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芙蓉出,花岩草树齐。
木末芙蓉出,花岩草树齐。
陵高诸象北,江白数峰西。
陵高诸象北,江白数峰西。

dēngxiànhuāyánróng--tāngxiǎn

róngchūhuāyáncǎoshù

línggāozhūxiàngběijiāngbáishùfēng西

汤显祖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 1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¹之水,不流²束薪(xīn)³。彼其之子,不与我(shù)。怀哉怀哉,曷月予还与哉?
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冲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和我驻守申国城寨。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释:¹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²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³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⁴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⁵不与我:不能和我。⁶戍申:在申地防守。⁷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⁸曷:何。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¹。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fǔ)²。怀哉怀哉,曷月予还与哉?
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城堡。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释:¹束楚:成捆的荆条。²甫:甫国,即吕国。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pú)¹。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²。怀哉怀哉,曷(hé)月予还与哉?
译文:平缓流动的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城池。想念你啊想念你,哪时我才能回到故里?
注释:¹蒲:蒲柳。²许:许国。

  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覆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与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强烈地震撼读者。

  在诗歌句式上,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令人读之感到亲切诚朴。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读之,仍是极易使人感动的。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38-139页

yángzhīshuǐ

míng xiānqín 

yángzhīshuǐ liúshùxīn zhī shùshēn huái怀zāihuái怀zāi yuèhuánguīzāi 
yángzhīshuǐ liúshùchǔ zhī shù huái怀zāihuái怀zāi yuèhuánguīzāi 
yángzhīshuǐ liúshù zhī shù huái怀zāihuái怀zāi yuèhuánguīzāi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寺出¹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译文: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注释:¹出:高出。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¹壁跻(jī)²半空,喜得登上头。
译文: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注释:¹搏:攀缘。²跻:登。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¹知宇宙阔²,下看三江流³
译文:只觉壁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注释:¹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²阔:深广。³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天晴见峨眉¹,如向波上浮。
译文: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注释:¹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jiǒng)¹²烟景³,阴森棕楠(chóu)
译文: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注释:¹迥:远。²旷:空阔。³烟景:风景。⁴豁:明朗开阔。⁵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⁶棕楠:棕榈树、楠树。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愿割¹区中缘²,永从尘外游。
译文: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注释:¹割:弃。²区中缘:尘世缘分。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回风¹吹虎穴²,片雨³龙湫(qiū)
译文:旋风阵降吹过虎穴,把淋漓的小雨当做瀑布般宏大。
注释:¹回风:旋风。²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³片雨:阵雨。⁴当:临。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僧房¹云蒙蒙²,夏月寒飕(sōu)³
译文: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注释:¹僧房:指寺院。²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³飕飕:阴冷貌。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回合¹俯近郭²,寥落³见行舟。
译文: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注释:¹回合:回环盘曲。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³寥落:稀疏。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胜概¹无端倪²,天宫³可淹留
译文: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注释:¹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²端倪:边际。³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⁴淹留:逗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一官讵(jù)¹足道,欲去令人愁。
译文: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注释:¹讵:岂。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六):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2-1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桃蹊(qī)¹惆怅²不能过³,红艳纷纷落地多。
译文:让人惆怅啊,桃树下落花成路不能观赏,很多的红色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到地上。
注释:刘师命:名字事迹未详。¹桃蹊:桃树下踩成的路。蹊,小路。²惆怅:忧郁不前。³过:相访。此指前往观赏。⁴红艳:以花色代花瓣。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闻道¹²西千树雪³,欲将君去醉如何。
译文:听说城垣西边千树万树梨花开得像白雪遍地,想与您一同去醉中赏花,意下如何?
注释:¹闻道:听说。²郭:城垣。³千树雪:梨花色洁白似雪。此指梨花盛开貌。⁴将:偕同。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这首诗先写惜花,再写友情,以惜花托友情。可与韩愈写于几乎同时的另一首诗《梨花下赠刘师命》互相参看。

  前两句“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写桃花凋落,铺满了树下的路,因此不能观赏,充满了遗憾。“惆怅”写出了因花落满地而不忍践踏的忧郁。后两句说:“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闻知城西梨花盛开,欲相偕前往花下同醉。桃落梨开,以第三句梨花盛开,转出结句,笃情全出。桃花红梨花白,争奇斗艳;朋友远道而来,千载难逢,不能不一醉方休。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诗中次句“红艳纷纷落地多”以“红艳”花色代花瓣,构想奇妙。全诗景美情真,飘逸洒脱,是韩诗短章中的佳制。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
自从回步百花桥。便独处清宵。凤衾鸳枕,何事等闲抛。纵有馀香,也似郎恩爱,向日夜潜消。
自从回步¹百花桥²。便独处清宵(xiāo)³。凤衾(qīn)(yuān),何事等闲抛。纵宵馀(yú),也似郎恩爱,向日夜潜消¹⁰
译文:自从与丈夫分别之后,一直是独自一人度过清净的夜晚。以前幸福的记忆,为何随便抛弃。纵然宵丈夫的体香尚留在衣服上,就像郎留下的恩爱一样,奈何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也不知不觉消失了。
注释:¹回步:返回。²百花桥:元彻、柳实与仙女相会之处。《续仙传》载:唐元和初,元彻、柳实赴浙右省亲,遭遇海风飘至孤岛,幸得南溟夫人相助,以百花桥送二人出岛。桥长数百步,栏槛之上,皆宵异花。³清宵:清静的夜晚。⁴凤衾:绣宵凤凰花饰的被子。⁵鸳枕:绣宵鸳鸯的枕头。⁶何事:为何,何故。⁷等闲:随便。⁸馀香:残留的香气。馀,同“余”,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古文。⁹向:怎奈。¹⁰潜消:不知不觉地消逝。
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更凭锦字,字字说情憀。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
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xiāo)¹。更凭锦字²,字字说情憀(liáo)³。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shāo)
译文:怕你不相信离别后昔日的漂亮容颜已经改变,将憔悴的样子画下来寄给你。更希望凭借寄给你的书信,让你看到字里行间的悲思之情。要知愁肠愁多少,请看丁香树,渐渐结满了丁香结。
注释:¹霜绡:白绫。亦指画在白色绫子上的真容。唐玄宗《题梅妃画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²锦字:即“锦书”。《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称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为锦书。³情憀:悲思之情。⁴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⁵丁香树: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花蕾称丁香结,古代诗词常用以喻愁思固结不解。⁶春梢:春末,暮春。

  此词写闺中相思之情。词上片开首即用“百花桥”典,以元彻、柳实离开后,“便独处清宵”为喻,别开生面。女主人公因为与情郎分别,在寂寞无奈中日日夜夜思念情郎、消磨时光。“凤衾鸳枕”二句写女主人公独守空闺,又加以反问语,其情之切由此可见一斑。“纵有”三句作先退一步想而后又进一层,写女主人公与情郎纵然“恩爱”,但就像“馀香”一般,开始能够留于衣物之上,时间一久,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虽抒相思,而相思之中又含声声哀怨,尽被词人以活脱脱的女子之口写出,逼真生动。

  下片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恐伊”二句为执着语,也是痴情语,与武则天《如意娘》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主人公因为思念而日渐憔悴,却又害怕情郎“不信芳容改”,于是决定“将憔悴、写霜绡”。可是如果细细品来,这“不信”又似女主人公谴责情郎的薄情寡信之语。“更凭锦字”二句呼应下片开头一句,写女主人公寄书信于情郎,希望能够凭借书信,述说自己的“情憀”。最后三句:“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化用李商隐《代赠二首》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句,以喻结情,形象生动,极有韵味。

  这是一首描写一位佳丽与情郎在百花桥离别后,便日夜独守空房思念郎君的无尽愁绪的词。这不是一般的“怨妇”词,它有很明显的象征意义,折射了柳永的爱情世界。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87-488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州¹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译文: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
注释:¹柳江:西江支流,流经今柳州市。笑时亦称浔水。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谈笑为故事¹,推移²成昔年³
译文:人们笑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注释:¹故事:过去的事情。²推移:指时光的流逝。³昔年:往年,历史。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垂阴¹²(fù)³,耸(sǒng)(gàn)(cān)
译文:浓绿的柳阴笑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
注释:¹垂阴:指柳树遮阴。²笑:应笑。³覆地:遮盖大地。⁴耸干:高耸的树干。⁵会:能够,一定能。⁶参天:高入云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好作思人树¹,惭无惠化²传。
译文: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引起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注释:¹思人树:“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柳宗元在此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²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种柳戏题》一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之所以说其“别具一格”,是因为柳宗元这位对待写作从来都比较严肃的诗人,在此诗中,却一改自己平时的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将一个严肃的主题,用嬉戏的笔调表现出来。

  首先可见到首联两句,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仔细想来,种柳劳动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自然在春季。其中所提到的柳江,即西江的支流,流经柳州,此乃地点所在也。另外在语言上,诗歌一开始,柳宗元有意运用似乎有点“绕口”的句式,两句十个字,居然嵌入了四个“柳”字,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戏题”二字,又使读者感到极度新颖,极度别致,自然而然地调动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人感到妙不可言。

  而颔联针对上联所写发了一番感慨,先想像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绝不是作者的自夸,实际上,作者心里非常明白,在他所处的时代里,作为地方上的最高长官,能亲自参加公益劳动的“一方诸侯”实在少之又少,因而有这样的自信。

  前两联柳宗元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展开描写,使诗题中的“戏”字落到了实处。后半段的戏笔的成分似乎已大为减少。在此两句中,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人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后面画龙点睛的议论。

  而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

  不过,虽然作者力图使这首诗基调轻松、语言幽默,但由于诗人的经历、秉性以及所表达的主题的需要,事实上,诗歌是越写越严肃,越写越接近自己的一贯风格的。

  纵观全诗,诗篇先在题目用“戏”笔写出重大严肃的主题,收到既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而又避免了空话大话,避免了自吹自擂的奇特效果,这样来写,首先为诗歌的风格定下了一个基调。然后,除了头一联是叙述事情,是实写外,其他各联,或为推测,或为希望,或为议论,总之都是虚写。这种诗歌结构,不太像唐诗,更接近于宋诗的风格。由此可知作者并不想把种柳劳动当作诗歌的中心来写,而是通过种柳这件事,借端说理,表达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做官准则。这思想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也许直到现在仍然有其不朽的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此诗包含着风趣和幽默,但又不失丰富思想感情,细细读之,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作,景宏业评.《柳宗元集》.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30-31

zhòngliǔ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liǔzhōuliǔshǐ zhòngliǔliǔjiāngbiān 
tánxiàowéishì tuīchéngnián 
chuíyīndāng sǒnggànhuìcāntiān 
hàozuòrénshù cánhuìhuàc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