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天为帐幕¹地为毡(zhān),日月星辰伴我眠。
译文:天是我的罗帐,地是我的毡毯,日月星辰伴我入眠。
注释:¹帐幕:帐篷,营帐。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译文:睡梦中我不敢将脚伸长,害怕脚一伸出去,会把山河都踏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是我的罗帐,地是我的毡毯,日月星辰伴我入眠。

睡梦中我不敢将脚伸长,害怕脚一伸出去,会把山河都踏破。

注释

帐幕:帐篷,营帐。

朱元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 1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qiǎn)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¹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²,不见来时试灯处。
译文: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注释:¹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²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¹沉边²,梁燕³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lǚ)回顾。斜日未能度。
译文: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注释:¹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²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³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⁴长门:指宋帝宫阙。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¹恨别,庾(yǔ)²愁赋。苏堤(dī)³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译文: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注释:¹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有《别赋》。²庾信:南北朝时诗人。³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⁴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这首词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

  《兰陵王》是词中的长调,共分三段。第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词中各段发端,均以“春去”领起,并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发挥。“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芳草”,又暗喻送别。这首词的“芳草”却不是隐喻一般的离情,而是送别一个朝代,汉家王朝仓皇南奔,故国何在?凄苦之情,怎能自己。“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的摧残践踏,又象征着南逃群臣们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别之地,此处却暗指南宋故土,补充了“春去人间无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挂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们如柳絮一般飘泊无处归依。作者首先着笔于“海门”,说明他寄希望于南逃的端宗,也反映了作者有随端宗南行之愿,但却因风沙隔阻,无路可通。“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三句转写眼前的现实,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狂噪的鸦君在颓城上空掠过,北斗失向,城池颓圮;元宵前夕本应是华灯照耀的都城,到此时已黑暗一片寻不到灯的踪迹。“乱鸦”,暗喻元军,“斗转”,暗示南宋王朝的陨落。“试灯”,元宵前的张灯预赏。临安失陷于二月,春来时尚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则南宋已亡,所以说“不见来时试灯处”。

  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春去,最谁苦?”以设问句过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锐。下面连用三个分句,分写三个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凄惶天依“杜鹃声里长门暮”,写临安宫苑凄惨悲凉景象,暮色之中,“长门”闭锁,唯有杜鹃啼血而已。三个分句,用“但”字领起,一气呵成。“玉树”三句,紧承前三句的意韵。摹写亡国的悲痛之情。“玉树”本指汉宫中之物,王朝倾覆,故“玉树凋土”,就连那金铜仙人也不免有辞离故国的悲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二句,用“衰兰送客咸阳道”(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意。“玉树”、“泪盘”,都用来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铜仙”,依依不舍,行动缓慢,标志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对故国的无限留恋,与词题“送春”之意。

  第三段写故国之思。仍以设问总起:“春去,尚来否?”“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总、庾信之事来抒写亡国之痛。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著有《愁赋》,以抒郁抑之情。

  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古人相同,因此以“正”字领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两四字对句。同时,借风雨尽日袭击苏堤来渲染气氛,与第一段“斗转城荒”相绾合,使临安的景色更加凄迷荒凉。苏堤在杭州西湖外湖与里湖之间,堤上有六桥,桃柳成荫。此处以苏堤在风雨中飘摇之态,来暗指沦陷后的临安亦如苏堤一样,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送春”之际,作者只能“神游故国”,此二句扣紧“送春”,并对“尚来否”作了回答,说明故国的新春只能梦里依稀得见了。“花记前度”,由“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仅来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最后,“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一句,表示“人间无路”,以只能跟“孺子”共话亡国之痛结尾。“孺子”,指作者的儿子刘将孙。

  这首词写在元军攻破临安之后,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爱的感情,许多词句如“春去人间无路”“谁遣风沙暗南浦”等,爱憎分明,显而易见。作者在词中运用借代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征着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所见的感受赋予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此充分烘托出南宋灭亡的悲剧氛围。词的现实性和认识意义,也是通过这种气氛体现出来,为了强调这种氛围,词人运用了某些典故,因此送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此篇是专主寄托的成功之作。作者把南宋灭亡的伤痛哀悼之情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浑化“浑化”的高水平,使读者也产生种种感慨。

lánlíngwáng ·bǐngsòngchūn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sòngchūn chūnrénjiān qiūqiānwài fāngcǎoliántiān shuíqiǎnfēngshāànnán shèn mànhǎiménfēi luànguò dǒuzhuǎnchénghuāng jiànláishíshìdēngchù 
chūn zuìshuí dànjiànyànchénbiān liángyànzhǔ juānshēngchángmén xiǎngshùdiāo lèipán xiányángsònghuí xiéwèinéng 
chūn shàngláifǒu zhèngjiānglìnghènbié xìnchóu jìnfēng tànshényóuguó huāqián rénshēngliúluò  gòng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庐山¹据浔(xún)²、彭蠡(lǐ)³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yù)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bàng)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¹⁰
译文: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注释:¹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屡见前注。²浔阳:长江流经浔阳(治所在今九江市)境一段的古称,在今江西九江市北。³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⁴敌:匹敌。⁵荡潏:水势大而流速快的样子。⁶灵:形容壮美,犹言“神气”。⁷吞吐夷旷:谓湖水流进流出都很顺畅。“夷旷”,平坦开阔。⁸并海:近海。“并”,通“傍”,靠近。⁹壮郁:雄奇有力的样子。¹⁰娱逸之观:谓景象令人愉快而自在。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¹,敬²以事绝³宫亭,泊左蠡。庚辰,舣(yǐ)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¹⁰,过小三峡,驻¹¹独对亭¹²,振钥¹³¹⁴文会堂¹⁵。有桃一株,方花¹⁶。右芭蕉一株,叶方茁¹⁷。月出后,循贯道溪¹⁸,历钓台石、眠鹿场¹⁹,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lù)焉。
译文: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注释:¹“嘉庆”句:嘉庆十八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年月日)。²敬:作者自称。³绝:横渡。⁴宫亭:宫亭湖,彭蠡湖(即鄱阳湖)的别称。因庐山下,彭蠡湖边有宫亭庙而得名。⁵左蠡:地名,在江西都昌西北。⁶庚辰:十三日。⁷舣:停船靠岸。⁸星子:县名,今属江西。⁹白鹿洞:在五老峰下。唐德宗贞元年间(~年),洛阳人李渤隐居庐山读书,并养了一只白鹿,时称之“白鹿先生”,住所为“白鹿洞”。后来李渤为江州刺史,便在故地建筑台榭,命名为白鹿洞。宋时为四大书院之一。¹⁰五老峰:在庐山东南方,五峰突兀凌霄,有如五老人并肩而立,故名。¹¹驻:停留。¹²独对亭:在白鹿洞东。¹³振钥:谓开门。¹⁴顿:止宿。¹⁵文会堂:南宋嘉定年间始建。¹⁶方花:正在开花。¹⁷叶方茁:叶子正在壮盛地长出来。¹⁸贯道溪:在白鹿洞东。溪水自凌云峰来,流经白鹿洞出峡为贯道溪。¹⁹钓台石、眠鹿场:在白鹿洞西、西南。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辛巳¹,由三峡涧²陟欢喜亭³。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pó),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上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yǐ)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zhàn)湛然¹⁰。顷之¹¹,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¹²,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ruán)¹³;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¹⁴,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¹⁵,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¹⁶,憩(qì)栖贤寺¹⁷。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¹⁸,返宿于文会堂。
译文: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注释:¹辛巳:十四日。²三峡涧:在五老峰西。含鄱口东西九十几条大小川流都注入三峡涧,水势湍急,汹涌腾跃,险如长江三峡。³欢喜亭:在通往五老峰的欢喜岭上。面当鄱阳湖,地势优越,游憩纵目,令人心旷神怡,故名欢喜亭。⁴李氏山房:在五老峰下,又称白石庵,白石僧舍。“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建昌(治所在今江西南城)人。宋哲宗时累官至御史中丞。少时在庐山读书,及第后,将所抄书九千卷留在此地,起名李氏山房。⁵含鄱岭:在庐山半山腰。岭南为含鄱口,山势险峻,其形状像要吞食鄱阳湖,故名。⁶太乙峰:在含鄱口西南,是庐山最有名的山峰之一。⁷南昌城:今江西南昌市。⁸迤北:斜北。⁹彭泽:指彭泽故城,在今湖口县彭泽乡。¹⁰湛湛然:波光水色深远的样子。¹¹顷之:一会儿。¹²复顷之:又过了一会儿。¹³湖壖:湖边。¹⁴云之障:云变得像屏障。¹⁵蓬蓬然:形容云雾蓬松往上冒的样子。¹⁶玉渊潭:在三峡涧下流。诸水合流,平地奔泻几十丈,然后下注深潭:接着又平地奔腾几百步,再下注深潭,这样连续共七八处,是庐山三峡涧中最壮观的地方,也是庐山奇景之一。¹⁷栖贤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五老峰下,南朝齐参军张希之建。¹⁸“乃夕”二句:意谓夕阳穿过云层,照射在五老峰上,五老峰形态好像互相靠着、背着似的。“夕阳”,夕阳。“倚(yǐ)”,靠着。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壬午¹,道²万杉寺³,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dì)香炉峰¹⁰,盥(guàn)¹¹于龙井¹²,求¹³太白读书堂¹⁴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译文: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注释:¹壬午:十五日。²道:取道,路径。³万杉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庆云峰下,旧名庆云庵、庆云院。北宋景德年间(~年),寺僧大超种杉树万株。天圣年间(~年)改名万杉寺。⁴三分池:在万杉寺后,又名散珠池。⁵秀峰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在庐山东南鹤鸣峰下,南唐中主李璟建,原名开先寺,清代康熙年间(~年)改名秀峰寺。⁶里所:一里左右。⁷瀑布:即瀑布水,亦叫瀑布泉,在秀峰寺西南。一水自坡顶下注双剑峰背后深谷中,汇为大龙潭,然后绕出双剑峰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这就是瀑布泉,为秀峰寺周围奇观之一。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挂流三千丈,喷壑数十里”的描写。⁸青玉峡:秀峰寺有二瀑布,其一在东北,叫马尾水,自鹤鸣、龟背两峰间泻出;其二在西南,即瀑布泉。瀑布泉循壑流到双剑峰东北和马尾水合流为一水,迸射出于山峡中,下注入于深潭,这就是青玉峡。潭深而绀,石碧而削,水白如练,故名。⁹详睇:仔细看。¹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秀峰寺后,峰形圆耸如香炉,常常烟雾缭绕,故名。峰南有一巨石,很像一巨人,所以又叫石人峰。¹¹盥:洗手。¹²龙井:在青玉峡下。所谓龙井是指和尚循着水道凿成的许多小石池子。¹³求:寻找。¹⁴太白读书堂:亦叫李太白书堂,或太白书室。在香炉峰下,青玉峡西。相传李白为避安史之乱曾在此读书。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癸未¹,往瞻云²,迂道³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¹⁰
译文: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注释:¹癸未:十六日。²瞻云:寺庙名,在庐山金轮峰下。旧名归宗寺,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创建,后成为庐山五大寺院之一。³迂道:绕道。白鹤观:在五老峰下。唐高宗弘道元年(年)建,北宋祥符年间(~年)曾赐名“承天白鹤观”。宋代陈舜俞《庐山记》说:“庐山峰峦之奇秀,岩壑之深邃,林泉之茂美,为江南第一,此观复为庐山第一。”⁴旋:随即。⁵右军墨池:在瞻云寺殿前。池水黑色,相传是晋朝右军将军王羲之洗墨的地方。⁶栗里:古地名,在黄龙山北麓的温泉北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迁居于此。⁷卧醉石:在离栗里柴桑桥一里左右的地方,石高约三四尺,又叫底柱石。据说当年陶渊明喝醉酒后,常常睡在那里。⁸简寂观:在金鸡峰下,旧名太虚观,南朝宋大明年间(~年)道士陆修静住在这里。陆修静死后谥简静,故名。⁹一微:和尚的法号。¹⁰头陀:行脚乞食的僧人,此用作“和尚”的昵称。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圆来,大笑排闼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甲申¹,吴兰雪携廖雪鹭²、沙弥³朗圆来,大笑排闼(tà)而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¹⁰,跐(cǎi)¹¹乱石,寻瀑布源¹²,溯(sù)¹³汉阳峰¹⁴,径绝¹⁵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译文: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注释:¹甲申:十七日。²吴兰雪、廖雪鹭:人名,其人其事不详。³沙弥:尚未接受佛教大戒的和尚,此用作和尚的通称。⁴朗圆:和尚的法号。⁵排闼而入:推开门就进来。⁶黄岩:在双剑峰下。⁷侧足:斜侧身体行走,这里表示山路窄而难走。⁸文殊台:在黄岩南。⁹叩:敲门,谓探访。¹⁰黄岩寺:在双剑峰下,唐代僧人智常所建。¹¹跐:通“踩”。¹²源:水的发源处。¹³溯:逆水而上。¹⁴汉阳峰:庐山最高峰。据说站在汉阳峰峰顶能远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相传汉武帝曾到达峰顶,所以又有汉武峰之称。¹⁵径绝:一条小路也没有了。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乙酉,晓¹望瀑布倍未雨时²。出山五里所³,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tán)(tán)苍酽(yàn)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yǎn)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译文: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
注释:¹乙酉晓:十八日早晨。²倍未雨时:比没有下雨时大了一倍。³五里所:五里左右。⁴神林浦:水口名。⁵沈沈:深邃的样子。⁶苍酽一色:一派浓郁的深青色。⁷团团相衔出:云雾一团团接连不断地弥漫开来。⁸弇:覆盖。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夫云者,水之征¹,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²。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³,以诒(yí)后之好事者焉。
译文: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它象这样地变幻奇巧,足以悦人心性、散和情兴,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者。
注释:¹水之征:是有水的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²类记之:只作大概的记述。³如是:就像上文记述的这样。⁴诒:留给。⁵好事者:指爱好游山玩水的人。

  这篇游记首先指出庐山三面环长江大湖的形胜特点,“有娱逸之观”。然后在六天记游中,生动描述了含鄱口俯览鄱阳湖上风云卷来的云障奇观和神林浦仰望香炉峰下白云团涌的云海幻景。最后以“云为水征,云从山出”的传统说法为根据,点出庐山形胜最“足以娱性逸情”者为云,与首段相应作结。全篇各记,脉络分明,语句简炼扼要,记述云的变化,尤为细致生动。

  以日记体写游记古已有之,但将这种形式用之于一篇不满七百字的短篇游记中,而又写得不枝不蔓、灵活生动,却很少见。一般说,日记体记游,一是易于琐碎,二是易于呆板。阳湖派作家尽管不似桐城三祖那样强调结构的严谨和平正,但作为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整个布局毕竟不能散金碎玉、平淡板滞。作者为避免这些毛病,在结构安排和文字处理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扣住庐山风景最突出的特点进行描绘,使每一处景物、每日见闻都围绕这一特点而纳入文章里。起首一段,即概述庐山地理位置及异于它处山水的特征:“有娱逸之观”。这是因为庐山处“浔阳彭蠡之会”,三画环水,而大山真得水形成灵动之美,江湖之水浩渺干旷的气势又不闷于海水的奔涌澎湃,多予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正是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庐山娱性逸惰的诸多景观,山中景物无不染上一层柔美的色彩。这节概述,其实是为下文定“势”,后面写山中清幽,写湖光山色,写瀑流云雾,都以此为基础,无不显示出一种娱逸的格调。作者进山的头一天,往游白鹿洞,至海会寺,“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有芭蕉一侏方叶。”这里一片僻静,清幽的环境气氛,它清静得似乎连寺中老僧振钥开锁的响声部听得特别悦耳。在这寂无人迹的一方天地里,邑蕉抽叶,山花欲燃,大自然以其原始的生命情态展示出一片勃勃生机。到晚上,月下丙望,则见“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又是另一种清幽气氛。这种清幽,无疑是江河湖滨那山中独有的特点,是为江湖涵养而生成的灵性的表现,是一种特有的神韵。这种体会到作者登高望远,回首观赏湖光山色时,就更为明显、更为强烈了:“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弃湖坝,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湖光湛湛,须臾皆没,云逐雾驰,山雨欲来,这种变化,这种气势,都予人以云水诡幻之感,以一种难以忘怀的情趣。庐山的灵性在水,庐山景观因水而别有雅趣。山因水而灵秀,人因水而情浓,作者在山中几天的游历中,饮三分池之甘洌,望香炉峰之瀑流,擢风尘于龙井,访旧迹于墨池,瞻山中之白云,卧当涧之醉石。兴至极处,其而攀危岩而上,“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进而“跐乱石,寻瀑布源”,游迹所至,无处不感受到庐山因山水灵秀而独具的娱逸之乐趣,待到出山前夜,偏巧又逢山中大雨,次日出山路上,回望瀑布,在“山沈沈苍酽一色”中看那千尺白练,看那一缕白云升起之后便团团相衔出、缠绕于山问的云雾,又感受到雨后庐山的另一种风韵,面对这幅泼墨山水,作者不由发出深情的议论:“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这灵性正是得之于水,而成了庐山“娱逸之观”的根源所在。

  其次,是承转衔接上的富于变化。这篇游记的段落划分是以时间顺序为标志的,但这种胪列中又有变化。一、二两日由叙事说起,三、四两日由游览路线说起,第五日由游览目的意图说起,第六天则由友朋说起,并为山中游历作一小结,收束上述全部游踪后,再引出最后一天的出山。从方位变化上讲,庐山远望所见,作者来泊舟星子之前其实已经看到了,却有意不写而先写山中幽清,再写登高回顾湖光山色,然后依次写中山古迹瀑流,最后借写雨后庐山写远观的印象,这种变化既可使读者在饱览了山中景物之后留下一个总体的观感,也使全文灵动变化,有效地克服了日记体游记常见的单调和呆板。恽敬力图突破桐城派古文纯正静重的囿畛,使文章醇而能肆,于此即可见其端倪。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202-204
小鬟衫着轻罗,发如螺,睡起钗偏髻倒唤娘梳。
小鬟(huán)衫着轻罗,发如螺¹,睡起钗偏髻(jì)倒唤娘梳。
注释:¹螺:螺髻,古代女子的发式。
心上事,春前景,闷中过,打叠闲情别绪教鹦哥。
心上事,春前景,闷中过,打叠¹闲情别绪教鹦哥。
注释:¹打叠:收拾,安排。
此词着意描写人物情态。小鬟睡起,钗偏髻倒,娇憨之态可掬。神情逼真,如在眼前。全词委婉含蓄而又新巧自然。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yìn)¹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注释:¹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平沙¹日未没,黯(àn)²见临洮(táo)³
译文: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注释:¹平沙:广漠的沙原。²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³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¹日长²城战,咸言意气高。
译文: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注释:¹昔:一作“当”。²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尘足¹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²
译文: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¹足:一作“漏”,一作“是”。²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sàixià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yìnqiūshuǐ shuǐhánfēngdāo 
píngshāwèi ànànxiànlíntáo 
chángchéngzhàn xiányángāo 
huángchénjīn báiluànpénghāo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juàn)¹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译文: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注释:¹倦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诗:“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些个¹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mù)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译文: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注释:¹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还客”二句写离别。还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还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近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6-01:第91页-第94页
2、 《辛弃疾词文选注》注释组.辛弃疾词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06月第1版:第266页-第267页

mǎnjiānghóng··gànzhōushàngchéngchénlíngtàishǒu--xīn

luòcāngmángfēngcáidìngpiànfānháiméiláiyǎnshuǐguāngshānjuànzhīshēnjìnyuǎnjiārénboguīxiāo便biànguīláizhǐshìxíngyúnxiāngwáng

xiēshìzhīyǒuhènxiūzhòngdànchǔtiānyúnníngguòyǎnrénshìshíchángjiǔjīntóubáixiàojiāngzhōutàiduōqíngqīngshān湿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