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踏地志四方,出门大路行康庄。
男儿踏地志四方,出门大路行康庄。
况为馹使期令速,千里万里瞬息将。
况为馹使期令速,千里万里瞬息将。
云胡邂逅遭一跌,颇觉平陸成羊肠。
云胡邂逅遭一跌,颇觉平陸成羊肠。
古云一蹶得一便,又云三折医之良。
古云一蹶得一便,又云三折医之良。
幸逢瞑眩得早瘳,莫若视地足勿伤。
幸逢瞑眩得早瘳,莫若视地足勿伤。
生全天地父母恩,一举足兮慎勿忘。
生全天地父母恩,一举足兮慎勿忘。
熊禾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 1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yī)(jiē)¹²兮,颀而³长兮。抑(yì)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qiāng)兮,射则臧(zāng)兮。
译文: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注释:¹美嗟:赞叹声。²昌:美好的样子。³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⁴抑:同“懿”,美好。⁵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⁶趋:急走。⁷跄:步有节奏,摇曳生姿。⁸臧:好,善。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美嗟名¹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²。不出正³兮,展我甥(shēng)兮。
译文: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晚辈。
注释:¹名:借为“明”,面色明净。²射侯:射靶。³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⁴展:诚然,真是。⁵甥:异姓亲属的晚辈。孔《疏》:“凡异族之亲皆称甥。”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美嗟娈(luán)¹兮,清扬婉兮。舞则选²兮,射则贯³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译文: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注释:¹娈:美好。²选:才华出众。³贯:穿透。⁴反:箭皆射中一个点。⁵御乱:防御战乱。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jiē

míng xiānqín 

jiēchāng ércháng ruòyáng měiyáng qiǎoqiāng shèzāng 
jiēmíng měiqīng chéng zhōngshèhóu chūzhèng zhǎnshēng 
jiēluán qīngyángwǎn xuàn shèguàn shǐfǎn luàn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疑是杨妃¹在,怎脱马嵬(wéi)²?曾与明皇捧砚(yàn)³来,美脸风流杀。叵(pǒ)挥毫李白,觑(qù)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sāi)
译文:莫不是杨贵妃还在世,她是怎样逃脱了马嵬坡的灾难呢?曾经为唐明皇捧着砚台走过来,美丽的面庞风流无比。可恨挥毫的李白,眼看着娇态走了神,竟笔头一歪,把墨点在了桃花般艳丽的脸颊上。
注释: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醉中天:曲牌名。¹杨妃:即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²马嵬灾:指唐朝的马嵬驿兵变。³捧砚:相传李白为唐玄宗挥毫写新词,杨贵妃为之捧砚,高力士为之脱靴。⁴杀: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深。⁵叵奈:即叵料,不料,没来由。犹言可恨。⁶觑:本意指伺视或窥视,这里是看的意思。⁷洒松烟:乃作者构想之辞。⁷松烟:用松木烧成的烟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这支小令的题目在诗词里很少见,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节,有悬念,堪称妙绝。寥寥几笔,悬念迭起,笔落才发现原来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脸上的一颗痣的联想。

  此曲体物细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现“黑痣”时,不是直接介绍它是如何如何样的特征,而是寓形象于比喻。使用比喻也非开门见山,而是借用故事,迂回深入。首先用两句惊异语开头,突出这位佳人之美:“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作者设想她脱险了,至今犹“在”,这种想象是非常大胆新奇的。杨贵妃天生丽质,容貌倾国倾城,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作者将曲中的女子比作杨妃,题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证实。这一比喻显示了她的美貌,又是为她脸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寻找开脱,可见作者对此题的咏写,是以爱怜为前提的。

  大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曾入长安宫廷三年,相传受到隆重的宠遇,写文章时,曾由杨贵妃捧砚,内臣高力士脱靴(后者见于史书,前者则出于传说)。据此,“曾与明皇捧砚来”该作“曾与太白捧砚来”才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写诗的,所以换个说法,其实际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砚,供李白挥毫。这样就使得皇帝和贵妃世俗化、平民化了,并使得杨贵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脸风流杀。”这么一个绝代佳人捧着砚台在旁边伺候着,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饱蘸浓墨,笔头一歪,向她的脸上挥去,“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这才留下了一颗黑痣。容华绝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长着一颗才华横溢的诗人点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衬,益增娇态。作者并不把李白写作好色之徒,却借着他的举动,为佳人的黑痣“增重身价”,同时也婉曲地表现出脸部黑痣的特征。“叵奈”二字,兼有惋惜与无奈的意味,这再次说明诗人选上这个题目是为了显露新巧的构思,而没有轻薄嘲弄的用意。

  白朴此曲,以一个“疑”字引出,悬念,情节,心理,寥寥几笔,全浮于纸上。其艺术手法主要是采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表现事物,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反映了作者富艳的才情。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4-165

zuìzhōngtiān··jiārénliǎnshànghēizhì--bái

shìyángfēizàizěntuōwéizāicéngmínghuángpěngyànláiměiliǎnfēngliúshānàihuīháobáizhejiāotàisōngyāndiǎntáosāi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新篁(huáng)¹摇动翠葆(bǎo)²,曲径通深窈(yǎo)。夏果收新脆³,金丸落,惊飞鸟。浓霭(ǎi)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
译文:新竹摇动着它是枝叶,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园林的深幽处。去收取果香四溢的新鲜脆嫩的果实了,金黄色的果实下落,惊起飞鸟。浓厚的雾气中岸边的青草迷迷蒙蒙,模糊不清,只能听见蛙声喧闹,夏季的骤雨落在池塘中,激起阵阵鸣响。
注释:隔浦莲近拍:词牌名。唐《白居易集》有《隔浦莲》曲,调名本此。此调疑为周邦彦自度曲。中山:山名。县圃:县衙所属的园圃。姑射亭:周邦彦为丽水县衙后圃的亭子所起的名字。¹新篁:新竹。²翠葆:原指饰有翠鸟羽毛的车盖,这里比喻竹子的枝叶。葆是盖子的意思。³新脆:新鲜脆嫩的果实。⁴金丸:原指金弹子。⁵浓霭:浓厚的雾气。⁶沼:小水池。池之圆者为池,曲者为沼。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水亭小。浮萍破处,帘花檐(yán)影颠倒。纶(guān)¹羽扇²,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³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
译文:水亭很小,浮萍破损的地方,门前帘花,屋檐檐影颠倒了过来。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他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只有在梦游中才“梦里不知身是客。”可以获得梦幻中的暂时慰藉。但梦是虚幻的,一觉来,依然面对令人厌倦的现实。
注释:¹纶巾:亦称“诸葛巾”,是一种以丝巾带做成的头巾。²羽扇:以鸟羽做成扇子。羽扇纶巾,是古代风流儒雅的士大夫的打扮。苏轼《念奴娇》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³屏里吴山:屏风上画的杭州山水。吴山,杭州西湖东南的一座山,为西湖名胜之一。这是化用温庭筠《春日》诗:“评上吴山远,楼中塑管悲。”⁴江表:古人通常把长江以南称为江表。这里指江宁(今南京)、溧水一带。

  此词通过描写园圃中优美的夏景来寄寓思乡之情,写景极为细腻生动,抒情自然而深挚,章法也很绝妙。

  上片通过由远及近,由边缘渐至中心的方式描摹盛夏景色,勾勒出中山县圃姑射亭的环境。作者采用绿色作为主要的基调,然后在用暖色加以点缀,使用视觉和听觉,大大增强了对景色的主题感受。

  “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碧色的竹叶和幽径蜿蜒的小径,给人清爽舒适的感觉。夏日微风吹来,新篁摇曳,翠盖亦随之晃动,似觉凉生几席。作者善于观察,此处选择了一些最能反映夏季生活特点的典型景物,如新篁,只有夏季才有,秋冬的竹子不能叫新篁。

  “夏果收新脆,金丸落,惊飞鸟。”夏季果实丰收,“新脆”二字最富妙用,一个“脆”字,概括了脆丰硕果实的赞叹,好像尝到了新鲜脆嫩的果实,似觉果香四溢,齿颊留芳。“金丸落,惊飞鸟”,化用了李白诗句“金丸落飞鸟”(《少年子》),运用如“金丸”色彩斑斓的词,令人目不暇接,此处金丸比喻夏果。

  “浓翠迷岸草。”接着,作者目光转移到池塘。作者运用了最能唤起读者审美情趣的色彩美。夏季草木繁茂,江南大地成了绿色的海洋,眼前夏景,色彩斑斓,更富于迷人的魅力,令人神往。

  “蛙声闹,骤雨鸣池沼。”郁郁葱葱的岸草,喧闹的蛙声,这些夏日里才有的典型事物被集中在一起来表现田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浓翠,形容岸草,比直接写青草富于美感。着一“迷”字,就涂上了词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赋予了青草以迷人的吸引力。尤其是对池蛙的生动描绘,骤雨前那种湿润的、带着泥土芳香的气味。如见其景,如闻其声。作者通过绘画布局手法,使盛夏景色的安排各得其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的境界。

  下片由写景到抒景。“水亭小。”周围环境描写缩小到词人具体住处,一座小小的临水亭院,水亭,亦即姑射亭。为本篇的主景。

  “浮萍破处,帘花檐影颠倒”,这句化用杜甫诗“灯前细雨檐花落”。其实在杜甫之前,还有人用过“檐花”。丘迟诗“共取落檐花”,何逊诗“檐花落枕前”,李白诗“檐花落酒中”,李暇诗“檐花照月莺对栖”,都用了“檐花”,各人所写自不相同,不能尽合。周邦彦用“檐花”加上“帘影”只是化用前人诗句描写他所居亭院的幽美、闲静。与前所写环境之幽美互相组合,协调一致,更增进了环境的整体美。没有必要和杜甫所写的“檐花”用意相合。所以《野客丛书》不同意《苕溪渔隐丛话》的意见:“详味周用‘檐花’二字,于理无碍,渔隐谓与少陵出处不合,殆胶于所见乎!大抵词人用事圆转,不在深泥出处,其组合之工,出于一时自然之趣。”

  “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由周围环境写到住所,由住所写到住所中的主人。从远到近,由大到小,范围逐步收缩,最后集中到人,足见其层次结构之谨严。“困卧”二字正与“水亭小”相呼应,表示他此时虽在避暑,但心情并不愉快。他有一首《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下片云:“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时眠。”这与《隔浦莲近拍》是同在溧水夏天写的。可见他在溧水任上心情苦闷,情绪消沉,有如社燕飘流之感。因此,他也和古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在仕途不得意时,总是想归故乡。

  “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作者从“卧”字起笔因屏上所画吴山而联想到故乡山水,不觉在“困卧”中梦游故乡。直到写到梦醒后,“依然身在江表。”一笔刹住不再往下说,他那失望、惆怅的心情,可以思而得之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03-1004
2、 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6-78
3、 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121-127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草合¹离宫²转夕晖(huī),孤云飘泊复何依?
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注释:¹草合:草已长满。²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¹傍谁飞?
译文: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注释:¹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从今别却¹江南路,化作啼鹃(juān)带血²归。
译文: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注释:¹别却:离开。²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万里金瓯(ōu)¹失壮图,衮(gǔn)²颠倒落泥涂。
译文: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注释:¹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²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译文: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老去秋风吹我恶失¹,梦回寒月照人孤。
译文: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注释:¹恶失:病,情绪不佳。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译文: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参考资料:
1、 詹杭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2-1363
2、 夏延章.文天祥诗文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42-147

jīnlíng驿èrshǒu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cǎogōngzhuǎnhuī yúnpiāo 
shānfēngjǐngyuán chéngguōrénmínbànfēi 
mǎnhuālǎo jiùjiāyànpángshuífēi 
cóngjīnbiéquèjiāngnán huàzuòjuāndàixuèguī 

wànjīnōushīzhuàng gǔndiāndǎoluò 
kōngliúshēngzhōngxuè bàntuōlónghànxià 
lǎoqiūfēngchuīè mènghuíhányuèzhàorén 
qiānniánchéngbàichén xiāorénjiānshuōzhàng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偷桃¹(qiè)²事难兼,十二城³中锁彩蟾(chán)
译文:偷桃窃药是两件美事,可惜难两全。玉阳碧城十二楼,曾经幽禁过彩蟾。
注释:宋华阳姊妹:作者在玉阳山学道时暗恋的宋华阳姊妹,均是女道士。¹偷桃:道教传说,谣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东方朔曾三次偷食,被谪降人间。²窃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嫦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³十二城:亦作十二楼、十二层城,道教传为仙人居处,此借指道观。⁴彩蟾: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因借以指月,此指代宋华阳姊妹。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应共三英¹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²
译文:本来我应跟三位美女,一起欣赏月光团圈。那华阳观玉楼,仍然像透明的水精帘。
注释:¹三英:三朵花,指三位女性,即宋华阳姊妹。²水精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首两句是诗人心中发出的感喟,一种深情的阻隔,即使近在咫尺,也形同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先引用两个典故来喻意,一是用嫦娥偷灵药得仙人月,来喻宋氏姊妹已飞升成仙,一是用东方朔三次偷王母蟠桃事来喻诗人自己,作者说:但仙、凡两境界,“事难兼”啊,今夜我只能望着高楼,“彩蟾”被锁在深阁,城关重重,哪能相见呢?这两句中“兼”与“锁”两词写出了人间种种阻隔,心愿与现实总是相违,在情爱生活中同样如此,对诗人而言,人间无形阻难感受更深了。

  后两句点出“月夜”,诗人此时此景的想像与感受应是如此的:在这明月皎洁,月光如银,安详宁静的夜晚是多么好的时光啊,如果我们三人相聚于山水亭角之间,开怀言志,情感交触,共赏明月,然而这仅是一种梦幻和想象了,抬头一望,我只能出神地仰视一下你们高楼上悬挂的水精帘了。这时抒情主人公的心情只能是诗人在绝句《嫦娥》诗中写的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

  此诗后两句在构思上有一个特色,即“应”与“未”对举,“正”与“反”相合,这更加浓了情深意厚,美事难成的寓意。句中“共”与“仍”也是相反相承的,“共”是美好的意愿,而“仍”却蕴藏了生活中多少阻碍与不测。看来李商隐是深于情感的,但是否能冲过对于功名之企求,恐怕也只是“玉楼仍是水精帘”了,做人的难度也就在这里。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232-233

yuèchóngsònghuáyángmèi

shāngyǐn tángdài 

tōutáoqièyàoshìnánjiān shíèrchéngzhōngsuǒcǎichán 
yīnggòngsānyīngtóngshǎng lóuréngshìshuǐjīngl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