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香残,树头花褪。纷纷共作春归恨。十年客梦未曾醒,子规莫诉长离闷。
枝上香残,树头花褪。纷纷共作春归恨。十年客梦未曾醒,子规莫诉长离闷。
回首天涯,愁肠萦寸。东风空递双鱼信。几番归约竟无凭,可怜只有情难尽。
回首天涯,愁肠萦寸。东风空递双鱼信。几番归约竟无凭,可怜只有情难尽。

shāxíngshěnliùjiù--xiǎoluán

zhīshàngxiāngcánshùtóuhuātuìfēnfēngòngzuòchūnguīhènshíniánmèngwèicéngxǐngziguīzhǎngmèn

huíshǒutiānchóuchángyíngcùndōngfēngkōngshuāngxìnfānguīyuējìngpíngliánzhǐyǒuqíngnánjǐn

叶小鸾

叶小鸾

叶小鸾(1616~1632) 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 1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版本一)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版本一)
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版本二)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版本二)

xuānchéngshànniàngsǒu

bái tángdài 

sǒuhuángquán háiyīngniànglǎochūn 
táixiǎo jiǔrén  (bǎnběn )

dàilǎohuángquán  háiyīngniàng chūn 
táibái jiǔrén  (bǎnběnèr )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译文: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止不住。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zhāng)(pǔ)¹老身三度病,咸泪宿草²八回秋。
译文:在漳浦我多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注释:¹漳浦:指漳河。今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²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出自《礼记·檀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君埋泉下¹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译文:想你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你的骨肉,最终化作一抔黄土,而我如今虽在人世,却也是两鬓苍苍。
注释:¹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阿卫¹韩郎²相次去,夜台³茫昧(mèi)得知不(fǒu)
译文: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注释:¹阿卫:微之的小儿子。²韩郎:微之的爱婿。³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阴间。⁴茫昧:模糊不清。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梦中乐天与微之重逢,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乐天的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时年,乐天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确实,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乐天说他自己在漳浦这个地方已经生了几次病了,长安城草生草长不知不觉已有八个年头。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乐天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如果人的生命也能够像草生草长一样该多好,就像乐天 17岁时写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乐天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乐天也身赴黄泉。乐天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乐天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荡。这句话正是白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不久的祖父。很多时候,在我们的亲人活着时,我们是羞赧于将悄悄写下的那些关于他们的赞美文字与人分享的,尤其是不愿让他们本人看到。而今,祖父魂归大地、深埋黄土,他在人间的最后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家人把祖父与已逝世 13年的祖母合埋了。写着这些文字时,我想起祖父总是在清明前后轻轻擦拭着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着擦着就出神地望着。可是如今,他深埋地下,谁又来擦拭他崭新的祭框呢?有关祖父的一切,我再也不会知晓了。他早年因公致残的左腿,还会风湿发作吗?黄泉该是个湿冷的地方吧?想到这些,我已经受不住了。有句话是残忍的:“我们将会死去很久”。乐天写下这首诗时,身边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敌人泛滥。拉法特曾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乐天恰好不是个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隐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为如此,在时隔九年后,乐天的这份思友之情才愈显得弥足珍贵!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阿卫是元稹的小儿子,韩郎是元稹的女婿。他们都先后死去了,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道这些吗?高寿的乐天目睹了后辈们的离去。一方面,活着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况,另一方面,活着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地将人世间的新鲜事儿祷告给死者,纵然知道是徒劳,还是怀着这份希望。《古诗十九首》中有言:“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当乐天看着去者已去经年,而来者亦已成去者,这是多么大的内心荒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浅品《梦微之》,我品味到了这世间有一种真情———相濡以沫!

参考资料:
1、 任冬青.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浅品白居易之《梦微之》[N].河北师大报,2010.9.25(270)

mèngwēizhī

bái tángdài 

láixiéshǒumèngtóngyóu chényíngjīnlèishōu 
zhānglǎoshēnsānbìng xiányáng宿cǎohuíqiū 
jūnmáiquánxiàxiāo rénjiānxuěmǎntóu 
āwèihánlángxiāng táimángmèizhīfǒu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jīng)¹石险人兢(jīng)²,终岁³不闻倾覆人。
译文: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注释:¹泾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²兢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³终岁:整年。⁴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却是平流¹无石处²,时时闻³说有沉沦。
译文: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¹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²处:地方。³闻:说,听说。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jīng

xún tángdài 

jīngshíxiǎnrénjīngshèn zhōngsuìwénqīngrén 
quèshìpíngliúshíchù shíshíwénshuōyǒuchénlún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野水参(cēn)(cī)落涨痕¹,疏林欹(qī)²出霜根。
译文:水岸边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参差不齐,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白如秋霜的树根。
注释:¹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²欹倒:倾倒。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piān)¹一棹(zhào)²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译文: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注释:¹扁舟:一本作“浩歌”。²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人间斤斧(fǔ)日创¹²,谁见龙蛇百尺姿。
译文:人们拿着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注释:¹创:砍掉。²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不是溪山成¹独往,何人解作挂猿(yuán)枝。
译文:如果不是自己曾经到过溪山中,见过挂满猿猱的树枝,又怎能懂得画上寒林奇崛的姿态呢?
注释:¹成:一本作“会”。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3-434

shūshìnánsuǒhuàqiūjǐngèrshǒu

shì sòngdài 

shuǐcēnluòzhǎnghén shūlíndǎochūshuānggēn 
piānzhōuzhàoguīchù jiāzàijiāngnánhuángcūn 

rénjiānjīnchuàng shuíjiànlóngshébǎichǐ姿 
shìshānchéngwǎng rénjiězuòguàyuánzhī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晋平公¹问于²师旷曰:“吾³年七十,欲学,恐已暮(mù)矣。”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注释:¹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²于:向。³吾:我。⁴恐:恐怕,担心,害怕。⁵暮:这里指“晚,末”。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师旷¹曰:“何²不炳(bǐng)³乎?”
译文: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注释:¹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²何:为什么。³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炳:点燃。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平公曰:“安¹有为²人臣而戏³其君乎?”
译文: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注释:¹安:怎么,哪里。²为:作为。³戏:作弄,戏弄。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师旷曰:“盲臣¹安敢戏其君乎!臣²³之,少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shú)与昧(mèi)行乎?”
译文: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注释:¹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²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³闻:听说,听闻。⁴少:年少。⁵而:表并列,并且。⁶好:喜欢。⁷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阳:阳光。⁸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⁹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平公曰:“善哉!”。
平公曰:“善哉¹!”。
译文: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注释:¹善哉:说得好啊!善:好的,善良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