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此日建双旄,祅浸今年渐欲销。东海自然仍地险,南夷非复似天骄。
将军此日建双旄,祅浸今年渐欲销。东海自然仍地险,南夷非复似天骄。
龙旗春动旋风汛,虎垒秋清枕夜潮。即见功成报明主,海王系颈尽来朝。
龙旗春动旋风汛,虎垒秋清枕夜潮。即见功成报明主,海王系颈尽来朝。

guōdōutǒngshùliújiāyīnyànjiānyùn--guīyǒuguāng

jiāngjūnjiànshuāngmáoyāojìnjīnniánjiànxiāodōnghǎiránréngxiǎnnánfēishìtiānjiāo

lóngchūndòngxuánfēngxùnlěiqiūqīngzhěncháojiàngōngchéngbàomíngzhǔhǎiwángjǐngjǐnláicháo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 1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轻盈照溪水,掩敛(liǎn)¹下瑶台²
译文:梅花轻盈妩媚的姿态映照在溪水里,就好像仙女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地从瑶台上下来。
注释:¹掩敛: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样子。²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¹雪聊²相比,欺³春不逐来。
译文:梅花虽有些妒忌白雪,但在洁白无瑕上,姑且还可以让雪与自己相比;而对于艳丽的春光,却敢于超越它,绝不随顺于它之后。
注释:¹妒:嫉妒。²聊:姑且。³欺:超越。⁴逐:随着。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偶同雪客¹见,似为冻醪(láo)²开。
译文:梅花偶然间与诗人相见,就好像是为了诗人的饮酒赏花而开放。
注释:¹雪客:指诗人。²冻醪:冬天酿造,春天饮用的酒。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若在秦楼畔(pàn),堪为弄玉媒¹
译文:若是长在秦楼边的话,简直能作弄玉的媒人了。
注释:¹“若在”二句:秦楼、弄玉:《列仙传》记:“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吹箫作鸾凤之响,穆公文弄玉妻焉。日与楼上吹箫作风鸣,凤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堪:能。

  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这两句主要描写梅花的姿态优美。轻盈的梅花,映照着如碧的溪水,实景与倒影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为了进一步突出梅花的轻盈之美,作者又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梅花比成一群从瑶台翩然而降的仙女,舞姿曼妙,如惊鸿游龙,令人魄荡魂驰。“始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由于梅花太美了,所以雪花嫉妒,但却又不能同它相比;春天被欺,也不敢再迈动轻快的脚步。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美丽动人。“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当作者偶然同客人一起去观赏梅花时,他发现如斯艳丽的梅花仿佛是为了冬酿的酒而开,因为赏梅花,饮美酒乃人生之一大快事,故有“似为冻醪开”的遐想。

  最后两句“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假设梅花长在秦楼的旁边,它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美做弄玉的大媒人,而不会为他人所见笑的。这两句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美。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21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6-57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è)¹人也。衡少善属(zhǔ)²,游于三辅³,因入衡师,观太学,遂五经,贯六艺¹⁰。虽才高于世¹¹,而无骄尚之情¹²。常从容¹³淡静¹⁴,不好交接俗人。永元¹⁵中,举孝廉不行,连¹⁶¹⁷公府¹⁸不就¹⁹。时²⁰天下承平²¹日久²²,自王侯²³以下,莫²⁴不逾侈(chǐ)²⁵。衡乃²⁶²⁷班固²⁸《两都²⁹》作《二衡赋》³⁰,因³¹³²讽谏³³。精思傅会³⁴,十年乃³⁵成。大将军邓骘(zhì)³⁶³⁷其才,累召³⁸不应³⁹
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注释:¹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²属文:写文章。属,连缀。³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⁴衡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⁵太学:古代设在衡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⁶遂:于是。⁷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⁸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⁹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¹⁰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¹¹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¹²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¹³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¹⁴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¹⁵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年-年)。¹⁶连:屡次。¹⁷辟:(被)召请(去做官)。¹⁸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¹⁹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²⁰时:当时。²¹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²²日久:时间长。²³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²⁴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²⁵逾侈:过度奢侈。²⁶乃:于是,就。²⁷拟:模仿。²⁸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²⁹《两都》:指《两都赋》,分《西都赋》《东都赋》。³⁰《二衡赋》:指《西衡赋》《东衡赋》。³¹因:介词,通过。后省宾语“之”。³²以:连词。³³讽谏:用委婉的语言进行规劝而不直言其事。³⁴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³⁵乃:才。³⁶邓骘:东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将军的身份辅佐安帝管理政事。奇其才: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奇,认为……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³⁷奇:奇特,少有的。³⁸累召:多次召请。³⁹应:接受。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衡善机巧¹,尤致思²³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¹⁰郎中¹¹,再迁¹²为太史令¹³。遂乃¹⁴研核¹⁵阴阳¹⁶,妙尽¹⁷(xuán)(jī)¹⁸之正¹⁹,作浑天仪²⁰,著《灵宪》²¹《算罔(wǎng)²²论》,言甚详明²³
译文: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注释:¹机巧:设计制造机械的技艺。巧,技巧技艺。²致思:极力钻研。致,极,尽。³于:对于。于……:介宾短语后置,译时提前作状语。⁴阴阳:指日月运行规律。⁵历算:指推算年月日和节气。⁶雅闻:常听说。雅,副词,素来,常。⁷术学:关于术数方面的学问,指天文历算等。⁸公车:汉代官署名称,设公车令。⁹特征: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故称特征。¹⁰拜:任命,授给官职。¹¹郎中:官名。¹²再迁:再,两次。迁,调动官职。¹³太史令:东汉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与西汉以前掌管天象历法兼有修史之责的太史令职责不完全相同。¹⁴遂乃:于是就。¹⁵研核:研究考验。¹⁶阴阳:哲学名词,指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这里指天象历算。¹⁷妙尽:精妙地研究透了。¹⁸璇玑:玉饰的测天仪器。¹⁹正:道理。²⁰浑天仪:一种用来表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的天球仪。²¹《灵宪》:一部历法书。²²《算罔》:一部算术书。²³详明:详悉明确。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顺帝初,再转¹,复²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³,所居之官辄(zhé)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译文:(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注释:¹再转:两次调动官职。第一次由太史令调任公车司马令,第二次由公车司马令又调任太史令。²复:又。³当世:指权臣大官。⁴辄:常常,总是。⁵积年:多年。⁶徙:指调动官职。⁷自:自从,表时间。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阳嘉¹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²。以³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zhuàn)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¹⁰行八道,施关发机¹¹。外有八龙¹²,首¹³衔铜丸,下¹⁴有蟾(chán)(chú),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¹⁵,皆隐在尊中¹⁶,覆盖周密无际¹⁷。如有地动¹⁸,尊则¹⁹²⁰龙,机发²¹吐丸,而²²蟾蜍衔(xián)之。振声激扬²³,伺者²⁴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²⁵,而七首²⁶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²⁷之以事,合契若神。自²⁸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²⁹一龙机发而³⁰地不觉动,衡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³¹³²,果³³地震陇(lǒng)西³⁴,于是皆服其³⁵³⁶。自此以后,乃³⁷令史官记地动³⁸所从方起³⁹
译文: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注释:¹阳嘉: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²候风地动仪:测验地震的仪器。据竺可桢考证,这是两种仪器,一是测验风向的候风仪,一是测验地震的地动仪。³以:用。⁴员径:圆的直径。员,通“圆”。⁵合盖隆起: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隆,高。⁶尊:同“樽”,古代盛酒器。⁷饰:装饰。“饰”后省宾语“之”,“之”代候风地动仪。⁸以:用。据有人研究,候风地动仪外部八方书写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脚部装饰山形,东南西北分别绘画代表四方的龙朱雀虎玄武(龟蛇)。⁹都柱:大铜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动仪中心的震摆,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边。¹⁰傍:同“旁”,旁边。¹¹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拔动机件,意思是每组杠杆都装上关键,关键可以拨动机件(指下句所说的“龙”)。¹²龙:指龙形的机件。¹³首:头。¹⁴下:指龙首下面。¹⁵其牙机巧制: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¹⁶尊中:酒樽形的仪器里面。¹⁷覆盖周密无际:指仪器盖子与樽形仪器相接处没有缝隙。¹⁸地动:地震。¹⁹则:就。²⁰振:振动。²¹机发:机件拨动。²²而:顺承连词,不必译出。²³激扬:这里指声音响亮。²⁴伺者:守候观察候风地动仪的人。²⁵发机:拨动了机件。²⁶七首:指其余七龙之首。龙首,互文,都指龙首。²⁷验:检验,验证。²⁸自:在,可译为“在……中”。²⁹尝:曾经,曾有一次。³⁰而:可是。³¹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³²至:指来到衡师。³³果:果然。³⁴陇西:汉朝郡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陇西县一带。“陇西”前省介词“于”(在)。³⁵其:它,代候风地动仪。³⁶妙:巧妙,神奇。³⁷乃:便。³⁸地动:地震。³⁹所从方起:从哪个方位发生。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¹政事渐损²,权移于下,衡因³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wéi)(wò),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¹⁰者。宦(huàn)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¹¹,衡乃诡对¹²而出。阉(yān)¹³恐终为其患,遂共谗(chán)¹⁴之。衡常思图身之事¹⁵,以为吉凶倚伏¹⁶,幽微难明¹⁷。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¹⁸
译文: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注释:¹时:当时。²损:腐败。³因:于是。⁴迁:升迁。⁵帷幄: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⁶讽议: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⁷左右:身边。⁸尝:曾经。⁹疾:憎恨。¹⁰恶:指坏人坏事。¹¹目之:给他递眼色。目:名词活用为动词。¹²诡对:不用实话对答。¹³阉竖:对宦官的蔑称。¹⁴谗:毁谤。¹⁵图身之事:图谋自身安全的事。¹⁶吉凶倚伏:祸福相因。出《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¹⁷幽微难明:幽深微妙,难以看清。¹⁸宣寄情志: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意。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永和¹初,出为河间相。时²国王³骄奢(shē),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¹⁰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¹¹,称为政理。视事¹²三年,上书乞骸(hái)¹³,征拜尚书¹⁴。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¹⁵
译文:(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释:¹永和:也是东汉顺帝的年号(公元-)。²时:当时。³国王:即河间王刘政。⁴典宪:制度法令。⁵豪右:豪族大户,指权势盛大的家族。⁶不轨:指行动越出常轨的事,即违反法纪的事。⁷下车:官员初到任。⁸治:整治。⁹整法度:整顿法纪制度。¹⁰阴知,暗中察知。¹¹肃然:这里是敬畏恭顺不敢为非做歹的意思。¹²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¹³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¹⁴尚书:官名,不同朝代的尚书职权不一样,东汉时是在宫廷中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¹⁵卒:死。
《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范晔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叙学习,显示其成就的基础。张衡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说:“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炳焕,与神合契。”张衡多才多艺,德高品洁,是和他的学习、实践分不开的。范晔写他的学习,说他“少善属文”,自幼聪颖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系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而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京城洛阳太学参观、学习。当时学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学”,完全是一套陈腐的死学问,张衡涉足社会,不惜远游,目标远大,直入太学,这就使他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把五经、六艺都融会贯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仅读书本而且看实际,不只钻典籍而且研技艺,不单捧册页而且知世情。张衡贯古通今,知书识世,明道谙理,可是“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谦虚谨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条件,也是为人处世的美德。作者仅用了三十四个字,就概及张衡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方法、精神、成就。这真可谓用墨精当得能收海于勺,缩龙成寸。作者先叙张衡的学习,为下文叙述他的善为人、善作文、善机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础。
  叙品行,显示其高尚的节操。张衡对为官作宦,“从容淡静”;对贪官酷吏,嫉恶如仇;对科学技术,不遗余力。有的人把学问作为沽名之具,钓利之饵,登官之梯,而张衡参透人生,洁身自守,他辞谢了多次的举荐与征召。作者连用“连辟”“累召”“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强调了他的不慕利禄,无意仕途。后来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一些从事科技、史学方面的业务性职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不想握权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谋私利。
  张衡没有官欲,但并非没有官才。他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写了《二京赋》。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极力铺写了二京的所有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这是婉转的讽喻。有时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陈事”,“讽议左右”,向皇上直言进谏,弹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权力,也就大力剪锄奸徒丑类。他出为河间王刘政的相时,看到刘政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他一到任就能“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收到“上下肃然,称为政理”的效果,可见张衡不仅具有如何做官的认识、理论,而且有着实际施行的本领。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令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漩涡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实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而要“常思图身之事”。当他狠狠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还乡了。从他的《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中,都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有为的学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无力除恶,无法避祸,只有独善其身了。
  叙术业,显示其卓著的成就。张衡在天文、数学、地理、气象、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诗赋、绘画方面成绩斐然。郭沫若曾评价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晔为之作传时,既要顾及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文中以“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贡献,而重点写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张衡首创,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传记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规模、形体、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做了井然有序的详明介绍。“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着一“神”字,极写仪器功效。“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无前例的独创。更用京师学者最初“咸怪其无征”,后来“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善”为纲,统率题材;以“妙”为目,传其精神,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范晔之所以能“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就在于抓住了总纲领,并内蕴着相互关系。张衡正由于潜心于学才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机巧”的知识与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当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谋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职“积年不徙”,得“约己博学,无坚不钻”,有了创造发明。他的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当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时,还始终保持着明智的头脑。作者将张衡于自然科学、文学、政治活动方面的表现统一了起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张衡多方面事迹的内在的联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写“善属文”,就以写《二京赋》为主,略涉《思玄赋》,其他甚至不提及;写“善机巧”,以详写候风地动仪为主,其他科技成果则为辅;写“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党为主,请求辞职、上调擢升则为次。在文学、科学、政事三方面,都体现了他“从容淡静”的个性,又突出了“善机巧”的特点,使张衡这么个伟大的形象辉耀于读者面前。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huàn)¹不改旧儒(rú)²酸。
译文:我生来就是一副硬骨头,虽为官数载、宦海沉浮,但依然不改读书人清风雅意之态,洁身自好,不为迂腐官场声色犬马所诱惑。
注释:¹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²旧儒:宿儒,谓年老有名望的学者。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停杯厌饮香醪(láo)¹味,举箸(zhù)常餐淡菜盘。
译文:在生活中,我不喜好推杯换盏之酒色,不贪念香味美妙之佳肴,家常淡菜就感到清香扑鼻,惬意无比。
注释:¹香醪:指香气浓郁的美酒。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事冗(rǒng)¹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译文:在工作上,我勤政为民,虽然事情冗杂,但仍倍感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清廉为官,胸怀坦荡,心无旁骛,夜能安然入睡,梦魂也受不到惊吓。
注释:¹冗:烦琐;繁忙。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chōng)陵只一般。
译文:故乡的朋亲好友如要了解我的境况,我自豪地告诉您们,我依然是和家乡道州普通百姓一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爱民之心,平和快乐地工作、生活。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西蜀樱(yīng)桃也自红¹,野人²相赠满筠(yún)³
译文: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注释:朱樱:红樱桃。¹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²野人:指平民百姓。³筠笼:竹篮。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数回细写¹²仍破,万颗匀圆³讶许同
译文: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注释:¹细写:轻轻倾倒。²愁:恐怕,担心。³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⁴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忆昨赐沾¹门下省²,退朝擎(qíng)出大明宫³
译文: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注释:¹沾:接受恩泽。²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³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金盘玉箸(zhù)¹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²
译文: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注释:¹玉箸:华丽的筷子。²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满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满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满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rénsòngzhūyīng--

西shǔyīngtáohóngrénxiāngzèngmǎnyúnlóng

shùhuíxiěchóuréngwànyúnyuántóng

zuózhānménxiàshěng退tuìcháoqíngchūmínggōng

jīnpánzhùxiāochángxīnrènzhuǎnpéng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piāo)(miǎo)¹危亭²,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³
译文: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
注释:¹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²危亭:《说文》:“危,高而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³烟浪:烟云如浪,即云海。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¹。空惆(chóu)(chàng)。少年豪放。莫学衰(shuāi)(wēng)²样。
译文: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注释:¹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²衰翁:衰老之人。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过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096-109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