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舟泰山巅,偶值怀襄流。忽从归墟东,直向西海头。
藏舟泰山巅,偶值怀襄流。忽从归墟东,直向西海头。
洗日复濯月,光抱空中楼。扶疏散青红,异气缠九州。
洗日复濯月,光抱空中楼。扶疏散青红,异气缠九州。
忽焉阁寒沙,伫立令人愁。明朝早潮来,欲住不得留。
忽焉阁寒沙,伫立令人愁。明朝早潮来,欲住不得留。

yōuliùshǒu--hǎojīng

cángzhōutàishāndiānǒuzhí怀huáixiāngliúcóngguīdōngzhíxiàng西hǎitóu

zhuóyuèguāngbàokōngzhōnglóushūsànqīnghóngchánjiǔzhōu

yānhánshāzhùlìngrénchóumíngcháozǎocháoláizhùliú

郝经

郝经

(1223—1275)元泽州陵川人,字伯常。郝天挺孙。金亡,徙顺天,馆于守帅张柔、贾辅家,博览群书。应世祖忽必烈召入王府,条上经国安民之道数十事。及世祖即位,为翰林侍读学士。中统元年,使宋议和,被贾似道扣留,居真州十六年方归。旋卒,谥文忠。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书,另有《陵川文集》。 ▶ 15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¹
译文: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
注释:¹未:什么时候。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雁啼红叶天¹,人醉黄花地²,芭(bā)(jiāo)雨声秋梦里。
译文: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
注释:¹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²黄花地:菊花满地。

  这首曲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写出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秋风中接到家信,远自万里之外寄来,谆谆“问我归期未”,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两个方面表现了“我”与“家”的暌隔。而诗人未对来信的殷望作任何正面的答复,仅是铺排了自己所处客乡的秋景。“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而“芭蕉雨声秋梦里”,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乡梦也为之惊醒。这三句景句无不暗寓着人物的客乡况味和主观感受,代表着诗人的“秋怀”。深沉的乡思与有家难归的羁愁,便足以回答“归期未”的提问了。

  这三句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

  应该说这个概括在这首短小精悍的曲里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熔铸名句这点,恐怕元曲三百首里没有多少非香艳的题材的作品能跳出唐宋的成就。

  回到曲上,“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看似简单,实则也简单明了,直奔主题,唯一比较特别之处是以西风送信,这个并不是很多见,古人一般是鱼传尺素,雁寄归思,青鸟传音,西风送信便是把西风拟人,赋予看似凛冽的西风一点人情味;“问我归期未”,平实却亲切,仿佛正面对面问话一般。又令人想起“道是归期未有期”这种情怀,有点淡淡哀愁。可见,这两句应该没有经过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因此读来也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一句其实颇为经典,既充分体现张可久“清丽派”的作风,又充分体现曲在营造意境上对诗词手法的传承,强调了一种有构图讲究的图画般的美感。这一句却能够从人的多种感官角度把一种写来写去的思乡情怀具体化,形象化,把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里,虽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又因作者能对颜色、声音、炼字、音韵都做出很好地把握,使得此曲经得起反复的品读。

  “红叶”“黄花”秋意尽显,颜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脑海中立即出现相似的画面;“啼”“醉”可以说是有炼字的功夫在内的,雁啼虽不同于杜鹃啼,但只要说到啼声,总是会有些感情在其中,无非雁就是像“我”一样,呼唤着同伴南迁,顺便一提,张可久是浙江人,也就是南方人,那么北雁南飞对于他的意义就更为具体了,而这啼声中,也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也许隐含了悲伤、急切、思念、担忧等等,“醉”作者认为黄花遍地的景色醉人,但有道是景不醉人人自醉,能够归乡的喜悦心情才真正让作者沉醉其中;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李清照就常用芭蕉的意象。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从押韵这方面来说,不看曲有没有固定韵位,应该是没有的,“里”“未”“地”“里”都是有押韵的,故而朗读起来,此曲也是琅琅上口,音韵和谐的。当一句话,一首曲有一种让人在相似的情形下想起的力量时,已经可以算是成功的作品。正如每逢秋夜下雨时,都会想到“芭蕉雨声秋梦里”以及另一些无名氏的作品“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把几种意境重叠在一起,然后整理起自己种种的愁绪。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元曲三百首: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239

qīngjiāngyǐn ·qiūhuái怀

zhāngjiǔ yuándài 

西fēngxìnláijiāwàn wènguīwèi 
yànhóngtiān rénzuìhuánghuā jiāoshēngqiūmèng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后山勒¹水向东驰²,却被前山勒向西。
译文:后山阻隔住了水,水便向东奔涌而去。到了前山后,却被前山又一次阻隔,从而向西流去。
注释:松源、漆公店:地名,当今在今皖南山区(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做早饭,也指清晨起来做早餐。¹勒:约束。²驰:疾行。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道是水柔无性气¹,急声声怒慢声悲。
译文:说水柔和,没有脾气,但是你听水湍急时,声音似怒了一般,水缓慢时,声音却又让人感觉悲凉。
注释:¹性气:性情脾气。

  这是杨万里写的山溪的组诗。这不仅是一幅幅奇妙的山水画,而且也是作者的行迹图,大抵是从乐平入弋阳,过芙蓉渡,晨炊横塘,午憩马家店,再至松源。

  这首诗表面是写溪水性情,实际是借物抒情,表达作者对自由的追求。溪水像奔马一般,自由自在地向东急驰,生命得以活跃,多么惬意神爽。不料像奔驰的骏马被勒住马缰一样,“前山”硬逼溪水向西彻底改变方向,横杀志向,使得一向性情温柔的溪水发怒。

  此时急声变成了怒吼,反抗之情跃然纸上。溪水要求急速放开束缚,山却横阻无情,几经斗争,水速减慢了。这缓慢的水声像是发出不被理解的悲叹。作者抓住水速的急缓,抒写自己向往自由的情怀,独出机杼。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 杨万里诗歌赏析集[M]. 成都:巴蜀书社, 1994:215-217.
2、 张秉戌主编. 山水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9:474-476.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又北二百里,曰¹发鸠(jiū)之山²,其上多柘(zhè)³,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¹⁰炎帝之少女¹¹,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¹²而不返,故¹³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¹⁴于东海。漳水出焉¹⁵,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有白色的嘴,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¹曰:叫作。²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发鸠山,旧说在山西境内。³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⁴状:形状。⁵乌:乌鸦。⁶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首,头。⁷喙:鸟嘴。⁸赤:红色。⁹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通“叫”,呼叫。很多鸟雀之得名,都是由于他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¹⁰是:这。¹¹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¹²溺:淹没在水里。¹³故:因此。¹⁴堙:填塞。¹⁵焉:等于“于是”,即“在那里”。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述异志》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述异志》
译文:以前,炎帝的女儿淹死在东海中,化身为精卫鸟。它的名字就像是它自己的叫声一样。它每天叼起西山的树枝石块丢进东海,想把东海填平。它和海成为配偶,生下幼鸟,雌鸟的样子像精卫,雄鸟像治燕。现在,东海精卫发誓守在东海边,因为自己曾在这水中淹死,就发誓不喝这里的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鸟市,又叫冤禽,又叫志鸟,俗称帝女雀。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高堂粉壁¹图蓬瀛(yíng)²,烛前一见沧洲³清。
译文: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注释: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¹粉壁:白壁。²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³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洪波汹涌山峥(zhēng)(róng),皎(jiǎo)¹若丹丘²隔海望赤城³
译文: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注释:¹皎:清楚。²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³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光中乍喜岚气¹灭,谓峥山阴²晴后雪³
译文: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注释:¹岚气:山中雾气。²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³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回溪¹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²
译文: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注释:¹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²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译文: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¹
译文: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注释:¹明发:黎明、天明。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却顾¹海客²扬云帆³,便欲因之向溟(míng)(bó)
译文: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注释:¹却顾:再看。却,副词,再。²海客:海上的船客。³云帆:船帆。⁴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张金海注评.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sháo)¹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译文:美丽的春光已经离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结幽情都难以诉说。
注释:¹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燕未成家寒食¹雨,人如中酒²落花风。
译文: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衔泥筑巢,自己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注释:¹寒食:即寒食节。²中酒:受到酒的伤害。
一窗草忆濂溪老,五亩园思涑水翁。
一窗草忆濂(lián)溪老¹,五亩园思涑(sù)水翁²
译文: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老周敦颐,几亩田园思念着涑水翁司马光。
注释:¹濂溪老: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²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无赋招魂¹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译文: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自狂啸了,姑且排列词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注释:¹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此诗首联直抒胸臆,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入手,而作者却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她浑然一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而使诗人感到郁闷惆怅。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不能从心中消除。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1337-133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