首艺术上颇具特色的诗。

  特色一:托物寓意,松兰明志。这首诗首句就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极度赞美“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高洁傲岸的节操。赞颂之情,意犹未尽,诗人又盛赞孤高的鸾风、明洁的珍珠,并以形陋质卑的萧艾、鸡、沙砾等物与之对比映衬,越发使得兰松等物的高风亮节、清操美德熠熠发光。在赞美和鄙视中,诗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洁孤高的心迹和晚节。表明了自己愤世嫉俗、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李白虽屡遭挫折,困顿穷窘,却仍一如既往:“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十二),要作“独立自萧飚”的“南山松”(《古风》第四十七),傲然不同,不失孤直本性,不失高尚志节。

  特色二:借事抒怀,用典表情。诗人长安被黜之后,浪迹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处于“寂寂还寂寂”的无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况中。诗人欲向常赞府倾诉衷肠、一吐怀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诗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较好地抒发了这种沉郁深擎的感情。诗人之所以向常赞府“真堪写怀抱”,是因为视其为意趣相投的“同心人”。作为“远客”的诗人是高滔的松兰,作为主人的常赞府也是惜才的“名贤”。“松兰相因浓”,“鸾与鸾同枝”,贤才俊士理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写,既与诗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紧相勾连,又让主人的“名贤”形象与之相映生辉,为诗人倾吐心事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其落脚点在一个“贤”字上。而诗人向好友“倾倒”的“方寸心”,是用“虞卿弃赵相”、“壮士死田横”、“长铗归来乎”三个典故来表达的。诗人用典喻意极明,将主人“好贤”品德推崇至极点,把自己欲得同情、欲求支持之情表达得更为明白。三个典故侧重点不一,却以一个“贤”字贯通,极精当地披露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怀抱胸襟。

  总之,上述两种手法的运用,使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邃。它们既囊括了原物、原典之形象和内涵,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内容,诗人处置恰当,熔铸有方,故极生动精确地塑造了诗人鲜明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身深沉含蕴的内在情感。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3-4页

sōngshānzèngnánlíngchángzàn

bái tángdài 

wéicǎodāngzuòlán wéidāngzuòsōng 
lánqiūxiāngfēngyuǎn sōnghángǎiróng 
sōnglánxiāngyīn xiāoàifēngróng 
bìngshí luánluántóngzhī 
jiǎnzhūshā dànyǒuzhūxiāngsuí 
yuǎntóumíngxián zhēnkānxiěhuái怀bào 
ruòfāngcùnxīn dàishuíqīngdǎo 
qīngzhàoxiāng biàn便wèixíng 
hǎishàngbǎirén tóngtiánhéng 
dāngshíhàoxián chuánqiānmíng 
yuànjūntóngxīnrén shǎoliúqíng 
huán chūménsuǒshì 
chángjiáguīlái qiūfēngguī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¹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公称²之,何所履行³?”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¹⁰家君法¹¹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¹²、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¹³,万里如一。周公不师¹⁴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¹候:拜访,问候。²称:称赞,赞不绝口。³履行:实施,实行。⁴绥:安,体恤。⁵以:用。⁶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⁷益:更加。⁸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后、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⁹尝:曾经。¹⁰卿:客气,亲热的称呼。¹¹法:效法,仿效。¹²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¹³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¹⁴师:学习。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
富家一碗灯,太仓¹一粒粟(sù)
译文:对于富家来说,悬挂一盏花灯用的灯油就像官仓中的一粒米一样微不足道。
注释:¹太仓:京城储粮的大仓。
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
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
译文:可是对于穷苦人家来说,没有了这一碗灯油钱,就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只有父子相聚一起痛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
风流¹太守知不知?惟恨笙(shēng)歌无妙曲²
译文:要求悬挂花灯的太守呀你知道不知道老百姓过的日子呀?你却只顾显摆风光,贪图享乐。是不是还要为在元宵夜里没有好的曲子供你欣赏而遗撼呢!
注释:¹风流:指太守卖弄风骚的举动。²犹恨笙歌无妙曲:是说太守还苛刻地抱怨歌舞升平缺乏好曲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