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驿相连晓夜行,浑无心记短长亭。
水驿相连晓夜行,浑无心记短长亭。
莫笑杨花道飘泊,人生自有一浮萍。
莫笑杨花道飘泊,人生自有一浮萍。

shuǐ驿--sòng

shuǐ驿xiāngliánxiǎoxínghúnxīnduǎnzhǎngtíng

xiàoyánghuādàopiāorénshēngyǒupíng

宋无

宋无

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翠寒集》等。 ▶ 2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沉沦稷契身。
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huàn)¹沉沦²(jì)(xiè)³身。
译文: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虽然官职低微、一生不得志,却有稷、契一样不平凡的心身。
注释:南池:在今山东济宁。杜少陵:即杜甫。杜甫曾居住长安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自称少陵野老。¹薄宦:低微的官,即小官。²沉沦:沦落。³稷契:传说为舜时二贤臣,稷管农业,契管教化,在此是作者借杜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中杜甫的自比来赞颂杜甫。社稷:古代天子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指国家。
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
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¹歌哭²老风尘³
译文:离乱中一直忧心国家存亡,直到将要老死于颠沛的风尘中,还在用诗歌倾泻悲愤。
注释:¹直将:只将。²歌哭:指杜甫忧国忧民、悲壮苍凉的诗作。³老风尘:衰老在风尘仆仆的羁旅漂泊之中。
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
诸侯宾客¹犹相忌²,信史文章³自有真。
译文:在严武手下做官犹遭同僚忌恨,而真实的历史记载则自能体现他真正的才能和诚心。
注释:¹诸侯宾客:指杜甫在成都时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参严武节度使幕府,任参谋。诸侯,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地位略当于古代的诸候,故以相喻。²犹相忌:指杜甫受到节度使幕府中同僚的猜忌,因而不安于位,仅数月就辞职了。³信史文章:指杜甫诗歌忠实反映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被誉为“诗史”。信史,真实的历史记载。
一饭何曾忘君父,可怜儒士作忠臣。
一饭¹何曾忘君父²,可怜儒士作忠臣。
译文:每一餐饭都不曾忘记君王的恩泽,值得敬爱的是一个读书人终成了爱国的忠臣。
注释:¹一饭:一餐饭。²何曾忘君父:不曾忘记君王的恩泽。

  此诗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杜甫爱国忧君的一生,表达了自己对杜甫忠君忧国的衷心敬佩之情,深深同情杜甫颠沛流离、歌哭于风尘的不幸命运。全诗深稳典切,凝练有力,一气贯注,笔无懈弱,颇具骨力,尾联尤富思致。

  诗的首句“不仅”二字,表明杜甫既是诗人,又是忠臣,同时加重了“忠”的分量,并将“忠”推到突出而明显的位置上。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却只作过一些卑微而闲散的官职。在成都,投奔好友严武,为节度参谋,也不得志,几个月便辞去了。“忌”“薄”相映,有力地表明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都是有才而不见用,空怀报国之心。这既是为杜甫鸣不平,又是对时代的批判。“沉沦”“乱离”,表明杜甫长期漂泊,一生潦倒。但他“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始终不忘国家,不忘人民,不忘“君父”。

  就是这样一个诗人而兼“契稷身”,最后连返回故乡的愿望也未实现,病卒于同他相依为命的一只破船上。“忧社稷”“老风尘”,正是杜甫全部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其诗歌,号称“诗史”。“信史文章自有真”,这是切合实际的评价。诗歌以“契稷身”而“薄宦沉沦”始,以“儒士作忠臣”而“可怜”终,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杜甫的深沉感叹。

  该诗惊奇之处就是第一句,一开始就以不凡的口吻说“先生不仅是诗人”,一下子把读者的兴头勾起来,令人拍案称奇。其次,该诗结构严谨,很有宋词讲“理”的意味。前后呼应,一问一答,脉络清晰。这首诗体现出蒋士铨的创作风格,感情雄厚,凝重,读来自有一股凛然正气升起。

参考资料:
1、 :杨济东、田宝琴等编,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393,1540-1541.
2、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104-1105.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芦叶溪深没马鞍。
谁道阴山行路难。风毛雨血¹万人欢。松梢露点沾鹰绁(xiè)²,芦叶溪深没马鞍(ān)³
译文:是谁说阴山之路无法行走呢?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万人庆祝。松树梢上的露珠沾湿了拴鹰的绳索,芦苇人的都没过了马鞍。
注释:¹风毛雨血:指大规模狩猎时禽兽毛血纷飞的情景。²鹰绁:拴鹰的绳索。³马鞍:马具之一,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高宴簇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裘怨早寒。
依树歇,映林看。黄羊¹高宴簇(cù)²金盘。萧萧一夕霜风紧,却拥貂(diāo)(qiú)³怨早寒。
译文:靠着树休息,映衬着林子看着。众人围着用黄羊庆祝。霜风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拥有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却怨着冬天来的比较早。
注释:¹黄羊:一种野羊。²簇:众人围聚。³貂裘:用貂的毛皮制作的衣服。

  上片描绘塞上自然风光,前二句说阴山道上并非“行路难”,而是别有一番情趣滋味。显然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接着二句写塞上特异的风光,进一步烘托了这种特殊环境下的体会。

  下片写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绘途中的休憩和欢宴,后二句转而描述了异域的风俗异味,此中的“怨早寒”并非真的哀怨,而是表达了一种惊异的心理感受。

  这首词气势豪迈,格调激越,细致生动地描摹了塞上风光。通过对狩猎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细致描写以及射猎后的宴饮场面和特有的塞外风情和惊奇的感受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豪迈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295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65页

zhōnghǎo··shuídàoyīnshānxíngnán--lánxìng

shuídàoyīnshānxíngnánfēngmáoxuèwànrénhuānsōngshāodiǎnzhānyīngxièshēnméiān

shùxiēyìnglínkànhuángyánggāoyànjīnpánxiāoxiāoshuāngfēngjǐnquèyōngdiāoqiúyuànzǎohán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一时谋议略¹施行,谁道君王²³(jiǎ)生。
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注释: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¹略:大致,差不多。²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³薄:轻视,亏待。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爵位¹自高言尽废²,古来何啻(chì)³万公卿
译文: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¹爵位:官爵和职位。²废:弃置,废弃。³何啻:何止。啻:仅,止。⁴公卿:达官贵人。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此诗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参考资料:
1、 王紫微编著. 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4.09.第157页
2、 王美春,郭志明著. 诗美的永恒 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10.第199-200页

jiǎsh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ímóulüèshīxíng shuídàojūnwángjiǎshēng 
juéwèigāoyánjìnfèi láichìwàngōngqīng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太平广记》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¹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太平广记》
译文:龙门山在黄河的东岸。大禹治水时凿断龙门山,又开辟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门状缺口,黄河从中间流下去,河的两岸不能通车马。每年到暮春时节,就有金色的鲤鱼从大海和各条河流争先恐后来到龙门。一年之中,可以跳过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只要鲤鱼刚一跳过龙门,就会有云雨跟随着它,然后大火从天而降,从后面将它的尾巴烧掉,就变化成龙了。
注释:¹岁:年。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zhé)¹引小者。’大人问其故²,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译文: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总是挑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我年纪最小,应当拿小的梨。”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注释:¹辄:就,总是。²故:原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