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
风尘已老塞门臣,欲向君王乞此身。
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一夜零霜侵短鬓,明朝不是镜中人。

bìngzhōngǒuchéngsān--guāng

fēngchénlǎosāiménchénxiàngjūnwángshēnlíngshuāngqīnduǎnbìnmíngcháoshìjìngzhōngrén

戚继光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市)人,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联合俞大猷等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万历十三年(1585年),受到弹劾的戚继光,被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 2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¹月半轮秋²,影³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注释:¹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²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³影:月光的影子。⁴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¹²清溪³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¹夜:今夜。²发:出发。³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⁴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⁵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⁶下:顺流而下。⁷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5-277

éméishānyuè

bái tángdài 

éměishānyuèbànlúnqiū yǐngpíngqiāngjiāngshuǐliú 
qīngxiàngsānxiá jūnjiànxiàzhōu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客从南溟(míng)¹来,遗²我泉客珠³
译文: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
注释:¹南溟,南海。²遗,问遗,即赠送。³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珠中有隐字¹,欲辨不成书²
译文: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注释:¹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²书:即文字。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jiān)¹之箧(qiè)(sì)²久,以俟³公家
译文: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注释:¹缄:封藏。²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³俟:等待。⁴公家:官家。⁵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开视化为血¹,哀今征敛(liǎn)²无!
译文: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注释:¹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²征敛:犹征收。《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首二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cóng--

cóngnánmíngláiquánzhū

zhūzhōngyǒuyǐnbiànchéngshū

jiānzhīqièjiǔgōngjiā

kāishìhuàwèixuèāijīnzhēngliǎn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晓雾朝(zhāo)(tūn)¹(gàn)²³,横塘西岸越城东。
译文:旭日初照,晓雾迷漾,青红映衬碧空,石湖坐落在横塘岸西、越城之东。
注释:初:初次的意思。归:表示归来、回来。石湖:太湖的一个支脉,位于江苏苏州西南郊。¹朝暾:初升的太阳。²绀:稍微带红的黑色。³碧:青绿色。⁴烘:烘托。⁵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⁶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lù)孤明¹²叶中。
译文:稻花浪上闪露出行人的半截身影,池中菱叶将宿鹭白色的羽毛映衬得格外鲜明。
注释:¹明:在这里的意思是显露在外,不隐藏。²菱: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活在池沼中,叶子略呈三角行,浮在水面。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信脚¹自能²知旧路,惊心时复³认邻翁。
译文:随意漫行就能自知旧日熟识的途径,过了一段时间才辨识出是昔时的邻翁。
注释:¹信脚:信步走来,随意漫行。²自能:自己本身就能。³时复:过了一段时间才。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tiáo)¹翠扫空。
译文:当年亲手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
注释:¹蜩:古书上是指蝉,即知了。鸣蜩就是鸣蝉。

  这首诗是诗人休官回到故乡苏州石湖别墅时的作品,诗中写出了家乡秀丽的自然景色,流露了对家乡的喜爱心情。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

  首联“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中的“横塘”在苏州城外。贺铸有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越城东”指的也就是石湖了。这两句诗是说当诗人回到越城东边的石湖时,初升的太阳透过晓雾照在横塘西岸的自己身上。青绿色的林雾烘托了深红色旭日,真是像画一样美丽。两句诗看似不经意的写景点出回来时的时间和石湖的地理位置,的确是大手笔所为。

  颔联“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两句非常简单明了。色调也很是明朗清快。对仗也很工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稻子在这个时节不但长得很高了并且已经开花了,行人们从田间走过只能看到他们的上半身。池塘里菱叶丛中有一只白鹭还懒洋洋的浮在水中不肯动,好像昨天没睡够似的。

  前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颈联“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这两句出现了不和谐。律诗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这里“自能”和“时复”就不能对。但是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所说的,有了奇句子就不管他是否必须对仗工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信步朝家里走去,奇怪的是自己本身就能走着旧路,好像是离开这儿才不久似的。可当走到家门口,看到一位老丈好一会儿才认出那是他的邻居时他又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朝如青丝暮成雪”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就是从此联开始的,更确切的是从“惊心时复认邻翁”这句变化的。诗中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就是这两句。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他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

  尾联“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两句也是明白如话。这两句进一步延续了上一联变了的情感,也使全诗变得的千转柔肠,耐人寻味。意思是说回到家里,已经和记忆中的家不一样了。当年亲手栽种的斜桥柳,如今已长得高大茂盛,无数的鸣蝉在上面。全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对事实变迁的感慨却溢于言表,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范成大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事雕琢,清新自然,把自己完全交给感情,并且又能把握全诗的思路,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32-1035

chūguīshí--fànchéng

xiǎocháotūngànhōnghéngtáng西ànyuèchéngdōng

xíngrénbànchūdàohuāshàng宿mínglíngzhōng

xìnjiǎonéngzhījiùjīngxīnshírènlínwēng

dāngshíshǒuzhǒngxiéqiáoliǔshùmíngtiáocuìsǎokōng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cuàn)¹身楚南极²,山水³险艰。
译文:如同逃窜一样,我被放逐到楚国的最南端,永州的环境极其险恶艰难。
注释:¹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²极:终极,尽头。³山水:指环境。⁴穷:极其。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步登最高寺,萧散¹²³顽⁴。
译文:一步步登上最高的法华寺,闲散时,我又率性疏放顽劣一番。
注释:¹萧散:闲逸。²任:任意,率性。³疏:疏放,放诞。⁴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
西垂¹下斗²绝,欲似³窥人寰(huán)
译文:寺庙的西边登面是陡峭的山崖,高得好似从天上俯窥人寰。
注释:¹垂:通“陲”,边。²斗:通“陡”。³欲似:好像。欲,似。
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¹如在幽谷,榛(zhēn)(yì)²不可攀。
译文:反过来,如果处于幽谷之中,榛莽繁茂遮蔽,谁也不能攀缘。
注释:¹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²榛翳: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
命童¹(zì)²披翦(jiǎn)³,葺(qì)断山。
译文:我吩咐童仆尽力地砍开杂木野草,横对着断崖把一座小亭修建。
注释:¹童:仆。²恣:任意,尽力的。³披翦: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⁴葺:盖房。⁵宇:屋檐,指亭阁。⁶横:横对着。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¹如判²清浊³,飘若升云间。
译文:山上山登,隔开来有如天壤之别,登上山顶,如飘飘然升上了云间。
注释:¹割:切开,划开。²判:分开,差别。³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远岫(xiù)¹(cuán)²众顶³,澄江抱清湾。
译文:远方的山头朝着这里靠拢,澄清的潇水抱着东山绕弯。
注释:¹岫:峰峦。²攒:聚集,凑拢。³顶:峰顶,山头。⁴抱:环绕。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夕照临¹²堕,栖鸟当³我还。
译文:夕阳临照着轩窗,渐渐地沉落,归鸟直朝着我们陆续地飞还。
注释:¹临:对着。²轩:窗。³当:对着。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
(hàn)(dàn)¹²³色,筼(yún)(dāng)遗清斑
译文:池塘里的荷花散射出一片鲜艳的色彩,山林间的竹枝留登了湘妃清清的泪斑。
注释:¹菡萏:荷花。²溢:流出。³嘉:美好。⁴筼筜: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儿泛指竹子。⁵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
神舒屏¹(jī)锁,志适²忘幽潺(chán)³
译文:精神舒畅,如同除掉了缰绳枷锁,心情安适,因而忘记了愁苦辛酸。
注释:¹屏:除去。²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³幽潺:忧愁。潺,愁苦,烦恼。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弃逐久枯(kū)(gǎo)¹,迨(dài)²今始³开颜。
译文:遭到遗弃和放逐,身心早已憔悴,到今天才开始有些愉悦开颜。
注释:¹枯槁:憔悴。²迨:到。³始:才。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译文:可惜赏心的时光难以久留,离乡的愁绪总是如藉丝一般连而难断。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北望间¹亲爱,南瞻(zhān)杂夷蛮²
译文:举头北望,亲人们相隔千里,回视南方,我却杂居在夷蛮。
注释:¹间:隔离。²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儿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¹之勿复道,且寄²须臾(yú)³闲。
译文:还是放登这些事,不要再提,借着这须臾的悠闲,忘掉忧烦。
注释:¹置:放下。²寄:托,靠,凭借。³须臾:片刻。

  理解这首诗并不难。首四句,写遭贬后出游而自嘲自慰。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要趁着萧散闲逸之时,更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利。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借口托辞。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松调侃,自嘲自慰,表明了毫不屈服的内心思想。接着六句,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曾提及构建西亭的事:“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蓧簜,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可知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己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接下来十二句,写建亭后所见美景和心情的愉悦。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上凌云霄,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这样,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屏除和遗忘,所以描写赏心悦目的美景总偏重于幽深寂静的特征,蕴含着诗人心中深藏的挥之不去的忧怨。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强自宽慰。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这种悲哀是由贬谪而来,与忧愤同根而互生,想要回归故里,现实中同样不可能,诗人只得强自宽慰,“置之勿复道”,在须臾的闲适欢乐中,忘得一时算一时。结尾哀婉低沉,怨愤之情长绕不去。

  总之,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而孤愤沉郁是贯穿全诗的感情基调和独特风格。

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霜树重重青嶂¹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miǎo)²。九日³黄花才过了,一在聊慰秋容老。
译文:霜树重重叠叠远山显得越来越小,流动的云团高高的楼阁仿佛就在林梢之上,九月九日重阳节刚刚过去。一杯菊花酒聊以自慰衰老的容颜。
注释:¹青嶂:青山。²杪:一般指树枝的细梢。³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⁴黄花:菊花。
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
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¹,却爱东山²好。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lán)³望断西河道。
译文:翠绿山色若有若无就像淡扫的眉黛。而今虽在西山却喜爱归隐东山。流水连天夕阳横照于水里,酒尽高楼眺望那通往家乡的西河道风光。
注释:¹西山:疑即金中都燕京之西山。²东山:暗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³酒阑:酒宴将尽。⁴西河:春秋卫地。今河南浚县、滑县一带。

  这首词写重阳节后,登高饮酒,面对深秋傍晚的景色,排遣思乡怀人的愁怀。“九日黄花”,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饮酒赏菊的季节。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风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赵可这首词中说“九日黄花才过了”,重阳节才过,却又登高饮酒,作者说是“一尊聊慰秋容老”,似乎是为了抚慰秋光。但从词的收尾句“酒阑望断西河道”,却透露了作者的真实心理,实际上是为了排遣思乡怀人的苦闷。作者因重阳节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似乎还萦绕心头,只不过不愿明白对人道出罢了。

  这首词的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写景的技巧。整首词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深秋山水图,层次井然。上片写自己的所在的西山,有近景:“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有中景:“霜树重重青嶂小”。下片写由西山望东山,是远景:“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并且写到西山之间的河流:“流水极天横晚照”。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了晚秋山水的全景。而这些景物画面的转换和衔接又很巧妙,是一位身在高处的人的观察所见,使读者想到好像一架摄影机从高处移动着镜头,从西山的全景移到山巅的高栋飞云,又转到远处的东山,山下的流水、道路。“青嶂小”,正是从高处所见;“翠色有无”,则是遥望所及,都是从一个中心视点出发拍摄的镜头。词中对整个画面的设色,以素朴的淡色调为主,从平淡中又透出一种丰富;重重霜树的黄叶与白霜,远山似有若无、如蛾眉淡扫一般的浅浅的翠色,流水的青碧和晚照的红色,相映相衬,显示出“秋容”虽老,但却富有特殊的美感。在这种背景之下,词人抒写出一种若隐若现的乡思,使全词形成了一种高旷中略带沉郁的格调。

fèng··shuāngshùzhòngzhòngqīngzhàngxiǎo--zhào

shuāngshùzhòngzhòngqīngzhàngxiǎogāodòngfēiyúnzhèngzàishuānglínmiǎojiǔhuánghuācáiguòlezūnliáowèiqiūrónglǎo

cuìyǒuméidànsǎoshēnzài西shānquèàidōngshānhǎoliúshuǐtiānhéngwǎnzhàojiǔlánwàngduàn西d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