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行役山林下,空笑昂藏一丈夫。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行役山林下,空笑昂藏一丈夫。
鸾自吟,凤亦鸣,凡鸟相伴守空林。不然翘首济云汉,不然驯日攀天岑。焉能不越云天外,空效笼中杀羽禽。
鸾自吟,凤亦鸣,凡鸟相伴守空林。不然翘首济云汉,不然驯日攀天岑。焉能不越云天外,空效笼中杀羽禽。
明代·刘淑

明代·刘淑

刘淑(1620年—约1657年以后),字木屏,号个山人(因幽居期间常居个山,故名),江西安福县三舍村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王蔼之妻,刘铎之女。刘淑禀承家教,自幼攻读经史,饱读诗书。她以笔抒志,共写下800多首各种旧体诗、40首词、14篇杂文,并写下我国第一部弹词长篇《天雨花》,整理其父刘铎遗集《来复斋稿》付梓。 ▶ 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¹将伐颛(zhuān)(yú)。冉(rǎn)²、季路³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事。”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注释:¹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²冉有:名求,字子有。³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⁴见:谒见。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¹?夫颛事,昔者先王²以为东蒙主³,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注释:¹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名词作动词,责备。²先王:指周之先王。³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⁴是:代词,这,指颛事。⁵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⁶何以:以何,凭什么。⁷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曰:“夫子¹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译文: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注释:¹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求!周任¹有言曰:‘陈²力就³,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¹⁰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¹¹出于柙(xiá)¹²,龟¹³¹⁴毁于椟(dú)¹⁵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注释:¹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²陈:施展。³就:担任。⁴列:职位。⁵止:不去。⁶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⁷持:扶持。⁸颠:跌倒。⁹扶:搀扶。¹⁰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¹¹兕:独角犀牛。¹²柙:关猛兽的笼子。龟玉都是宝物。¹³龟:龟版,用来占卜。¹⁴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¹⁵椟:匣子。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曰:“今夫颛事,固¹而近²于费(bì)³。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注释:¹固:指城郭坚固。²近:靠近。³费: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求!君子疾¹²³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guǎ),安无倾¹⁰。夫¹¹如是¹²,故远人不服,则修文¹³德以来¹⁴之。既来之,则安¹⁵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¹⁶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¹⁷而不能守¹⁸也;而谋动干¹⁹²⁰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事,而在萧墙²¹之内也。”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若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¹疾:痛恨。²夫:代词,那种。³舍:舍弃,撇开。⁴辞:托辞,借口。⁵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⁶患:忧虑,担心。⁷寡:少。⁸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⁹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¹⁰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¹¹夫:句首语气词。¹²如是:如此。¹³文:文教,指礼乐。¹⁴来:使……来(归附)。¹⁵安:使……安定。¹⁶相:辅佐。¹⁷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¹⁸守:守国,保全国家。¹⁹干:盾牌。²⁰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²¹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这里借指宫廷。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事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事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事,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事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事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事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孔子最后又将话锋转向两位弟子,此话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将会引起鲁哀公的猜疑,进而引发内乱。联系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可知孔子的一番驳斥和规诫具有现实意义。当年,季氏权倾朝野,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鲁国国君哀公心有不满,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权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占颛事,是为了先下手为强,他担心哀公会联合颛事一起讨伐自己。这样看来,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对季氏发兵,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进而造成国家的内战。孔子批评两位弟子,也是希望他们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篇幅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写出了孔子的义正词严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词穷。对于如何通过对话塑造人物这一文学技巧,这篇文章具有示范意义,是后学者可以学习、模仿的典范之作。

shìjiāngzhuān

kǒng xiānqín 

    shìjiāngzhuān rǎnyǒu jiànkǒngyuē  shìjiāngyǒushìzhuān  

    kǒngyuē  qiú nǎiěrshìguò zhuān zhěxiānwángwéidōngméngzhǔ qiězàibāngzhīzhōng shìshèzhīchén wéi  

    rǎnyǒuyuē  zhī èrchénzhějiē  

    kǒngyuē  qiú zhōurènyǒuyányuē  chénjiùliè néngzhězhǐ  wēiérchí diānér jiāngyānyòngxiàng qiěěryánguò chūxiá guīhuǐzhōng shìshuízhīguò  

    rǎnyǒuyuē  jīnzhuān érjìn jīn hòushìwéisūnyōu  

    kǒngyuē  qiú jūnshěyuēzhīérwéizhī qiūwényǒuguóyǒujiāzhě huànguǎérhuànjūn huànpínérhuànān gàijūnpín guǎ ānqīng shì yuǎnrén xiūwénláizhī láizhī ānzhī jīnyóuqiú xiàng yuǎnrénérnénglái bāngfēnbēngérnéngshǒu érmóudònggānbāngnèi kǒngsūnzhīyōu zàizhuān érzàixiāoqiángzhīnèi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己卯¹上元²,予在儋(dān)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杂揉(róu),屠沽(gū)纷然。归舍已三鼓¹⁰矣。舍中掩关¹¹熟睡,已再鼾(hān)¹²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¹³?过¹⁴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¹⁵
译文: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数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数得到大鱼。
注释:¹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即公元1099年。²上元: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³儋州:唐设儋州于海南岛(州治在儋县),其前身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7年)所设之儋耳郡。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至昌化(儋县)。⁴过:拜访,探望。⁵民:指汉族人。⁶夷:指少数民族(如黎族等)人士。⁷杂揉:同“杂糅”,混杂。⁸屠沽:屠户与卖酒者,文中指卖肉、卖酒的人。⁹纷然:盛多的样子。¹⁰三鼓:汉魏以来,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又可分为五鼓,即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还可分为五夜,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三鼓,即三更、丙夜,相当于现在讲的夜十一时至一时。¹¹关:门栓,文中指门。¹²再鼾:第二次打鼾,如俗语所说第二次睡觉。¹³孰为得失:何为得何为失,指出游与“已再鼾”而言。¹⁴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¹⁵“然亦笑”三句:韩愈有《赠侯喜》诗云:“吾党侯喜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哺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一寸才分鳞与鬐(qí)。是时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jù)洳(rù)?”此三句意谓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便欲归隐箕颍之地,却不明白即便是隐居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章展现了一次作者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父子相对而笑,见出苏氏父子虽处“多病瘦悴”、“饮食百物艰难”的困境,却超然自得,生活和谐,心境恬静。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把人生比作钓鱼,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得失无定的妙悟,其中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全文语极简约,意境怡然。

  这篇散文,前半记述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的一个生活断片。在那明月皎洁的上元美好之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苏轼“欣然”出游。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纷纷攘攘的生意人,都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使他流连忘返,回到家中,天已三更,儿子也已掩门熟睡。苏轼借这一生活断片,不用细节刻画,自然透露出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风俗,并抒发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反映了自己与海南人民的亲切交谊,文笔轻快自然,隽永优美。“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以“杂揉”形容汉族和黎族的融洽相处,用“纷然”描写市井气象的繁荣,文笔简净。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儿子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虽然远谪海南,但与生活环境十分和谐,心境十分安闲恬静。

  “放杖而笑”以下,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但苏轼不是用议论来直接阐说,而是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放杖而笑”来表现,这四个字又本于《庄子·知北游》。由“放杖而笑”引出儿子发问,从而推进到“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韩愈曾写过一首《赠侯喜》诗,是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诗中说:门生侯喜叫他到洛水钓鱼,洛水很浅,是虾蟆、雀儿戏游的地方,不值得垂钓。果然他们从早钓到晚,举竿引线,好不容易才钓到一寸长的小鱼,这时他们很为感慨扫兴。

  韩愈写此诗时才三十四岁,在仕途上不甚得意,赴京师调选官职,竟无所成,侯喜则奔走举场十余年,不获知遇。故韩愈的钓鱼之喻,既是不满仕途的愤激之谈,又含有对门人的激励之意。但在苏轼看来,“钓鱼须远去”,未免有意于希进务得。把握当前随缘任天,自能无往而不适;远行下海,执意追寻,未必能得其所求。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他认为,一切得失都是相对的,只要抓住当前,与环境协调,就会悠然自得;心怀奢望,不切实际地务得而强求,反会心力交瘁,自寻困扰。小文信笔写来,既饶有情趣,又寓理于事,耐人寻味,堪称东坡小品文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7月:第1331—1332页

shūshàngyuányóu

shì sòngdài 

    mǎoshàngyuán zàidānzhōu yǒulǎoshūshēngshùrénláiguò yuē  liángyuèjiā xiānshēngnéngchū  xīnráncóngzhī chéng西 sēngshè xiǎoxiàng mínróu fēnrán guīshèsān shèzhōngyǎnguānshúshuì zàihān fàngzhàngérxiào shúwéishī guòwènxiānshēngxiào gàixiào ránxiàohántuì退zhīdiào gèngyuǎn zhīzǒuhǎizhěwèi 
脂粉塘空遍绿苔,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脂粉塘¹空遍绿苔(tái),掠泥营垒(lěi)²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译文:闺阁外的溪塘已经长满青苔,那飞来飞去衔泥建巢的燕子,让人妒忌。嫉妒它飞走了又飞回来,想让自己的心上人回来却无法实现。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小令,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¹脂粉塘:江南溪名,传说为春秋时西施沐浴之溪塘。南朝梁任舫《述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灌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这里指闺阁之外的溪塘。²营垒:营建巢穴。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博山香烬未全灰。
一骑近从梅里¹过,片帆²遥自藕(ǒu)³来。博山香烬(jìn)未全灰。
译文:只能想象自己的爱人骑着骏马从近处的梅里经过,或是驾一片白帆从遥远的藕花深处而来。可惜这仅有的一点愿望只是想像罢了,只能对着那博山炉中似尽非尽的香烬发呆。
注释:¹梅里:江南地名,传说为吴国始祖太伯的居处。²片帆:孤舟,一只船。³藕溪:在江苏无锡西北。⁴博山: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⁵香烬:谓炉中的香已烧完。

  上片写燕子衔泥来去的实景,借以表达离情凄凉。下片写对于恋人归来场景的想象,表现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最后之句既是景句又是情语,香未燃烬也意味着心犹未泯的内蕴,含婉凄清之至。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具有美妙的情趣。

  上片写的是实景,开篇便是景色的渲染,写脂粉塘空旷只剩铺满的绿苔,早已失却了昔时景象。纳兰句中的脂粉塘,实为女主人公闰阁之外的溪塘。女子之心细腻敏感,心有戚戚,窗外的溪塘都如同着了凄凉的颜色。还未分别之时,那溪塘都如同脂粉塘那般令人迷醉。可相离许久,溪塘都不似繁华,逐渐萧条。眼中之景,都像蒙了灰一样。此时又见大地春回,燕子掠泥而飞,好像是相互催促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伫立至此,等不到思念之人执手相看,净是看燕子双双来去,怎的都高兴不起来。连燕子都有相伴的幸福,为何迟迟等不到思念之人的归来。离情凄凉,心爱之人不能在这景色中相伴,连那双飞的燕子都要去嫉妒一番。

  下片写闺中女子十分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希望他能够尽快回到自己的身边。景则是虚写,由女主人公的幻觉化出,即她盼望着所思念的人从近处梅林里出现,或从藕溪中归来。可嫉妒又有何用,无奈凄凉,只得怨那离别,让人愈发想念。恍惚,思念愈深,好似幻觉中他正轻骑从近处的梅园出现,又像是坐着小舟,从遥远的藕溪归来。晏殊之词浮于脑际:“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弱女子的相思之情全都寄托在那天涯海角的期待上,哪天心爱之人将从那里归来,想象连连,好似梦了一场,醒来之时,甚是凄楚。臆想之辞,尤其感人。痴心人如此,令人动容。人生自是有情痴。这相思近痴的女子,不知道爱人归来之日是何时,也只得想象重逢之景,一次一次,念了一千遍,痴了一千遍,再见会是怎样的场景。好似要把所有的可能都罗列一遍,要让自己重逢之时,不至于情绪失控,号啕大哭一般。最后一句,博山炉中香已烧完,却未燃尽。言有义,意无穷。女子大概是注视着炉里升起的袅袅香烟,心里是比这缭绕的轻烟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香已燃尽这一意象,充满让人沉醉的力量。烟未散尽,女子的愁绪不能穷尽,等待归期到来的日子也不知到何时才尽,顿显凄清之至,哀婉无奈。纳兰写如此一名痴情的女子想要诉说的是何种深情,这女子写的是他日夜思念的爱人,还是他自己内心成痴的愁,纳兰未给出答案。遥寄相思,等待的爱情最是苦痛,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此篇不乏女子罗曼蒂克的小情怀,表达了女子幽怨绵远的相思。词中运用白描,清丽简淡,描摹如画。全词清新淡雅、静穆闲适,颇有美妙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29页

huànshā ·zhīfěntángkōngbiàn绿tái

lánxìng qīngdài 

zhīfěntángkōngbiàn绿tái èyínglěiyànxiāngcuī fēiquèfēihuí 
jìncóngméiguò piànfānyáoǒulái shānxiāngjìnwèiquánhuī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¹崖绿似苔。
译文:听说子瞻再回南山,此时应该已经春回大地,沿着山崖生长的树木将山崖装饰得像是覆盖了一层绿色苔藓。
注释:¹缘:沿着;顺着。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译文:山谷里的鸟儿鸣叫声像是在嘲笑哥哥独自爬山,估计山绿们笑着打招呼,还记得我们曾一起游玩。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译文:你一定会去道观里邀请道士们弹奏一首,不知道谁又与你在溪水旁的茅屋里共饮美酒。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译文:相信不久你一定会有新诗寄给我,我一定会尽快和诗回寄,不能与你一起,就让这首诗陪你游玩吧。

wénzizhānzhòngyóunánshān--zhé

zhōngnánzhòngdàochūnhuíshānyuán绿shìtái

niǎomíngcháowǎngrénxiàocénglái

dìngyāodàoshìdànmíng鹿shuítánggòngjiǔbēi

yīngyǒuxīnshīháijūndāngyóupéi

囝,哀闽也。
(jiǎn)¹生闽(mǐn)²,闽吏得之,乃绝³其阳
译文:男孩生在闽中这个地方,闽地的官吏得到了他。于是割断了他的阳具。
注释:¹囝:福建一带方言,指儿子。²闽方:闽中,今福建省一带。³绝:割断。⁴阳:男性生殖器。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zāng)为获¹,致金满屋。
译文:他成了奴隶当牛做马,使闽吏家金银装满屋。
注释:¹臧获:都是奴隶的别称。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kūn)¹为钳(qián)²,如视草木。
译文:男孩被剃去头发,用铁圈套在颈上,看待他如同对待低贱的草木。
注释:¹髡:剃去头发。²钳:用铁圈套在颈上。髡、钳:古代刑罚的名称,也是奴隶身分的标志。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¹无知,我罹(lí)²其毒³
译文:天道根本就属于无知,让我遭受到如此毒害。
注释:¹天道:犹天理,天意。《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²罹:遭遇不幸的事情。³毒:加害。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¹无知,彼²受其福。
译文:神明也根本属于无知,让他享受着这些福佑。
注释:¹神道: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²彼:指掠卖奴隶的人。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¹别囝,吾悔生汝(rǔ)²
译文:父亲和儿子告别时说:我真后悔当初要生你。
注释:¹郎罢:方言。 闽人用以称父。²汝:你。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¹
译文:当你已经出生的时候,别人都劝我不要养你。
注释:¹不举:不养育。指一生下来就把他弄死。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¹人言,果获是苦²
译文:我没有听从别人劝告,你果然遭受这些痛苦。
注释:¹从:听从。²是苦:这样的痛苦(指做奴隶)。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¹²下。
译文:儿子悲痛地与父亲告别,心如被摧裂眼中似泣血。
注释:¹摧:伤。²血:血泪。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¹,不得²在郎罢前。
译文:从此我们将天地隔绝,一直到我们进入黄泉,也不能够再到您面前!
注释:¹及至黄泉:犹言一直到死。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²得:能。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第二部分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第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父子离别时痛不欲生的情景。

  第一部分的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第二部分,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1-66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